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的舞台角色是“生”角中的“老生”,“生”即男角,“老生”又叫“须生”,顾名思义就是长有胡须的年老的男性角色。而女性饰演的这样的角色,又称为“坤生”——坤为地、为阴,在人则指女。1907年,孟小冬出身于上海一个梨园世家,她的祖父、父亲、叔父都是京剧演员,孟小冬自小耳濡目染,对京剧也是喜爱。她从5岁起开始学艺,12岁在无锡登台演出,14岁便与露兰春、姚玉兰等名角同台演出。世人常看传统戏剧的老腔老调,早已感到麻木与厌倦,而扮相潇洒、嗓音洪亮的孟小冬让他们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为当时的梨园吹来了一股清爽特别的风气。在北京扎根稳定之后,孟小冬拜京剧名家陈彦衡为师,苦心练习谭派唱腔。她在北京三庆园演出的《探母回令》、《击鼓骂曹》,很快让她名声大噪,人气高涨的孟小冬被时人推崇为“冬皇”。1926年,事业红火的孟小冬,结识了京剧大师梅兰芳。一切仿佛皆是水到渠成,孟小冬与梅兰芳结成夫妻。他们的婚礼,简单得近乎草率。当时的报道,也不过是“梅兰芳将娶孟小冬”“友人撮合,终成眷属”而已。嫁给梅兰芳时,孟小冬还未满20岁,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遇到梅兰芳这样享誉全国的大师,心中肯定充满崇拜和敬仰,然而崇拜和景仰终究不是完完全全的爱。两人年龄差距大,梅兰芳长她十来岁,难免会有代沟。再加上因梅兰芳家庭和二房之事,孟小冬受了太多委屈,伤了太多次心,慢慢地,她身心都疲惫了。1933年,孟小冬后还是亲手拔除了情根。分别之前,孟小冬的一番话丝毫不留余地:“请你放心,我不要你的钱。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也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绝不会比你差。”与梅兰芳分手后,孟小冬痛不欲生,绝食、生病、避居津沽。待到数年后梅兰芳重返京都时,孟小冬已视梅兰芳为陌路,一生再未与语半句。1934年5月,修葺一新的黄金大剧院重新开业,杜月笙邀请孟小冬前来参加剪彩仪式。孟小冬与杜月笙的三太太姚玉兰是发小,长大后又情同手足,十分亲密。因此,孟小冬一到上海,就被接到了辣斐德路的十八层楼,与姚玉兰同住。姚玉兰知道杜月笙钟情孟小冬,而她也想充实自己在杜家的力量。因此,就趁着晚上孟小冬睡着之际,把杜月笙找了过来。半夜里,孟小冬独自一人面对杜月笙,想着这些年他也没少帮自己忙,而且有杜月笙这样的“老大”来依靠,自己可以后顾无忧。于是,孟小冬留了下来,和杜月笙同居了!由于杜月笙已逾花甲,所以自和杜月笙在一起后,孟小冬就自觉承担起了侍奉杜月笙的担子。傲岸的孟小冬从未提起过任何要求。据说,在杜家她只说过一句替自己维护的话。那一年,大家聚在杜月笙的房间里,掰着指头计算,举家迁法一共需要多少张护照。当杜月笙说“一共要27张”的时候,孟小冬当着大家的面淡淡地说了一句:“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全屋子的人都被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给惊住了,尤其是杜月笙。他忽然意识到,这些年让孟小冬受委屈了。于是,他当即决定尽快与孟小冬举行婚礼。由于杜月笙抱病在身,出不了门,婚宴只好在家中举行,邀请的也只是杜月笙的至亲好友。婚宴之上,43岁的孟小冬身穿崭新的旗袍,依偎在62岁的老新郎身旁,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曾经叱咤上海滩的男人展现了难得的温柔,或许正是这接地气的柔情打动了不惑之年的孟小冬。此时,生活对她来说紧要的无非是个温暖的归宿,只是,对于曾经把名分看得大过天的她,这未尝不是宿命的讽刺。如果说梅兰芳给了孟小冬爱,那么,杜月笙则给了孟小冬一个家。可惜与孟小冬结婚第二年,杜月笙就去世了。晚年的孟小冬,遵守了杜月笙的遗言,不再唱戏。她的性格愈发沉静孤僻,深居简出,每日里就只遛狗、练太极、打麻将、看电视。那大概是她一生中平静的时日了吧?不用谋生,不再谋爱,只是把日子当成普普通通的日子来过。这样,于京剧艺术而言,于京剧戏迷而言,是莫大的损失,但对于孟小冬自己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老生简介#
2、老生解读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大神真是让人开眼,请看今天这位,将下文复制:发给我十几遍之后,就将我拉黑了,让我连个反驳的机会都没有。他的大作我认真拜读后,除了开头就是有关发源地的老生常谈之外,后一段竟然全是介绍济南菜的,并有“济南风味是鲁菜的主体”这样的字句,@淄博文旅 请你也看看,这些人的前后自相矛盾令人啼笑皆非的言行对“诚信淄博”有什么益处吗?#老生简介#
3、著名的老生张之江:“他怎么这样象杨宝森”——访杨派须生汪正华汪正华《失空斩》虽是炎热的夏夜,天蟾舞台的观众还是坐得满满的,台上正演着汪正华主演的全本《失、空、斩》。他刚出台念完了那句悠长而动听的引子,坐在记者前边的一位秃头老者就拿着扇柄在左手掌上拍了一下说:“当年杨宝森就是这个味儿。”坐在他旁边的另一位老人答声“可不是”,大家立即就沉浸在静心聆听当中。随着舞台上的演出,记者在座左座右经常可听到这样的话:“他怎么这样像杨宝森,连扮相、身材都像!”“他是杨宝森的学生吗?”“没有听说杨宝森有过这样一个学生,他是怎样把杨派学到家的?”……童年时的印象汪正华《文昭关》两三天后,记者就怀着为观众打开这个谜的心情和汪正华面对面地坐在一起了。汪正华即使在私底下也是很像杨宝森的,可喜的是他比杨宝森要健康得多,还带着时代青年的活泼气息。话就从杨宝森谈起。原来,抗战胜利之前,汪正华是上海戏剧学校的学生,和关正明、程正泰、黄正勤等都是“正”字辈的同学。当他们还在戏校学戏时候,杨宝森在当时的黄金大戏院演出,曾向学校借了两个学生去配演《桑园寄子》里的两个小孩儿,于是,他们全班同学都被邀去看了杨宝森演出的几场戏。那时,汪正华一看到杨宝森演的《法门寺》就入迷了。他喜欢杨宝森的唱,简洁而富韵味,他至今不能忘怀的是“在庙堂……”那句散板,别人在“堂”字上总要拔高而杨却走低音,那声音似断还续,柔中有刚,真不知道是怎样行腔吐字的,从此,童年汪正华的心里就深深印下了杨派唱腔的影子。拜马连良为师马连良、汪正华“你那时候就认识了杨宝森,开始学杨派戏吗?”记者问。“不,说来话长哩——”汪正华接着说:“出科之后,我拜了马连良先生做老师,马先生很喜欢我,热情地教导我,可是他的唱腔以清亮委婉见长,和我的嗓音条件不大符合,所以,我虽然学了较长时期的马派,得到了很多的好处,总不能唱出他那个味儿来。在此之后,我才又见到了杨先生,并且有幸和他合演了一个月的戏——”陪演了一月戏汪正华说到此眼里浮起了喜悦的光彩,似乎沉浸在愉快的回想中,接着他说:“头一天,我陪杨先生演《珠帘寨》,饰程敬思。马先生为了鼓励我,还把他自己的一件绿蟒借给我穿。有一次,我给杨先生配演《四郎探母》,他演四郎,我演六郎,那时候人们就说:真像两兄弟!也有人说,我的嗓音接近杨宝森,使我坚定了学杨的决心。在我陪他演出的一个月中,只要一有可能我就暗暗学着他的唱腔,说也奇怪,他的唱只要一入我的耳就像生了根似的不能忘记了。”“那真是一个好机会!”记者说。有意收他为徒汪正华《宋江题诗》“可是我怕他身体累,不好意思提出拜师要求”接着,汪正华显得有点惋惜的样子,说:“后来听说,那次杨先生倒有意收我为徒,但是因我已拜了马先生也就作罢了,其实呢,马先生那里倒是说得通的——”?接着,他又为记者介绍了杨派唱腔与念白的特点。他喜欢杨派浑厚而柔美的低音拖腔。他说:他的板眼多么灵活,似是无腔却有腔;他的气口的安排多么巧妙,使人听不到因吐气而歌唱停顿的痕迹。他又说:杨宝森的神情好,白口好。后他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说:“你看,我说杨先生什么都好……我是个杨迷,我真被他迷住了。”依靠录音唱片 杨宝森《洪洋洞》汪正华配像“那么,你终于拜了杨先生没有?”记者问。“当我正想北上拜他为师时,噩耗传来,他已故世了!”他感叹地说。原来,他始终没有向杨宝森学过戏。可是,他现在还是依靠杨宝森生前的录音和唱片,在继续学习杨宝森的唱腔。他谦虚地表示,杨宝森的很多腔儿,他至今还未学会,不敢在公开演出的场合中试唱。原载《新民晚报》1961年8月29日《一辈子的记者》上卷文汇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4、京剧四大老生简介5月26日,天津德云社午场,刘筱亭周九良《捉放曹》,二哥带着他的包袱一个又一个,周九良反应慢一点都接不住了。周九良问二哥唱京剧拿手的是什么,结果二哥是一个全才,啥都会,刚说完自己啥都会,粉丝们喊着:“奶孩子,”后二哥唱京剧里的花脸,周九良唱老生,二哥给大家介绍京剧会一万多出,那表情和动作跟师父太像了。周九良好久没有和这么调皮的逗哏合作,他对付二哥的方法就是快,只要不被吓就行,没想到一个哒得都给周九良整笑场了,这场演出周九良也不知道自己被二哥的出其不意吓了几次。这对初恋组合太逗了,九良在和二哥抢椅子的时候鞋子都掉了,这样的意外总是席卷了大家的笑点,返场的时候刘筱亭和周九良唱了不一样的《送情郎》,这样的混搭要多来,大家太喜欢看了。^_^
5、老生唱腔说说王凤卿先生到底是不是汪桂芬(汪大头)的弟子?不少介绍王凤卿先生的材料都认为凤二爷(因凤卿与王瑤卿是亲兄弟排行二)是汪大头汪桂芬的弟子,但王凤卿从未承认他拜过汪桂芬为师。王凤卿初习武生后改老生投在李顺亭(即大李五名丑李四广之伯父)贾丽川(贾洪林之叔父)门下。至于他向汪大头学戏他承认,并说过汪大头教了他不少戏。至于是否拜师并纳为汪的弟子,汪桂芬脾气出了名的古怪,但却对王凤卿很客气,对王凤卿说:“你不要叫我师父,论辈分,我们是应当兄弟相称”。所以把王凤卿先生归为汪派传人为宜,不应称为汪桂芬弟子。王凤卿和梅兰芳长期同台并有提携之功,梅先生很赞赏王凤卿,称王先生嗓高亢而略窄,闭口音胜张咀音,“噫”字音得汪大头让人窍,“啊”字音不如汪大头。关于汪桂芬脾气古怪和其经历有关,幼时因家贫入春茂堂做了私坊弟子,并起名字“艳秋”号“美仙”,这段受污辱的经历不堪回首啊!
6、老生介绍视频《老生》以老生常谈的叙述方式记录了中国近代的百年历史。故事发生在陕西南部的山村里,是现代中国的成长缩影。书中的灵魂人物老生,是一个在葬礼上唱丧歌的职业歌者,他身在两界、长生不死,他超越了现世人生的局限,见证、记录了几代人的命运辗转和时代变迁。
7、京剧老生张澍简介1918年,因为妻子生不出儿子,他找了个情妇生孩子,然而,儿子刚出生就被保姆摔死,可他却给了保姆一大笔钱,为什么?主人公名叫余叔岩,他是民国时期的“四大须生”之首,“须生”又名老生,是指扮演中年以上男性角色的戏曲演员。余叔岩出生在梨园世家,他从小热爱京剧,而且很有天分,就是老天爷赏饭吃的。11岁,他就成了京剧名家贾丽川的弟子,勤奋好学的余叔岩进步很快,几年时间就让贾丽川感觉己经教不了他了。于是,余叔岩拜谭鑫培为师,人见人爱的余叔岩同样得到了谭鑫培的精心教授。所以,又有天赋又精进的余叔岩,20岁不到就成了须生名角,蜚声京华。可惜,一切似乎来得太容易,少年得志的余叔岩开始迷失自我,他常常出入烟花柳巷,饮酒作乐,流连忘返。毫无节制的放纵,让余叔岩丢了梨园弟子的品行,更把嗓子弄坏了。没有了好嗓子,就没了寻欢作乐的资本,余叔岩只能依靠评戏苦苦渡日。那落魄的余叔岩又是怎么靠岳父咸鱼翻身的呢?嗓子弄废后,倍受打击的余叔岩痛定思痛,他再也不敢去寻欢作乐了。就这样,经过几年的修养生息,余叔岩的嗓子慢慢恢复过来,也是在此时,他此生的贵人出现了。这个人就是青衣泰斗陈德霖。爱才惜才的陈德霖,莫名喜欢余叔岩,他鼓励余叔岩重新开始,并经常请一些京剧名家来教余叔岩唱戏。有了陈德霖的大力支持,余叔岩的信心又回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重返舞台。因为陈德霖,才有了一代须生名角余叔岩,这份知遇之恩余叔岩无以为报。更令他感恩戴德的是,陈德霖还把自己的女儿陈淑铭嫁给了他。余叔岩和陈淑铭也认识一段日子了,所以两人婚姻也很幸福。咸鱼翻身还抱得美人归的余叔岩,一激动就发了誓:永远不纳妾侍。以表达对岳父的感恩和对妻子的忠心。都说男人的嘴,骗人的鬼,后来的余叔岩却狠狠地打了自己的脸。余叔岩和陈淑铭婚后生了两个女儿,不幸的是,陈淑铭因一次意外丧失了生育能力,这个“噩耗"对余叔岩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余家岂不是要绝后?这是余叔岩万万不能接受的。于是,他偷偷在外面养了个年轻女人,希望能给他生个儿子。命运果然眷顾了余叔岩,一年后,这个年轻女子真的给他生了个儿子,余叔岩乐坏了。可是,有了儿子的余叔岩,又想起了当初对岳父和妻子的承诺,所以他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去母留子”。他花了一笔钱把女子打发走了。留下几个月的儿子,自己找了保姆带,还请了司机方便照顾儿子,小小的婴儿就这样离开了母亲。后来为了保密,余叔岩索性把保姆和儿子送回老家,他期待着儿子快快长大,就可以教他演戏了。没想到他这样做,后却让自己遗憾终身。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陈淑铭还是知道了余叔岩做的事。她无法想象,口口声声只爱自己的余叔岩,竟然背着自己在外面找女人,连儿子都生出来了。陈淑铭痛斥余叔岩背信弃义,没良心,余叔岩态度诚恳,向老婆低头认错。他还信誓旦旦地,自己只是想生个儿子,并非喜欢那个女子,而且己经把人轰走了,自己爱的还是陈淑铭。余叔岩还请求陈淑铭,让她同意把儿子接回家来养,一家团圆。在那个时代,男人三妻四妾都是稀松平常的事,陈淑铭也看得很开,自己再生气又能怎么样?生米都煮成了熟饭,何况他也没把那个女人娶回家,孩子是无辜的,深思熟虑后,陈淑铭终于同意了把儿子接回家。余叔岩很高兴,能够光明正大把儿子抱回家,他相信陈淑铭会好好教养儿子的,以后自己就可以安心地把衣钵传给儿子了,一切似乎都向好发展。可惜天不遂人愿,意外来得猝不及防。还没等余叔岩去接儿子,就传来了儿子被保姆摔死的消息,这又是怎么回事?原来,有一天保姆抱着孩子在门口玩,一转身撞上了一个车夫,孩子从她手中滑落地上,没有活过来。这个不幸的消息让余叔岩肝肠寸断,他觉得也许老天爷就是要让他“绝后”吧,他心灰意冷。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余叔岩慢慢想开了,再怎么样儿子也不能回来了。念在保姆曾经一心一意带孩子,并且也十分悲痛的份上,他没有找保姆和车夫问罪,而是给了保姆一笔钱,让她回家了。有人说:人不成熟的行为就是,心情一好,就轻易承诺。所谓“诺不轻许,故我不负人”,余叔岩为了报恩轻易许诺,他其实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却又无法跨越传宗接代的樊篱。后来又因为想兑现承诺,做出了荒唐的决定,既负了妻子又害了儿子,弄得竹蓝打水一场空,令人唏嘘。你觉得余叔岩的命运是不是挺惨的?欢迎和我一起讨论。#人物# #历史#作者:雨亦奇编辑:凉亦歌
8、京剧老生关正明简介梅兰芳和姚玉芙被称为“梨园羊左”“20世纪的伯夷叔齐”,大家可能都了解梅兰芳,我今天给大家念叨念叨姚玉芙的故事吧。姚玉芙比梅兰芳小2岁,是苏州人,3岁时被典卖到北京“大街迟家” 做徒弟,学老生,曾在“喜连成”搭班演戏,小有成就,曾灌过唱片《卖马》。17岁出师到天津搭班,不久倒仓不能上演,流落天津。1915年梅兰芳到天津演出,与姚玉芙见面。此时姚玉芙的嗓子已倒过来了,只是没有了大嗓,可是小嗓又高又亮,于是改行唱青衣。都说同行是冤家,梅兰芳却推荐姚玉芙和自己同搭“双庆社”,在他前面唱一出正戏。而且,梅兰芳从此营业戏不再唱《彩楼配》,把这出戏让给了姚玉芙唱。从1915年开始,梅兰芳与姚玉芙就没有离开过。《游园》的梅为杜丽娘,姚就是春香;梅是《断桥》的白素贞,姚就是小青;梅是散花的天女,姚就是花奴。他俩还经人介绍入“汇文学堂”学习,上午上学,下午演戏,专学国文、英文两门课程。姚玉芙还兼学数理化。1922年,有个王姓军阀占领了北京,把姚玉芙叫去,让梅兰芳唱堂会,梅兰芳不去唱,这位大军阀就威胁姚玉芙说:“给你们三天时间,梅兰芳不来唱堂会,我先毙了你姚玉芙,再和梅兰芳算账。”姚玉芙赶紧到梅家把事情一说,梅兰芳是坚决不唱这个堂会,并表示:如果为此事枪毙了你姚玉芙,你家的后事你放心,五姑奶奶(姚玉芙的夫人是通天教主王瑶卿的堂妹,行五,梅兰芳师事王瑶卿,所以叫五姑奶奶)和大姑娘(姚宝瑺)我负责到底,有我姓梅吃的,就有他们娘儿俩吃的,有我姓梅喝的,就有他们娘儿俩喝的。姚玉芙表示“士为知己者死”,在梅家与梅兰芳秉烛达旦,等候“上刑场”。听了一夜枪响,天亮了,军阀战败逃跑了。军阀要枪毙姚玉芙的事传扬开了以后,社会各界把梅兰芳、姚玉芙比作舍命全交的羊角哀与左伯桃,誉为“梨园羊左”。1922年梅兰芳成立“承华社”,姚玉芙嗓子好、扮相好,打心眼里不愿放下专业,但是受梅亲自嘱托,也就欣然成了梅的大管。梅兰芳自己挑班,旧班主不能再剥削艺人挣钱,就雇用一市井小流氓,用镪水加害姚玉芙,幸亏车夫眼尖,高叫快低头,姚玉芙赶紧低下头用礼帽遮住了自己的脸,镪水打在礼帽上,呢子礼帽被腐蚀成洞,镪水透入到姚玉芙的右上额,大部分镪水从礼帽上流下来,一件蓝色衬绒袍子大襟上一块长二尺左右,宽一尺左右,从面到里被腐蚀掉一大块(幸亏是腊月,穿得厚)。所幸者面部受伤不重,也不妨碍演戏,只在右额上留下一个小小的疤痕。“承华社”成立后,编演了不少新戏,梅兰芳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都是姚玉芙随行。抗日战争开始,梅兰芳在上海,不给日本人唱戏,姚出主意让梅兰芳以演出为名去香港,梅在香港演了几天就不演了,姚带戏班其他人到回北京。从此两人天各一方,但是都拒不为日本人唱戏。梅兰芳在香港,以卖画为生;姚在敌战区,变卖典质,“房子越住越小,车子越坐越大”。拒绝马连良一场戏二百大洋的高额团长报酬(马连良还是说好唱戏姚愿去看就看,不愿去就不去),拒绝姑爷李世芳的请托,就不为日本人做事。香港陷落后,梅兰芳蓄须明志。1942年,他辗转回到上海,严词拒绝汉奸头子褚民谊要求梅兰芳在12月作为团长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和东京巡回演出,以庆祝所谓的“大东亚战争胜利”一周年纪念的要求。没多久,又由华北驻屯军报导部部长山家少佐出面进行胁迫,他委派北平《三六九》画报社社长朱复昌去找姚玉芙说项,说梅如不肯登台,就请他出来讲一段话,并请姚玉芙同赴沪劝驾。姚玉芙带着梅兰芳表弟秦叔忍想的办法,马上赴沪,给梅兰芳注射三次伤寒预防针,发高烧到42度,这个冒着生命危险的苦肉计终于又一次抵御了日伪的胁迫。解放后,姚玉芙任梅兰芳剧团副团长,为梅保驾护航,两个人的友谊一直持续到两位艺术家去世为止。好花需要绿叶扶,姚玉芙是梅兰芳这朵花持久执着的一枚绿叶。#京剧# #梅兰芳# #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