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不仅是个诗词迷,也是个历史迷。考考你行不?你是历史迷?试试看,你能不能把那个王朝从秦朝开始一直背下来?给大家背一下中国历史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棒。王恒毅,你对朝代应该是很了解的,给在座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背一下。唐朝的皇帝的庙号和他们的姓名:唐高祖,武则天。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介绍是李显好,李显是唐,唐中宗。然后呢?唐瑞宗,李旦,然后是武则天,又是中宗李贤和魏宗李旦,复位。讲的清楚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学习历史,古人读史使人明智,从小被历史喂大的孩子见识更广、眼界更宽、格局更高、思辩和判断能力也越强。
2、李治简介和结局643年春天的一个日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心情格外沉重。他的忠诚谏臣、好友魏征病得很重,生命垂危。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李世民怀着忧虑与痛苦的心情,决定带着自己的九岁女儿前去探望魏征。这个决定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魏征在晚年患上了一种无法的疾病,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他的亲友们在府邸内对其病情感到忧虑、凝重。府邸内的人们对魏征病情的忧虑在魏征病情加重之后,府邸内的亲友们开始对他的病情感到担忧和忧虑。当时,朝廷内外风起云涌,政治斗争愈发激烈。李世民深知魏征的忠诚和贡献,想借此机会表达对他的敬意。带着女儿前来探望魏征,是希望能给这位朝廷重臣带来一丝欢悦与慰藉。这一天,李世民骑马带着女儿来到了魏征的府邸。女儿是他的掌上明珠,他希望在魏征离世前见到这个可爱的小姑娘,给他带来一丝欢悦。当李世民带着女儿进入病房时,他看到了魏征躺在床上,面容憔悴,奄奄一息。李世民的心情更加沉重,走到魏征床边,轻轻抚摸着他的额头,试图给他带来一丝安慰。此时,李世民注意到了病房角落里的一个年轻人。他是魏征的儿子,年仅40岁的魏叔玉,英俊潇洒。看到这个年轻人,李世民突然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告诉魏征,他会将女儿嫁给魏征的儿子,让他承担起照顾家族的责任。这个决定既是对魏征忠诚的回报,也是对魏家后代的关爱。听到李世民的承诺,魏征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他知道,他的忠诚得到了李世民的回报。在生命的后时刻,他还能为自己的家族谋求幸福,这让他内心充满了满足和安慰。魏征艰难地张开嘴,嘶哑着声音说:“陛下,谢谢您对我的信任和厚爱。我死无遗憾了。”李世民感慨万分,他握紧了年轻人的手,郑重地说:“你要善待我的女儿,好好照顾她,为魏家传宗接代。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年轻人感受到了唐太宗的期望,他诚恳地回答:“陛下,我会尽我所能,照顾好公主,不让您和父亲失望。”就这样,唐太宗李世民答应将女儿嫁给魏征的儿子,这个决定既是对魏征忠诚的回报,也是对魏家后代的关爱。魏征逝世后,唐太宗深感悲痛,亲自撰写碑文以缅怀他的功绩。为了表达对魏征的哀思,唐太宗暂停了五天的朝会,并下令九品以上的官员前往为他奔丧送别。尽管朝廷准备给予魏征一品官的安葬礼仪,但魏征的夫人却谦虚地拒绝了这一殊荣。唐太宗感叹说:“魏征去世了,就像失去了一面镜子,朕的心中缺少了一面照明的明镜。”魏征生前将他写给皇帝的谏书备份,交给负责修国史的褚遂良观看,期望为自己留下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名声。唐太宗获悉此事后,感到愤怒。又因魏征生平有疑心,认为他有勾结他人、盗掘墓穴、鞭尸之嫌,便命人销毁了魏征原本的墓志铭,以斥责魏征之行径。正是由于这件事,使得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愤怒之下的太宗甚至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征儿子的婚约。也正因为这件事,曾经以贤君搭配谏臣著称的组合分崩离析。实际上,魏征对唐太宗来说,不仅是一个“体察得失”的镜子,更是一个塑造广纳言路、推崇忠言逆耳的开明形象的重要道具和榜样。然而,如今魏征已故,失去了作用,唐太宗推倒了他的墓碑,以泄心头之气。后来,唐太宗为了征讨高句丽而展开大规模战争。为了缓解舆论压力,他再次想到利用魏征这个楷模,来表达自己对于用兵的懊悔。因此,魏征那个被推倒的墓碑再次被重新立起,并重刻碑文。但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事未再提及。衡山公主作为原配皇后的亲生女儿,未来的皇帝李治还是她的哥哥,因此在出嫁之前,她的人生一直十分顺利。649年,唐太宗为其寻找良配,后将她许配给长孙皇后的侄子长孙诠。唐太宗去世后,衡山公主的哥哥李治即位为唐高宗,将她晋封为新城长公主。衡山公主和长孙诠的关系一直很好,但是后来因为长孙无忌的争权夺利,她被贬为庶人。长孙诠在衡山公主的恳求下,被唐高宗发配到昆明南部,地方官吏矫旨问罪,被乱杖杖毙。衡山公主在25岁时成为了寡妇,她的姐姐东阳公主感同身受,为她介绍了韦正矩。但是,两人的关系并不融洽,甚至出现了虐待行为。663年,当时29岁的新城公主突然去世了。唐高宗认为这是韦正矩所为,于是下令让三司法官审理此案,并终将韦正矩一家处死。衡山公主的一生充满了悲伤与不幸。她的生活多舛,而这一切都与她的身份密切相关。身为皇室公主,她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被家族、权力和政治纷争所左右。她曾经拥有过幸福的婚姻,却因为哥哥的政治斗争而失去。后,她不幸被迫成为了一个罪人的妻子,终饱受折磨而死。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是独特而珍贵的存在。魏征在他的一生中为唐朝和人类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精神和思想也为后人所铭记和传承。而衡山公主,也展现了一个高贵公主悲惨的命运。尽管她曾在父王的庇佑下,拥有过美好的童年,但终仍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她的一生,仿佛是一部悲剧,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历史#
3、李治简介与个人资料公元649年,李世民病危,临终前他把李治叫到跟前说到: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你可以放心使用,但是武将李勣是个狠角色,我现在把他调到了外地,他如果前去赴任,那就还可以留下;如果他推迟不去,那就一定要把他处死。一看李治十分不解,李世民又说到:李勣是一员骁将,他和我虽然关系密切,但是和你并无私交,所以我担心他以后会有异心。现在我把他贬到外地,如果他安心赴任,就证明他并不二心,此时你再把他召回,他就会死心塌地的追随你,但是如果他不去外地,那这个人就坚决不能留了。那么,让唐太宗如此忌惮的李勣到底是何方神圣呢?他就是小说中神机妙算的徐茂公,本命徐世勣,早年跟随李密,后来李密归降唐朝,他也跟着归降。李渊十分喜欢他,于是赐他国姓李,改名李世勣,又因为和李世民关系太过贴近,于是再次改名叫李勣。李勣一生出将入相,文治武功都十分卓越,因此深得唐太宗的信任和赏识。但是这次在李世民临死之前,还是对李勣表示出深深的猜忌,所以才会把李勣派到了外地。并用这件事来检验李勣是否对太子有二心。结果,现实情况是,李勣比李世民还聪明,接到这一圣旨时,家都没回就直接去外地上任去了,于是李治将他召回时,他果然对李治感恩戴德,十分敬重。而且,李勣不仅仅是一个通晓帝王权术,深谙太平之道的武将,更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物,如何处理君臣关系,同僚关系,李勣也是一把好手。当年,李治想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询问满朝文武的意见。当时李勣称病,并没有上朝。而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表示强烈反对,甚至用生命要挟唐高宗,不可立武则天。让李治郁闷。而过了几天,李勣在病好之后,面见唐高宗时,轻轻说了一句话,可以说是一针见血:此陛下家事也,何必更问外人。翻译过来就是:这是陛下自己的家务事啊,为何要问外边那些大臣的?就是这么一句话,四两拨千金,将李治的困境巧妙解决,后得以成功废后。因此,不管是李治还是武则天都对李勣十分感恩。他在高宗一朝可以说是皇帝为倚重的大臣。事实证明,怎么说话是一项艺术,如果想长孙无忌那样和皇帝硬刚肯定后会吃亏,反而不如说句深刻而又睿智的话才是高情商的表现。所以现在社会的很多人才会喜欢一些高情商的人同行,确实对人很有帮助。做人应该做到说话有水平,够聪明,还要高明。其中,该说时会说就是水平,不该说时不说就是聪明,知道何时该说何时不该说才是高明。做人做事可方可圆:方是以不变应万变,圆是以万变应不变;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的锦囊;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事很重要的一点。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超级说话课》。这本书选用了很多清新有趣的小故事来为我们展示了不同场景下的不同说话方式。怎样委婉的拒绝别人,在一些重要场合说话怎样做到有气场,有风度,解释说明一个问题怎样做到符合规矩又不至于啰嗦。这些小细节都会对我们的为人处世产生深刻的影响。一个人只要会做人、会说话、会办事。就是领悟了成功的内涵,把握了人生的航向。闲时看一看,能从书中收获一些人生道理。训练好口才,会说话才能做到幽默沟通。如何提高情商,把人做得方圆老练,把话说得滴水不漏,把事办得天衣无缝,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人生内涵,这本书对于提升结识交友说话技巧大有帮助。闲时读一读,一定让你受益匪浅!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看一看”小条参与购买,祝福您在以后的生活中情商爆表,说话超好。
4、东明石化李治个人简介这里就是中国的女皇帝武则天的陵墓,也是中国夫妻,都是皇帝的合葬陵。更是唐朝座没有被盗过的帝王陵乾陵,至今还保留着三大未解之谜,并且在中国古代有三座帝王陵。一座不敢挖,一座找不到,一座挖不动,挖不动的就是我身后的乾陵。1200多年的历史已经过去,乾陵依然像一位忠诚的武士,在保护着他的主人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他甚至被飞机大炮轰过,被40多万人挖了一个多月也没有能够撼动。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我带你走进神秘的乾陵,一探究竟,刚一进入这个司马神道就彻底被振撼到了,您看看,这两边有1200多年前唐代精美的石刻组建石人像群,他们手中都拿着手长长的武器,实在感觉是威猛霸气,仿佛就能够带你走进那种古代要去面见皇帝的感觉。一路往上走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地势是越来越高,仿佛就能够感觉武则天就坐在对面的龙椅之上,而我们就像一位前来朝觐的使者一样,在慢慢的朝拜武则天,前面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了。这算乾陵当中的第一个未解之谜。我们去看,很多不懂的游客一看到这块碑,好家伙,这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赶紧跪在这里嗑一个,其实弄错了,这叫做述圣纪碑,是武则天为她的老公唐高宗李治所立的一块碑,描述的是唐高宗李治的一些功德事迹,这边有介绍,是当时武则天来作词,由唐中宗李显来书写的字间填以金屑。就是这块碑文上面他不是无字,并且当字刻上之后,上面还填充有金粉,可以想想看,在远处的地方,来看这块碑文,金光闪闪,威猛霸气。并且在这个地方四周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的顶柱石,说明这个碑文当时在立好的时候,规格高,上面还建有停子来保护它,只不过随着历史的变迁,停子早已经消失不见了。真正武则天的无字碑是在对面,至今还是未解之谜?我们去看看,这就是武则天当年留下的未解之谜无字碑,他被争论了1200多年,直到现在,也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武则天要立这块无字碑,帝王将相,都希望自己死后能够流芳百世,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却没有在碑上留下一个文字,这到底是为什么?民间对此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说武则天是一位功高无量的女皇帝,立碑是用来夸耀自己功德高大的,他的功德大到什么程度?用文字已经没有办法在描述了,所以干脆就不在上面刻文字了。还有第二种说法,说武则天认为自己罪孽比较深重,还是不刻碑文的比较好。毕竟武则天窃取了李唐江山,而且在当政的时候,任用酷吏,并且还失掉了安西四镇,所以武则天认为自己的罪孽比较大,他就不好意思在碑上写碑文了。当然,还有第三种说法,民间一致认为,这种说法是为靠谱。认为武则天是一位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自己聪明之举,是功过是非,留给后人去评论,我不在上面留对自己的一句评价。不过有意思的是,我们现在看到这块无字碑,它上面竟然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而且大小还不一,字体尽不相同。这到底是为什么?这是从宋明清朝之后,就会有很多的游人来到这里游玩。当他看到这块无字碑的时候,上面没有刻字,就很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自己喜欢的句子,类似于我们现在很多人不文明,到一个地方去旅游,说某某到此一游的这种感觉,我们可以看在这个下面,比较容易碰到的这个地方是你刻完之后我刻。我刻完之后,另外一个人刻都已经密密麻麻成一团浆糊了,连一个字都看不清楚了。那么,你知道武则天到底为什么要立这块无字碑?评论区可以说出您的看法。这里就是乾陵的第二大未解之谜。大家都可以看到,这里有很多怪异的雕像,他们肃穆庄严,但全都没有头,让世人觉得特别的惊讶。这些雕像在乾陵是有名的。61藩臣像在这些石头人的背后,其实还刻有他的名字,出生还有来历。翻译过来就是能够明白,他们都是来自于西域,所以你看他们衣服都是各式各样的,不像我们当时大唐的这种形式,独具异郁风情。这些雕像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大唐盛世万国来朝的那种气象,61藩臣就是外国的使者都站在这边,要给武则天进行行礼,那么这些雕像的头到底到哪里去了?有三种说法,第一是一五五几年的时候,据说这个地方发生一场大地震,把这些藩臣的头全部都给震掉了,我觉得不太靠谱。第二说是给盗走了。我也觉得不太靠谱,因为至今为止未流入在市场上面。还有第三种说法,大家一致认为,这种说法更为靠谱,是一个民间传说,传说以前从国外来的一个王子。当他来到这里的时候之后,看到了61藩臣像觉得是奇耻大辱,自己的祖先竟然每天在这里要朝礼。于是,他就做了一个惊人的事情。他把周围老百姓的麦田就一把大火给点着了,并且开始忽悠周围的老百姓,说是这个山上61藩臣他们干的,你们怎样能够保护一方的安宁?去把61藩臣的头给砍掉,砸碎就可以了。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神像,全部都没有头。这第三个未解之谜就是唐高宗乾陵,唐高宗和武则天,他们的陵墓为什么挖不动,为什么四十几万人挖了一个多月,把山头都挖掉了一半?连武则天地宫的入口都没有找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里面又藏有哪些秘密?欢迎大家关注,在评论区交流。#李治简介#
5、李治将军一分钟唐史(717):强国与强人吐蕃强盛,史书也有个答案,那就是人才。从松赞干布开始,吐蕃连续出现强有力的领导者。首先是松赞干布的宰相禄东赞。禄东赞上台与李治同时。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死,‘其嫡子早死,立其孙为赞普。赞普幼弱,政事皆决于国相禄东赞。禄东赞性明达严重,行兵有法,吐蕃所以强大,威服氐羌,皆其谋也。’禄东赞首先战略正确,再配以强大的军事和行政,使吐蕃迅速从一个边远小邦,成长为举足轻重的大国。当然,这里有地理方面的因素:西藏那个方向,向来不受人重视。别说重视,简直连听都没听说过。《旧唐书》介绍吐蕃:‘其种落莫知所出。历周及隋,未通于中国。’中原王朝盯着西北草原戈壁,盯着东北白山黑水,再不然,也可以考虑云南、交趾(越南),谁吃饱没事,去琢磨那个连气都喘不上的世界之巅?历史就是这样充满着意外。禄东赞好比一些政治强人,可以自豪地说:“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强大的吐蕃。”前十年,他一是整顿内部。搞土改、分田地,编户籍、定税收,完善法律、修订官制,把原来松散的部落组织起来,有了组织,国家才会有力量;另一方面,组织起来的人民,不能光叫他们在家里种地放羊。吐蕃的核心统治区是现在的拉萨、山南一带,这时带着他们四处征讨,向西、向北,从日额则一直打到阿里,大大扩张了地盘。这段时间,吐蕃和唐朝关系是相当不错的,时不时送点礼、求个亲什么的。等到西藏统一得差不多了,登时变脸:显庆五年(660年)八月,‘吐蕃禄东赞遣其子起政将兵击吐谷浑。’从此,与唐朝开始了为期十年对青海的争夺。(更多文章,可关注本人‘大唐往事’系列)
6、李治皇帝简介663年,李世民的女儿新城公主突然离世,李治悲痛不已,命人将驸马韦正矩抓来拷问:“朕听闻你曾对公主动粗?简直是胆大包天!”韦正矩浑身颤抖地连连磕头,终仍被杖毙,而新城公主则被以皇后之礼下葬。说起唐朝的公主,著名的莫过于太平公主。多半是继承了母亲弄权的基因,这位公主的不安分体现在政治逐利上。除她之外还有一位高阳公主,嫁给当朝宰相的爱子,却在婚姻中为所欲为,甚至与玄奘的高徒辩机和尚生下一子,终因谋反被处死。这两位公主诠释了什么叫有权任性,今天,忆柔给大家讲讲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小女儿——新城公主的故事吧。这是一位备受恩宠的公主,被老父亲李世民捧在手心里,也被亲哥哥李治疼爱不已。只可惜,李世民为新城公主介绍了两桩婚事,终,新城公主却被李治安排的婚姻中不幸亡故。新城公主出生时,李世民刚刚35岁,不过从此再无子女出生。因为此女是长孙皇后所生,又是小的一个孩子,李世民对她相当地宠爱。此时的李世民日理万机,却时时牵挂女儿的日常起居。因为,新城公主才2岁,长孙皇后就过世了。李世民是既当爹又当妈,给了女儿十足的关爱。唐朝的礼制规定:“凡名山、大川及畿内县皆不得以封。”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无论是皇子还是公主,都不得以山川和县郡的名字作为封号。但是,老父亲李世民却为爱女打破了规则,新城公主8岁时,就被册封为“衡山郡公主”。按理说,公主只有出嫁以后才能被赏赐食邑,但是8岁的新城公主已经有了特权。给了女儿能给的所有物质享受后,李世民开始惦记起孩子的终身大事。643年时,唐朝著名谏臣魏征即将走向人生的尽头,李世民带着太子李承乾和新城公主前去探望。李世民问魏征是否还有什么未尽的愿望,魏征句句不离国家社稷。感动不已的李世民也不知从何赏起,这时,他瞥见了稚嫩的新城公主,于是拉过爱女说:“魏公,睁开眼睛看看你的儿媳吧!”皇帝将宠爱的女儿与自己的儿子联姻,魏征终于满意地合上了双眼。但是,李世民很快就为自己的冲动后悔了。因为魏征的儿子魏书玉与新城公主的年龄相差了11岁,魏书玉从此是可以衣食无忧了,可是公主能幸福吗?于是,这事暂时被搁置了。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魏征死后2个月,魏征曾推荐过的两位宰相之才——侯君集因谋反被处死,杜正伦被罢免。于是,李世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魏征是否参与了结d营私?就在李世民迟疑时,又出现了新的“证据”。《旧唐书》记载:魏征拿着自己劝诫李世民的奏折给褚遂良看,希望褚遂良在史书中写上自己的劝谏之名,李世民愤怒地将其形容为“以图在史书上标榜自己”。于是,得知真相的李世民亲自下诏书取消了这桩婚约。649年,李世民千挑万选,终于为15岁的新城公主敲定了合适的婚配对象,这个人就是长孙皇后叔父的孙子长孙诠。由此可见,李世民爱长孙皇后和新城公主的情意,实在是深厚。李世民太想为小女儿操办好这场婚礼了,大概是预感自己大限将至,他只想尽快完成公主的出嫁事宜。但是,因为公主的出嫁程序太过繁杂,这事策划了足有4个月时,李世民驾崩了。于李世民而言,没能送爱女出嫁,应该是他人生的一大遗憾。不过,新城公主很幸运,因为继位的唐高宗李治也疼爱这个小妹妹,以至于父亲的丧礼结束后,他就想安排妹妹出嫁。李治的老师丁志宁上书反对道:“参照《礼记》,女子15岁可行笄礼,20岁便可出嫁。若遇到变故,则应该在23岁再出嫁。”李治只得将妹妹的婚事搁浅,直到终于等到满三年整的前三天,李治立刻将妹妹的婚事提上日程,将“衡山郡公主”改封为“新城长公主”。婚后,新城公主和驸马长孙诠举案齐眉,琴瑟和鸣,感情和谐,度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时光。659年,这段婚姻步入第7个年头时,长孙一族蒙难。因为反对立武则天为后,成为皇后的武则天开始了肆意报复,长孙诠更是被武则天以唐高宗的名义,令其与公主离婚,随后被流放到了外地。丈夫遭此横行,新城公主日夜以泪洗面,她没有其他办法申诉,只得终日不再梳洗,以此抗争哥哥嫂子的残忍。李治千不该万不该,不该为新城公主再寻夫婿。为了以解妹妹的幽怨,李治将新城公主许配给了出身名门的韦正矩。为了抬高韦正矩的身份,李治更是在短期内给他连升数级,于是,韦正矩直接从芝麻小官变成了京城要员。但是,不管韦正矩多么优秀,新城公主都不爱他。婚后,新城公主终日郁郁寡欢,很快便病倒了。李治甚至为妹妹兴建佛寺祈福,终是没能挽留住她的命。663年,30岁的新城公主带着对长孙诠的思念病逝了。悲痛的李治一口认定是韦正矩对公主家暴,因此迁怒于他,将他杖毙,而后以皇后礼仪安葬了妹妹。新城公主的一生被捧在手心呵护,只是大家爱她却不曾问问她真正的需求。她被抢走了爱人,又被迫再嫁他人,讽刺的是,爱她的人反而将她推向了绝路,这大概是生于皇室的幸,亦是不幸吧。#历史真知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