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的意思
1、例如: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1997年全国高考题)
2、(取易守难)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形容创业容易,守业难。
3、“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可见句中的成语“不孚众望”运用是恰当的。
4、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5、他查复的公文,我也看见了,只说你“不孚众望”,其馀的事,概没提起。——茅盾《蚀·动摇》四
6、不负众望意思是指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7、因为每个汉字都含有多个不同的意义,所以使用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切忌犯望文生义的错误。有则征稿启事是这样写的:“为提高本刊的整体质量,为读者奉献更好的精神食粮。从即日起,面向广大读者征集哲理散文。请读者朋友不吝赐稿,谢绝文字粗劣的不刊之论。”这则启事中,“不刊之论”显然是用错了。(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的意思)。
8、(不温不火)形容人的性情温和或形容销售行情不火爆。
9、分辨这两个成语的关键是把握其感情色彩。为虎添翼,很明显是贬义,而如虎添翼则褒贬皆可使用。
10、所以,这个“刊”字就兼有“写”与“删”两种意思。而重要的文字才能称为“不刊之论”,指不能被删改的文字。起先只能用于帝王诏令、典章规条之类,后来应用渐广,但也仅能指真理或伟论,其规格甚高、褒义强烈。汉代扬雄《答刘歆书》中写道:“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意思是说,你的书是可与日月争辉,不容删减一字的大作!后来,“不刊之论”还被引申为“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1、中国古代的皇帝有一个变态的习惯,那就是凡是与自己有关的东西都不许别人染指,包括名字,包括人称代词。譬如“朕”这个第一人称代词,在秦朝之前,每个人都可以使用。自从秦始皇以来,这个词就和普通人无缘了。
12、即令牺牲波兰,亦徒然为虎添翼,增加希特勒西进争夺的力量。
13、尤为让人感到遗憾的是,“阑珊”二字为零落之意,辛弃疾词中“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说元夕灯会的高潮已过,灯火零落,游人稀疏,而相约的人还在等着他,可有些人聚会时偏偏要拿“灯火阑珊”来形容聚会气氛很好,实在是错得离谱。
14、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语出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管亥望见救军来到,亲自引兵迎敌;因见玄德兵少,不以为意。”
15、不负众望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bùfùzhòngwàng,意思是指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这个词语的"不"在去声前,应该读"阳平"。释义:负,辜负;众,众人;望,期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16、汉语可能是世界上复杂的一种语言,在语言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词义,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讲究“得体”.交际语言的“得体”,是指注意语境,注意对象,在什么场合下该讲什么话,在什么对象面前该讲什么话等。
17、在“不足为训”这个词语中,关键的是“训”字,“训”在这里不作“教训”解释,而是“典范、法则”的意思。如此,很容易断定“不足为训”的意思为“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可是,上面的句子都理解成“不足以成为教训”,跟要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
18、于是想起了“人浮于事”这个成语。如果了解了这个成语的来历,就会发出更多感慨了。
19、深孚众望:释义在群众中享有威望,使大家信服,符合大家的期望。出自于清·刘坤一《提臣应行陛见暂请展缓折》:“该提督老于戎事,忠爱性成……深孚众望,其朴诚忠勇,早在圣明洞鉴之中。”
20、示例:王励勤不负众望,夺得了世锦赛的冠军。
21、三是表示“残、将尽”,如“春意阑珊”,意思指春天渐去渐远。
22、(舞文弄墨)同「舞文弄法」;又比喻卖弄笔墨文辞。
23、(得意忘形)因心意得到满足而高兴得失去常态。
24、近义词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
25、这位教授在指导学生时总是不厌其烦,有惊人的耐性。
26、不孚众望:孚:信服,相信。望:期望,希望。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出自于《诗经·大雅·下武》。
27、是一个汉语成语,孚:信服,相信。望:期望,希望。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出自于《诗经·大雅·下武》。《诗经·大雅·下武》中有"永言配命,成王之孚"句,后又引申为"为人所信服。深孚众望,令大家深深信服"。
28、负,原意为违背,背弃,后引申为辜负,对不起。不负众望,没有令大家失望。在词义上,"深孚众望"和"不负众望"有相同之处,只是深孚众望程度更深一些。人们又根据这两个成语组合成一个新成语:不孚众望。其意为不能令大家信服。
29、上述两句话中的“不足为训”都用错了,原因就在于不了解这个词的准确意思。“不足为训”一词出自明代胡应麟的《诗薮续编》卷其中有一句话:“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
30、经过调查组一段时间的考查,发现马显明不孚众望,很多人对他都有意见,并不能带领当地群众脱贫奔小康。
31、(气味相投)指人思想作风相同,彼此很合得来。
32、要表达“不辜负人们的期望”这样的意思时,“不负众望”和“深孚众望”就成了同义词。不过,虽然意义比较接近,但是两者相比起来,还是“深孚众望”的程度更深一点。至于“不孚众望”这个词,则是人们根据“不负众望”与“深孚众望”这两个词,重新组合的一个新成语,意思当然与前两者不一样。
33、地址:六盘水凤凰山青峰路广大生活超市2楼(南海云天酒店旁)
34、不孚众望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fú zhòng wàng。孚:信服,相信。望:期望,希望。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出自于《诗经·大雅·下武》。
35、(食髓知味)食得一次骨髓,便知晓其美味。比喻人得到一次好处后便贪得无厌。
36、(目光如炬)形容愤怒地注视着,也形容眼光明亮有神或见识高明。
37、这一组成语不仅字形很接近,而且读音完全相同。
38、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39、超2000人已购买,售完不加印,欲购从速!
40、而“杏坛”则与“杏林”没有任何关系。“杏坛”之典故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树,遂以“杏坛”名之。
41、负,原意为违背,背弃,后引申为辜负,对不起。不负众望,没有令大家失望。在词义上,“深孚众望”和“不负众望”有相同之处,只是深孚众望程度更深一些。人们又根据这两个成语组合成一个新成语:不孚众望。其意为不能令大家信服。
42、这两个成语意思完全相反,“不孚众望”改动一字变为“深孚众望”,则意思与“不负众望”一致。
43、在十四届亚运会女子100米蛙泳比赛中,名将罗雪娟不负众望(深孚众望),以1分06秒84的成绩刷新了亚洲纪录,并且为中国队再添一金。
44、不孚众望:当代·茅盾《蚀·动摇》四:他查复的公文,我也看见了,只说你“不孚众望”,其馀的事,概没提起。
45、不负众望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bù fù zhòng wàng,意思是指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46、不孚众望:孚:信服,相信。望:期望,希望。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出自于《诗经·大雅·下武》。
47、“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只有一字之差,且“负”与“孚”读音还相近,所以,有人在使用时,往往会将二者混为一谈。“负”是个会意字,篆书的“负”字,为上面一个人字,下面一个贝字,许慎《说文》的解释是:“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
48、(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奇特的话,使人听了震惊。
49、(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目前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50、第四种,解说、训诂曰训。如《曾国藩家书》:“吾观汉魏文人,有两端不可及,一曰训诂精确,二曰声调铿锵。”
51、(目光如鼠)形容人行为鬼鬼祟祟、眼神奸猾。
52、战士们由于战术上的失误,终不孚众望,没有如愿以偿获得胜利。
53、也许有的人会说,《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忝”做了如下解释:“(书)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如“忝列门墙”(愧在师门),“忝在相知之列”.根据词典的解释,好像例句没有用错。但是,《现代汉语词典》实际上已经很明确了“忝列门墙”的意思,那就是“自己不才,做老师的学生,有愧师门”。“忝列”一词用于第一人称是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是一个谦辞。
54、(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
55、经过这段时间的休整和训练,刘翔终于不负众望,又一次取得了好成绩。
56、许慎的《说文解字》给“训”字作了完整的解释。训,从言、从川。本意作“说教”解,意思是用嘉言教导人之意,故从言。又以“川”本作“水流贯穿”解,有疏导水流使其通畅之意,认为“训”是能教人通于义礼的“说教”.
57、不负众望(bùfùzhòngwàng),汉语成语,意思是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其出自《诗经。大雅。下武》:“永言配命,成王之孚”,后引申为为人所信服。
58、 (山高水低)比喻意外的灾祸或不幸的事情。
59、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朕”虽然是皇帝的自称,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并不等同于其他第一人称代词“余”、“吾”、“我”等词,“朕”的意思更接近于“我的”。譬如在《离骚》中,屈原就这样说过:“朕皇考曰伯庸。”显然这里“朕”的意思就是“我的”.
60、基本释义:顺利完成任务,没有辜负托付者的期盼。
61、“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可见句中的成语“不孚众望”运用是恰当的。
62、秦始皇之前的统治者,相对还比较谦虚。那时的诸侯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者,谓自己不能得众也;“寡人”者,“寡德之人也”;“不谷”,谷为食物,可以养人,乃善物,“不谷”即“不善”.由此可见,在秦始皇之前,统治者至少在表面上远远没有那么高傲自大。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统治者才开始感觉到不需要再如往常那么谦卑了,于是,“朕”也就应运走上了“唯我独尊”的不归路。
63、古往今来那些忠勇的烈士们,在他们临危授命的时候,一定是心怀国家、襟怀坦荡的。
64、“杏林”是中医界常用的一个词汇,该词产生于汉末,和该词直接有关的主人公是东汉时期福建籍医生董奉。
65、虽然他不孚众望,但看在他平日里的刻苦努力和积极向上,大家还是在心底为他默默的支持着。
66、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这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67、“人浮于事”原为“人浮于食”,语出《礼记·坊记》。其中有句:“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益亡。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注称:“食谓禄也,在上曰浮,禄胜己则近贪,己胜禄则近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