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托孤重臣,手握40万大军可灭朱棣,却把朱允炆坑惨了1402年6月,朱棣攻下南京,取得了靖难之役的终胜利,就在此时,明皇宫突发大火。在扑灭了皇宫的火灾后,朱棣发现建文帝朱允炆离奇失踪,而此时的淮安还有一支四十万的明军,这些都令刚刚攻下南京城的朱棣倍感担忧。但这四十万明军,在朱棣攻下南京城时并未前来支援,只是坚守淮安,甚至直到7月朱棣登基了,这支部队都没有离开淮安。这不禁让人疑惑,这支军队想要干什么?或者说是这支军队的主帅想要干什么?他们既不帮助建文帝,又不帮助朱棣,那他想要什么呢?这就是我们本期介绍的人物,四十万大军的主帅、朱元璋的良婿、托孤大臣梅殷。成良婿,受托孤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爱情故事,可谓是一段佳话。二人结婚后,朱元璋对马皇后疼爱有加。1364年,马皇后诞下一女,这是朱元璋的嫡长女。朱元璋对这个女儿更是关怀倍加,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十分溺爱。洪武十一年,女儿刚刚成年,便封其为宁国公主。宁国公主成年不久,便面临谈婚论嫁的问题。对宁国公主的婚事,朱元璋在王公大臣的子嗣中挑选良久,终才选定梅殷。梅殷是开国功臣梅思祖之侄,也算是将门之后。青年的梅殷英俊潇洒、文武双全、精通文史、熟读兵书,深受朱元璋的青睐。据史料记载“太祖十六女诸驸马中,尤爱殷”。结婚后的梅殷与宁国公主恩爱有加,夫妻二人相敬如宾,过上了一段幸福生活。这样平静幸福的生活在洪武二十五年被打破。这年八月,太子朱标病逝,皇孙朱允炆成为太子,这时地方藩王也在不断坐大,隐隐成为了能够威胁中央的割据势力。朱元璋考虑到诸王的势力强大,开始重用梅殷,据《明史》记载“帝春秋高,诸王强盛。殷尝受密命辅皇太孙”。在朱元璋逝世后,梅殷便成为了托孤大臣,辅佐朱允炆。朱允炆登基后不久,诸王雄踞一方实力十分强大,朱允炆便着手谋划削藩。梅殷作为朱元璋为朱允炆压制藩王准备的托孤大臣,很受朱允炆的重用。并且梅殷对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也多有支持,君臣二人,关系甚好。但是剧烈的削藩政策,导致了诸王的极力反抗,燕王朱棣更是发动靖难之役,谋求皇位。建安三年,朱棣转换策略,绕过济南,进军南京城。面对战争的紧张局势,为了保卫南京城,梅殷奉命镇守淮安,阻挠朱棣从淮安进军南京。靖难役,负皇恩古语云:“识时务者为俊杰”,但梅殷的做法却与这句话截然相反。建安四年四月,朱棣借道淮安直逼南京,被梅殷拒绝。六月,南京城被攻破,梅殷手握大军,据守淮安,一兵未发。七月,朱棣登基下旨召见梅殷,将梅殷调回南京,仍被他拒绝。后,朱棣用宁国公主的血书才使他回到南京,向朱棣称臣。梅殷这一系列做法令人费解。对朱棣而言,梅殷肯定不是心悦臣服的,否则不会多次拒绝朱棣;对建文帝而言,作为托孤大臣的梅殷,遵守建文帝旨意坚守淮安,是忠于建文帝的。但梅殷为何没有救援南京城?有人说是因为在胡惟庸案中,梅殷的叔叔梅思祖被牵连,梅殷怀恨在心。但是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梅殷标榜自己为建文臣子,不会做出这般恩将仇报之事。那么梅殷没有支援,主要是因为梅殷的部队并非主力部队。梅殷是建文三年年末,才被派往淮安的,部队是临时拼凑的,强征百姓,许多士兵并未打过仗,军队战斗力尚待检验。虽然号称四十万大军,但其实际战斗力肯定是不如朱棣的部队。对于这种杂牌部队,由于人数多守城尚可。如果朱棣进攻淮安,肯定久费时日,但是朱棣并未进攻,而是绕道盱眙、扬州,进军南京。但是如果让这种部队主动出击,面对朱棣的大军只会一败涂地,全军覆灭。结语回到南京的梅殷,很快便被朱棣解除了兵权不再受到重用,在朝中仅担任一个闲职,但是禁止其离开南京城。梅殷对朱棣的做法多有不满,颇有微词,二人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永乐二年,梅殷对朱棣不满急剧增加。他在自己的府邸培养死士,但被陈瑛检举,这导致双方互不相容,势同水火,朱棣想要暗中除掉梅殷。永乐三年,梅殷在上朝时被锦衣卫挤入水中,溺水而亡,结束了这悲惨的晚年。对梅殷而言,其坚守淮安,拒绝朱棣借道,可谓是忠臣,不像建文降臣,主动投靠朱棣。但是在南京城被攻破后,没有以死殉国,后又向朱棣称臣,做了永乐的臣子,可谓是不忠。在传统儒家思想的视角下,像梅殷这般,作为托孤大臣,没有支援南京,没有以死殉国,甚至是还做了降臣,做了贰臣,是必然要遭到理学家的指责。但是我们从客观的角度,重新看待这段历史发现,梅殷,忠君而又不忠,降臣而又不降。这是出于选择的无奈、是出于实力的不计、是出于现实的考量。终梅殷没有像方孝孺、铁铉一样,成为建文有名的忠臣。但是在建文降臣里,梅殷所背负的骂名,却要远超于解缙等人,这真是历史的悲哀啊。#古代史#
2、朱棣简介书法皇帝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无人敢对,6岁神童却张口就来。这年元宵节,明成祖朱棣登上了刚刚修建好的城楼,看着城中灯火通明的样子,觉得这些都是在自己的统治下而出现的繁华盛世,一时间自得。于是他召来众多大臣,在城楼上设宴,宴会上丝竹入耳,君臣一派和谐的景象,众多臣子也有意地恭贺着皇帝的功劳,不着痕迹地拍着马屁。酒过三巡,皇帝有了些许醉意,趁着酒兴上来,诗意也大起,于是便提议大臣开始了传酒令。酒杯传到哪位大臣面前,他便要作诗一首,而且要与这元宵佳节相应,否则就被罚三大杯酒。全场的气氛便热闹起来了,毕竟大家都是通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当上官的,肚子里当然有点墨水,作出来的诗句让人不禁拍手称好。后皇帝也忍不住想要参加,不过他不想自降身份和臣子们一样作诗,于是他说:“朕一时兴起,不如与众位爱卿对一下对子。朕出上联,如果谁能对得好的话,重重有赏!”大臣们都期待,毕竟要按照传统的方法升官的话,熬到退休也升不了多少级。本来寒窗苦读十数年,学到的满腹才华就是要卖与帝王家的,如果皇帝高兴了,金银珠宝等赏赐少不了,官职还能再提上一提。此时皇帝开口了:“灯明月明,大明一统。”诸位大臣听了,面面相觑,不知道应该如何对下联。毕竟如果只是前半句还好,不过是天上的月与地上的灯相映衬,展现出这繁华盛世罢了。但下半句可是关乎到帝王家的传承,如果不小心出了什么问题,惹怒了皇帝,等下一个大不敬的罪名扣在头上,沦落到被抄家的结局,才真的是欲哭无泪。大臣们都是官场上的人精,心里都懂得这番道理,所以一个个都在装聋作哑,默不出声。毕竟没有十全的把握,短暂地当个缩头乌龟才是妥当的做法。荣华富贵就在眼前,也要有命去享受才行啊!皇帝坐在高位上等了一会儿,用指甲敲着椅背,明白了大臣们的意思,心里生气,没想到都是一群窝囊废,连这点勇气都没有。大臣们虽然害怕,但也不能让皇帝冷场,于是互相推搡着。后,一个小官被推了出来,他脸色苍白地跪在皇帝面前,尝试了好几遍,还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对这对子。眼看着皇帝就要发怒了,小官灵机一动,似乎想起了什么,连忙说:“臣自知才疏浅陋,皇上这上联出得如此英明,臣不敢妄自对下联,以免冒犯了皇上的英明,不过臣有一人可推荐,他定能令皇上满意。”皇帝有些好奇,于是大手一挥准许了。不一会儿,一个孩童被带了上来,众多大臣窃窃私语,皇帝也觉得有些奇怪,但那小官却一点也不害怕。他连忙向皇帝介绍这个小孩:“皇上,这就是我要推荐的人,名叫彭印山,别看他只有六岁,他可是江苏一带有名的神童。”至于这个小官为什么如此信任彭印山,那是因为有一年他去江苏办公,在乡间小路上遇到了才三岁的彭印山,一时间起了诗兴,张口便说:“拾穗与乡童。”没想到那小孩竟然回了一句:“折梅逢驿使”,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意境相符,是好的对子。小官惊为天人,才知道他就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彭印山。据说彭印山小时候,就表现得十分聪慧,从来没有人教过他认字,但他刚满岁那年,父亲将他抱在怀中逗趣,他却突然开口:“庭院中那缠绕的藤蔓,歪歪扭扭的很像是一个‘彭’字。”父亲看他一下子说这么长的话,吃惊,凑近那藤条一看,样子真是像极了他们的姓氏,于是赶紧为他请来了有名的先生,之后彭印山的神童之名就慢慢传开来了。后来彭印山的父亲,由于官职调动来到了京城中,他也就跟随着过来了。三年时间过去了,小官相信皇帝出的对子难不倒他。果然,彭印山看到了皇帝也不害怕,很快便用稚嫩的声音说出了下联:“君乐臣乐,永乐万年”。大臣们一听,顿时觉得贴切,君在上,臣在下,此时一同饮酒作乐。而且永乐正是皇帝的年号,也就在无形中拍了马屁。皇帝也觉得满意,给予了彭印山大量的赏赐,还替他找了名师,希望他长大后能成为栋梁之才。可惜的是,彭印山14岁那年竟然病死了,真是天妒英才,令人惋惜。
3、朱棣简介及皇后1407年,徐皇后刚刚病逝不久,朱棣就看上了自己的小姨子徐妙锦,朱棣与徐妙锦的关系不一般,不然也不会在皇后刚死,朱棣就准备新立,要说这徐妙锦还要从徐妙云说起。徐妙云是朱棣的第一任皇后,朱棣与徐妙云能够相识完全是靠朱元璋,当年朱元璋带着朱棣前往徐达家中吃饭,用膳时朱元璋语重心长的说了一句:老兄弟,我这小子有些喜欢你的闺女呀,要不再大一些,我亲自操办让二人成婚吧!徐达赶紧陪着笑脸:陛下您亲自赐婚,是小女的荣幸啊!妙云以后你就和小王爷定亲了。原本徐达以为朱元璋说的是酒话,老话说得好这酒话岂能当真呢?不料多年后,圣旨直接降到徐府,旨意写得很明白就是要让朱棣与徐妙云成婚。徐妙云自幼饱读诗书,加上父亲徐达还是能征善战的猛将,徐妙云在兵法上也有一些自己的造诣,徐妙云嫁给朱棣后,没多久二人就一同前往了封地居住,到达北京后,朱棣依旧需要南征北战,清理大明边境边上的蛮夷,徐妙云不仅不闹事,还给他出谋划策。朱棣与徐妙云之间的感情也是好,根据史书记载徐妙云与马皇后的关系也非同一般,朱元璋驾崩后,帝位传给了朱允炆,朱棣本以为就要在燕地待上一辈子,当一个逍遥王爷也就算了,谁料朱允炆上台后大肆的削藩,终于逼得朱棣反了。朱棣发动靖难前,他就问过徐妙云:王妃若是此战失败,我们将死无葬身之地,你愿意追随我吗?徐妙云笑着说道:既然要造反,你现在就不应该问我这些问题,你现在应该去招兵买马,我的嫁妆都在这里你全部拿去,要买就买蒙古精锐汗血马。徐妙云在整个靖难期间发挥出了很大的作用,她与朱高炽带领军队守城,镇守城池时,李景隆率大军偷袭,徐妙云不紧不慢,组织城内百姓反击。在运用战术方面,徐妙云深得徐达真传,援军到来后,徐妙云打开城门,内外夹击将朱允炆精锐一举歼灭在城下,奠定了靖难胜利的基础。朱棣登基后,徐妙云毫无疑问的成为了皇后,她自觉的减少吃穿用度,朱棣心疼。一次朱棣逗徐妙云说:你这是苦日子过惯了,不会过好日子吗?徐妙云却冷冷地回复:我这样做还不是为你省钱?没有钱,当年怎么起事?朱棣立马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随口就换了其他话题。1407年,辛苦操劳一生的徐皇后去世,朱棣昭告天下:日后绝不立后。可惜大臣们不答应:皇上国不可一日无后,还请陛下早日立后以安民心。在大臣的介绍下,朱棣准备娶自己的小姨子徐妙锦。徐妙锦是徐妙云的三妹,二人长相极为相似,可脾气却是天差地别,徐妙锦早已在两位姐姐身上看到了婚约的不幸,自然是不希望嫁入帝王家。朱棣想要强娶,谁料徐妙锦直接出家当了尼姑,青灯古佛陪伴残生,其实徐妙锦是聪明的,难道朱棣真的是喜欢自己吗?徐妙锦说白了就是徐妙云的替代品,即便是到了宫中当了皇后也不会有好日子过!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4、朱棣简介及评价朱棣起兵谋逆篡位,百姓自发组织支持建文帝的皇家军队,抗击燕王叛军。燕王朱棣对此十分震怒,命令军队杀人屠城,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1398年6月24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长孙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坐拥北京被封为燕王的朱棣不甘心,他以“靖难”为名起兵南下。建文帝调兵30万北上平叛,于是在河北、山东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年之久内战。史称“靖难之战”,民间流传“燕王扫北”。威县、南宫百姓认为朱棣起兵谋逆篡位,天下大不敬,自发组织支持建文帝的皇家军队,抗击燕王叛军。燕王朱棣对此十分震怒,命令军队杀人屠城,血腥镇压。《南宫县志》记载,“燕兵所过,各州、县义民目为叛逆,争抗拒之”。《邢台县志》记载,“靖难兵起,传檄征响,秀抗不应”。于是“燕王愤甚,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出现了“青燐白骨,怵惊心目”的惨况。威县在战争摧残下,举目荒芜,万户萧疏,一片赤地。以至于战后许久,幸运活下来的百姓仍躲在河沙洞穴内生存。威县总人口由战前8093人,剩下不足1500人。为填补人口真空,永乐二年(1404)开始,明朝政府利用数十年时间,先后往威县大量移民。1997年版《威县志》统计表明,在威县463个行政村中,有239个村是移民村,移民户327户。其中属于明朝时期的移民村236个,移民户为324户。在327户移民中,涉及姓氏85姓。与此同时,明朝利用威县人少地多以及宋、元时期的军屯之地,大量迁入军籍人口。成化年间《威县志》记载,威县在册户1239,其中民户942,军户297;总人口12851人(男9696人、女3155人)。所记载军户297,就是指沈阳卫十八个营军人及家眷户数,按当时威县平均每户8人计算,沈阳卫十八个营的军屯人口近2400人,占威县当时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军籍人员生活条件好于百姓,在威县生活久了,他们习惯了威县的民俗风情和人文自然环境,在他们的引导下,一些生活在外地的亲朋好友,开始投奔威县或是移民。《威县志》记载,明朝时期就有来自南宫、曲周、昌黎、云南,安微、南京的移民。其移民多由军屯人员介绍,始为探亲访友,后安身于此。注:本文内容节选自威县人民政府网站文章《古城威县,魅力无限》#朱棣简介#
5、朱棣解析1402年7月末,方孝孺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刽子手凌迟处死,而与他同赴黄泉的,还有他的十族亲朋,共计873条因一人之过而饱受牵连的无辜生命。一代大儒,用这样悲挽凄凉的方式,报答了先皇的知遇之恩。方孝孺是有史以来,受到诛十族极刑的明初大儒。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宁海人,据说六岁就能诵书写诗,十分聪明机敏,而且还是大儒宋濂的得意门生。从师门关系上说,方孝孺跟洪武皇帝朱元璋的爱子朱标还是同门师兄弟,但拥有如此背景,早期却在仕途上毫无建树。甚至还被朱元璋推出了权力中心,直接赶回老家当教书先生去了。为什么方孝孺不受朱元璋待见呢?其实,从史料的字里行间中能够清晰地看出,这是朱元璋对朱标和方孝孺的一种爱护和保护措施。朱元璋将方孝孺赶回老家后,朱标对父亲的举动十分不解。有一次,他趁着父亲高兴,就大胆地表露心声,询问其中的缘由。朱元璋严肃地说:“方孝孺是个难得人才,品行端正,刚直不阿,等你继位之后,一定要大力起用他,这样他就能铁了心地为你所用!”这是朱元璋对儿子的爱护,生怕自己提携了方孝孺之后,到儿子上位以后无法驾驭。此外,其中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朱元璋对方孝孺的保护。朱元璋一生杀伐果决,留在他身边的人,无论忠奸,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当然,这是他自己不愿意承认,而又心知肚明的事实。宋濂是明初大儒,在朝廷里德高望重,地位尊贵,又是太子朱标的老师。朱元璋心情好的时候,对宋濂是极为尊重,但也有好几次差点没搂住火直接拿宋濂开刀,多亏了马皇后和太子拼死力谏才保住了宋濂的性命。连宋濂这样的大儒都像游走在刀尖上一样,其他人就更别说了,方孝孺再有才能比得过恩师吗?所以,让方孝孺远离政治中枢,也是朱元璋变相保护人才的方式,免得被自己杀完了,到儿子上台后出现无人可用的窘境。只可惜,太子朱标没有这个福气,枉费了朱元璋的一番苦心,方孝孺终成了朱允炆的心腹重臣。史家在研究朱允炆和朱棣这段历史的时候,往往存在很大的分歧:有人认为,朱棣早有窥视王位之心,朱元璋龙御归天后必反;也有人认为,朱允炆撤番心切,逼得朱棣不得不反。至于真相究竟怎样,由于时过久远,史料缺乏,这对叔侄之间的恩怨情仇,我们也不用太去纠结。但方孝孺被朱棣下旨凌迟处死,这从各方史料中的记载却是铁证。当时,方孝孺是文人领袖,朱棣攻下金陵后,为了让文人臣服,就让方孝孺写一份登基诏书。怎奈,方孝孺不惧威仪,提笔写下“燕贼篡位”四字,气得朱棣一怒之下对方孝孺处以极刑。至于“诛十族”的说法,从现存的史料中来看,也有很大的出入。因为朱高炽继位后,仅方孝孺案牵连的罪人就赦免了一千多人。所以,这一说法还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