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的主要作品
1、娱乐圈有内涵的男明星,像是黄磊、汪涵、黄轩、李现,都推荐过他的书。
2、欧文,w.(WashingtonIrving1783-1859)TOP
3、两张电影票的价格,就能拥有三本梭罗经典。让你在家就能“亲临”瓦尔登湖,随手打开一页,就能读到点石成金的“文字电影”。
4、如苇岸所言,对于他来说,梭罗和《瓦尔登湖》吸引人之处,在于“他是一个把思想与行为地结为一体的人”,“梭罗使我们懂得人只有从物欲的泥淖中挣脱出来才能保持尊严,获得自由”。尽管梭罗的其他作品如《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等也早已出版,但三十年来,梭罗普遍的魅力依然来自他个人避居湖畔、返归自然的人生故事,和《瓦尔登湖》中素朴避世的情致。
5、初读梭罗,并不是《瓦尔登湖》这部书,而是一篇名叫《热爱生活》的散文。我对其中的一句话至今印象深刻——“生活并没有改变,变的是我们。衣衫可以卖掉但思想应该保留。
6、爱默生,R.w.(RalphWaldoEmerson1803-1882)TOP
7、作为来自梭罗故乡的著名版画大师,他尤为熟悉梭罗歌咏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有“新英格兰的诗人画家”之美誉。
8、无论你的生活如何卑微,要正视它,生活下去;不要躲避它,也不要恶语相加。你的生活不像你本人那么糟糕。你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看上去倒是贫穷的。
9、可以说,梭罗的道德哲学的表达,一半是社会化的抗争和异议,一半是斯多葛式的心灵自由的觉知。这也是梭罗的超验主义的特色。他讲西印度群岛的解放,重心是在“思想领域和想象领域”的解放,因此是一种“超验”性质的召唤。超验指向内心和灵性,在梭罗身上却能够和难以驯服的异端和野性的气质协调起来,甚至和“黑人化”的自我想象协调起来。一八四六年八月,梭罗出狱后在其林中小屋主持了废奴者学会的年会。这是《瓦尔登湖》等书不曾记录的细节。
10、在翻译梭罗的日记、随笔时,仲泽亲自邀请了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梭罗专家伍德丽芙教授,从十四卷梭罗日记中尽心挑选200多篇精华。(梭罗的主要作品)。
11、梭罗尚未出道时爱默生就尊他为诗人了。在梭罗的多重身份中,诗人是他的第一身份,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只要看《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瓦尔登湖》等书的表述即可得知,他如何汲汲于词句的精雕细刻的圆满感,如何从隽语和隐喻的播撒中获得愉悦。在《瓦尔登湖》的《种豆》一章中他表示,他在田里耕作,“只是为了寻求修辞方式和表达方式,希望有一天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隐喻”。此言道出了他写作的心声。
12、《瓦尔登湖》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到大众读者和图书市场的欢迎,在过多却常常失于浅薄的追捧中,《瓦尔登湖》仿佛形成了一种神话。于是争议出现了,《读书》杂志1996年5期发表了程映红的《瓦尔登湖的神话》,作者引用梭罗的一些生平资料来说明,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两年真正生活,“离他所宣称的隐居和简朴差得很远。实际上,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康科德镇上转悠,每天都要回到其父母家并常常满‘载’而归”,“《瓦尔登湖》中对隐居生活的赞美和对世俗社会的抨击也给人以故作姿态和过甚其辞之感”。
13、梅尔维尔,H.狄更生,E.马克·吐温哈特,B.豪威尔斯,w,D.
14、凯瑟,W.弗罗斯特,R·杰克.伦敦桑德堡,c.辛克莱,U.
15、书中选取的版画式样、风景,与书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契合度相当高。
16、1838年7月15日,爱默生在剑桥的神学院发表题为《神学院致辞》的著名的演讲,遭到新英格兰加尔文教派、种教派等势力的抗议和攻击。爱默生的哲学思想中保持了神教派强调人的价值的积极成分,又吸收了欧洲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思想,发展成为超验主义观点。其基本出发点是反对,祟尚直觉;其核心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这一观点有助于打破当时神学和外国的教条的束缚,建立民族文化,集中体现了时代精神,为美国政治上的民主主义和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根据。
17、投稿邮箱:2479791180@QQ.COM
18、其他作品有政论《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抗命》、《公民不服从论》)(1849)、《没有规则的生活》(1863),游记《马萨诸塞自然史》、《康科德及梅里马克河畔一周》、《缅因森林》等。《瓦尔登湖》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的隐逸生活,而《公民不服从》则讨论面对政府和强权的不义,为公民主动拒绝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辩护。
19、罗伯特·理查德森指出,梭罗注重修辞手法,喜欢使用“似非而是的隽语”。例如,用“白色的黑暗”描写冬季的森林,用“家庭般的温暖”形容大雪覆盖的树木,以及“温暖的雪”“文明的森林”,等等,弄得爱默生都有些恼火了,埋怨他太过喜欢反语,削弱了词语的正当效用。梭罗虚心接受批评。不过,诗人之为诗人,总是体现在对词典和文字游戏的嗜好上面。
20、梭罗一向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所以在他生前和死后,大多数人把他看成一位自然主义者或博物学家。他的文名很容易被他的人格所掩盖。一直要到近几十年,他被公认为第的散文家,并且有他独特的风格。可是梭罗的诗,和他的散文著作相形之下,可以说真正的“生不逢时”。因为梭罗的诗作有好有坏,而且他的朋友们都认为诗歌并非他所长,散文才是他的理想表现工具,劝他不要分心去创作诗歌,不如集中精力去写作散文。这些朋友中包括爱默森在内,而爱默森的忠告对他是极其有分量的。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些朋友们好意的劝告可能使美国诗坛蒙受相当严重的损失。一直到了一九二五年前后,大家才重新发现梭罗的诗的价值。有不少人认为梭罗的诗并不属于过去,而是属于现在。他的诗有一种大胆的,故意与众不同的独立性格,使他与他同时的那几位模仿传统的公式诗人迥然不同。有一位批评家甚至进一步说:“梭罗,同狄金森一样,是二十世纪诗歌的前驱;从他的作品中可以预先领略到现代诗歌中的大胆的象征手法,深刻的现实主义和一种不甘心于求安定的矛盾心理。”
21、这名栖身于湖畔的伟大作家从来不应被误读为消极避世的典型,正是他发现了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真正的纽带,并使之成为自身社会生活的稳固支撑。
22、我渴望结识比土生部长的康科德人更富智慧的那些人,他们的名字在这里几乎无人知道。难道说我会听说过柏拉图的名字而压根不读他的著作?这恰如柏拉图是我一位未曾谋面的同乡:他是我的近邻,我却从未听过他的言谈或留意过他言辞中的智慧。但实际情况如何呢?那本蕴含着他不朽思想的《对话篇》就在我近旁的书架上,而我却从未翻开过。我们真是教养欠缺、粗鄙浅陋的苟且之辈!就这方面而言,我可以坦白地说,本乡目不识丁的文盲跟那些尽管识字但一味阅读低幼弱智书籍的文盲之间没什么明显的区别。我们应该向前贤看齐,但我们首先要去了解他们有多么出色。我们是侏儒,我们也翱翔--但我们心智的遨游却从未超过日报专栏的那个高度。
23、罗伯特·理查德森在《梭罗传》中专设一章讲超验主义。他引用《日晷》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把超验主义定义为“承认人类身上存在着一种凭借本能认知真理的能力”。那么,这是一种直觉主义和唯心主义。正如罗伯特·理查德森指出,超验主义说穿了就是“美国唯心主义”,堪称“德国唯心主义的美国化身”;其思想源头是康德的哲学(《纯粹理性批判》)。在一八四二年的讲座中爱默生把这一点说得很清楚,他解释说:
24、朗费罗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歌谣、叙事诗和诗剧。他的诗歌在美国广为传诵,在欧洲受到赞赏,被译成20余种文字;20世纪以来,他的诗名急剧下降,其地位变化之大,在美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25、确实如此,这一初版在此后的三十余年间,都是《瓦尔登湖》在中国的版本,并且不曾重印或再版。所以读过它的人,定然寥寥无几。直到1982年,徐迟先生在初版基础上重新进行校译,由上海译文出版社重新出版,书名正式定为《瓦尔登湖》。这一校译本又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成为《瓦尔登湖》的中国版本。
26、简洁到口语化的诗行里,倾诉着年轻的诗人对梭罗的认同和仰慕。我们从海子包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内的那些以自然、土地为意象的诗歌创作中,也容易体会他与梭罗的情感共鸣。
27、我们总是慨叹着万事万物的变化,因生活的美好而赞颂或因眼前的不如意而咒骂它。事实上,生活始终以它自然本真的状态存在着,变的是我们,变的是人心。生活的面貌,可亲还是可憎,完全是由我们自己的心境决定的。物质可以贫乏,精神却不能贫瘠。我想,写下这样句子的人,一定有一种可以让浮躁之心安定下来的力量。怀着这样一份敬意与好奇,我翻开了《瓦尔登湖》这本书。
28、任何地方的底部都是结实的。我们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旅行者问一个男孩,他面前的这块沼泽底部是否坚固。男孩回答说是坚固的。可是不久,旅行者的马深陷沼泽,直到马的腰部,他对男孩说:“我还以为,你告诉我的是这块沼泽底部是坚固的。”“是坚固的啊,”男孩回答,“可是你还没有到达它的底部一半深呢。”
29、哪怕是一段描写鹌鹑眼神的段落,也堪称文学作品里的绝唱:
30、当约翰·勃朗事件发生时(注:一八五九年勃朗等突袭维基尼亚州的哈卜斯渡口,企图解放并武装当地的黑奴,引起轩然大波,勃朗终于被判绞刑),梭罗还以实际行动来积极支持这位思想激烈的“叛徒”。在死刑宣布后,他曾在康考特市会堂发表演说“为约翰·勃朗请愿”。甚至在勃朗死后,由于当地市政府拒绝举行特别追悼会,梭罗还胆敢亲自跑去敲鸣市会堂的大钟,召集民众开会。此外,他也帮助过一个黑奴逃犯,瞒过警方耳目,逃到加拿大去(详见梭罗日记──Journal,一八五一年十月一日)。由此可见他不但是一个“追求个人内心和谐”的思想家,还是一个言行一致,敢作敢为的实践者。
31、2016年,清华校长把它跟录取通知书放在一起,作为新生入学礼。
32、诗人。1807年2月27日出生于缅因州波特兰城一个律师家庭。1822年进入博多因学院,与霍桑是同班同学。毕业后去过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等地,研究这些国家的语言和文学。1836年开始在哈佛大学讲授语言、文学,致力于介绍欧洲文化和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成为新英格兰文化中心剑桥文学界和社交界的重要人物。1839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夜吟》,包括著名的《夜的赞歌》、《生命颂》、《群星之光》等音韵优美的抒情诗。1841年出版诗集《歌谣及其他》,其中有故事诗《铠甲骷髅》、《金星号遇难》,也有叙事中含有简朴哲理的《乡村铁匠》、《向更高处攀登》等。诗中充溢了淬质奋发的精神和乐观情绪。这两部诗集在大西洋两岸风靡一时,他从此以诗人闻名于世。朗费罗于1845年发表诗集《布吕赫钟楼及其他》,因收有《斯普林菲尔德的军火库》、《桥》、《努伦堡》和《布吕赫钟楼》等佳篇而为人称道。《海边与炉边》(1849)包含了诗人向读者宣告创作意图的《献辞》以及通过造船的形象讴歌联邦的缔造的长诗《航船的建造》。
33、他的妻子安妮·迪拉德也是这本书的粉丝之有人将其摘得普利策奖的作品《听溪客的朝圣》与梭罗的《瓦尔登湖》相提并论。她曾给理查德森去信。据她说,在“两顿午餐、三次握手”之后,两人便于1988年成婚。
34、这样的诗,既不是典型地表达大自然的性力量,也不着眼于其散文中钟爱的“勇武”主题,而是提供一幅淳朴、诙谐而不失隽永的自画像。罗伯特·理查德森指出,梭罗的诗歌多半比较老套,特色不明显,像《生活如斯》这样的佳作并不多见。确实,梭罗的诗艺在散文写作中辨识度更高,他的创作重心也是很早就转到散文上了。
35、有人问,一个人住在森林里,是否会感到孤独?
36、梭罗在《瓦尔登湖》中以诗的语言重述这个观点。他写道:
37、我们虽然不应该把这种做翻案文章的心理变本加厉,可是我们至少应该指出梭罗的诗作中充满了意象,有一股天然的劲道和不假借人工修饰的美。就好像我们中国古时的文人画家一样,梭罗并不是一个以工笔见胜的画匠,可是他胸怀中自有山水,寥寥几笔,随手画来,便有一种扫清俗气的风度。技术上虽未必,可是格调却是高的。又像中国古时的忠臣良将,例如岳飞和文天祥,平日就有一种治国平天下的凌云壮志,根本无意于为文,可是等到机会来临,随意写来,便是千古至文,令人心折。我们至少可以说梭罗的诗比当时人所想象要高明得多,如果他没有接受爱默森的劝告而继续从事诗的创作的话,他可能有很高的成就。不过照诗论诗,那么有很多人一定也会同意爱默森对梭罗的按语:“黄金是有了,可是并不是纯金,里面还有渣淀。鲜花是采来了,可是还没有酿成蜜。”
38、他生于一个从事手工业的小康之家,子女四人,他排行第三。念完中学后,他考入哈佛大学攻修文科。虽然他天资甚高,而且终日手不释卷,可是在这著名学府中他并不见得如何出人头地,也许那是因为他只潜心钻研自己心爱的读物,对校中课程和分数成绩却漠不关心的缘故。一八三七年毕业,他曾经有一个短时期在一所私立学校里教书,但是为了校方所提倡的体罚制度与他做人的宗旨恰巧背道而驰,他不久就辞职不干了。
39、《向往的生活》里黄晓明朗读的书,也是《瓦尔登湖》
40、1836年和1846年霍桑两度在海关任职,1841年曾参加超验主义者创办的布鲁克农场。他于1842年结婚,在康科德村居住。1848年由于政见与当局不同,失去海关的职务,便致力于创作活动,写出了他重要的长篇小说《红字》(1850)。这部作品以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生活为背景,描写一个受不合理的婚姻束缚的少妇犯了为加尔文教派所严禁的通奸罪而被示众,暴露了当时政教合一体制统治下殖民地社会中的某些黑暗。《红字》发表后获得巨大成功,霍桑继而创作了不少作品。《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1851)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血腥掠夺。另一部小说《福谷传奇》(1852)以布鲁克农场生活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社会改良的尝试失望的心情以及对狂热的改革者的厌恶。皮尔斯当选为美国总统后,霍桑于1853年被任命为驻英国利物浦的领事。1857年后侨居意大利,创作了另一部讨论善恶问题的长篇小说《玉石雕像》(1860)。1860年返回美国,在康科德定居,继续写作。1864年5月19日去世,身后留下4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
41、瓦尔登湖畔梭罗小木屋的复制品,图源:视觉中国
42、作家;1783年4月3日出生于纽约。幼年体弱多病,16岁辍学,先后在几个律师事务所学法律,但对法律并没有兴趣,喜爱文学,喜爱漫游。1804年因病赴欧洲休养,到过法国、意大利和英国,一度想成为画家。1806年回国后在弗吉尼亚州任律师,后帮助他的两个哥哥经营进口生意。这时他与律师霍夫曼的女儿玛蒂尔达订婚,她于1809年早死;后来他虽有过几次恋爱,却一直过着独身生活。1807年,他和哥哥威廉等人共同创办一种不定期刊物《杂拌》,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活动,显露出他的幽默、风趣和含蓄的讽刺才能。
43、超验主义和德国思想的渊源,非只一个康德便可尽述。《梭罗传》介绍说,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爱默生潜心阅读德国作品;他和同道者看法一样,认为近期有趣的思想和艺术的风潮都是源于德国,不懂康德、赫尔德、黑格尔和歌德,则无法真正理解十九世纪。
44、人们在庆祝些什么呢?他们都参加了某个筹备委员会,时时刻刻盼着某个大人物的演说。上帝只是今天的轮值主席,韦伯斯特是他的演说家。那些强烈地、合情合理地引起我注意的事物,我喜爱掂量它们的分量,处理它们,被它们吸引——决不吊在秤杆上来试图减轻重量——对任何事情不妄加推测,而是完全按照其实际情况来处理;只走我能够走的那条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我。在打下坚实稳固的基础之前,就开始着手建造起一座拱门,这不会给我带来任何满足。
45、“野蛮人都有尖屋,然而在摩登的文明社会中却只有半数家庭是有房子的。在文明特别发达的大城市中,拥有房屋的人只是极小一部分。”
46、译林出版社的副主编、专家们一致认为,仲泽翻译的梭罗,信实优美,诗意浪漫,更符合中文阅读习惯。
47、也许,确实有一种“神话”破灭了,虽然这与梭罗本人无关。
48、本文为原创内容。撰文:李妍;编辑:小盐。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49、作者: 苇岸 版本: 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5月
50、全世界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人,因为这本书去波士顿,打卡瓦尔登湖。
51、《瓦尔登湖》的魅力不也在于此吗?它传达一个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思想:减少负累,回归自然,过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然而,使得我们一遍遍读它的理由,除了这个感召人的宗旨,还在于它并非透明地呈现于我们眼前的冥思和理念,它独特的语言和构成方式。
52、对物质过度追求的表现之就是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欲望却仍不满足,于是人始终不得自由。在有了自己的房屋后,仍因房屋不能避开恶劣的邻居而失望;在有了裁缝制成的衣服来替代棕榈叶或土拨鼠皮做的帽子后,仍因买不起皇冠而伤神。
53、阅读这套书,就像跟他一起徒步森林,认识上千种不同的动植物。
54、我们看到,梭罗在康科德的见闻中嵌入史诗的意识和英雄观念。德国唯心主义被涤除了晦涩繁缛的概念体系,注入新英格兰人的纯真的乐观主义气息。一个玄虚的德国哲学概念,在爱默生师徒手中转化为关于直觉、想象力和道德勇气的学说。它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本体论和认识论,而在于个体及个体自由对普遍人性的一种弘扬。可以说,梭罗的生活和写作便是一种令人瞩目的印证。
55、我得到的不过是从前的那套信仰——每个人都可谓吾性自足,每个人的身上都能地展现自然法则,不论是自身经历,或是罗马、巴勒斯坦、英格兰的历史,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56、梭罗生平极喜欢旅行,他曾三度远足游历缅因森林(MaineWoods),四度游历麻州的科德角(CapeCod),也常去游新罕姆什州的白岭(WhiteMountains)和蒙纳德诺克山(Monadnock)等风景区。这些旅行供给他丰富的写作材料,后来收集成册的有《旅行散记》(Excursions),《缅因森林》和《科德角》等书。一八六一年间他还不顾肺结核症的缠绕,扶病到明尼苏达州去游历一番。那时他的身体己经虚弱,次年五月六日他就病逝于他心爱的故乡──康考特。
57、没错,梭罗只在瓦尔登湖畔独居了两年,并且在此期间确实没有断绝与家人和友人的来往。但这是否构成一种瑕疵甚至“破灭”?个人生活上的一些过失或所谓“劣迹”,是否影响到了其著作和思想的真实?何怀宏在《读书》1997年3期发表的《事关梭罗》一文中,逐一反驳程映红文章中的论述,又引述理查德森说梭罗想去隐居的理由,包括“想独立生活几年”和“写出他早就想写的书”,所以“他并不想完全从社会撤退,也不是要冒险或做苦行”。读者们对梭罗“隐居”的苛刻要求,也许包含着一些误解。
58、收录了艺术大师托马斯·内森的大约50幅经典木刻版画。
59、另一个建议是,一定一定要认准仲泽担纲翻译的版本。
60、爱默生对梭罗的野性之梦不以为然,认为后者是走火入魔,要将人引向“广阔的洞穴和虚无的沙漠”,让人终趋于“欲念和疯狂”。这个评价移用在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上面倒是贴切的。但是,正如罗伯特·理查德森指出的,爱默生没有真正理解梭罗对“棕色语法”的兴趣。“棕色语法”源于西班牙语“gramaticaparda”,是指大自然母亲的智慧,一种野性的幽暗的知识。就常识而言,野性与文明对立,而梭罗要强调的是,人类文明的建构和拓展“都是从充满野性的源头获取养分和活力”。因此梭罗为“野性”赋予极高的道德价值,他说:“所有的善的事物都是野性而自由的。”而他感兴趣的就是“的自由”,于幽暗未定的知识边界彰显“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品质”。
61、配图是一幅酣眠后的窗外风景,恰当好处地还原梭罗笔下的原始与野性。
62、社会的泥沼和流沙也是如此,但是只有少年老成的人才了解这一点。
63、在中国,梭罗的《瓦尔登湖》早在1949年便经徐迟译成中文出版,但实际上在此后的三十余年寂寂无闻,直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瓦尔登湖》渐渐大热。为什么会这样?中国的读者是以怎样的心态接近梭罗和《瓦尔登湖》?为什么梭罗的著作里独独这一本受到了如此热捧?发生在梭罗身上的争议又怎样影响了他的形象?
64、相信我,这种唤醒你一切通感的读物,真的太珍贵,值得一辈子细品▼
65、仲泽的译本,诗意又浪漫,贴切又严谨,是公认的“传神”。能够大大降低阅读门槛,流畅到你随口就能背诵。
66、他每天孜孜不倦地阅读、创作、观察、记录,并长时间地户外徒步。虽然在林中独居,但他时常邀请爱默生等人来自己家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