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味道:传承与创新》序延安味道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口味特色和文化传承,也是中华美食文化的一道瑰丽风景。在这本书中,我们将介绍延安味道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展现其美食特色和文化内涵,也希望本书能为读者带来美食的愉悦和文化的启示。第一章 延安味道的历史与文化延安作为中国革命胜利的象征之地,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本章节介绍了延安味道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从革命时期到今天,讲述了延安味道的传承和发展过程。第二章 延安味道的口味特色延安的气候和地理位置是塑造延安味道的重要因素之一,其食材选用和烹饪方式也有独特的风格和味道。本章节逐一介绍了延安的口味特色,如洋芋擦擦、擀面皮、羊肉面等,描述了这些菜品的特点,传统制作方法和推陈出新的创新方法。第三章 延安味道的文化内涵延安味道代表着延安的历史和文化,也是传统的中华美食文化的一个缩影。本章节探讨了延安味道的文化内涵,讲述了延安味道与民俗、节日、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联系和融合,展示了延安味道的丰富内涵。第四章 延安味道的传承和创新传承和创新是美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本章节介绍了延安味道的传承和创新方式,探究了传统味道在现代创新中如何走向现代,如何把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推动延安味道发展壮大。第五章 延安味道在当地的市场营销在延安领域,美食的营销也是重要的。本章节介绍了当地美食市场的现状,结合延安味道的抢占市场的策略和行动,探讨了延安味道在当地的营销推广和未来发展的规划。结语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延安味道是延安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支柱。本书希望能够增进读者对延安文化和美食文化的了解,同时也推进延安美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在传承和创新中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延安。
2、延安简介和精神【沈阳延安两地联袂打造“不一样的”思政“大课堂”】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刘玉)3月3日上午,由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教育局与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延安市教育局等单位共同举办的“沈阳—延安联袂课程思政教育活动”启动仪式在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第二小学举行。相距1700多公里的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第二小学四年三班的学生与陕西省延安市延安新区第二小学四年五班的学生,通过网络同上“开学第一课”,听道义二小的教师谷欣原讲述雷锋叔叔在沈阳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据介绍,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教育局经过认真调研学校思政教育经验和不足,努力探索创新思政课程教育活动载体,经与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延安市教育局协商,共同决定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沈阳—延安联袂课程思政教育活动。此项活动旨在整合两地红色资源优势,搭建两地红色主题教育、红色互动研学的共享平台,建设共同备课、共同教研、共同申报课题的联动师资力量,打造“不一样的”思政“大课堂”。据悉,首批确定16所学校为“沈阳—延安联袂课程思政创新实验基地”。两地共同确定的联袂课程思政学习的红色精神内涵,是一百年来d以伟大建d精神为源头,构筑起的中国共产d人的精神谱系,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46种伟大精神。其思政课程主要选取发源于陕北延安的延安精神、张思德精神和南泥湾精神(抗大精神、延安整风精神、白求恩精神、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发源于辽沈大地的雷锋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战精神和劳模精神(抗联精神),作为沈阳—延安联袂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精神内涵。以精神谱系为主要内容,融入“沈阳—延安联袂课程思政”创新实验基地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形成基地校联袂思政课程常态化、集体备课制度化、课程建设创新化、教科研融合化,打造两地教育品牌。据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沈阳、延安两地将充分发挥基地学校重要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注重推动联袂思政活动向纵深发展,发挥双方优势,推动资源共享、培训资源共享,利用智慧教育同备、同上、同研思政课,推进两地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使联袂思政教育活动切实成为促进当地教育提升发展的手段。#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
3、延安简介80字四年级上册《延安有个刘爱国》在延安枣园,有一位在万众嘱目的春节联欢会上露过脸,上过中央电视台的名人刘爱国。刘爱国是喝着延河水土生土长的延安人。他从小喜欢陕北的民间艺术,有着与陕北这块黄土地浑然一体的幽默和艺术天份,他的言语和表演的民族,没有半点做作。刘爱国从小来到延安,曾是一位企业工人,因为酷爱陕北的民间艺术,现在延安枣园和杨家岭王家坪等地专门从事民间艺术表演。我在枣园看到刘爱国时,他正捧着一本英语单词书嘴里念念有词,我用掌握的不多的英语问候他时,没想到他对答如流,还用英语流利的给我介绍起了延安,这着实把我给震住了!当然,刘爱国还会用常用的俄语、日语、法语与老外打招呼问候。刘爱国一身"羊肚子毛巾白腰带"的打扮,你看布满他额头上一条条深深的沟壑,一个典型地道的陕北人形象。有人说他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充满忧郁的脸上写满了沧桑,手中端着一只饭碗,超写实的表现手法使人震撼!而刘爱国的脸上虽然刻满了深深地沟壑,可条条沟壑写满了笑容,他的手中拿的是一本学习英语的单词书。这是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的现代幸福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还要急着赶路,没能和他神聊,也没能看他精彩的演唱和表演,这一点深感遗憾。但我随手抓拍下的刘爱国富有典型的陕北装束特点的肖像,也算是弥补了一点心中的遗憾......
4、延安简介文章1935年12月9日,为了反对日本策划的华北自治事件,北平的学生举行了盛大的抗日救国运动,同时也掀起了全国的抗日救国高潮,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后,很多高校的进步青年前往革命圣地延安,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在这些前往延安的进步青年中,有三人被称为“延安三美”,她们分别是刘志兰、浦安修以及叶静宜,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延安三美”各自的结局。第一、刘志兰刘志兰出生于1917年,北京人。1935年,刘志兰在北师大女附中读书,“一二九运动”期间,她担任了“民族先锋队”队长,全程参加了“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后,作为进步女青年,刘志兰前往了延安,并在1937年2月加入我d。刘志兰容貌出色,又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大学生,集智慧、美貌于一身,因此她到延安后,与浦安修、叶静宜合称“延安三美”。也因为容貌秀丽,很多人对刘志兰展开追求,不过刘志兰却一直单身,直到她遇到左权。1939年,刘志兰与左权喜结连理,婚后第二年生下女儿左太北。当时左权大部分时间都在前线,对刘志兰母女关心甚少,刘志兰虽然对此颇有微词,但也体谅丈夫,知道他做的事对国家人民有利。但刘志兰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左权居然在1942年的反扫荡中壮烈牺牲。左权牺牲后,为了减少悲痛,刘志兰远离了左权的生活圈子,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在陕北公学担任了教导员。1948年,刘志兰重组家庭,嫁给了左权的前秘书陈守忠。新中国成立后,刘志兰跟随丈夫前往了山西,担任了山西农工部副部长,之后她一直生活在山西,于1992年因病去世,终年75岁。第二、浦安修浦安修出生于1918年,从小在北京长大,与刘志兰是同学。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时,浦安修正在北平师范大学女附中读书,她全程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并在“一二九运动”结束后以进步女青年的身份前往革命圣地延安。浦安修容貌秀丽,又是高级知识分子,因此到延安后就与刘志兰以及叶静宜合称“延安三美”。在延安期间,浦安修经人介绍认识了彭老总,并在1938年嫁给彭老总。中国成立后,浦安修陆续进入纺织工业部以及轻工业部任职,并在1957年被调入北京师范大学,之后她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担任教育系主任等职务。1962年,浦安修与彭老总离婚,之后一直独自一人生活。1974年,彭老总临终之前找人传话,希望能见浦安修后一面,浦安修却拒绝了彭老总的临终请求,这也让浦安修一直生活在悔恨中。晚年的浦安修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用来整理彭老总的生前著述,希望能让彭老总的事迹被更多人了解。1991年,浦安修在北京因病去世,终年73岁。第三,叶静宜叶静宜出生于1917年,福建闽侯人。1935年,叶静宜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书,“一二九运动”爆发时,叶静宜全程参加了“一二九运动”,之后作为进步女青年前往延安。因为长相漂亮,到达延安后,叶静宜与刘志兰以及浦安修被人称为“延安三美”。不过,虽然是大美女,但叶静宜一直没有结婚,直到1943年才嫁给林老总。新中国成立后,叶静宜进陆续担任了上海教育局副局长以及广州教育局副局长等职务,并在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60年,叶静宜晋升为上校,之后她一直在林老总身边,担任了他的办公室主任。1971年,叶静宜因飞机失事坠亡,终年54岁。参考资料:《北师大女附中历史上的三枝红梅》李霄凌 、《我所知道的》官伟勋
5、延安简介30字一个战士的临终渴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937年1月,我们跟随主席迁往延安。一路上主席很少骑马,走在队列里,跟大家说说笑笑。快到延安的时候,主席嘱咐我们说,延安过去长期在反动派统治下,群众还不了解我们,到了那里一定要很好地联系群众,注意群众纪律,多做宣传工作。延安的人民听说毛主席到了,纷纷跑到城外欢迎。从大砭沟口到城门排满了人,有城里的市民,有干部、红军战士和学生,还有从甘泉、鄜县赶来的农民。毛主席走到哪里,哪里就掀起狂欢的呼声。“共产d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以及锣鼓声震荡着山谷和平静的延河。自从d中央、毛主席来到延安,延安这座庄严雄伟的古城,就成了指引全国人民革命方向的灯塔。d和毛主席的光辉,照耀着全国人民的心,照亮着漫长的道路。⋯⋯延安城东约40里,有个拐峁村,驻着我们的野战医院。一天,从黄河东岸转来了一位伤员,子弹打在他的胸部,伤势很重。在当时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医生们虽然用尽一切办法,但是,伤员的生命看来很难挽救了。伤员时常处在昏迷状态。他不时张动着嘴唇,吃力地,微弱地呼唤着:毛主席,毛主席⋯⋯。像有一桩重大的心愿未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当他偶尔清醒的时候,医生们才弄清楚,原来他参加革命几年,从来没有见过毛主席,他多么渴望着能见到敬爱的领袖,哪怕只见一面、看一眼也好呵!医院的同志们一面安慰伤员,一面商议着:主席工作忙,住的离这里又远,恐怕没有时间来。可是,伤员的伤势垂危,想见主席的心情殷切,怎么办?后,医院决定给主席打个电话,就是来不了,让主席知道一下也好。清早,秘书接听了医院打来的电话,便走进窑洞,告诉毛主席。这时主席刚起床,当即决定到医院去探望这个伤员。吩咐我们:赶快搞饭吃,伤员很危险,不知能不能看到他。我们4个警卫员立刻忙了起来,收拾东西,打洗脸水,端饭,备马。主席草草吃了几口饭,带我们就出发了。按平时的习惯,主席总是出了城才骑马,而且走的很平稳。这次一出门,主席就跨上了小黄马。出了东门,过了延河,就上了平坦的东关飞机场大道,主席迎着寒风,放马奔跑起来,不一会,便到达医院,小黄马已经浑身淌汗,气喘吁吁了。主席走进医院,同志们感到十分意外,忙招呼主席休息,报告伤员的伤势和抢救经过。主席水都没有喝,说道:赶快去看看他吧。医生们陪着主席进了沟口,向山坡上的病房走去。窑洞里,伤员闭着眼睛,平静地躺在床上。主席在门口停了一下,示意大家不要惊动伤员,然后轻轻地走近床边。这时,有个小护士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对伤员说:同志,你不是想看看毛主席吗?毛主席来了!伤员猛睁开眼睛,看到毛主席站在他床边。他用尽力气,想坐起来。主席连忙弯下身去,经心地扶着他,要他安静地躺着。伤员伸出双手,紧紧地握住主席的手,两眼激动得闪出泪花。站在旁边的人看到这一情景,也深受感动,眼眶不由得也湿润了。伤员脸上浮现着幸福的笑容。他无力地垂下双手,缓慢地合上眼睛,停止了呼吸。“同志,安息吧!”寂静的,被悲痛笼罩着的窑洞里,回荡着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宏亮、坚强的声音。“你是我们d的好同志,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埋葬烈士的工作,医院里事先有所准备。入殓时主席默默地站在一旁,等收殓完毕,主席又随着烈士的灵柩走到山上的陵地。主席和同志们一起,站在烈士墓前,倾听着医院代表介绍烈士的生平事迹。直到开完了追悼会,主席才回到医院里。毛主席来到拐峁的消息,迅速地传遍了野战医院,能动的伤病员纷纷走出窑洞,站在山坡上看望毛主席;躺在床上不能动的重伤员,也急得更求护士背他们前去看毛主席。主席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对医院的负责同志说,请伤病员同志回自己的窑洞,他要到每个病房里去看望大家。主席不顾劳累,走遍了野战医院的全部病房,和伤病员们一一握手、慰问。伤病员们十分感动,能够见到毛主席,和毛主席握手、谈话,是多么幸福和光荣呵!太阳西斜,我们跟随主席走出了拐峁村。一路上,主席沉思不语,任凭小黄马漫步走去。从早晨到现在,主席没休息一会,也没吃一点东西。(选摘自贺清华著《随从毛主席在铁北》,《伟大的历程一回忆战争年代的毛主席》人民出版社1977年8月版,标题为编者所加)#头条# #延安头条##延安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