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钱学森的故事简介图片(钱学森的故事简介作文素材)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7-06 02:36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1、钱学森的故事简介作文素材

1957年,总理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第5研究院院长;可到了1960年,钱学森却突然辞去院长职务,只但任副院长,钱学森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国防部第5研究院主要研究导弹,又被叫做导弹研究院,院里几乎全部是军人,有少将、大校、上校等军衔的人很多,按道理,院长等领导职位一定是军人出身。但在1957年2月18日,不是军人的科学家钱学森被周总理任命为该院院长,这样的任命在历史上绝无仅有,这充分说明领导对钱学森的信任,当然,这样的任命是不会对外公开的,属于机密,钱学森对外公开的身份: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同年11月16日,钱学森兼任第5研究院的1分院院长。钱学森当年在美国时,做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航空系主任,也曾担任过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但都没有太多行政事务,可以全身心搞科学研究。自从钱学森担任第5研究院院长后,有太多的行政事务需要他处理,这样占用了搞科研的大量时间,这是钱学森辞去院长职务的重要原因。根据钱学森再三请求,经国务院批准,1960年3月,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将军兼任国防部第5研究院院长,钱学森出任副院长。钱学森向领导提出,今后他不参加开幕庆典、剪彩仪式,也不给人写序、题词等。即使后来担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第7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职位也是这样,他需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科研上。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在时期,也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但在周总理的直接关心下,他们的科研工作得以继续,每当提起这事,钱学森都感激周总理,钱学森说:“我能为国家和人民做一些事情,这和周总理的关怀有直接联系,否则当初从美国都回不来。”1984年,担任中国科协主席的周培源卸任,组织上找到担任副主席的钱学森,希望由他担任中国科协主席,但钱学森有顾虑,他知道中国科协主席同时还是全国政协副主席,需要抽出时间做一些政协的工作,在他看来,这会对科协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副总理做不通钱学森的思想工作,于是请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出面找钱学森谈话。解决了钱学森的顾虑,当然,和钱学森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小还有一段师生情谊,钱学森欣然接受中国科协主席一职。一般情况下,副职都是想尽办法成为正职,可钱学森却是多次谦让辞去正职,甘愿做绿叶不做红花,把大量处理行政事务的时间用在科研上,这样的高尚品格值得我们科研人员好好学习。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对他了解,蒋英对钱学森有一个客观评价:“他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始终放在首位,为了报效国家,甘愿牺牲自己,他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科学家!”钱学森说:“做科研工作,必须淡泊名利,长期努力拼搏、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勤于专研,才会成功。“1955年,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争取下,用朝鲜战争中被俘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钱学森才顺利回到中国。这位被美国国防部评价为“至少抵5个师”的科学家,后来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钱学森等一大批科学家的的努力下,中国的核武器、火箭、航空等科技领域至少缩短了20年,自从有了原子弹等核武器,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在军事上威胁中国。当年,钱学森为了回国,不惜放弃超过10万美元的年薪,还有上千万美元的科研经费等优厚待遇;甘愿回国拿每月2、300元的工资,这需要有极高的爱国热情和精忠报国精神才能做出这个决定。即使科研条件当时很艰苦,当领导问钱学森:“学森同志,以我们现在的条件,能造出原子弹吗?钱学森无比坚定地回答:“请领导放心,别的国家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也照样能造出来!”这就是钱学森的豪言壮语,后来随着氢弹、原子弹的研制成功,足以证明钱学森等一大批科学家的能力和自信,这就是科学家中榜样的力量。当我再次从《写给中国孩子的榜样故事》中读到钱学森写的上面这句话时,忍不住流下激动的泪水,没有钱学森等一大批从国外回国效力的科学家,中国的国防等科技事业至少落后20年。正因为有了他们做出的巨大贡献,奠定了中国的科技基础,中国才有如今的飞速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得以顺利进行。现如今网络上到处都是各种“流量明星”、“一夜暴富”、年薪百万等消息,给年轻人造成了极大的误导作用,也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严重的影响。年轻人更应该像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爱国科学家学习,他们做出的伟大贡献应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记住。暑期将至,建议家长和孩子们读一读《写给中国孩子的榜样故事》全10册,这里详细讲述了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钱伟长、钱三强、华罗庚、李四光、竺可桢、苏步青、陈景润、童第周等人的精彩故事,他们为伟大的科学事业奋斗一生,给我们后人留下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致敬伟大的科学家!请点击下面的蓝字或【看一看】即可购买10册套装!

2、钱学森的故事简介图片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国人都还在为“两弹一星”兴奋激动时,钱学森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少了一样东西,威力再大的导弹也只是半个瞎子。这个少了的东西就是激光陀螺仪。它的存在就像给导弹安装上了一双眼睛,能够精准地找到和打击目标。当中国氢弹升空时,美国已经开始了激光陀螺仪的研究。这不禁让钱学森忧心忡忡,由于美国和苏联的技术封锁,我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1971年,钱学森将两张写有激光陀螺工作原理的纸片交给国防科技大学。纸片上所代表的难度相当于密码,这无异于让一个从未见过火箭的人去设计火箭。激光陀螺仪的研究需要深厚的数理功底,在国内能够担此重任的唯有高伯龙。1928年6月29日,高伯龙出生于广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自幼对他严格要求,养成了高伯龙严谨治学的精神。上学期间,他的理科成绩就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1947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由于对物理学理论上的精通,1954年,高伯龙被调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物理系教研室工作。1975年,是高伯龙人生的转折点,在钱学森的授意下,他被调到国防科技大,进入激光陀螺研制团队,这意味着他要放弃过去的研究,一切从零开始。而这一年,高伯龙已经47岁了。经过大量计算,高伯龙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反推出激光陀螺的工作原理,从而破解了钱学森密码。然而这仅仅只是理论上的突破,接下来还有制作工艺上的一个个难关,其中为关键也是难的工艺就是镀膜。没有任何现成的知识可供参照,没有现成的设备,包括每一个零件都是一边摸索一边制造。没有纳米机光滑的石英玻璃,就自己打磨;没有高精尖检测仪,自己研制;甚至没有现成的软件,高伯龙就自学计算机程序语言,自己编程。为了攻克难关,高伯龙近乎到了痴狂忘我的境界,废寝忘食几乎是常态,每个春节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一件衣服可以穿上五六年,家具是过时简单的老旧家具,喝水的陶瓷杯缺了口他也不在意。长期对身体的透支,高伯龙患上了哮喘和糖尿病,为了控制血糖,每天就吃清水面条和水煮白菜。他的学生回忆说,在生命的后几年,高院士吃的都是水煮菜,炒菜几乎没有吃过。为了减少哮喘发病频率对自己工作的影响,高伯龙就将军大衣捂在身上,一捂就是大半年的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了二十年呕心沥血的研究,终于在1994年,高伯龙和他的科研团队研制出了激光陀螺工程样机,成为继美德之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这一年,高伯龙66岁。样机的顺利通过,并没有让高伯龙停下脚步,他大胆尝试,又成功研制出平面结构四频差动陀螺,并运用到火炮上,接受了实践的检验。这也使中国成为迄今为止,一个把四频差动陀螺运用到武器装备上的国家。高伯龙注重实践,拒绝纸上谈兵。他的学生在写博士论文时,高院士要亲自重做一次实验以求验证,只有理论数据与实际一致时,才会通过。高伯龙的首位博士毕业生龙兴武回忆说,为了解决激光陀螺样机精度问题,高院士安排他专门从事激光陀螺的工艺技术研究。起初,龙兴武很困惑:让一个博士生研究工艺,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调研后龙兴武发现,激光陀螺的精度取决于工艺水平的高低,而工厂的工艺普遍跟不上高精尖激光陀螺的要求,他渐渐领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后来,龙兴武传承了高院士精益求精的作风,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先生对我的严格要求,使我受益终身,没有先生的关心教育,就没有我现在的发展。”龙兴武说。活到老,学到老,是高伯龙一生的写照。2013年9月15日,已是85岁高龄的高伯龙仍然坐在电脑前搜集激光陀螺的资料。他穿着背心工作的画面在网络上不胫而走,网友们亲切地送给他一个称号“背心院士”。激光陀螺永不停息的旋转,而高伯龙的生命却停留在了2017年 12月6日。高伯龙将一生的研究都用在了研究激光陀螺上,在卫星导航受到干扰时,激光陀螺仍然能精准打击,不受任何外部条件的限制。高伯龙和他的团队研制的激光陀螺,为中国的强军之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也毫无保留地把一生所学教授给他的学生,让科研技术得以传承。

3、钱学森的简介与故事

“我不是中国人,我是美国科学家!”或许你不会相信,这句话出自钱学森的侄子钱永健之口。这句话的背后,是一段关于家族的故事,也是一段关于身份认同的探寻。此话一经说出,便掀起了国内的激烈讨论。有人认为,钱永健既然拥有中国血统,就不应该否认自己的身份。而有人则认为,钱永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权选择自己的身份和归属。钱永健的父亲钱学渠,当年选择留在美国,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空气动力学专家。而他的叔叔,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则选择回到祖国,投身于科技事业的发展。这两个选择,描绘出了两种不同的中国人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和文化中的境况。而钱永健,则成为了这两个选择的交汇点。他在美国出生,被美国文化所熏陶,却也继承了家族的科学天赋。他在科学方面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天赋,16岁时,他就在美国的人才选拔比赛中拔得头筹。这样的成就,让他成为了美国科学界的翘楚。随后在他年仅20岁时,就跻身世界学府哈佛大学。他在哈佛大学拿到了物理学学士和化学学士,并在同一年,凭借着自己的过人天赋和勤奋刻苦的精神,拿着奖学金来到了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这一切都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完成了。2008年,钱永健获得了代表科学研究的巅峰的“诺贝尔奖”,那时他才56岁,钱永健的发现对整个世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造福了全人类,也正是此时,他说出了那句话。在钱永健的人生中,他对于科学事业的热情和执着是无人能及的。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他并没有沉醉于荣耀之中,而是更加投入到了美国的人才培养中。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期间,他不断鼓励学生们探索未知的领域,激发他们对于科学事业的热情。然而,命运的捉弄让钱永健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2016年8月24日清晨,他外出锻炼时,突然晕倒,再也没有起来。这个消息让科学界再次陷入了沉思,因为失去钱永健这样的杰出科学家,对于整个人类的科技进步都将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一代科学家的离世,让人唏嘘不已。如果他没有这次突发事件,也许他会继续做出更大的突破和贡献。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只能缅怀他曾经的付出和努力。科学的价值和影响是无法被国界限制的,无论哪个国家取得了科研成果,都将为全球贡献力量。科学家们也应该是超越国界的,因为他们的研究目标是为了人类的福利而不是为了某一特定国家。在历史上,科学家们往往受到国界的限制和政治力量的影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曾在美国遭受到不公待遇,被迫被扣留并长达三年之久。这种情况的发生,不仅限制了科学家们在国际科研领域的交流,也影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钱永健在获奖感言中所表达的观点,无疑是在强调个人的职业身份和发展轨迹。他认为,自己的科学成就与国家、民族无关,只与个人的努力和能力有关。这种观点在西方国家中颇为普遍,但在中国却不尽相同。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个人的成就往往与家族、民族、国家的荣誉息息相关,强调个人的价值和国家的利益是相辅相成的。因此,钱永健的说法与我们的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当然,钱永健的话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科学无国界,科学家的成就应该超越国界和民族的限制。钱学森在美国发展科学事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和影响。无论是在科学领域还是在国际关系方面,钱学森都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因此,钱永健的说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偏颇,需要我们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思考。浙江大学的郑强教授也曾痛惜人才的流失,他表示不知道还应不应该教导学生,开玩笑说生怕哪天美国打来的导弹里面的高分子材料是他的学生研发的。身为老师,不能教会学生爱国,看到学生终选择去建设别的国家,这让人感到无比的悲哀。总之,钱永健的获奖感言引发了对个人身份和国家荣誉之间关系的思考。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来看待科学家和科学成就。无论是在哪个国家,科学家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荣誉,同时也应该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钱永健的环境里,他周围的人都是白人,他长大的国家也是美国,没有人告诉他祖国是多么需要他,也没有人告诉他祖国的发展如何,他又怎么能生出爱国之心呢?因此,我们需要时刻警醒,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祖国的发展,让更多的人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钱学森的故事简介20字

一次,钱学森对说:“以后,我不能叫你邓大姐了,我得叫你老师。”听了一愣,说道:“啊?你怎么会叫我老师呢?”钱学森笑着说道:“20年代初,你不是在师大附小教过书吗?我那个时候,也是在师大附小念五年级、六年级。你虽然没有直接教过我,那我也得叫你老师啊。”听完之后,哈哈大笑。看完这段对话,让人莞尔一笑。笑归笑,钱学森钱老的人格魅力进一步升华了。在我们国家的导弹研究方面,钱老当然是首屈一指的大功臣,他也是两弹一星的元勋。在为人处世方面,钱老一贯是谦虚谨慎,低调行事,从不居功自傲,从不拿有色眼镜看谁。从这个小故事,就可以看出钱老对老师的尊敬。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什么时候,都要把这个美德传承下去。#打卡挑战局#

5、钱学森的故事简介英语

1947年,36岁的钱学森归国省亲,被家人催婚,干妹妹蒋英也来凑热闹,结果钱学森说:“要不你嫁给我吧!”钱学森和蒋英可以说是典型的青梅竹马了,他们的父亲曾是校友,还一起留学。在两家的一次聚会上,钱学森和蒋英合唱的《燕双飞》是那么的和谐自然,那时候,钱学森先生12岁,蒋英3岁。后来,钱学森献身科学,蒋英则投身艺术。但他们并没有因此疏远,反而更加亲近,他们的结合也真是羡煞了旁人。也正是在蒋英的帮助与鼓励下,钱学森才能在那水深火热的五年时光里,完成了享誉世界的《工程控制论》。“艺术上的修养对科学工作重要,它开拓了科学思维创新。”钱学森如是说。后来,钱学森先生为了国家能够有骨气地在世界立足,为了中国人能够有骨气地生活,一头扎进了荒凉的戈壁滩,两人聚少离多。而蒋英打理好家里的同时,也投入到了自己喜欢的音乐教育事业之中,两人都在各自的领域里熠熠生辉。这是在李建臣老师编撰的“中国榜样故事”从书中看到的,这套书讲述了老一辈科学家们在科学之外的生活小故事,以鲜为人知的生活小故事,讲述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

上一篇:曹丕简介是谁(曹丕简介及生平事迹)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