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如果活在现在。鲁迅,中国近代著名人物,有大文豪之称,从小到大各个课本中,有不少鲁迅的文章和关于鲁迅的介绍。其实他叫周作人。前几年比较流行穿越,现在想一下,如果鲁迅穿越到现在,会怎么样?一是现在社会纷繁复杂,有些事情争论不休,糊里糊涂,如果鲁迅在现在,以他的敏锐和笔法,肯定能够一针见血的说出很多中肯的观点,让有些事情明明白白的。二是鲁迅个人生活方面,他与许广平的这段婚姻,应该不会太引人注目,更是鲜有人知道,因为以现在的标准,这么著名的大教授,他的师德是要注意的。
2、鲁迅祝福简介“鲁迅”笔名的由来及含义——著名作家笔名索解(1)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大领土的作家”。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据统计,周先生一生取用的笔名,有140多个。他说过:"一个作者自取的笔名,自然可以窥见他的思想。"因此,鲁迅的笔名便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他的思想和性格,是我们研究鲁迅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鲁迅早年的笔名,大都含有“希望、鼓励、奋飞”等意义。如“遐观”,就是远看的意思;“唐俟”,是徒然等待的意思,根据年代来推断,这表示对辛亥革命后现时的失望,并表示将投身于新的战斗……鲁迅晚年时的笔名,大都燃烧着讽刺的烈火,如“虞明”是“愚民”们之意,取谐音,是对国民d愚民政策的讥讽。让人印象深刻的笔名是“孺牛”,源自鲁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个笔名反映了他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1936年8月27日,鲁迅使用了后一个笔名“晓角”,表示黎明前战斗的号角。这个笔名反映了他晚年卧病期间,虽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仍然不望唤醒国人,为了迎接黎明而奋勇斗争。“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为广泛的笔名。关于“鲁迅”这个笔名的由来: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使用笔名“鲁迅”。从此,默默无闻的周树人成了赫赫有名的“鲁迅”。鲁迅在《自传》中曾说:“一九一八年‘文学革命’运动起,我始用‘鲁迅’的笔名作小说,登在《新青年》上,以后就时时作些短篇小说和短评……”在《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中又说:“鲁迅就是承迅行而来的,因为那时的《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关于“鲁迅”这个笔名的含义,历来有多种解释:第一种解释:“鲁”字乃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而他早年在家乡,经常被人叫做“迅哥儿”,算是一个乳名。所以,“鲁迅”这个笔名寄托了他对仁厚而善良的母亲鲁瑞的深爱,以及对少年时光的怀念。第二种解释:据鲁迅先生的挚友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所说,许寿裳先生曾向鲁迅做过询问,鲁迅的回答是:“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可见,“鲁迅”这一笔名包含着先生自谦自勉之意。第三种解释:先秦时期,“鲁”是周朝的一个同姓诸侯国,周、鲁同姓,周鲁原是一家。而“迅”字,古义为狼。《尔雅•释兽》:“狼子绝有力者曰迅。”据此,“鲁迅”是指鲁家的一个狼一样勇敢有力的儿子。持此说的是历史学家侯外庐。他解释说,鲁迅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的小说代表作《狂人日记》的主旨就是抨击封建社会“吃人”制度的,他取用这两个字为笔名,正是鲜明表示他甘以“狼子”自居,与封建社会制度彻底决裂之心声。据说,此观点得到了鲁迅夫人许广平的认可。
3、鲁迅简介完整版1936年初,鲁迅的腋肩及肋很痛。3月,他开始气喘咳血。朋友请来了美国肺科专家邓恩,她检查了鲁迅的肺部说:“严重!恐怕过不了年。需要去医院抽出肺部积水。”鲁迅说:“我只听日本医生须腾的。”鲁迅先生发病于1936年1月,在上海那个乍暖还寒的春季,他因受到了房屋阴潮的影响,从此开始了长达9月的卧床之期。鲁迅是多病的,回忆起来,陪伴他时间长的,就是这各种“痛”。小时候是牙痛,长大些,胃痛、腹泻、背痛等等都时常“光顾”。在1912年,鲁迅就患上了肺病。从彼时起,在他的日记中,就多次出现“肺痛”、“肋痛”、“呼吸困难”等等的记述。后来由于沉迷文学,时常在读书写字的时候,常常痴迷于此,以至于忘却了自身的饥饿。直至鲁迅看完书后,才突然发现自己早已饥肠辘辘,便开始喊人做饭。而在等待做饭的空隙,鲁迅却是再次拿起了一本书。终,进入鲁迅之腹的食物,大多都是凉食。这样的习惯导致一身病。后来,因实在无法忍受病痛的折磨,鲁迅便在自己好友内山完造的建议下,寻来须藤前往调节。须藤出生于日本,原本他就学于冈山第三高等学校医学部,而后却是因为战争形式的变化,成为了日本陆军军医,辗转于中国北平各地。位须藤医生1918年从日军退役后,便在上海开设医馆行医。1930年代开始与鲁迅交往。当时,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哮喘病久治不愈,别的医生开药控制不住。1933年3月,内山完造便推荐他的同乡,同时也是内山书店的医疗顾问须藤,给周海婴看病,儿子的病很快好了,当内山得知鲁迅生病之时,当即引荐了他们共同的好友须藤。不过,鲁迅认识须藤的时间似乎更早,因为在1932年的《鲁迅日记》里就有写信给须藤先生的记载。之后,鲁迅还送过须藤几本书,互相之间馈赠过礼。请过饭,明显超出一般病人与医生的关系。加之鲁迅父亲因为被中医害死,所以不大信任中医,而他也曾经于日本学习过一些医术,便同意让须藤来为自己诊治。开始调节的时候,在须藤医生给自己注射药物后,他能感受到身体的轻松。加上须藤医生的诊治,鲁迅也就以为自己得的病没有什么大碍。但过了两年,病症并没有如预期般得到。3月,他开始气喘咳血他的病情还曾惊动了宋庆龄。她十分担心,托友人帮忙,请来了美国肺病专家邓恩会诊。鲁迅并不同意,邓肯医生是美国人,他不太相信她的医术,但还是在众人劝说下勉强点头。专家认为,鲁迅胃口不好,浑身酸痛,是因为胸膜有大量积液,需要抽水处理。同时嘱咐到,虽然严重些,但不是什么大病,及时调节就没有问题了。但他只听须腾的,鲁迅一意孤行,还是按照须藤医生的来治,须藤在为鲁迅诊治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始终是按慢性支气管炎、胃病消化不良进行调节的。鲁迅思来想去,须藤医生是好友内山完造引荐来的,内山的品性他是相信的,再加上须藤医生好歹调节他两年,每次犯病找他,总是能减轻稍许病痛。直到有一天傍晚,鲁迅回来后,朋友去看望,鲁迅精神还很好,还与他商量搬家的事。不料当天夜里,鲁迅发病,病情危急。彼时他已经被病魔折磨许久,瘦到38公斤,骨头突出,虚弱地躺在床上。突然他呼吸急促起来,大汗淋漓,消瘦的面容看上去十分痛苦。鲁迅气喘复发,许广平拿着鲁迅艰难写好的条子,在蒙蒙清辉下匆忙赶路,去找内山先生,请他打电话请须藤医生前来。这一日,在须藤与内山先生请来的看护护理中度过,情况似乎并未见好转。反而加重病情,只有两天时间。在19日5时20分的清晨,他握着夫人许广平的手,嘱咐她:“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后缓缓闭上了眼睛。1949年10月19日,鲁迅弟弟、周海婴亲叔叔周建人发表了一篇文章《鲁迅的病疑被须藤医生所耽误》。文章中针对须藤医生为鲁迅调节时的一些不甚合理的举措提出疑问?并仔细对照了须藤医生的文章《医学者所见的鲁迅先生》,指出与实际情况有异之处。须藤给鲁迅父子看病的时间长达三年半,看病总的次数在150次以上,按说对鲁迅的病情了解。但他却一直是按照慢性支气管炎、胃病来治的。如果单纯是学艺不精、或是没有考虑妥帖,为什么一年半的时间内,一直没提过让鲁迅去医院检查?并且邓恩医生诊断鲁迅肺病晚期,让他去取肺部积液,也被须藤给拦截住。直到6月份,鲁迅病情进一步恶化了,面对这新检测出的“咯痰多结核菌阳性脓球”还有之前的X光拍片,他才不得不得出结论,是肺结核晚期。其实后来许广平有再去日本访寻找须藤医生,只是已找不到。是生,是死,无人知。世间再无须藤身影,而鲁迅当初因为朋友介绍加之俩人之前有过书信来往,所以对他信任有加。从而拒绝美国医生的调节,耽误了病情,让人觉得很遗憾,如果他能多听听身体发出的不适信号,遵从医嘱,也许结果不会是这样。#情感#
4、鲁迅的作品简介今天打卡看看鲁迅的文章,先介绍一下鲁迅。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主席评价他是伟太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1918年9月,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中国的新文学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他把目光集中到社会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就是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先后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还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的杂文集,一生写作1000万字,其中著作600万字,辑校和书信400万字。现有十八卷本《鲁迅全集》印行。#鲁迅简介50字#
5、鲁迅的作者简介民国时期,鲁迅每月工资是360块大洋,放到今天算什么收入水平?鲁迅曾经在很多高等学府任教,也因此获得了丰厚的薪资回报。有人回忆,鲁迅每月通过教书获得薪水大约是360块大洋。问题来了,鲁迅劳动所得的360块大洋,换算到现在,大致是什么样的收入水平呢?民国时期的大洋到底是什么?先要铺陈点儿题外话,前文中,我们一直用“大洋”这个词来描述鲁迅的薪资。实际上,“大洋”只是民间使用的俗语,这种货币的官方叫法,是银元。民间之所以把银元叫做“大洋”,源自于这种中间没有方孔的货币,是从外国流入中国的。近代的中国老百姓把外国人叫洋人,所以把见到的外国货币叫洋钱,后来就慢慢的演变成大洋了。银元中,有名的无疑是“袁大头”了,这是一种发行于民国初期的银元,上面雕刻有袁世凯的头像,民间就称之为“袁大头”。与之对应的还有“孙小头”,是一种刻有孙中山头像的纪念性银元。清朝时,各个省的督抚也曾经分别制造银元发行,但是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规格。直到民国建立,才开始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银元。直到1935年银元被法币取代了官方货币的位置。但是在民间,银元仍在继续流通。上至官员,下至百姓,还是认银不认纸。民间多有用“袁大头”压箱底的习俗,一般说法是给新组建的小家庭留下的救命钱。多少年过去了,银子值钱的思维仍然在百姓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啊……鲁迅在什么时间拿的360块大洋?书归正传,鲁迅早年留学日本,学习医术,爱国精神倍受打击后转向文学写作。1909年回国后,在杭州师范学堂任教。1912年,受蔡元培之邀,前往北平教育部担任科长。按照当时北京政府发布的《中央行政官官俸法》规定,这是鲁迅的每月的薪资,大约在50至150块大洋之间。1920年,鲁迅开始在北京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学院授课,职级是兼职讲师。三年后,又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和世界语学校教师。按照当时发布的《国立大学职员任用及薪律规程》规定,助教的月薪在50至120块大洋之间,预科教授的月薪在140至240块大洋之间之间。即使按照助教的中位数85块大洋计算,身兼四职的鲁迅,每个月也可以拿到340块大洋了。到了1926年,当时北京正处于北洋军阀的高压统治下,鲁迅因为发表了《记念刘和珍君》,进入了政府的黑名单。同时,鲁迅任教的北京大学还经常拖欠工资,前一年的薪水到了转年还发不下来。恰在此时,厦门大学邀请鲁迅前往任教,于是鲁迅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北京,毅然南下,担任了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厦门大学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建,出手比较大方,给鲁迅等知名教授开出了丰厚的报酬。据记载,此时在厦门大学任教的鲁迅,每个月能拿到大洋400块。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到,至迟到1926年,甚至从更早的几年开始,鲁迅的薪资收入就可以达到360块大洋了。以当时鲁迅的知名度和能力,相信在之后的十年里,他的薪资收入也不会低于这个数目。360块大洋的购买力大约是什么样?所以,月薪360块大洋大约等于现在什么样的收入水平?那就要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五、六年的大洋购买力,来进行衡量了。一般来说,比较两种货币的方法,简单的就是看这两种货币每个单位能卖多少基本生活物品,然后按照比例进行计算。很多人也据此对大洋的购买力进行的估测,有买大米的,有买面粉的,还有买包子的,然后换算成人民币,进行对比。本文采用的方法也大致如此。根据生活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新文化运动先驱吴虞先生的日记记载,以及对上世纪二十年代物价调查比较的结果综合显示:在大城市里,一块大洋大约可以买到10至18斤大米、或者5至6斤肉、或者50个鸡蛋。在二十年代的上海,一个初级工人,养活五口之家,每个月花费的饮食费用,大约是11块大洋。而在农村,因为自古以来银贵钱贱的传统,大洋换算成铜钱后的实际购买力还要远远超过城市。大米和肉的等级分得比较细,鸡蛋相对来说还好计算。我们按照北京鸡蛋价格平均每个1至2元之间来算,鲁迅的月薪可以购买18000个鸡蛋,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落位在18000元至36000元之间。这样看似乎不是太多,但是如何折合成当时上海初级工人五口之家的饮食费用,鲁迅的月薪可以养活32个这样的家庭,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了。民国发行的银元多含85%到90%的纯银,标准重量是26.6克。按照现在银价计算,合人民币100元不到,也大约是50个品相好点的的鸡蛋价格。可见,虽然早已退出流通,但是银元的价值,仍旧保持的平稳,也就难怪会被用来压箱底了。#民国##民国那些事##鲁迅##鲁迅简介50字#
6、鲁迅简介50字以上1936年10月19日,56岁的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人们对他的死因争论不休。44年后,专家对鲁迅的X光片进行会诊,揭开了他真实的死因。鲁迅去世突然。10月18日上午,鲁迅还在伏案写文章。吃过午饭后,他外出访友,回来顺便到书店转了一圈。回到家后,天已快黑了。弟弟周建人来家里看望他,兄弟俩拉了会家常。到了晚上,鲁迅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他多年的好友兼医生须腾诊断他为肺结核导致哮喘,尽而引发心脏病哮喘。须腾迅速对鲁迅展开抢救,采取吸氧、注射药物、心肺复苏等方法,都没有救回鲁迅的性命,他还是于第二天凌晨5点,停止了呼吸。鲁迅先生年轻的时候就患上了肺病,在他20多岁的时候,就出现过“肺痛”、“肋痛、“呼吸困难”、“发烧”的症状,这些在他的日记中都有记载。这和遗传有关系,他的父亲就是肺病,在鲁迅16岁的时候因为庸医诊断错病情而被耽误,早早的离开人世。在鲁迅写给他母亲的家书中也曾写道:“我被肺病折磨了二三十年,要想是根本不可能的!”肺结核对于现在的医疗水平来说就算是个小病,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那就像癌症一样可怕,根本无药可救。到了1980年,鲁迅纪念馆决定弄清楚鲁迅真正的死因。纪念馆组织了20多位医学专家,当年鲁迅病重之时曾拍过一张X胸片,鲁迅快去世前的26个小时,当时的医院还给他做过病情存档记录。专家们依据这些资料进行会诊,竟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鲁迅并不是死于肺结核,而是死于左侧自发性肺气肿。那么为什么须腾医生要给鲁迅下肺结核的定义呢?他是误诊还是有意为之?鲁迅曾经留学日本,有很多日本朋友,经过日本朋友介绍,须腾医生走进了他的生活中。从1936年初开始,鲁迅的肺病就一天比一天严重,在须腾的调节下,病情没有好转。5月份的时候,鲁迅的一位朋友请来了美国医生邓恩,邓恩医生检查后,说:“病人的肋膜里有积水,需要立刻抽掉,抽掉积水,抵抗力就强了,再活十年都没问题。”可惜,邓恩的方案被须腾否定,而鲁迅支持的是须腾的判断。就这样,病情越拖越重,到后来,须腾不得不采取邓恩的方案抽积水,在须腾的“调节”下,鲁迅先生的生命走向了终点。须腾之前服务于日本军队,是名军医,在给鲁迅看病时,是上海地区日本老乡会的副会长。就是这样一个人,通过朋友的介绍,取得鲁迅的信任,才让鲁迅的病情耽误,提前走向终点。鲁迅的弟弟周建人和鲁迅的儿子周海婴都曾经发文提出对鲁迅的死有强烈的怀疑。鲁迅死的时候,徐广平是在场的,须腾并没有积极的抢救鲁迅,只是被动的调节,眼睁睁的看着丈夫在自己面前离去,让许广平痛苦不堪。当时的许广平对须腾不尽责的态度不满,对他的调节报告也不认可。鲁迅去世后不久,须腾就失踪了。解放后,许广平去日本拜访了很多鲁迅的朋友,唯独没有须腾的消息,这个人仿佛随着鲁迅的去世也消失了。多方证明鲁迅的病是被须腾误诊或耽误的,结合须腾的军方背景和后来的失踪,说明了鲁迅是被日本军方有计划除掉的,须腾很可能就是执行者。鲁迅先生是个以笔为剑的英雄,他的离世,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他离开我们已经八十三年了,他身上那种爱国爱民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学习!
7、鲁迅主要作品简介鲁迅第一次到北大上课,一身补丁满堂哄笑,15分钟后全班鸦雀无声鲁迅先生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鲁迅孩提时家境富裕,享受着优渥的环境,少年时,因父亲患病而家道中落,鲁迅亲眼看着父亲病逝却无能为力,体会世间人情淡薄的同时深感“中医”的无力,青年时,鲁迅公费前往日本留学,他专研西医,他当时的想法是“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身患疾病的人。”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鲁迅结识了藤野先生——他的医学老师,藤野先生的思想开明,十分关注青年人的思想,对鲁迅也甚是怜爱,藤野先生对鲁迅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也十分关注国内的未来动向,也十分关注中国青年的思想状态,那时的中国,也还是饱受西方列强侵略欺辱的时代,鲁迅对于中国未来的思考,无疑也是在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后来在学校鲁迅见识了中国同学对国家现状的麻木不仁,他们“像鸭子一样伸着脑袋来看热闹。”鲁迅看着这些中国同学的表现,他倍感屈辱,再也按捺不住,他拿起书本愤然走出了教室。这件事深深地刺激到了鲁迅,他终于深切地认识了国人的麻木,愚昧以及对国家现状的漠不关心。鲁迅意识到学医救不了中国,唤醒国人的精神中国才能有希望。于是不久之后,鲁迅就离开学校,选择了回国,回国后,鲁迅在北大校长蔡元培、文学系主任胡适的邀请下,加入了新文化运动,他用笔杆子作为武器,写出一篇篇犀利深刻的文章,来警醒世人,唤醒他们麻痹的内心。他的文章批判意味强烈,就像一面镜子,照映着麻木的众人和颓废浮夸的社会。当时的鲁迅在教育部工作,在周作人的大力推荐,以及在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的极力邀请之下,鲁迅前往北大担任教师讲《中国小说史略》,当时鲁迅在教育局还有职务,因此任北大教师,并没有被授予头衔,只是普通兼职教师。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名校,北大教授们的收入也比较客观,做学问的老学者会十分讲究自己的形象,衣服、形象都打点得十分妥当,但是鲁迅平日就是不修边幅的那一个。他不在意自己的穿着,上任北大的第一天,他就穿着一个蓝色全是补丁的长衫,腋下夹着一个小包,拿着一本很薄的讲义,耳朵上夹着一支铅笔就走进了教室。学生们见惯了其他教授讲究排场的样子,一时对这个满身补丁的讲师有些不适应,觉得他很“土”,大家议论纷纷,甚至有人直接大笑鲁迅的穿着。鲁迅看到大家的反应,并不以为然,他开始用浓重的绍兴口音自我介绍,听着这浓重的地方口音,学生们更是哄堂大笑,鲁迅也并不生气,简单说几句之后,便开始了讲课内容。鲁迅讲课语速适中,不紧不慢,普通话虽不标准,但是每个字都掷地有声,足够让学生们听得清清楚楚,《中国小说史略》其实就是对中国历史、历代社会的观察、剖析、批判。鲁迅将自己的独特见解对学生们娓娓道来,深入浅出,易于理解,15分钟后全班鸦雀无声,学生们听着鲁迅讲历史故事,讲社会变迁,讲人性的光芒与黑暗,每个人都被撼动了,心里有着激动,有悲愤,有欢乐,也有憎恨。少时鲁迅家中变故,命运多舛,他本人看待历史问题及社会真相就十分深刻,留学日本的经历也更使得他多方位思考,对问题见解独到,这使得他更加一针见血,而且这样的鲁迅有着比新式学堂更加新颖的观念和看法。关于历史问题的解析他更是有理有据,一针见血,学生们都很信服他,对于他的观点,学生们都积极做笔记也会参与在讨论中。讲完本节内容后,鲁迅留时间给大家互相讨论,甚至和学生们交换意见,这样的新颖的授课方式同学们也很喜欢,他们都是中国先进的思想代表者,他们十分乐于参与其中与鲁迅这样有独特见解的人交换观点,探讨历史。就这样,鲁迅在一节课内就征服了班级里所有同学,下课后,他的事迹就传遍了北大校园,同学们到处宣讲这个“土教授”的神奇和厉害,鲁迅本人和他的讲课被同学们在校园中大肆宣扬。有人不信这个邪,不相信一个衣着补丁的教授能讲课这么厉害,也有人被说服想要下节课去一睹这位神奇教授的尊荣。不到一天的时间,他就征服了全学校的学生,同学们都想来听鲁迅的课。但是鲁迅在教育部还有其他工作,因此他和蔡元培商定的上课时间只是一周一节,下节课要等到一周之后了,在同学们的热切期待中终于等到第二周,鲁迅走进教室,发现多了很多陌生的面孔,座位上,走道上,到处都是来听课的学生。听说他们都是来听课的,鲁迅表示欢迎,随后便开始了课程内容,还没有讲多久,在场的所有同学都对鲁迅大为敬佩,他们觉得鲁迅方式新颖、思路清晰、目光犀利、分析深刻但又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下课后有很多同学与鲁迅还在持续讨论······从此鲁迅的课堂堂爆满,不仅是国文系,甚至别的系,别的学校,都跑来听鲁迅的课,甚至有一些老师,听说鲁迅讲历史十分厉害,也前来听课,教室里没有位置,他们就坐在走廊上,坐在走道里,这就是鲁迅讲课的魅力。
8、鲁迅简介50字作文1906年的夏天,鲁迅风尘仆仆地从日本赶回绍兴,遵循“母命“迎娶了28岁的“老新娘”朱安。揭开红盖头的第一眼,鲁迅瞬间掉入冰窟,眼前的新娘脸颊瘦削,眼凹陷,额头宽,发际线高,个子矮小,身子骨单薄。鲁迅不单是文学家,而且在美术上造诣颇深,按他对“颜值”的审美,朱安无论如何入不了他的法眼。朱安,原是绍兴城一位朱姓商人家的女儿,经人介绍给鲁迅时已经二十一岁。二十一岁在旧社会算“大龄剩女”,但“女大三,抱金砖”,绍兴旧时习俗以妻子比丈夫大两三岁为宜。朱家本嫌周家家道中落,日渐寒微,可周家书香门第,鲁迅官费留学日本,看似前程似锦,他们终同意了这门亲事。鲁迅1902年赴日留学,时年二十一岁,二十四岁的朱安没有跟随其往。鲁迅到日本后写信给他的母亲,要求向朱家转达他的两个要求:一,给朱安放脚;二,送她进学堂读书。从信中透露出,缠小脚,没进过学堂的朱安,是不符合鲁迅对另一半要求的。当然,朱家没有遵循鲁迅的想法,因观念的制约和时代的局限,朱安并没有得到蜕变的机会。鲁迅十一岁到三味书屋读书,两年后,祖父因科举舞弊案被惩办入狱,家道中落,不久父亲重病逝去,从此,家庭的重担全压在母亲身上。鲁迅曾经写到:“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到世人的真面目。”母亲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将鲁迅三兄弟抚养成才,母亲一路艰辛,倍受苦难,所以鲁迅一辈子“事母至孝”,对母亲言听计从。同样,他也从仪式上接受了母亲给他安排的婚姻。可个性刚烈,爱憎分明的鲁迅又怎么会真的接纳朱安呢?听说鲁迅不喜欢小脚,结婚那天,朱安穿大码鞋,鞋尖塞棉絮。轿子停下,一只脚出轿,鞋子掉了。大喜之日,实为不祥之兆。如果朱安不踏出这尴尬的一步,就没有这尴尬不已的婚姻,也不会有独守空房的悲剧一生。那掉落的鞋子,是不是在警醒,朱安那不能落脚的婚姻?朱安,在鲁迅这大概是难得半分温情的。结婚后,鲁迅以清教徒似的方式过着独身生活,无夫妻之实,无儿无女。提倡新思想的鲁迅终究没有把朱安这份旧时代的“馈赠”在生命中做妥当的安排,可能他更多的怕朱安彻底脱离这个家庭后将无法生存。朱安,是母亲给他选的一件礼物,这件礼物大多时间在服侍和陪伴婆婆,会做绍兴菜和性格温顺的朱安成了婆婆身边合适的佣人,以至死后都葬在北京她婆婆鲁瑞的墓旁,坟上无任何的标志,就好像她从来没有来过。朱安说:“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我待他再好,也没有用。”大抵爱情和任何事情一样,爱错一个人,就如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没有用。在深夜里流过泪的朱安,内心应该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但是明白又能有什么用呢?鲁迅笔锋凌厉,也顺带给了几分冷峻给这位渐渐少有人提及的朱安。世人都提许广平,谁人又能懂朱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