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老房子(散文)作者:赵雁明我的老家,是九河下梢,辽河绕阳河还有东西沙河里的水,都在这一片聚集,听长辈们说,很久以前,这里叫辽泽,方圆百里是没有人家的,洪荒的大泽,随心所欲的盐碱,连绵不断的蒲苇,加上自由自在的鱼虾,还有我行我素的鹤鹳獾貉,才是是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过客。时光变迁,沧海桑田,这片荒芜的土地,终于在清末垦荒放边的时候,前仆后继的拓荒人,直接把这片新开垦的处女地,构筑成鸡犬相闻的小村庄。这些建在湿地里的村庄,完全打破了渔与猎的界限,完全没有耕与牧的制约,村旁有河流,村边有沟塘,不远有草甸,说是农民,却还养渔船或舢舨,做着渔民却还会苇编,甚至走村串户的商贩,也有摇撸摆渡的。原先蚊虫肆虐的涝洼地,一下子变成了河流密布的自在乐园。自在是自在了,想耕随着节气认真耕,想渔就顺着渔情去下海,然而此地的土地,却不适宜烧砖瓦,泥泞的土路繁多河沟,家家的老房子,也受当年的建筑材料所制约,大部分人家的房子,都是土坯土垡子垒墙,房顶要么是平铺几层秫秸把子,要么是铺盖上几层芦苇笆子,铺苇笆的房子,需要在檩子间铺许多小椽子,故乡人要么管那种老房子叫“秫秸垛”,要么管它叫它“椽子”房。而更受优质碱草和精良苫匠的制约,草房只在经济更富足的湿地湖周边村才有。那时老家老房子,地基做的挺讲究,没有石头就去闾山沟里去捡河卵石,西瓜大小圆咕隆咚的石头,可以用来给土墙安个石头“底儿”,圆咕隆咚的石头,是那时的天然石材,方方正正由石匠打磨出来的石头,寻常百姓人家根本用不起,方方正正的石头,圆圆版版的石头,只有富裕人家的上马石拴马桩,还有生产队的石滚石磨牲畜槽子和碾子,才敢奢侈用一下。出于防涝与防碱的需要,“房身”(基础)要尽可能的高,基础要尽可能的深,所有墙的基础沟,都都挖的比较深,然后借助灌水的压力,把河沟拉来的“面(细)沙”,沉降满墙的基础沟,用水把沙压实,也是老祖宗传承的智慧,至今仍然是沙基础碾压的好方法。绝大多数人家,连个土坯垡子都省了,直接叫上几个年轻力壮的,然后大堆儿拉粘土,大堆儿切“羊纠”(干草段儿),刨成坑儿,一层一层土里撒“羊纠”,浇足水,反复地“搅拌”,然后闷,闷成的草泥,又“筋”又粘难撮挑时,就可以“垛”墙了。“垛”墙是个技术活儿,泥要好,“垛”要“实”,一人一个三股叉,挑一撮泥,用力拍在墙垛上,力道特别足,拍的很用力,尖尖立立三根铁,正好把泥拍成为一体,一边拍,一边“刷”墙边儿,泥甩好了,墙也拍直了。挑泥甩拍并加固,兼顾把墙的垂直方向还找平,并让几乎所有外露的“羊纠”筋,都贴着墙下方向顺,这功夫,这技能,不是每个帮工都能的,需要心灵手巧有力气,能把泥巴玩得轻飘飘。垛好所有的墙,就可以上粱了,“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红布上面拴铜钱,铜钱钉在堂屋中间的檩子上,然后平铺秫秸把儿,一个与一个之间,要用细线麻绳儿捆成排,过去的人们很讲究,凡是人用的,都得是线麻,凡是牲口和死人使用的,都是用芩麻,纳鞋底儿用的麻,分得更清了。铺一层秫秸抹一层泥,铺上三五层的秫秸把儿,然后再抹三五层泥,泥防水,泥溜缝儿,泥巴还能保温暖。垛墙的,溜缝儿的,抹盖儿的,都是使用加“羊纠”的有筋泥,只不过稀干有别。墙以土堆,顶以泥抹,整个那时的土房,名副其实全是土,但土也需要抗倒伏,土也需要防漏水,土更需要防浸泡,土坯土泥的里面,所夹的智慧却不土,比如前边介绍是浸泡压沙,比如粘土里面加盐加石灰,冬暖夏凉接地气儿,土房里面的天伦之乐,一样也不少。顺便还要说一下,沙基础也是旧时防盗的必胜器,“稳”了沙沟的土房,掘洞的盗贼忌讳。土房的门窗窗台炕檐啥的,都是木头的,榆木炕檐松木窗,硬木房门都带“插”,要么是三间,要么是五间,可以是中间那间当堂屋,也可以是东边那间当堂屋,堂屋就是“外屋地”,中间堂屋那叫“一明两暗”,东头是堂屋那叫口袋房。讲究人家房子间数不能双,多出来的地方可以“压”棚子,略微比主房低,通常把房空儿留西边,左青龙右白虎,青龙白虎煞,不能绕主屋。大辽泽所在的村子,左邻右舍房挨房,尽量一样高,尽量一样的朝向,阳多的街就稍微偏点南,阳少的街道就偏点北,许多街道很少笔直笔直的,不是旧时人们不会画横平竖直,而是他们的五行之行研究得更明白,宜阳则阳,适可而止,虽然土里刨食儿,也得住得舒适。秫秸夹院,秫秸围墙,土房南北二三十米的空间,也把院子围成前后园子和“当院儿”,“当院儿”里有鸡窝和猪窝,狗窝由狗自己选空挡儿,“当院儿”里面还有“酱栏子”,那是专门存放酱缸的地方,那时的土房子,土却不掉渣儿,烟熏火燎之后,也装满了人间烟火和天伦之乐。
2、天府散文简介欣赏美文介绍!很有意义的复旧建筑。既可了解历史上的风情建筑,又可用于影视拍摄。还可以开放旅游活动。[玫瑰][玫瑰][比心][比心][赞][赞]
3、散文简介凝练结尾的作用【荐书】《春水煎茶,听雨看花:周作人散文精选集》在52年前的今天,1967年5月7日,现代散文家#周作人#病逝。周作人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翻译家。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与兄树人(鲁迅)一起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五四时期任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写作。他的散文风格“冲淡朴讷,从容平和”。《春水煎茶,听雨看花:周作人散文精选集》一书精选《喝茶》《乌篷船》《故乡的野菜》《北平的春天》等60余篇周作人经典散文名篇,一本书阅尽周作人散文“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在周作人的笔下领会世情的人格。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华中出版·好书推荐##以书之名##散文##散文简介#
4、散文推荐及赏析内容简介:《劳伦斯经典散文选》精选D.H.劳伦斯12篇散文代表作。劳伦斯既以丰富的小说创作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又以千首诗作奠定了他作为20世纪重要诗人的地位,但他的散文同样充满灵性、生命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浓重的思辨色彩且震撼人心。作者简介:劳伦斯,20世纪英国小说家、批评家、诗人、画家。代表作品有《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
5、散文军礼作品简介乡音(散文)文/晏利志乡音,甜美、亲切、孕育着语言的脉系。乡音,鲜活、明朗、充满着迷人的魅力。千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调,街角路口涌动的人潮中一腔熟悉的乡音,惊喜的一声“老乡啊”!寄去中国人浓烈的感情,无论是天涯海角都不会孤单,一句乡音便可以温暖整座城。乡音,是一种语言,也代表了一种文化,蕴含着一群人的生活样态。因而,闻乡音,如久旱逢甘霖,辗转顿挫,恍然隔世,一调乡音皆泯思寥,几抹乡愁早被那浓浓的乡音所安慰。无数回忆都盘纾于其间。它沉浸在你的灵魂深处,流淌在你的血液之中。乡音,是游子抺不去的“出生胎记”。不管你走到哪里,离家多远,只要你一开口,地地道道的乡音,便把你生命旅程上的“籍贯”这一栏目,恰到好处地抖落出来。这种身份的自然流露,胜过你刻意的介绍,你们之间很快就亲近,热乎起来。听到这些记忆载体的一刻,万般柔情,涌上心头。乡音,是叶落归根者的回家“通行证”。一旦你跋涉很远,很累,想要回家,倦鸟归巢。那么你不必多带什么礼物,哪怕是囊空如洗,只需操作淳朴的乡音,故乡也会敞开宽厚的胸怀,坦诚地接纳你的归来。那一瞬间,你的灵魂像是被一只温和的手安抚着,所有的思绪都化为和煦的微风,所有的褶皱都被一一抹平。乡音,是异地相逢的一抺亲切,一缕惊喜,一份信任,一份热忱。漂泊他乡,在茫茫的人海中,然而听到熟悉的乡音,你就会获得真情和帮助,驱走孤独和烦脑。倘若是故人重逢,对方用甜美的乡音呼唤你一声儿时的乳名,就足以使你激情难抑,让你的思绪飞到温馨如梦的从前……身在异地,乡音便是游子心头的幻想曲,交响乐。回忆乡音,或苦涩,或甜蜜,这都是浪子眷恋乡情。它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只要你乡音依旧,那緾绵的乡思就会永远不断,浓浓的乡情也会永远不变; 只要你生存在这个世界,就永远走不出乡音,乡音也永远呼唤着你回头……
6、散文精选【原创】散文·江南雨后竹笋文/在海一方每到春天,春雨过后,江南漫山遍野的大片竹海,碧绿葱翠、竹海遮天蔽日。春笋在风拂雨润下,破土而出,慢慢冒出笋尖,而南方人家就会争先恐后,上山采挖雨后春笋春天,我去南方漫步台州、临海、宁波象山、杭州、宜兴竹海,到过一个个美丽的小山村。到竹海后,我对挖竹笋很好奇,想探个究竟。随同当地人来到竹海看他们挖笋。原来,在南方,竹笋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煮笋时放一瓢水、一小勺盐,放点油,煮熟的笋吃起来鲜脆爽口。顺眼眺望,南方的村庄被群山环抱,满山遍野到处是毛竹,密密匝匝。每当山风劲吹时,竹林摇曳起伏、沙沙作响,闻之如涛声、观之似竹海,气势磅礴、动人心魄。许多竹子生长多年无人砍伐,自生自灭,成了村妇烧饭炒菜的柴薪。据当地人介绍:一般竹笋还没在土里时为“冬笋”,难挖;而露出头后是“春笋”,易得。在南方,一般以立春为界,前为冬笋,后为春笋。两者虽然一字之差,但个头相差很大,味道也迥然不同。由于冬笋难挖,所以价贵;春笋量多,自然便宜。俗话称“雨后春笋”,正是形容新鲜事物涌现得快而多,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涵义。古时文人常把“梅兰竹菊”誉为“四君子”,尤其赞赏竹子刚直不阿的气节,为此留下了许多名言佳句。如“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空处总虚心”,还有“宁知霜雪后,独见松竹心”、“竹开霜后翠,梅动雪前香”、 “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书” 、“种竹淇园远致君,生平孤节负辛勤”等,不胜枚举。人们欣赏竹子的还有它顽强的生命力,因为无论土地肥沃还是贫瘠,竹子都能够拔节生长,凛然屹立于天地之间。在立春过后,雨水增多,飘飘洒洒,犹如给干渴了一冬的山头注入甘露琼汁,万木因此复苏,重新披上绿装。素来毛竹生长的速度快于其他树木,尤其一场淋漓尽致的春雨过后,如果你独自一人静立林中,甚至可以聆听到春笋破土而发出的细微声响、目睹春笋挺拔向上的微微颤动。竹生笋、笋成竹;竹多笋多、笋多竹多,循环往复、亘古不变。它们一根根、一丛丛拔地而起,不断充实和扩张着竹林,以致连绵的竹林仿佛浩瀚的大海无边无垠、生生不息。当地人很热爱竹子,除了其对精神信念的鼓舞,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可以充饥果腹。雨后的春笋争先恐后破土而出,真可谓俯拾皆是。在粮食匮乏的当时,它们是当地人重要的食物,甚至可以养活一家人。清晨,当地老乡荷锄上山挖笋,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装满一筐,带回家储备好,平时就当饭菜吃。挖的春笋多了势必造成积压,想挑到山外的集市上去卖,可山高路远不划算,怎么办?村民们就将其加工成笋干,既好保存也好卖。笋干分三种:明笋、笋片和笋丝,加工方法是天晴时太阳晒、阴雨天摊在炉灶上烤。其中明笋的制作工序为复杂,技术含量高,也好吃,价格自然贵。待清明过后,笋已经长到一人多高了,但尾部还可以吃。过去六、七十年代,迫于生计,饥肠辘辘的村民依旧经常上山采笋,这叫“摇笋尾”。尽管笋尾的味道与冬笋、春笋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摇起来容易,不用工具、不费力气就得手了。重要的是,在那个过去贫苦的小山村和青黄不接的日子里,它使当地人一日三餐有菜吃,尽管单调。虽然我是北方人,对江南竹海的竹子、竹笋了解的不多,但通过实际参加观赏南方人挖笋,接着品尝竹笋菜肴,对南方人爱竹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懂得南方人在生养他们的热土上,祖祖辈辈与竹子渊源颇深、情有独钟,竹子是他们的赖以生存的恩人;是竹子给他们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宝贵财富,是竹子使他们度过了艰苦的年月;是竹子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快乐。他们与竹子结下了深情厚谊。是啊,破土而出的雨后春笋与直面命运的南方人有相通之处,它既耐干旱又耐瘠薄,既坚韧不拔又刚正不阿,通过顽强奋进、冲破艰难险阻,风雨兼程,随着时代发展进步,必将迎来一个新天地,焕发美丽的青春。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能像春笋那样节节升高,日子越过越红火,憧憬着未来,充满希冀2022.04.17于江苏连云港#散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