被科举制度抛弃的伟人之李时珍!明代李时珍,14岁便考取生员,但他无心做八股文,多次参加乡试均落第。24岁时决意摒弃科考,随父行医。经过27年的努力,完成《本草纲目》,把中国医药科学水平推向新的高度。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赞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2、李时珍的简介100字左右药王李时珍尝尽百草而成《本草纲目》(1518—1593),字东璧,晚年号濒湖山人,明代湖广省黄州府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李时珍出身于三代相传的世医之家,祖父为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为当地名医,医术很高,给穷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在乡里很有声望,也深得当地贵族的器重。李月池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医学理论上也有相当的修养,著有《四诊发明》《艾叶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李家后院里种了好些药草,李时珍排行老二,自小体弱多病,从蹒跚学步之日起,就和这些草木结下了不解之缘。药园中的药草从发芽、开花、结果,到制成草药、为人治病,李时珍徜徉其中,逐渐对这些草药的性能有所了解。李月池也常带两个儿子到诊所,一面行医,一面教子读书,不时让孩子们帮助誊抄药方。耳濡目染,李时珍学医兴致越来越浓,常常翻开父亲的医书读得津津有味,自言就像吃糖啃甘蔗一样。李时珍聪明颖悟,才智过人,处处留心向父亲学习,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有一回父亲遇到了疑难病症,一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凑到父亲耳边,轻轻地说了一个对证的古方出来。还有一次,父亲带着长子出诊,这时来了两位病人,一位火眼肿痛,一位暴泄不止,李时珍思索了半晌,说道:“父亲要到晚上才能回来,要不我先给你们开个方子试一试?”腹泻的病人迫不及待地连声说好,另一位也连连催促开方。李时珍于是果断地开方取药。父亲回来后,李时珍赶忙把病人是什么症状,为什么要用这些药,这些药有什么性能等,一股脑儿说了一遍,讲得头头是道。李月池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心中又惊又喜。但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民间医生的社会地位更是卑微,常常受豪绅贵族的歧视,父亲不愿意让聪慧的二儿子再当医生,决定让他读书应考,以便有朝一日出人头地。为了不辜负父亲的厚望,李时珍只好把心思放在八股文章上,14岁便考中了秀才。李月池高兴得乐开了花,把改换门庭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李时珍身上。谁知事与愿违,从17岁起,李时珍接连三次到武昌乡试,都名落孙山。20岁那年,李时珍身患“骨蒸病”,连续不断地咳嗽和发烧,差点送了命,幸亏有医术高明的父亲精心诊治,用一味黄芩就把病给治好了。从此他放弃了功名,专心学医,一心一意当起了郎中。乡试失利后,李时珍曾从理学家学过经学,上自经典,下及子史百家,靡不阅览,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功底。李月池面对现实,开始精心调教两个孩子习医,总是从医理和病情两方面,灌输给他们全面的医学知识。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位很有名的医生。#健康科普大赛# #我的冬日门诊#
3、李时珍简介哪个朝代明嘉靖年间,李时珍悄悄将一把两头锋利的小刀插入椅子,上面用面粉铺平。然后,他让张皇妃坐上去,张皇妃刚一坐下,“啊,痛死我了!”一声弹了起来,鲜血染红了洁白的面粉,事后,李时珍竟被封为太医院判。这位被封为太医院判的李时珍并非乡野的普通医生,而是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编撰了《本草纲目》,去世后又被明朝册封为“文林郎”的历史名人。1518年7月份出生在湖北蕲州李时珍,其李家从祖辈开始就是草药医的家庭,李时珍的父亲也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后来还被任命为太医院的吏目。虽然李时珍的父亲在太医院就职,但是明朝的医生地位相对比较低,特别和秀才及有功名的人相比更是不可比拟,所以即便有名声在外,依然无法享有较高的地位和尊重。李时珍生长在这样的家族环境中,自然就会对中医学有着强烈的兴趣。即便家中父亲多次劝诫他要多读书去科考,但是李时珍对医学的浓厚兴趣,还是走上了医学的道路。李时珍不仅跟父亲学习了较高的辩证医术,他对各种药草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经常读阅各种书籍。他发现这些书籍中的药材作用记录不全面,有的甚至和自己的认知有偏差。为此,他除了和父亲一起从医救人以外,剩下的时间就走遍天南地北,到处尝百草以确认其药性,并编纂成书。1551年的时候,李时珍正好经过富顺王所在的地方,而此时富顺王的儿子身患难治之症,恰好李时珍接诊,如此将其子顺利治好,自此他的名号在当地越来越大。因为李时珍的医术高明,所以富顺王在看到皇宫中皇帝爱妃张皇妃受到疾病困扰的时候,他主动的举荐了李时珍。皇帝对富顺王很信任,加上宫中太医又对皇妃病症无计可施,所以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很快李时珍就来到宫中为张皇妃把脉,根据皇妃的描述,原来她得的就是毒疮症。本就是身体有毒,只要将毒素排除,自然就好了。现在是皇妃的毒素都在下身的囊肿之处,只要割掉囊肿并清理干净,那自然就能痊愈。可现在的情况是,张皇妃表示“自己必须有尊严的调节,如果不能那便不如死。”皇上听到这样的话,自然心疼不已。他表示必须要按张皇妃的意思来,所以这边的太医见此也没有办法,只能开些汤药处理。这显然不是什么好办法,病情到今天,之间囊肿越来越大,可结果却是一点都不好。听到这样的情况,李时珍仔细琢磨了一下,的确张皇妃身份贵重,加上还是女子,这直接由医生来做可能是不妥。正在左思右想,突然他看到椅子上的砚台,马上就有了主意。他先是让皇妃的婢女让皇妃坐到满是白粉的椅子上,然后根据椅子的上所呈现的情况,再将需要切割的位置确定。随后,将比较锋利又小巧的刀,从椅子下面将刀片穿过来。然后,他就吩咐侍女,叫她们把皇妃搀扶出来,坐在这把放置小刀的椅子上。虽然皇妃有脓包在,但是它也是疼痛点,皇妃坐到椅子上,就大喊“疼!疼!”就在此时,只见她臀部的脓疮已破,脓疮中的血和污秽的东西都流了出来,这样身体的污秽就彻底排了出来。下一步,只要精心调养,经常换药,不用几日就能痊愈。李时珍的做法得到了皇上和张皇妃的认可,这样的做法不仅保全了张皇妃的颜面,还调节好了她的疾病,的确是。对于皇上来说,自己的宠妃能开心,自然自己也是开心的。为了奖励李时珍,皇帝让其进入太医院就职,在这里李时珍也终于见到了各种重要的医书。可惜,这些医书中所记载的东西让李时珍很迷茫,这和他日常所见和亲自尝试的草药药性出入很大,如果不加以改正,那结果就是害人。正是看到过去医书的缺陷,李时珍决定要自己写一本真正的药书。为此,他离开太医院,再次开始徒步走遍山河大川,在山林中穿梭,亲自尝遍各种药草,并将这些药草的特性汇集成册,由此便有了中医学中重要的书籍《本草纲目》。参考资料:[1]李时珍为皇妃开刀-陈金沫 - 《特别健康》 - 2013年[2]李时珍调节痹证方药的特点-陈秀珍 - 《时珍国医国药》 - 1992年[3]论李时珍对调节重危病证的贡献-孙多善 , 周学胜 - 《时珍国医国药》 - 1994年#历史开讲#
4、贵州中医药大学李时珍学院简介李时珍坐诊时,一个小伙子捂着肚子来看病,他诊完脉,便说道:“你只剩3个时辰的寿命,赶快回家去吧。”小伙子一听炸了:“我不过就是肚子疼,怎么就活不成了?什么破郎中!”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与万密斋并称为我国的“医药二圣”。李时珍被人们称为“神医”,因为他可以“活人断其死”“死人断其活”,说来确实不可思议,但李时珍却真的做到了。有一次,李时珍外出行医,迎面走来一个送葬队伍,他突然看出异样,急忙转身拦住队伍:“这人还没死,怎么就要下葬?”有个年轻人不高兴地问到:“你是干什么的?”李时珍说:“我是郎中,我说棺材里的人还活着。”这年轻人听了先是一愣,但转而又摇摇头,说道:“昨天半夜就死了,怎么可能还活着?”李时珍问:“怎么死的?”年轻人说:“不瞒先生说,棺材里是我的妻子,昨天夜里因为难产去世了。”李时珍指着棺材底下说:“你们看,这里还有鲜血不断流出来,说明人还活着。因为人死后血液就会凝固,不会滴出来。”年轻人有些犹豫,因为开棺是对死者的大不敬,但如果人真的还活着呢?“如果想你的妻子还有救,就赶快开棺。”李时珍在一旁急地直跺脚,男子终于答应开棺一试。李时珍上前查看情况后,发现果然如自己的猜测一般。棺中人是个孕妇,因在生产中体力用尽,昏厥过去,呈现出一种假死状态。他掏出银针,在孕妇的心窝处,扎上了一针,众人屏气凝神观望着。几个喘息功夫,那妇人轻轻咳了一声,竟然起死回生。没过多久,还顺利产下一子。这就是李时珍的“死人断其活”。这一天,他在外边坐诊的时候,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捂着肚子,脸上的神色苍白,额头上挂满了汗珠,来到他面前看病。“李神医,我的肚子实在是太疼了,您帮我看看是怎么一回事儿?”李时珍抬头看了青年一眼,用手指搭了搭脉,脸色一变,对他说道:“小兄弟,你大限将至,只剩下3个时辰的寿命了。我也救不了你,你还是赶快回家和家人团聚去吧。“青年感到自己被冒犯,对着李时珍破口大骂:“我身体健康、家庭圆满,不过就是肚子疼,怎么就活不成了?什么破郎中!”面对青年的愤怒,李时珍没有解释,也没有为这位“病重”的青年开药方,只是劝他赶紧回家。后面看诊的人见此情景,也都议论纷纷,有人说:“我看那小伙子年轻力壮,刚刚还从柜台上翻了好几个跟斗跳下来呢,这么生龙活虎的人,怎么就断言会死呢?”还有人说:“这个小伙子是前街药店老板的儿子,同行是冤家,莫非李大夫不想给他看病,打发走了?”此话一出,人们都觉得李时珍不靠谱,纷纷散去。也有好事者,想看看李时珍说得到底准不准,就蹲在小伙子家门口等着。小伙得意地回到自家药店,他也感觉身体有些不适,以为就是吃多了,消化完就好了。结果不到三个时辰,小伙竟真失血而死。直到众人看到小伙家挂起来的白灯笼,才得知小伙真的死了。有人疾步跑进店里,气喘吁吁地说:“李郎中,您真是神医啊,那个小伙子刚刚咽气了。”众人听闻这个消息,不仅为李时珍的医术所叹服,也觉得不可思议。青年的父母得知之后更是找到李时珍问其原因。原来,这小伙子是吃得太饱,原本腹痛只是消化不良,但是他性子急躁,直接从高高的柜台上飞身跳了进来,一个寸劲儿,扯断了肠子。内脏受损,这种情况下就是神仙也难治了。这便是李时珍的“活人断其死”。此事后李时珍名声大震,在他33岁时,还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进了太医院入职。但是李时珍并没有骄傲,他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而且在太医院任职时,他有机会博览医书,但是他发现如今被很多郎中大夫奉若珍宝的《证类本草》等书中有很多药方品类不全,漏洞百出,甚至把毒药当补药。若是按照其中的药方给人们治病抓药,那后果不堪设想。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同一种药材,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叫法。甚至是同一种叫法却有不同的药材。虽然有注释,他也反复理解,但是毕竟没有深入了解,对药物的形状以及生长情况完全不知。这可是治病救人的东西,哪能出错呢?李时珍越想越害怕,他决定辞官自己写一部医药百科全书。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父亲,父亲也大力支持。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样的事历来都是朝廷才有能力做。但是他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的道理。于是,他一边采药行医,一边四处求拜医师。终于他耗时37年尝遍本草,并将1800多种药材,根据药性属性,相生相克的原理,分门别类登记造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其中收方1100多首,有许多方子都是他亲自用过的经验药方,还有插图1100多幅。方子中每一味药所用的剂量都记载得清楚,没有任何要藏私的想法。《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留给我们中国人的宝贵财富,他为中医的延续、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头条创作挑战赛##我要上头条##李时珍的简介#
5、李时珍本草纲目简介有一次,李时珍接诊了一名咳嗽、胸痛、痰中带血的四川商人。他诊断商人患了绝症,于是开了一副药,对商人说:“你的病没得治了,这药能保你活着回到老家,快回去吧!”。没想到这商人不仅没病死,还活到了88岁!故事发生在嘉靖年间,此时的李时珍还不是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他尚且年轻,平时跟随父亲李言闻学习一些医术。商人听完李时珍的话,大惊失色,但也无可奈何,拿着李时珍开的药方,就匆匆往家赶。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一年过去了。一日李时珍外出行医时,又遇到了四川商人,他简直不敢相信,因为他依稀记得自己当时的诊断。但站在面前的人满面红光,身体硬朗。商人也认出了李时珍,客气地行礼问候。李时珍好奇地问他:“先生,您的身体康复好了?”商人面露喜色,点了点头:“是呀!你看全都康复好了,比以前还要健康。”李时珍又问:“您的病是谁医治好的呢?可否告知于我?”商人回答道:“说来也巧,我回家的途中路过夷陵州,又碰到了一位医者,当地人都尊称他为‘赛华佗’。他见我面如死灰,虚弱不堪,给我拿来药材熬煮成汤,喝了几天之后,我就痊愈了。”李时珍听完愈发兴奋,道过谢,又寒暄了两句,便和商人分别了。随后他决定去拜访这位“赛华佗”,想必师从医术如此高明之人,能够学到些有价值的东西。于是李时珍几经辗转,千里迢迢赶到夷陵州,到地之后他向人打听到了“赛华佗”。得知老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抖擞,看起病来仍旧一丝不苟,毫不马虎,只是脾气孤傲,让人敬而远之。李时珍听完心中有数,稍有抵触,但转念一想来都来了,还踌躇什么?他根据旁人的指引来到老先生的家,发现门庭若市,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李时珍便在老先生一旁站着旁观,观察他的诊断策略。问诊、把脉、开药,各个环节都不放过,随时记录。老先生忙到分身乏术之时,李时珍也会上前搭把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老先生将李时珍的言行举止看在眼里,时间久了,他不再像之前一样冷漠,开口问李时珍:“小伙子,你是来找我看病吗?”李时珍毕恭毕敬,鞠了一躬之后表明来意:“老先生,我没生病,听闻您医术高明,我想拜您为师,学点本事。”老先生听后镇定自若:“我学识疏浅,也没空教你,况且学医并非易事,你还是放弃吧。”李时珍毫不退缩,赶忙说道:“我不怕辛苦,我就跟在您身边就行,不会耽误你看病。”老先生被李时珍的执着感动到了,不再说话算是默许。李时珍便一边跟老先生学习,一边研读医药书籍,遇到不懂之处,就及时向老先生请教。老先生也会耐心地一一解答,不知不觉间李时珍受益匪浅。某天,一位脸色蜡黄的病人前来问诊,声称肚子痛得厉害。老先生把过脉后,用大量砒石作为处方药。李时珍看后极为震惊,他知道砒石经火烤后,就会毒性巨大,担心老先生用错药酿成大错,便好心提醒。老先生却扬扬手,表示无碍。病人服下煎好的药物后,肚子更加痛了,在床上痛不欲生,折腾了半天便昏睡了过去。老先生又给他扎了几针,几个时辰后病人渐渐苏醒过来,却没有疼痛感了。李时珍觉得很神奇,便问老先生:“砒石毒性很大,您怎么用了那么多量?”老先生答道:“虽是剧毒,但量多时可以以毒攻毒,达到治病的效果。”李时珍听后恍然大悟,此后他给病人用药时都会视病情而定,果然效果更加理想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李时珍告别了老先生,临走前,老先生语重心长地说道:“孩子,学医一定要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日后才能为更多人排忧解难。”李时珍听后,将师父的教诲牢记于心。后来李时珍在医学领域精益求精,不断探索,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医学家、药物学家和植物学家,写有著作《本草纲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一直沿用至今,为后人解决了很多医学上的难题。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李时珍是幸运的,遇到了一位好的师父,为他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他也凭借着自身的天赋和努力,造福了越来越多的人,真正的成为了一名影响深远的医者。参考文献:《亚太传统医药》,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建设及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周彭;王尚勇;谢先春作者:Nancy编辑:一一#故事##头条创作挑战赛#
6、李时珍的简介和资料中医是我们的国魂,在古代像李时珍,什么扁鹊华佗等,那个时候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他们的调节方法很独特,不像我们现在的西医没有电,没有医疗设备就不行,就看不了病,这就是西医和中医的差距。#李时珍的简介#
7、李时珍事迹简介200字不知道李时珍 张仲景 华佗这些医圣的行医资格证是哪位大师给他们颁发的
8、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常用中草药简介有一次,李时珍接诊了一名咳嗽、胸痛、痰中带血的四川商人,他诊断商人患了绝症,于是开了一副药说:“这病没得治了,这药能保你活着回到家,快回去吧!”。没想到这商人不仅没病死,还活到了88岁!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祖父以及父亲李闻言都是医生,从小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下,他也对于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小时候还常常跟父亲一起上山采草药,他的父亲也会教他辨认一些草药的名字以及动植物。不过,在古代,医生的地位过于低下,因此,李闻言希望李时珍能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不愿儿子再走这条担风险又备受凌辱的谋生之路。李时珍遵从了父亲的意愿,读书十分用功,在14岁时考上秀才,但是,越学越没兴趣,后来用了好几年的时间去准备科举考试,三次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于是他决定弃文从医。明嘉靖三十五年李时珍因医术高明,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院判。在当时,李时珍诊断出一位四川商人得了绝症后,就给他开了点药,让他回家了。没想到一年后,李时珍在蕲州街上行医时,又看见了那个四川商人。当时他很吃惊,因为当初他觉得此人身患绝症,应该活不了多久。四川商人也认出了李时珍,连忙行礼问候。李时珍看着这位商人满面红光,毫无病色,就问道:“你的病全好了?”商人开心地说:“全好了!你看现在一点问题都没有,身体反而还强壮了不少。”经过一番交谈之后,才知道原来是商人回家以后,商人的家乡有个人称“赛华佗”的医生,在李时珍开的药方的基础上,加重了其中两剂药得药量,然后商人吃了一个多月,就好了。李时珍听后,很惊奇,于是就和家人商量,要去寻找“赛华佗”求教医术。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很支持儿子这种求贤若渴的行为,答应了他。李时珍很高兴,当即打点好行李就出发了。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找到了“赛华佗”,可当地人却告诉他:“赛华佗虽然医术高超,但是他脾气孤傲,很难接近。”李时珍以为只有诚心请教,才有一丝机会。于是,他来到“赛华佗”的诊室,发现病人很多,人家正忙个不停。李时珍就一声不吭地站在旁边,观察他怎样给病人看病,一边看,一边认真做笔记。久而久之,老先生被李时珍的诚恳打动,就答应让他留下来。此后,李时珍一边悉心照料老先生的生活起居,一边跟着老先生学医,闲暇之余就把老先生家里的医药书籍拿出来认真研读。有一次,李时珍背着药箱来到湖口,看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棺材里还不停地往外滴血。李时珍仔细一看,滴的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他认为棺材里的人还有救,便向周围的人打听,原来棺材里是一位难产的妇女。李时珍赶紧拦住抬轿的人,告诉他们产妇还有救。于是,家属打开了棺材,李时珍在她心窝处扎了一针,不大一会儿,产妇就“哎呦”一声活过来了,之后还把孩子也生了,众人齐声叹道:“真是神医啊!”李时珍以一根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一天,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跑去看热闹。他挤到李时珍跟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李时珍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到三个时辰了,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众人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才气呼呼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人便气绝身亡了。原来是是他吃得过饱,肠子断了,内脏受损。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经多年考证,李时珍发现,古本《本草》中,许多药名混淆,药性相悖,很可能闹出人命,可皇帝却一心求道,舍不得花钱校正。李时珍心有不甘,立誓以一己之力,重修《本草》。他带着徒弟庞宪,攀岩钻洞,广集秘方,耗时27年,终于集齐了资料,着手编写。古稀之年的李时珍再次登门求序时,发现王世贞早已作好序在等他了。李时珍手捧着《本草纲目》迟来十年的序言,泪流满面。这本书,终于可以刊印出版了。李时珍毕生的愿望得以实现。后记:《本草纲目》倾注了李时珍一生的心血,被达尔文赞为“ 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而《本草纲目》的完善和出版与王世贞的帮助密不可分。《本草纲目》是古代记载药物多的本草书籍,其中许多药物的药性一部分来自于前代本草,一部分来自于采集民间经验,一部分来自于自己的用药经验。李时珍走遍千山万水,勘察药性,可谓是功在中医千秋。这本《本草纲目》,记载了气血亏损等日常的身体问题,还有5000多条居家日用附方,我们普通人也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调节小毛病的方法。感兴趣的朋友点击图片下方的“书籍链接”即可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