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沈从文的作者简介(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简介)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7-22 01:32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1、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简介

1949年,沈从文抓着妻子的手问:“我还爱着你,你还爱我吗?”妻子张兆和说:“这辈子我就只爱你”,可是没多久,沈从文就喝煤油割腕自尽!沈从文和张兆和原本是不可能相遇的两个人,命运却把他们安排在一起了。张兆和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读书时拿过全能第一,又是公认的校花,收过的情书多如牛毛,要用“青蛙一号”、“青蛙二号”作代码。沈从文比张兆和大8岁,出生在美丽淳朴的湘西凤凰,从小就逃课,小学毕业后入伍当兵。1929年,沈从文因退役后发表了不少文章,得到胡适等人的赏识,胡适破格邀请他到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第一堂课,沈从文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学生们哄堂大笑,人群中,他无意间被角落里的一位女生吸引,这是没有笑话他的人,这位女生便是张兆和。就一眼,沈从文就爱上了张兆和,于是开始用情书疯狂轰炸张兆和,上来第一封就热情而直白:“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爱上了你”。然而,张兆和只把他的情书标注为”瘌蛤蟆第十三号“。面对张兆和的冷淡,沈从文没有气馁,一次次在信中把自己放在卑微的位置上:”我总是爱你,你总是不爱我,能够这样,仍然是很好的事。“张兆和很生气,只好拿着一沓情书去校长室找胡适评理:”他是我的老师,写这样的信给我算什么样子?“没想到,胡适只是笑了笑说:”他还没结婚,追求你是可以的,你同不同意也是你的自由。“可是过后,胡适给沈从文写了封信:”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一头热的沈从文哪听得进劝,情书依然写完一封又一封。1930年,沈从文在离职前,写了一封长达6页的情书给女神,张兆和这座冰山,终于开始动摇了。三年后,沈从文抱得美人归,婚后俩人有过一段甜蜜幸福的时光,《边城》里面”黑而俏丽“的翠翠,正是以张兆和作为原型的。张兆和嫁给沈从文后,慢慢的开始做起了家庭主妇,洗衣做饭,人也开始变得邋遢,也因此遭到了沈从文的嫌弃。他不适应妻子不再穿高跟鞋烫头发打扮自己,不适应妻子一双玉手从此洗手作汤羹。张兆和也越来越不理解他,明明家里并不宽恕,他却为了收藏字画花费不少家用,有次还偷偷当了张兆和的玉戒指,张兆和洗衣服时无意中翻他的口袋看到当票才知道。张兆和多次劝他,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她何尝不爱美,只是”家里谁都不节俭,事情要我问,我不省怎么办?“没想到,夫妻俩在生活上还没完全磨合过来,在感情上已出现危机。1935年,沈从文在一次拜访朋友家时,邂逅女作家高青子。对方不仅美丽大方,还是他的铁杆粉丝。为了吸引沈从文的注意,高青子不仅经常穿成沈从文笔下主人公的样子,还连续发表好几篇小说,隔空表白沈从文。一时之间,沈从文感到左右为难,一方面他还爱着妻子,可另一方面,他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高青子,他不知如何是好,便把这份感觉告诉了张兆和。张兆和一气之下,带着孩子回了娘家,沈从文慌了神,写去无数封情书挽留妻子,终张兆和还是选择了原谅,再给这段感情一个机会。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去了西南联大教书,张兆和刚生下小儿子,便留在北京休养。没想到,在西南联大,沈从文又重遇高青子,还把对方介绍到西南联大图书馆工作。俩人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一时之间被传得沸沸扬扬。身边好友不愿意看沈从文犯错,纷纷给高青子介绍对象。抗战胜利后,高青子嫁给了一个工程师,沈从文也回到北京,回到了妻子身边。可这一次,沈从文明显感受到,张兆和对他的感情已经大不如前。在他看来,张兆和总是有意无意地躲着他,不愿跟他待在一起,甚至还有点嫌弃他。一天,他终于忍不住抓着张兆和的手问:”你到底有没有爱过我?“张兆和看着眼前口口声声说爱她,却又一次次伤她心的男人,一时之间感觉很陌生,她理解不了丈夫所谓的“爱”。得不到妻子回应的沈从文,终日郁郁寡欢。1949年,沈从文昔日的小说被拿出来批判,他一时承受不住压力,竟然在家喝煤油自杀,幸好被及时发现。之后沈从文被送进疗养院两个月,张兆和一次都没去看过他。晚年,沈从文写下了颇有忏愧味道的《主妇》,可是直到临终前,他也没等到妻子张兆和的一句原谅。也许在他看来,自己当年不过是一时间精神开了小差,他至始至终都是爱着张兆和的,可他不知道有些伤害一旦造成,便难以愈合。在他责怪妻子的同时,何尝又有体谅过张兆和的感受呢?婚姻始于爱情,但经营一段婚姻不仅需要爱情,还需要双方用责任去守护。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2、沈从文的作者简介

1922年,沈从文从湖南农村来到了北平。当时,大的愿望就是能进入燕京大学读书。可是,由于家境贫穷,他只上了小学,就去当兵了,这个愿望对于他,似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值得庆幸的是:当时北京大学为了满足学子们的求学梦,允许旁听生去听课。于是,沈从文也加入了北京大学的旁听生队伍中。可是,沈从文没有经济来源,只能在东堂子胡同,一间储煤间改造的小屋里住下。小屋简陋,又十分潮湿。这样,算是解决了住宿问题,还要解决吃饭的问题。清朝时,北京有一个传统习俗,举人进京参加会试时,没有钱吃饭,可以在饭馆赊账。民国初期的时候,依然保存着这种体谅学子的习俗。这样,沈从文也就解决了吃饭的问题。于是,他开始找工作。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一无所获。这时,报刊有了稿费。他开始尝试着在《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投稿。可是没怎么读过书的沈从文,在长达1年的时间里,只发表了一篇小文,赚了7毛钱的稿费。这时,他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就给一些文化名人写信,请求帮助。可是这些信,有去无回。直到有一天,刚到北京大学的讲师郁达夫先生,来到了他的小屋。在那严冬时节,小屋没有火炉,沈从文只能穿着单衣,裹着被单,蜷缩在写字桌旁。郁达夫看到这一情景,解下自己的围巾,披在沈从文身上,拿出5元钱,请他吃饭。花了1.7元,并把剩余的钱送给了沈从文。后来,通过郁达夫的介绍,沈从文认识了《晨报副刊》的主编徐志摩。徐志摩很欣赏沈从文的文笔,并发表了一批文章。沈从文终于获得了稿费,并成为中国早的职业作家。到1928年,沈从文从北京到上海,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1930年,去国立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完成了著名小说《边城》。由此我想到:所有的成功,都要经历一段非同寻常的艰苦付出。失败的原因,也许不是我不适合这个行业,而是没有正确的方法和坚持到底的决心。朋友们,你有什么想法呢?欢迎留言

3、边城沈从文小说简介

沈从文不务正业,不好好写作,去做文物解说员,还做出了成绩。1949年,丁玲的新书出版了,巴金当上总编辑了,郭沫若满世界飞,当上代表了,而沈从文还在博物馆当个文物解说员。说是解说员,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沈从文只是在库房贴贴标签而已。旧日的好友无不为他难过惋惜,觉得他从此完全垮了。而此时的沈从文,经历了抑郁、自杀,放弃写作,他就只打算做一名“及格”的解说员。 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天气寒冷时,在北新桥的巷口买一个烤白薯暖手,乘坐电车到天安门。如果还没开门,他就呆坐在台阶上,凝望着清冷的天空。晚上下班,时逢大雨,披个破麻袋小跑回家。在一堆灰扑扑的文物中,他仿佛瞥见微弱的光芒,引领他继续往前走。只是这条路,依然崎岖。不被待见,没有人教,能查阅的文献参考资料又很少,甚至无法辨别信息真伪…半路转行的他,只能选择看起来笨拙土的自学方法。别的研究员坐在办公室里看书聊天,沈从文却成天呆在陈列室整理资料,在灰暗的库房里贴标签,捣鼓的都是专家看不上的坛坛罐罐,花花朵朵。一匹暗花绫子、一封手抄信、一块旧瓦片,都让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遇上组织文物清点检查,别人觉得是苦差事,他却视作难得的机会。有一次他被抽调参加北京八十几家古董店的文物整顿工作,过手的珍贵文物达八十万件之多。他负责报每一件文物名称、年代,到后喉咙都喊哑了,却丝毫不觉得苦,反而兴奋,因为自己文物的综合知识库快速扩容了。如果遇到展览,其他研究员只会选择高级别的出场。但沈从文无论大小,都自告奋勇去讲解,一边讲一边学,结合文献反复查证。遇到寒冷的冬天,午门楼上呼呼吹着穿堂风,也不许烤火,他裹着厚厚的旧棉袄,冻得直哆嗦,却要坚持讲解一整天,直到天色渐暗,观众散去。虽然又渴又累,但一旦介绍展品,他如同遇见自己的挚爱,瞬间两眼放光,声情并茂,旁征博引。说到动情处,还会情不自禁赞叹:“太美了,真是太美了!”在历史博物馆十余年任职期间,他摸过的古玩数以万计,见过的丝绸上万匹,讲解过的游客超过三十万人次。凭借在文物领域扎实深厚的积累和独特的见解,成为文物界的“活百科”,经常有人慕名而来,向他请教有关文物的问题。他后半生的心血之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中国文物史的空白。沈从文曾说:“一定要有人肯作螺丝钉, 从大处看, 从小处做, 用些较新方法, 做些探索工作, 辛苦寂寞一点也无妨。”正是这句辛苦寂寞一点也无妨,成就了沈从文,也正是这样一句话,成就了无数牛人。溪入低谷,汇能蓄量,潜龙在渊,一飞冲天。#我要上微头条# #人物# #历史#

4、沈从文边城各章简介

梦中的凤凰古城今日读书打卡介绍了沈从文老先生的《边城》,忽然想起十二年写的一篇短文“梦中的凤凰古城”,找出来在头条发布,向崇敬的沈从文老先生致敬!向《边城》致敬!向凤凰古城致敬!梦中的凤凰古城(2010年9月4日·武汉)网上浏览:介绍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照片和文字赫赫然在目,往事依稀······八六年读电大时写的毕业论文便是以沈从文老先生的系列家乡小说为题目的《论沈从文先生小说的抒情美》(大致是这个题目),可惜当初有个机会去凤凰,因为其他事情没有去成,这个愿望20多年来一直没有实现。多少回听朋友说起凤凰,在网上光顾凤凰,在梦中神游凤凰,今天的凤凰还是沈老的少年故里吗?还是沈老心中清澈的沱江吗?还是沈老回凤凰在船上每天给北京的新婚妻子写信时的沅江两岸风光吗?还是引起沈老文如泉涌的凤凰人情吗?我们无从知道,有谁去捧读沈老的小说、散文,沿着凤凰的大街小巷去印证,去比对。在晨曦中、在夕阳里,沈老的思绪汇聚成他的小说、散文,那是家乡的美景和家乡的人情给了他诗情画意般的美文,那是沈老的毕生贡献,那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缩影,那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单元,是一个代表中国、代表湘西,代表凤凰的单元。今天,这个单元保存如何?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能否保存好上天和先辈们同时留给我们的凤凰?我现在还没有去凤凰的计划,凤凰离我很远,我离凤凰很近。愿所有去凤凰的人们,热爱凤凰,保护凤凰,享受凤凰。衷心祝福凤凰安宁、纯净、甜美、淳朴!凤凰,我会来的!#沈从文的简介#

5、沈从文的两个儿子简介

1927年,沈从文将15岁的妹妹沈岳萌从湘西接到北平念书,11年后,沈从文却为此后悔无比,九妹从此成为他的一块心病。沈从文出生书香门第,兄弟姐妹一共9个,他排行第二,比小的九妹沈岳萌年长十岁。沈从文手把手教她各种知识,很快就发现九妹的脑子特别好使。一次,学堂布置了些四则运算作业,母亲让兄妹们比赛做题,结果九妹第一个算完而且全对。沈从文觉得九妹是学习的好苗子,便对她格外重视。1925年,沈从文在北平发表了一篇名叫《玫瑰与九妹》的文章,里面写到九妹就跟玫瑰花儿一样灵秀动人。他笔下的九妹,俨然是钟灵毓秀的代表。后来家道中落,九妹辍学。沈从文不忍九妹就此埋没乡间,于是写信让母亲带着九妹来北平。九妹到北平后,沈从文按照培养才女的标准,为她打造了一套学习计划,安排九妹到法语班学习,教她写小说,计划未来送她到巴黎留学。另外,沈从文又让九妹学习英语,没有基础的九妹学起来有些吃力,但九妹很用功。母亲走后,沈从文带着九妹到任教的青岛大学继续学习,九妹也努力把自己往都市文艺女性的方向发展。可她发现外语太难学,且对外国名著一知半解,只沉浸在小说的幻境中不能自拔。沈从文对此异常却没有发现,一切照旧。1931年,沈从文和自己的学生张兆和谈起了恋爱,十分甜蜜。九妹十分羡慕,她认为爱情童话就该如此。1933年,沈从文迎娶了张兆和,一家人回到北平继续教书过活。之后,沈从文发表小说《边城》,成为名噪一时的大作家。沈家自此成了文学青年们拜访的场所,九妹因此认识了不少青年才俊。这时九妹已经22岁,出落得亭亭玉立,但在学业和写作上却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更谈不上有什么成就。沈从文这才意识到,将九妹培养成才女的计划该放弃了,帮她物色结婚对象才合适。于是,沈从文夫妇挑来选去,为她介绍了一位在燕京大学教授心理学的夏教授。九妹跟夏教授见过几次,夏教授很喜欢她,可九妹却感觉与夏教授的交往跟小说里描写的不一样,她认为夏教授能给的是婚姻而不是爱情。九妹犹犹豫豫起来,后两人也就没有了下文。沈从文见九妹对爱情憧憬,他身为文人也表示理解,接着再次为她介绍对象。这次介绍的是北大老乡刘祖春,他在沈从文的帮助下,已经成为了一名作家。很快这两个文艺青年相爱了,他们约定等刘祖春大学毕业就结婚。可时代的变化来得更快,1937年夏天,刘祖春刚毕业,“七七事变”爆发,有志青年响应号召,纷纷奔赴前线抗日。刘祖春也不例外,他不想九妹跟着去受苦,悄然前往山西抗日,只带走了九妹的照片和一本《堂吉诃德》。刘祖春的离开,让九妹在家神情恍惚了很久,沈从文也没有鼓励她追随爱人的脚步前往一线,而是不久之后带着九妹和家人,跟着学校一起往昆明撤离。到了昆明,沈从文将九妹安排到西南联大的图书馆工作,希望她能借助工作走出失恋的阴影。可九妹却没有振作起来,只是将爱情的幻想转移到宗教里。她开始念佛修行,可也不得要领,只常去当地寺庙做做佛事。她会将沈从文夫妇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粮食,偷偷拿出去布施救济灾民。她希望这样行善积德,能改变自己的处境。可惜事与愿违,不久西南联大遭到空袭,九妹跟同事们拼命抢救完图书后回到住处,发现她的小屋被人洗劫一空。本就精神不好的她顿时崩溃,日夜傻哭傻笑。她疯了!沈从文见此伤心不已,他后悔将九妹带到北平。于是沈从文写信给大哥,让他接九妹回老家。战争年代,母亲早已亡故,哥哥们也自顾不暇,只能任由九妹在湘西的乡间疯疯癫癫。没过多久,九妹失踪,沈家人找了一阵后就放弃了,自此她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后,九妹被湘西河上的一位贫苦渔民捡回了家,给他生了一个儿子,没过几年就病死了。80年代,沈从文回老家祭祖,听到九妹的结局,默然了很久。有人说正是因为沈从文对九妹的拔苗助长,不当施教,才毁了她的一生。也有人说九妹比旧中国绝大多数女子幸运,沈从文为她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给了她很多关爱和各种上升的机会,可惜她意志力太弱都没有抓住。不够自强才是她的症结!对此,您怎么看?参考资料:《湘西网:沈从文的兄弟姐妹》作者:Rachel

6、沈从文的湘行散记简介

面粉、大米和茶叶刚才,在头条里读到一篇介绍沈从文的文章,主要回顾了沈从文的一生,文章的观点是沈从文生前被“封杀”,死后却“封神”。在他死后,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高,这个观点应该算是共识。我看下面的一条评论,很代表一种倾向,原话大意是:一万个沈从文不抵一个钱伟长。看到这条评论,我有点哭笑不得,这虽是一个很个人的观点,但有一定普遍性。我的回复是“钱伟长是面粉、大米,沈从文是茶叶。我这么比喻你能理解吗?面粉和大米我们谁也离不开,也许有人就不喝茶,你能说我们就不需要茶叶吗?”本人喜欢文学,常常看一些文学类,或社科类的东西。比如介绍民国时期的学者文人,总能遇到上述类似的评论,认为社科类研究再厉害,也造不出原子弹、氢弹,造不出航母和战斗机。言外之意,我们只需要大力培养理科类人才即可。当然,我完全赞成培养理工科人才,而且应该多多益善。我们需要大量的物理学家、化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等等,但反对否定社科类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其实对那些如雷贯耳的科学家来说,许多人还是很喜欢文学艺术的,他们也主张理工科人才多学一些哲学、历史或艺术类知识,文史类人才掌握一些基本的理工科知识,对彼此都有好处。换句话说,我们不仅需要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和陈景润等,我们也需要鲁迅、沈从文等。一个不爱科学家,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同理,一个没有文学艺术的民族,也是一个没有文化底蕴,文明终将泯灭的民族。两者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了谁也不行。

7、沈从文的简介30-50字

1933年5月,29岁的丁玲被捕入狱,沈从文不惧危险营救丁玲,可1980年,他却被丁玲骂:胆小鬼。这胆小鬼之说,出自76岁的丁玲在1980年发表的一篇公开文章上。那时的他直言沈从文是:胆小鬼。炮轰过后沈从文沉默以对,只是在跟好友徐迟的信里诉说了不满:丁玲冷不防从背后杀来一刀,狠得可怕!我对他们夫妇已够朋友了,在他们困难中,总算尽了我能尽的力…料想不到,为了恢复她的“天下第一”地位,却别出心裁,用老朋友来“开刀祭旗”。其实这老朋友和开刀祭旗之说也算有历史源流,因为他们足有50多年相知、相交时光。丁玲和沈从文是1924年相识。初来北京当北大旁听生的丁玲才20岁,学还没正式上,就遭遇弟弟夭折心伤不已。一个人在北京形单影孤的丁玲,可说是处于人生困顿时代,恰在这时他认识了未来的爱人《京报》副刊编辑胡也频,并在胡的介绍下认识了湖南湘西老乡沈从文。三人认识后,迫于生活压力,这三个北漂青年选择合租成了室友。成为室友后,三人的关系渐渐微妙。湘西老乡的丁玲和沈从文,他乡遇故知,成了无话不谈的友人,也是同时,胡也频在跟丁玲的交往中,渐渐跟丁玲确定了恋爱关系。这奇特的三人行经历,让这三个人游走在友情和爱情之间,关系特别好。那一刻的丁玲和沈从文可说是互相欣赏。一个说女方,清澈脱俗,照亮一切。一个说男方,待人谦和,君子之风。都这么说了,这三人当然形影不离,被好事的报纸讽刺成关系不正常,他们都不以为意。1925年秋,在一场追爱去湖南的浪漫故事后,胡也频和丁玲结婚了。结婚并没有影响三个人的感情,他们虽然很穷,但很快乐。为了筹办《中央日报》副刊《红与黑》,他们都将自己的钱补贴到了刊物上。不久《红与黑》停了,这三人又弄起《红黑》和《人间》两个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交不起房租,他们就跟房东打游击战,房东来了他们就撤,走了就回。买不起取暖的火炭,他们就拿过期的旧书报纸焚烧取暖。这是艰难的磨砺,这是理想的升华,又何尝不是友谊的锻造。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百炼成钢,才成同志加亲人。紧紧被绑到一起的三个人,即是同志加亲人,又有一对爱人,还有随之而来的孩子。就在一片祥和时,劫难来了。1931年1月17日,致力于革命的胡也频被反对派逮捕。一听这消息,沈从文急得不行,在安抚丁玲和刚出生的孩子后,就赶忙去信给远在北京的蔡元培和胡适等人,求他们救助胡也频。可好消息并没有来,坏消息反而来了。同年2月7日,胡也频被杀害于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天妒英才,黄浦江落泪。胡也频得死,让沈从文难过,也让丁玲伤心欲绝。人生之大悲,莫过于此。幸好,丁玲还有沈从文。那一刻的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情比金坚。丁玲没地方住,沈从文让她去自己妹妹家。丁玲有安全危险,沈从文就送她和孩子去湘西老家,让外婆照顾两人。为了帮丁玲,沈从文教书都不干了,正事都忘了,这还不够义气吗?但在如何小心保护,丁玲还是在1933年被抓了,押送到南京。秘密关押?沈从文又一次出手救助,结果却传出了丁玲遇难的假消息。这消息让沈从文深受打击,忍痛写下了哀悼好友的《记胡也频》,《记丁玲》。这两篇文章,就是后来他被痛骂的根源。文章发表后事态出现了反转。受迫于舆论压力,没有死的丁玲,被释放了。这次入狱,还有丈夫的遭遇,让丁玲的文学风格彻底转变,开始了犀利的政治文学时代,跟沈从文的追求纯文学之路南辕北辙。追求革命道路的丁玲也和沈从文有了价值观和理念分歧,自那以后两人渐行渐远,丁玲也在内心,将沈从文定义成了怕死鬼。然后,几乎断绝联系的两人,有了十多年的隔阂和分离期。这属于观念分歧,也谈不上谁对谁错,但是近乎绝交的举动,还是过了一点。在如何,这沈从文也从未对不起过丁玲吧。随后时代来到了新中国。沈从文依旧是标准文人。而笔杆子厉害,信仰坚定的丁玲则成了文化圈领导,两人理念有别,地位也有别了。可沈从文还是顾念这段感情。并在得知丁玲到了北京后,带着孩子专门去探望丁玲。但这次探望,却让沈从文有点难堪,没有热情的欢迎和叙旧,也没有对往事的回忆,只有看似客气,却暗藏疏远的举止神情!这让沈从文明白,他们不是一路人。但那时至少还没撕破脸,可时间来到1980年代之后,变故就出现了!沈从文为了纪念故友写的《记胡也频》、《记丁玲》这两篇文章,因为提到了自由恋爱,还有亲密场景,成了丁玲心中的一根刺。为了严正试听跟沈从文划清界限,诉说自己的一身正气,丁玲将那本《记丁玲》一页页翻看,一个个备注,用无数反驳说沈从文胡说八道,后还写下了混蛋两字。后骂了一句:贪生怕死的胆小鬼。知道消息的沈从文没有反驳,虽然又在老友信中抱怨,依旧,默不作声地将这两篇炽热感情的文字,从自己的文集中去掉。曾经的青葱岁月或许让人怀念,但物是人非,情已远去,行路不同莫相问。

8、沈从文的简介资料

沈从文(1904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理论家、翻译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沈从文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自幼喜欢文学,曾在上海、北京等地求学。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湖南地方文化的特色,尤其擅长描写湖南农村的生活和人物。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小说《边城》、《湘行散记》、《平凡的世界》等,其中《边城》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沈从文的文学理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提出了“意境”和“气质”等概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他还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如《哈姆莱特》、《鲁滨逊漂流记》等,为中国读者介绍了世界文学的精华。沈从的作品和思想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他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力不仅在中国,且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地位。#作家故事# #沈从文# #边城#

上一篇:四川师范大学大专(四川师范大学双)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