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昨天晚上和今天早晨的一段时间,一口气读完余华的《活着》,看过几眼作品简介,感觉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令人唏嘘不已,事先想要不要读?如果让自己沉浸在悲伤情绪中,又怎么给自己做好心理建设?可是书到手的刹那,还是忍不住打开来看。作者从福贵的视角,用近似平淡的语气、舒缓的节奏,讲述了主人公悲苦的人生经历,一如福贵经历这么多厄运之后的淡定、平静。我似乎也被这种情绪和态度浸润了,一向容易伤春悲秋的性格,竟然没有让心海泛起多大波澜,是自己的心长了老茧了么?如果是在20几岁的年纪,我读了这书,我一定是玻璃心破碎,哭得稀里哗啦,但是现在居然没有……我自己也多少有点没想到。作者的态度、福贵的态度影响了我?还是人生的经历、体验,平和了我的心态?也许二者皆有吧。福贵经历了那么多的厄运,他依然坚强地活着,我想这是经历磨难后的一种无可奈何吧,是对生活的一种妥协吧!能做到如此,的确不容易,但是除了如此又能怎样呢?在生活中背负重荷的人,不妨读读《活着》学学福贵吧,学会悦纳自己、悦纳生活!无论生活多难,多苦,甚至多绝望,想想还有福贵经历的这种大起大落,大苦大悲么?抛开对主人公人生态度的解读,看这部文学作品的表现力,有两个地方让我比较震撼。有庆死了之后,福贵在家珍的请求下去村口看有庆(的坟),有这样一段话:我看着这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撒满了盐。这样的场景描写,这样独到的比喻,拉扯人的心弦,让人有一种撕裂的疼痛,又像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疼到心缩成一团,却又无力表达……还有一处,两次出现在小说的首尾部分,福贵跟牛对话,谈论死去的有庆,二喜,家珍,凤霞,苦根,告诉老牛,他们这些人都耕了几分田地,目的是想让老牛知道他们也在耕田,不要心理不平衡,大家都在干活,这样老牛耕田就起劲了。这头老牛是在面临被宰杀的命运时,被福贵买下的,从此它成了福贵相依为命的亲人,并且福贵给这头牛取了跟自己相同的名字。晚年的福贵的心里存着包括老牛在内的一个完整的七口之家,那是他为自己编织的梦,这个梦支撑着他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让他能在空旷的田野里纵情高歌: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是一种无奈的洒脱,也是一种历经磨难的不屈!是福贵的生命底色!
2、活着简介概述《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一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中国农村一个普通农民福贵的一生经历。小说通过福贵一生的沉浸式叙事,展现了中国农村人民在困境中坚韧不拔、顽强生存的精神和意志力。以下是该书的详细内容介绍:故事开始于1949年,福贵的父亲在田间劳作时不幸身亡。福贵在年幼时成了家中的独子,父亲死后,母亲嫁人,福贵就成了祖父的独生子。祖父经营着一家面馆,福贵也在面馆里长大,直到成年。福贵娶了名叫贾小璐的妻子,并生了一个女儿,但女儿不幸夭折,导致他们之间的关系紧张。后来,福贵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使得福贵的生活变得幸福起来。但是,随着时光流逝,福贵遭受了家庭和社会的重重压力,他的妻子因为生活的不满离家出走,他的儿子也在外求学,与父亲分离多年。此后,福贵先后经历了中国的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大饥荒等历史事件。在这些岁月里,福贵一家生活异常困苦,不断地遭受风险和压迫,直到福贵变得身心俱疲,连妻子的归来也无法让他重新振作。终,他失去了儿子、失去了妻子,只剩下独自面对自己的苦难。小说以福贵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从农村的角度,展现了当时中国的历史变革和人民生活的悲欢离合。福贵这一角色,一路承受了许多的苦难,却仍旧坚韧地活着,展示出了人类顽强生存的精神,具有很强的感人力量。余华在小说中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悲惨和美好,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呈现出一幅充满人性深度的生命画卷。
3、活着简介图片东莞,老公每天早出晚归,也没有给家里一分钱。晚上十二点多,小红忍不住再次拨打老公的电话。但是,电话响了很久,老公也不接。明明有老公,但,却活得像个寡妇。小红忍不住哭了,哭的撕心裂肺……小红是一个聪明、乖巧、懂事的女孩,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在放学后回家干农活,帮助家里承担家务。她的父母都是农民,家里生活十分艰苦,还有 两个弟弟在读书。小红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大家都喜欢她的幽默感,认为她是大家的开心果,而且小红成绩很好。然而,当小红读到初二的时候,她的父母告诉她,家里实在没有能力供她继续上学了,因为家里的经济情况实在是太困难了,而且还有两个弟弟需要上学。于是,小红在读完初二的第二学期后,就去打工了,那时她才14岁。尽管她很舍不得学校和老师,但她知道自己必须要为家里分担一些负担,这也是她聪明乖巧的一面所在。班主任得知小红去打工的情况后,感到心疼,于是他跑到小红家里,把她的父母狠狠地训了一顿。因为班主任认为小红这么好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考清华大学,去打工实在是太可惜了。小红的父母听了班主任的话,只能无奈地叹气。小红去深圳打工,进了一家大型电子厂,每天要连续工作12个小时,像个机器人一样不停重复着相同的工作,辛苦。但小红依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她利用下班时间自学初高中课程,并报名了夜大。在工厂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由于她的工作努力、脑子灵活、人缘好,以及她的高学历,在工厂里提升成为了一名组长。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小红凭借着出色的表现,被提升为部门副主管。再过了三年,她又被提拔为工厂的副厂长,这时她才20岁出头。虽然已经年过二十,但小红却从未谈过恋爱。在她家乡,很多媒人要为她介绍男朋友。介绍的男的,在老家都有正式的工作,家庭背景也不错。但小红却始终看不上他们。几年过去了,小红已经26岁了,可仍然没有男友,家人十分焦急,但焦急也无济于事。有一次,小红和一个安徽的男客户一起出差。这位男子身高1米7多,毕业于名牌大学,长相还算不错,言谈举止优雅有气质。在这几天的相处中,小红对他产生了好感,这位男士比她年长六岁。回到工厂后,他经常给小红打电话和短信联系。小红在感情世界中是一张白纸,从未谈过恋爱,对于恋爱的经验一无所知。每逢周末,这位男士总会约她出去玩或请她吃饭,慢慢地,他们彼此了解,半年后,他们在一起了。小红是个传统女性,对感情十分专一,因为这是她的初恋,所以十分重视。他们住的房子是租来的,那个男人对小红也很好。在一起才十几天,所有的费用,如买菜和煤气费等,都由小红承担。男友告诉她:“认识你之前,我在山东创业,和别人合伙亏了七八十万,现在还有一大笔账要还,每个月的工资都要还账,所以经济比较紧张。”小红心想,只要我们一起努力,钱算什么呢?以后一定会好起来的。于是,所有的生活费用都由小红承担。两三个月后,男友要求和小红一起回老家,去见他的父母。小红感到欣喜若狂,认为男友想和她结婚了,觉得自己的付出值得。两人一起乘坐高铁回家,男友让小红买车票,小红欣然答应。为了表示心意,小红还给男友父母买了很多礼物。男友父母对小红满意。在他们要返回工作时,男友父母还给小红封500元红包。两个月后,男友向女友求婚,小红十分开心,很快两人就结婚了。小红父母不知道她倒贴婚礼费用,如果知道了,一定会很生气,因为做父母的都很在乎面子。刚结婚不久,她老公提出要创业,但自己没有资金,希望小红支持他。小红觉得创业风险很大,还是打工更有保障,但她为了老公的梦想,还是硬着头皮支持了老公。小红为了支持老公的事业,不惜到银行了100万。怀孕期间,小红依旧忙碌于老公的工厂,既当材料员,又当员工,还要兼顾厨师的工作。外出还要跑业务,可谓是辛苦。终于,小红生下了一个女儿,但老公却对她漠不关心,总以忙为借口,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2019年的疫情让工厂生意变得异常困难,资金链也断裂了。加之孩子已经三岁了,读书的开支也很大。小红劝老公不要再开厂了,建议他们打工,虽然挣钱不多,但至少没有风险,平淡的生活也很好。然而,老公却一意孤行,声称自己从小就梦想当老板,甚至让小红想方设法筹钱投资到工厂里,完全不顾家庭现状。小红很痛苦,她觉得自己好像只是老公事业的工具,和他的合作伙伴,而非婚姻中的伴侣。她开始怀疑自己的婚姻,开始怀疑这个男人跟她结婚的目的。这样的想法让她感到寒心。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她感到的迷茫。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活着简介#
4、活着简介及故事梗概《活着》。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所著的一部小说,出版于1993年。这本小说以福贵这个普通农民的一生为线索。通过描述,他在中国20世纪上半夜的动荡时期所经历的艰辛与苦难展现了人们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抉择。下面将以5000字的篇幅详细介绍活着这本书的内容与主题。活着的故事始于上世纪20年代,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生活简单而幸福。他的家族在乡间拥有广阔的土地和家产,福贵的父亲和他一样过着宁静而稳定的生活。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发展,福贵一家逐渐陷入了各种灾难和困境之中。故事中的第一个转折点是大饥荒时期,由于自然灾害和政治因素的影响,福贵一家经历了饥饿和痛苦。在这段时间里,福贵的父亲和儿子相继因饥饿而死去,他亲身经历了亲人的离去和饥饿的煎熬。大饥荒期间人们为了活下去不得不采取各种极端的生存方式,甚至不惜以食人来冲击。在大饥荒之后涂改运动席卷了全国,福贵家族的土地被没收,他们被剥夺了财产和尊严,福贵成为了一个贫穷的农民,生活变得困苦而艰辛。然而福贵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他始终相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文化大革命时期福贵的妻子也因受到冤枉而遭受折磨,整日生活在恐惧和痛苦之中。这一时期福贵被迫面对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的残酷现实,他的人生再次受到巨大的冲击尽管如此,福贵从未放弃对人性善良一面的追求,他始终保持着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真实,通过福贵一家的命运。作者余华展现了生命的可贵和生存的意义。尽管福贵经历了许多苦难和挫折,但他依然坚韧不拔努力活下去。他的生命之树虽然被一次次的削减,但他不愿意放弃,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他的坚韧和顽强令人敬佩,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在活着之中,作者通过福贵的经历探讨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抉择。在逆境中福贵面临了生存与尊严的冲突,以及道德与利益的选择。他在生活的艰难境遇中,始终坚守着对人性善良的信念,他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坚守展现了人性中的温暖和光芒。活着所揭示的主题之一是生命的可贵与尊严的重要性。尽管福贵一家在动荡的时代中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但他们从未放弃对生命的追求和对尊严的坚守。福贵相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这种对生命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期许体现了生命力的强大和不屈的精神。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人性的善良与希望。尽管福贵经历了许多困苦和不幸,他从未放弃对人性善良一面的追求,他保持着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真实。尽管这些珍贵的东西都被时代的风暴摧毁,但他从不放弃对人性美好一面的追求。通过活着,余华向读者传达了对生命的真实、对尊严的追求,以及对人性善良的坚持。这本小说不仅是一个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探讨。他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珍惜当下并对未来充满希望。在福贵的坚守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人类对于困境的抵抗精神和对人性美好的追求。活着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让我们对生命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这本小说中,余华通过生动的叙事和真实的情感描写,让人们感受到了战乱年代的痛苦和挣扎,也体会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光明。他以平时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们在苦难中的坚韧和对生命的追求。呼唤着读者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活着的文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其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描写上,还体现在余华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人物刻画上。作者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福贵一家的命运和生活,让读者情感共鸣,他对细节的关注和真实的描绘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幸福和感动。同时余华还巧妙的运用了象征和隐喻手法,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和深度。通过活着,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20世纪上半夜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小说中展现的大饥荒。涂改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生活状况。这些历史背景为故事提供了重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语境,使读者更好的理解人物的遭遇和选择。总之,活着这部小说通过富贵一家的故事,展现了人们在动荡的时代中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性美好的追求。它不仅仅是一部让人深思的文学作品,更是一本带给读者力量和勇气的书籍。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思考生命的意义,珍惜当下并对未来充满希望。在福贵的坚守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人类对于困境的抵抗精神和对人性美好的追求。活着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让我们对生命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5、活着简介主要内容300字本片《河边的错误》,由余华同名小说改编,朱一龙、曾美慧孜主演。张艺谋拍过余华的《活着》,让葛优成为亚洲第一位戛纳影帝。其实当初张艺谋并不是想拍《活着》,想拍的正是这部《河边的错误》!祝福朱一龙。魏书钧导演《河边错误》片长101分钟简介:90年代中国农村的半坡(音译)镇,一具女尸在河边被发现。刑警局长马哲负责这起谋杀案的调查,并很快逮捕了嫌疑人。上司赶忙向他表示祝贺,但几条线索促使马哲更深入地研究同僚们不为人知的行为。
6、活着简介和读后感余华《活着》《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d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凤霞不幸变成了聋哑人。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翟海潮《说文解艺》045
7、活着简介知乎电视剧《知否》中,盛明兰是一个活得十分通透的女子。她的那句:与人相处,要看品行处的低点。放在现在,也是值得借鉴的。小王和妻子是大学同学,很幸运地从校园一路走到了婚纱。原本以为,有大学同学的情谊在,两个人婚后会很幸福。然而事实却并不是那样美好的。妻子有很严重的洁癖。地上掉一根头发都不能忍受。离谱的一次是,正处于梅雨天气,妻子却洗了一大缸衣物,挂在阳台上。好不容易要晒干了。小王却又惹得妻子生气了。害得她把衣服全部又重新洗了一遍。当天晚上,小王陪客户应酬回来。去阳台拿自己的洗澡帕,不小心头发挨了一下晾晒的衣物,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妻子想到他出去和人应酬。喝酒难免和客户有身体上的接触,再一联想到酒吧人来人往的。怕是有很多细菌已经被他带回家来了。于是妻子不顾衣服好不容易要晒干了,又全部把衣服收下来,重新洗了一遍。小王看妻子如此不可理喻,和她大吵了一架。他感到很疲惫。按说家里有个爱清洁的妻子,是他的福分。但任何事情一旦过了,带给人的就只有无力感了。倒不是说妻子不对。相反,她除了有洁癖外,其他的方面都做得很好。冷静下来后,小王选择了沉默。既然决定要和妻子走下去。那么当然是要包容妻子的这个小情绪。他知道在心理学上来说,有洁癖的人是一种心理疾病。他们也很痛苦。但却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那么就只有自己去包容妻子这种行为了。果然,想通了这一点。小王心里舒服多了。面对妻子的洁癖行为,他也尽量去配合她了。他承担了比较笨重的家务活:拖地。让妻子的精力放在那些不太繁重的打扫上。这样也能让妻子轻松一点儿。谁还没个小癖好呢。只要不影响他人,那么就包容一下好了。而妻子也因为丈夫的包容。更加温柔体贴了。婚姻里的相处模式尽管有很多种。但大体上来说,夫妻相处还是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张先生和妻子是通过相亲认识的。张先生性格开朗。喜欢出去和朋友一起玩。而妻子却性格安静,喜欢一个人待在家里看书、独处。张先生觉得两个人性格虽然不太一样。但一个好动,一个喜静,却也是很好的互补。于是,在周末时,张先生会带着妻子一起出去郊游。在外面时,两个人一起去爬山,一起去骑单车。倒也相处得很愉快。回到家里,妻子泡上一壶茶。妻子看书,张先生则是坐在一边,安静地打打游戏。他们觉得,这样的相处,也是很融洽的。我们都想要找到灵魂伴侣。但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找到那个愿意和我们在一起,也愿意做出改变的人。遇到了就要好好珍惜。小张家庭富裕,妻子却是由单亲妈妈带大的。两个人在生活习惯上有很大的分歧。小张觉得没事出去泡个吧,洗个脚很正常。妻子却觉得过日子还是要精打细算。慢慢地,两个人都在想,为什么把生活过成了这样呢?后来小张觉得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提高妻子的收入。等她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她自然就会舍得花钱了。于是他托人给妻子介绍了几笔生意。让妻子得到了好几万块钱的提成。果然妻子拿到提成后,开心。买了不少平时舍不得买的物品。并且还给家里每个人带了礼物。看看吧,不是妻子舍不得花钱。是因为手里的钱不宽裕,所以不舍得乱花而已。而小张也从妻子身上看到了底层人生活的艰难。于是很多可有可无的消费,他也削减了。他明白,物质够用就好。一味去花钱消费,并不能带来太大的快乐。在婚姻里,大家都希望双方可以很合拍。但由于彼此的性格有差异,家庭成长环境的不同,从而让双方在生活上、理念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这时候,不是要快刀斩乱麻,去分手一劳永逸。而是要求同存异,找到那个平衡点。再说,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都是可以有商有量的。说到这儿,我不禁想起我表哥。表哥家境贫寒,但长得一表人才。有个城里的姑娘看上了她。表哥自然求之不得。但那个姑娘,是一点农活也不会做。当时是80年代,家家都要靠种庄稼过生活。有一天早上,表哥让表嫂在家里做饭。他则出去干农活。有一个小田,大约有1分田大小。表哥用来种麦子。他一个人丢种子,然后去家里挑粪水来浇灌。等到把这块小田种完,已经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回到家里,却看到表嫂刚刚把饭做好。其他家务事是一点也没干。要是摊上其他男人,肯定要责骂表嫂这样的女人了。但表哥什么也没多说,端起碗就开始吃饭了。表哥觉得,人家一个城里姑娘,离开优渥的家庭生活。来跟着他过苦日子。这本身就是一种妥协了。不是因为爱他,人家何必跑到乡下来吃苦呢?所以表哥觉得,既然娶了人家,就看她其他的优点:比如知书识礼,比如说话温温柔柔,不传是非等等。与人相处,还是要看品行处的低处。看看能不能忍受下去。只要大方向没有问题,其他的都不是很重要的。#情感点评大赏#
8、活着简介100字“医生看到孩子活着,就往他嘴巴里弄了一个啥东西,他就死了。”医生把死婴扔进了一个桶里,闻讯赶来的婆婆没看她一眼,对着那个塑料桶一直哭:“是个儿子啊,是个儿子……”这是王冠花的第三个孩子,因处在那个执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时代,王冠花终难逃四次被强制引产的命运。1959年,王冠花出生在四川南部的古老小镇上,这一年也正是骇人听闻的“大饥荒”的开始,王冠花从此与困境、苦命绑结在一起,在身边人被饿死的艰难岁月里慢慢长大。1981年腊月初八,王冠花经人介绍与一姓孙的小个子男人结了婚,因他的工作是弹棉花的,人们都叫他“孙弹匠”。也许是手艺傍身,吃穿不愁,这个男人拿着木槌在弦上“嘭嘭嘭”的敲击声深深俘获了王冠花的心,那时,她是幸福的。1982年的冬月,王冠花生下了大女儿大芳,大芳长到七个月,头上生个红色的痣,检查下来是血管瘤,因为大女儿的血管瘤,孙家申请到一个二胎名额,但生下来又是个女儿。农村人是那样的重男轻女啊,婆婆对他没有好脸色,骂她还不如一只鸡,女儿因太小,抓屎吃,婆婆看见了也不理。孙弹匠更是公开地通知她:“老子要去找一个更年轻漂亮的婆娘,好生个儿子。”王冠花很快怀上了第三个孩子,可计生委找上门来,她独自一人去医院流产。回家发现孙弹匠去了对面他表亲张小芳的家,王冠花察觉出他们之间的不清不楚,上前砸门,孙弹匠怒气冲冲地走出来,“你这个狗日的,烂娼妇。”孙弹匠对她吼,脸孔抽动……王冠花平生第一次挨了打。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此后,王冠花挨打就成了家常便饭。大部分镇上的老邻居几乎都见过孙弹匠的拳头、耳光、他触手可及的任何一样物品,雨点一般落在王冠花的身上。王冠花一开始只是哭,后来也有过轻生的念头,但一想到自己的两个女儿,她们还那么小,凭着“好歹他弹棉花,养着家,可以帮忙把孩子拉扯大”的念头,她咬着牙挨过一天又一天。王冠花每次被打完,一路哭一路还继续干活。心里就想着,挨打就是因为自己是生了两个女儿,肚皮不争气。既然不能死,那就自救。她引产后不管流再多血、肚子再痛,都是自己提前喂好鸡,从床上爬起来给自己煎蛋吃——那是她能给予自己好的照顾。狠的一次毒打是在1995年的8月,原因还是孙弹匠的出轨,性子耿直的王冠花终没有忍住去找他,孙弹匠骑在她身上,拳打、脚踩,接着一脚就重重地踹了过来。王冠花只觉得肚子发紧,吐出口血来。那次吐完血,王冠花生平第一次找到镇政府妇联主任,而妇女主任却说:“这是你家里的事,家庭纠纷要自己解决。”几十年过去,她的身上依然会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不过她再也不想去自杀了,“不值当,他就是那种人。”老天爷似乎也喜欢找软柿子捏,婚姻不幸的她,友情也同样悲哀。她有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王大娃,和她几乎无话不谈,她还是王大娃儿子的干娘。有一天,她无意间跟王大娃说了弹棉花那间屋要对外出售的消息,结果王大娃就抢先悄悄买了下来,租给王冠花,一年还涨三次房租。“我都不晓得这种朋友拿来干啥子,越好的朋友越要整你。”王冠花这样说。她觉得在这镇上生活并不需要有什么朋友,因为根本不会有人真心诚意帮助你。或许,这里的每个人身上都压着沉重的生活,顾不上抬头张望他人。王冠花的一生轻得像孙弹匠弹出的棉絮,弹起又被掸落,她没有自己的规划,即便有反抗的勇气,却没有法抗到底的能力;即便想顺从自己的倔强,却又一次次妥协。没有人告诉她为什么会困在这样的死循环里,因为这里的人都和她一样,过着“从来如此”的生活。这是记载在《盐镇》中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书里有12个女性的真实经历和对社会,婚姻,家庭的理解。这些女人都很能干,但她们被出轨,被家暴,被无视,哪怕独力撑着一大家子人,她们忍耐着生活带给她们的苦,从二十岁忍到六十岁。女性的故事从来都不仅仅是女性本身的故事,这是一首“乡下人的哀歌”,在这个母亲节里,这个被遗忘的小镇里默默无闻的女人们,你们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