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要读汪曾祺金 波《汪曾祺别集》(全 20 卷)出版时,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了“发布式和研讨会”,我通过网上直播观看了这一盛事。想起二十多年前,我和汪曾祺先生一起参加作家代表大会。会下和他聊天,谈起民间童谣的特点,他一言以蔽之,说:“天籁。那是天籁呀!”后来读汪先生的作品,读多了就有了倾听天籁的感觉,让我获得心灵的自由自在。汪先生的作品有一种人性中纯真的表达。由此我又忆起年轻时读过他的《羊舍的夜晚》,因此就又多了一次回归童年的体验。深深感动我的是他的童心。后来,我向孩子们推荐过他的《昆虫备忘录》《夏天的昆虫》等作品。我发现他笔下的昆虫活灵活现,他一写昆虫,就变得像个孩子。他玩昆虫有乐趣、有幻想。幻想是强烈的感情激发出来的。我鼓励孩子们多朗诵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感受他语言的简洁、利落。他作文多用短句,多用问答,表现了孩子们的思维和语言特点。这些都是他不经意的自然流露。他曾经说,“孩子对于语言的韵律有一种先天的敏感”(《童歌小议》)。他夸赞幼儿自己编的儿歌是“天籁”,“所以都很美。”他还说过,“语言是小 说的本体”“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语言的后面是有文化的”(《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有人评论他的语言鲜明的特点是“拆开来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汪曾祺先生的作品读得多了,我又想起他的“童谣天籁说”,想起他那些小说、散文中流露出的盎然的童真、童趣,越发坚定地认为,应该专为少年儿童编选几部汪先生的文集和读本,给他们提供集中、深入的阅读体验。汪先生是一位很有童心的人,他没有刻意地为孩子们写书,但他却有很多作品适合少年儿童阅读。我想起西班牙作家希梅内斯曾经说过:“我从来没有给孩子们写过什么,将来也不会。因为,我相信孩子们可以读大人们读的书”。然而就是这位“从来没有给孩子写过什么”的文豪,他的《小银和我》却成了“所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都选它作为中小学的课本,因而成了一本家喻户晓的作品。”在“成人文学”中,我认为有相当多的作品是适合儿童阅读的。我更看重这些“适合儿童阅读的”“泛儿童文学”。我又想起博尔赫斯说过的一句话:“一切伟大的文学终都将变成儿童文学”,博尔赫斯的这一文学观,恰与汪曾祺先生所说“一切文学达到,都是儿童文学”不谋而合。汪曾祺先生专为孩子写的、标明“儿童文学”的作品虽然不多,但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却很多,这其中有不少被选入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阅读、学习这些教材中收录的作品,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举一反三”,学会到课外去寻找更多的汪先生的作品。他的许多作品,可以让孩子们“单纯地沉醉在手上的书中”,在丰盈的阅读中,认识生活、激发思考。这是多么美好。我为少年儿童编选汪先生的文集和读本的想法,受到《汪曾祺别集》出版人金马洛的大力支持和协助。这套“给中小学生读的汪曾祺”,就是以《汪曾祺别集》为底本编选的,分为《昆虫备忘录》和《人间草木》两卷,可以让孩子们集中、深入地体验阅读汪曾祺的“沉醉”。我希望看到更多的少年儿童读者沉醉其中。二〇二二年十月 于北京——本文为主编金波“给中小学生读的汪曾祺”(汪曾祺名作精选两卷)所作的序文#汪曾祺简介#
2、汪曾祺简介名言创作谈:灵感什么时候有?写作什么时候容易产生灵感?因人而异吧。记得看一个台湾作家说,她在长途汽车上颠登容易来灵感,想写东西就去坐长途汽车。作家汪曾祺在文中写道:他是一个人在屋里静坐出神样几小时,一篇腹稿就打的差不多了。看汪老师子女回忆父亲,也提到这个静坐几小时出神的画面,很有意思。燕子写长文都是在很晚的晚上,真是让我佩服。我一般晚上十点后就写不出东西了。一天脑子的灵敏度早上好,依次“走低”。从前来灵感的时候是走路或者坐车的时候,现在这两个都不灵了。运动不行,静坐也不行,来灵感的时候一是睡了个好觉早上刚睁开眼,二是炒菜的时候,油烟机嗡嗡响着,胳膊手不闲着,大脑却是“出脑成章”,有时候能腹稿好几篇,可是做着饭也没法写啊,老张还等着吃饭呢。等做完饭,灵感腹稿都跑光光,这叫“胎死腹中”吧。总结下就是越没有条件写的时候越来灵感,灵感也是有意给我别着点。还有时候灵感不按常理出牌,不知道啥时候会忽然降临,没点。也是一种“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吧,犹如始终在禁区前晃悠,就有射门的机会。
3、汪曾祺简介怎么读王安忆说,汪曾祺和我母亲是一辈的,亲切,有趣,曾经三次给我教诲。第一次,他教诲我一定要学习好的语言,一定要学习北方话。我说为什么,南方话不好么?他也不说南方话不好,就说你要学习北方话,你要学习北方话。第二次,我问他写不写长篇,他说从来不写长篇,好像对于长篇是鄙夷的态度。我问他为什么不写,他开始不说,后来说,短篇好,短篇能把必要的话说出来,长篇是把不必要的话也说出来。第三次,他用夸奖的方式问我稿子里“聒噪”两个字哪来的,我说不知道,他说你好好想想,意思是你还有点水平,知道用这两个字。我就仔细想,想了半天,我说是在《约翰 · 克里斯朵夫》里面。他说对呀,这是傅雷翻译的呀。王安忆说,汪曾祺之所以喜欢写短篇,其实和年龄很有关系。写作毕竟需要精力和元气。长篇小说写得好的人,体格都蛮壮的,精力旺盛,元气充沛。太过纤细的人就不行,写诗可以,写散文短篇也还行,写长篇必须特别健康。搞长篇小说是个体力活。汪曾祺的小说写两类东西好,一是劳动,一是享受。他能写劳动里的乐趣。他写的所有劳动和享受都不是伟大的,都不是壮阔的,全都是日常的。其实劳动是很美的,当然不能超负荷。劳动能把生存和艺术、思想都结合在一起,是很欢乐的事,也是很享受的事。现在很多书都把劳动写得那么痛苦,皆因写书的都是知识分子,他们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体会不到劳动的乐趣。还有一些写享受的年轻作家,写在咖啡馆里喝喝酒什么的,这有什么好享受的呢?这种享受很无聊的。什么叫享受?汪曾祺就很懂。兹举汪曾祺小说中几个名段为例谈谈王安忆所说“劳动是享受”这个话题。《受戒》:赵大伯是个能干人。他是一个“全把式”,不但田里场上样样精通,还会罩鱼、洗磨、凿砻、修水车、修船、砌墙、烧砖、箍桶、劈篾、绞麻绳。他不咳嗽,不腰疼,结结实实,像一棵榆树。人很和气,一天不声不响。赵大伯是一棵摇钱树,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梳得滑滴滴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像老头子一样,她一天不闲着。煮猪食,喂猪,腌咸菜——她腌的咸萝卜干好吃——舂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篚。她还会剪花样子。这地方的忙活是栽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再就是割稻子、打场了。这几茬重活,自己一家是忙不过来的。这地方兴换工。排好了日期,几家顾一家,轮流转。不收工钱,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顿,两头见肉,顿顿有酒。干活时,敲着锣鼓,唱着歌,热闹得很。其余的时候,各顾各,不显得紧张。赵大伯每天干这么多活,身体结结实实,不咳嗽,不腰疼。赵大娘每天干这么多活,眼睛清清凉凉,衣服干干净净,头发滑滑滴滴。到了农忙时节,几家人聚在一起干活,敲锣唱歌,热热闹闹,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字里行间透露着劳动的乐趣和享受。《鸡鸭名家》:父亲在洗刮鸭掌。每个蹠蹼都掰开来仔细看过,是不是还有一丝泥垢,一片没有去尽的皮,就像在做一件精巧的手工似的。两副鸭掌白白净净,妥妥停停,排成一排。四只鸭翅,也白白净净,排成一排。很漂亮,很可爱。甚至那两个鸭肫,父亲也把它处理得极美。他用那把我小时就熟悉的角柄小刀从栗紫色当中闪着钢蓝色的一个微微凹处轻轻一划,一翻,里面的蕊黄色的东西就翻出来了。洗涮了几次,往鸭掌、鸭翅之间一放,样子很名贵,像一种珍奇的果品似的。我很有兴趣地看着他用洁白的,然而男性的手,熟练地做着这样的事。我小时候就爱看他用他的手做这一类的事,就像我爱看他画画刻图章一样。这段描述一个艺术家父亲洗刮鸭掌,虽然是劳动,但他把劳动看作艺术,把洗刮鸭掌当作画画刻图章,充满艺术享受,把鸭掌洗刮的就如艺术品一般极具美感。再如描述一个修鞋匠:高大头心灵手巧,多能鄙事。他会修汽车、修收音机、照相机,修表,当然主要是修鞋。他会修球鞋、胶鞋。他整天坐在门前的马扎子上,用一把木锉锉着一只胶鞋的磨歪了的后跟,用毛笔饱蘸了白色的粘胶涂在上面,选一块大小厚薄合适的胶皮贴上去,用他的厚厚实实的手掌按紧,连头也不大抬。一天就是这样,动作从容不迫,神气安静平和。他戴着一副黑框窄片的花镜,有点像个教授,不像个修鞋的手艺人。修鞋本是“鄙事”,但是高鞋匠穿着讲究,干活精致,不卑不亢,气定神闲,从容不迫,令人暗生敬意。余不一一。汪曾祺是一位初读没有门槛,感觉很浅很简单的作家,你觉得他的文字很美,但又很难说清楚那是怎样一种独特的美。似乎很好模仿,但是你真的去模仿一下,恐怕只能骗骗外行。汪曾祺说,他写文章“只想给读者一点心灵上的滋润”。汪曾祺的文章淡而有味,细品才能知其妙处。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读,细细读,轻轻读。在这个喧嚣嘈杂,“快餐化阅读”成为主流的时代,我们需要把自己躁动的心安静下来,饮一杯醇茶,读一篇好文。这套《汪曾祺文集》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4、汪曾祺简介写作特点1939年,19岁的汪曾祺到国外转了一圈后来到昆明,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汪曾祺当时之所以报考西南联大,是因为听说这所大学的学生上课、考试很“随便”,可以“吊儿郎当”,而汪曾祺真的连朱自清、闻一多等老师的课都逃……西南联大时的汪曾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有与汪曾祺同宿舍的同学回忆道:“头发留得很长,穿一件破的蓝布长衫,扣子只扣两个,趿着一双布鞋,但不提上脚后跟,经常说笑话,还抽烟,很颓废的那种样子。”当时汪曾祺住在校外的民强巷,房租只是象征性地给房东一点,而且经常拖欠。白天,他或者看书,或者搬一个小板凳,坐在廊檐下胡思乱想,或者漫无目的地到处游逛。晚上,在纸片上断断续续地写作。他不停地抽烟,抽得满地都是烟蒂,有时烟抽完了,就在地上找找,拣起较长的烟蒂点了火再抽。由于没有床,他就睡在一个高高的条几上——条几也就一尺多宽。仅有一条棉絮,无论冬夏,都是拥絮而眠。在西南联大,汪曾祺重要的“功课”就是逃课。系主任朱自清的课,汪曾祺也照逃不误,更别说一般的教师了。朱自清授课严谨,每堂课都留作业,三天两头考试,这让汪曾祺叫苦不迭。起初汪曾祺还不敢冒犯,老老实实地听课,后来实在忍受不了,索性一走了之。他不去,朱自清就点名:“汪曾祺,汪曾祺!”见没有回应,朱自清很生气。几次三番后,朱自清就严厉地批评汪曾祺。汪曾祺表面不吭声,心里却“很不喜欢”。闻一多一副名士派头,不屑点名。但他的课,汪曾祺也逃,有一搭没一搭地上。对此,闻一多心知肚明,可他并不在乎,没来就没来,不要紧。到了期末考试,闻一多却给这个经常逃课的汪曾祺打了高分。有一次,一位学生临近期末作业却写不出来,无奈之下,只好找人代笔。一夜之间文章就写好了,交给闻一多。闻一多看后大悦,连赞:“比汪曾祺写得还要好!”闻一多哪里知道,这篇文章其实就是汪曾祺代写的。汪曾祺不逃的是沈从文的课。汪曾祺大二时选修了沈从文的三门课,从此开始了他们长达几十年的师生之交。当时汪曾祺学习写作,每写出一篇作品,先交给沈从文看。如果沈从文觉得不错,就主动把作品推荐给上海期刊界的朋友,并以求发表,这样一来,汪曾祺逐渐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沈从文不仅给汪曾祺的课堂作业打过全班高分的120分,而且还对人说:“汪曾祺的文章写得比我的还要好。”沈从文不但在学业上关照汪曾祺,生活中也是关怀备至,他经常请汪曾祺来家里吃饭。次数多了,连其夫人张兆和都知道汪曾祺近读了什么书、做了什么事。有一次,汪曾祺喝酒喝得多了,便在昆明街头一躺,睡着了。不承想,沈从文正好路过,看见了,还以为是哪位酒徒喝多了,便过去扶,结果一看,恰是他的得意门徒汪曾祺。“这小子又喝高了!”沈从文心疼地唠叨一声,便把汪曾祺扶回家里,为他泡了一壶浓茶,喂他喝了,才把酒劲醒过来。还有一次,汪曾祺害了牙病,腮帮子肿得老高,去看沈从文,沈从文开门一看,一句话没说,出去买了几个大橘子抱着回来了。汪曾祺之所以要逃课,一是为了读书,二是为了喝茶。只要有机会,汪曾祺就跟合得来的同学跑到茶馆里,一本书,一壶茶,一泡就是一整天。别人去听课,他去泡茶馆;别人在做学问,他在写小说;别人念洋文书,他在翻线装书,这就是汪曾祺。1944年,汪曾祺以肄业身份离开西南联大,结束了他的大学生活。多年后,汪曾祺回忆起西南联大,他认为,母校留给他宝贵的财富是,“精神方面的东西,是抽象的,是一种气质,一种格调,难于确指,但是这种影响确实存在。如云流水,水流云在”。关于京派作家代表人物的汪曾祺,还有哪些趣事轶闻呢?欢迎留言分享、评论。……关注@鲁班石感谢赏阅。
5、汪曾祺经典散文汪曾祺从大学时期,牙就不好。一来营养不良,饥一顿,饱一顿;二来不讲口腔卫生。有时买不起牙膏,常用食盐、烟灰胡乱刷牙。又抽烟,又喝酒。于是牙齿龋蛀,时常发炎,于是牙疼。皆言“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但是汪曾祺却对牙疼泰然置之,而且有点幸灾乐祸地想:我倒看你疼出一朵什么花来!他不会疼得“五心烦躁”,该咋着还咋着,照样活动。腮帮子肿得老高,还能谈笑风生,语惊四座。不过老疼,也不是事。有颗槽牙已经活动,于是决心拔掉它,攒借一点钱去找牙医。不想到了医馆,侧门紧闭,门上贴了一个字条:因事离开昆明,休诊半个月。汪曾祺当时这个高兴呀!王子猷雪夜访戴,乘兴而去,兴尽而归,何必见戴!他拿了这笔钱,到了小西门马家牛肉馆,要了一盘冷拼,四两酒,美美地吃了一顿。上海教书的时候,他到熟识的私人开业的牙医处看牙。医生拔掉他的早已糟朽不堪的槽牙。汪曾祺对他很有好感,觉得此人不俗。到了北京,他的牙越发不行,陆续掉了几颗。牙医拔掉两颗一提溜就下来的病牙,给他做了一副假牙,说:“你这样就可以吃饭了,可以说话了。”这位牙医颇有江湖气。汪曾祺家里南墙挂着一条横幅,写着五个正楷大字:无事此静坐。这是苏东坡的诗,下面一句是:一日似两日。他说,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静是要经过锻炼的,古人叫作“习静”。唐人诗云:“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宋儒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汪曾祺养成了静坐的习惯。每天早上泡一杯茶,点一支烟,坐在沙发里,坐一个多小时。虽是悠然独坐,然而浮想联翩。连续坐上几个早晨,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笔写出一点东西。“静思往事,如在目底。”这是好的创作心理状态。“心闲气静时一挥”。汪曾祺喜欢读杂书。读杂书有以下几种好处:第一,这是很好的休息。泡一杯茶懒懒地靠在沙发里,看杂书一册,这比打扑克要舒服得多。第二,可以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第三,可以学习语言。杂书的文字都写得比较随便,比较自然,不是正襟危坐,刻意为文,但自有情致,而且接近口语。第四,从杂书里可以悟出一些写小说、写散文的道理,尤其是书论和画论。汪曾祺的文章淡而有味,细品才能知其妙处。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读,细细读,轻轻读。在这个喧嚣嘈杂,“快餐化阅读”成为主流的时代,我们需要把自己躁动的心安静下来,饮一杯醇茶,读一篇好文。沈从文:汪曾祺的文章“比几个大师都有深度,有思想,有才气。”金庸:汪曾祺是个“噙香中国味的作家”。贾平凹:汪曾祺“是一代文狐,修炼成老精,是文章圣手。”铁凝:汪曾祺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平凡的趣味。......这套《汪曾祺作品集》全四册,分别从成长,博雅,感恩,自信,励志,关爱六个主题,为8到16岁的孩子量身定制,提高孩子阅读水平,提升孩子写作能力,提高孩子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提升孩子文学素养,还有汪曾祺亲笔绘作的各种唯美、泛有童趣的插画,适合孩子阅读,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一生。喜欢的朋友可以买一套给孩子看。
6、汪曾祺简介100字近以来,汪曾祺先生的《受戒》又被推上浪尖风口。这篇小说早发表时就曾引起强烈反响。1980年第10期的《北京文学》上,发表了一篇小说《受戒》,配的题图是一名小和尚在合十顶礼,背景又分为两块,左边一块是在荷叶丛中嬉笑的小姑娘,右边则是香火缭绕中的庄严佛像。小说作者是汪曾祺。这是一篇被总括为“旧社会小和尚谈恋爱”的小说,甚至于英文《中国文学》选译这篇小说时,也将标题改译为《一个小和尚的恋爱故事》。汪曾祺先生回忆:《受戒》所写的荸荠庵是有的,仁山、仁海、仁渡是有的(他们的法名是我给他们另起的),他们打牌、杀猪,都是有的,唯独小和尚明海却没有。大英子、小英子是有的。大英子还在我家带过我的弟弟。没有小和尚,小英子和明海的恋爱是我编出来的。小和尚那种朦朦胧胧的爱,是我自己初恋的感情。《受戒》写成后,汪曾祺拿给少数几个朋友传看。一个朋友看过之后,“才知道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的,很激动。”另一位同学读了,评价说:“味道十分迷人,可是回头一寻思,又觉得毫无意义”。汪曾祺强调,写《受戒》是一种“感情需要”:我感到作品中小英子那个农村女孩子情绪的发育是正常的、健康的,感情没有被扭曲。我要把它写得很健康,很美,很有诗意。“我的作品是健康的,是引人向上的,是可以增加人对于生活的信心的”,希望读者借助小说的精神力量,走出咀嚼苦难与悲情的迷思,平复过于哀伤的人心。汪曾祺自我阐释:“我是有感于当前一些青年人在爱情上的庸俗化、轻率、不忠贞,以及让爱情屈从于金钱的种种不健康思想及表现,(才写了这篇小说)。若问《受戒》的主题思想,可以借用孔夫子对《诗经》的评价,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受戒》终获得了1980年《北京文学》短篇小说奖。时人总结刘心武的《爱情的位置》、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和汪曾祺的《受戒》,评论说:刘“提出爱情的问题”,张“写爱情的现实”,汪则“写爱情的永恒”。“刘心武敏感,张洁苦涩,汪曾祺欢乐,姜还是老的辣”。有赞扬就有批评。当时对《受戒》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不真实”和“没有教育作用”。如“很难想象一个和尚可以无所顾忌,无所羁绊地和一个农村姑娘自由恋爱”,“小说出现了认识作用和教育功能的双重短缺”。有人从《受戒》中读出了青春期荷尔蒙蓬发的意味:“题目是‘受戒’,主题却是‘破戒’;不仅有和尚娶亲、赌钱、杀猪、吃酒以及农家乐等场面事件,而小说结尾小和尚明子竟在刚受完‘戒’和小英子划船回家的水路上,两人就盘算了如何叛佛皈俗,将船划进密密的芦花荡里去了……”马未都曾在节目中引用了汪曾祺描写姑娘美脚的一段文字:“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既然汪老说《受戒》歌颂的是健康纯洁,富于诗意的美好爱情,让大家“思无邪”,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和《诗经》首篇《关雎》做一对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流沙河先生如是“点醒”:其实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大型相亲现场。一群未婚女子站在齐腰深的河水里采摘荇菜,为了干活方便,便把裙子捞起,扎在腰间,露出曼妙窈窕的身材,左摇右摆扭来扭去,一群未婚男子站在岸上围观,吹的吹,奏的奏,弹的弹。你要晓得古代讲恋爱,不光看你是不是淑女,有没有文化,会不会诗歌,还要看你身材长得好不好。如果是个罗圈腿,君子们根本看不上嘛。古代虽然没有三围这种说法,但是人情不远,你可以想象得到,古今一样的。正因如此,孔夫子再三强调自己选编《诗经》的标准: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思无邪,就是心中不要存有邪念。男女青年谈恋爱,很正常的一件事。马未都说,汪曾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他的文字简约明快,直指人心。钟阿城说,看到《受戒》时“感觉如玉”。汪曾祺是一位初读没有门槛,感觉很浅很简单的作家,你觉得他的文字很美,但又很难说清楚那是怎样一种独特的美。似乎很好模仿,但是你真的去模仿一下,恐怕只能骗骗外行。汪曾祺说,他写文章“只想给读者一点心灵上的滋润”。有人说汪曾祺的文章也是心灵鸡汤,即便如此,也是一碗有营养的鸡汤。汪曾祺晚年宣布,自己是沈从文的“得意高徒”,这是他给自己的高评价。他对自己的定位是“后的士大夫”,“一个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整部《汪曾祺全集》,无论小说、散文、诗歌,都在营造一种“气氛”,不管你打开哪种作品,汪曾祺都将你带入他的世界,他的文字就像一个爱丽丝奇境的树洞入口。一旦进入,你会发现,用“汪眼”看到的世界,跟你熟悉的世界是不一样的。这套《汪曾祺文集》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7、汪曾祺汪曾祺是个调皮可爱的老头儿,大器晚成。60岁时有人称他“老作家”,他竟然跟人急了:“我不是作家,我更不老!”读过汪老先生的不少作品,记忆深刻的还是那篇豆腐块小文《端午的鸭蛋》。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可以品出老先生的调皮与可爱。“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老先生是高邮人,一提起家乡的咸鸭蛋,那是掩饰不住的自豪。可他嘴上还非要说,对有人称道高邮鸭蛋心里不大高兴,言外之意是高邮值得称道的东西还有很多呢。说到这里,又想起一个故事。去外地旅行时遇到一位四川朋友,我问她是四川哪里人,她说是泸州人,我马上想起了泸州是中国著名的酒城,美名远扬的“国窑1573”,还有郎酒,就出自泸州。可这位泸州朋友却说:“我们泸州美名远扬的可不仅仅是国窖和郎酒,我们泸州有山有水,有文化。泸州为什么出名酒,出好酒,还不是因为这里山青水秀。”与汪老先生一样,泸州人不仅仅为家乡的美酒自豪,更为这里的山美水美而倍感荣光。泸州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交界处,河网密集,长江、沱江、赤水河、永宁河、赖溪河、九曲河,像一根根琴弦横亘于泸州大地,日夜弹奏着动人的乐曲。泸州人也没有辜负上天的厚待,他们爱水、敬水,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着这些养育了他们祖祖辈辈的大江大河。在泸州,水务被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泸州人在推行河湖长制、水利工程建设、水旱灾害防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利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前列。从此,若是再提到四川泸州,我们就不仅仅说她是酒城了,因为她还是一座飘逸着浓浓酒香的美丽水城。借用可爱的汪老先生的一句话,来表达一下出门在外的泸州人的得意:“我对异乡人称道泸州美酒,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小地方就出美酒似的!”——其实,泸州的水,与泸州的名酒一样的美!#携手共护母亲河# #节水行动# #泸州水利##汪曾祺简介#
8、汪曾祺简介及作品资料《汪曾祺全集》收入迄今发现的汪曾祺全部文学作品(小说、散文、戏剧、谈艺、诗歌、杂著)以及书信、题跋等日常文书。作品以初发表的版本为底本,校勘精良,每篇皆有题注,交待原载及收入作品集、文本改动、笔名等版本信息,书信题注介绍收信人简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