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诗词格律【文案60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31 12:24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诗词格律

1、⊙古不讲平仄的古体绝句的通称,相对今体的绝句“律绝”而言。古绝多用拗句,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有些绝句用的是仄韵,但全诗用律句,或用律诗容许的变格和拗救。

2、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3、许多不懂诗词格律的朋友总以为格律很复杂,视作畏途。有人在写教科书时也将格律写得艰深古奥,令人退避三舍。其实学格律诗并不难,只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兹简要说明之。

4、《切韵》,共分206韵部,分部太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宋朝在《唐韵》基础上又颁诏修韵,主要是增字加注,改称《广韵》。宋末金代,官方对《广韵》又作了一些修订,使之进一步完善。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为流行,修订后的韵书初刊行于"平水"(今山西临汾市)这个地方,即世人所谓之《平水韵》,"平水韵"一词始见于金王文郁《平水新刊礼部韵略》,也就是明清以后一般所说的"诗韵",一直延续下来。

5、踩脚。格律诗规定:韵脚一定是平声,白脚一定是仄声,这叫做"脚分明"。如果白脚写成了平声,就犯错误了,这个错误叫"踩脚"。

6、这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开国领袖、也是伟大诗人的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

7、(c)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8、⊙琴趣后人以“琴趣”为词的别名,概指其能应琴而歌。

9、韵部。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



10、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35)?

11、2、只押平声韵。格律诗正例是押平声韵,而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格律诗的体例,假如押仄韵会感到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

12、⊙失粘作旧体诗术语。写作律诗、绝诗时平仄失误,声韵不相粘之谓。即应用平声而误用仄声,或应用仄声而误用平声。又据宋陈鹄《耆旧续闻》,表启之类的骈俪文字,若平仄失调,在当时也叫失粘。

13、撞韵。不该押韵的白脚押了韵,叫"撞韵"(也叫"赘韵",累赘意思)。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白脚处使用了同韵部的仄声字,也叫"撞韵"或平仄通押,也有道理。撞韵与"踩脚"有区别。踩脚指的是在白脚处用了平声字,而非同韵字;如果用的是同韵字,则错误类型归为撞韵。

14、词的产生与音乐有密切联系,其特点便是“倚声填词”。在格律规定方面,比诗的要求更为严格,更为复杂。

15、挤脚。一般指在本仄脚句中用了与仄脚字相同韵部的字。

16、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一种补救办法,详见下文。

17、B式句中"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可拗,既变仄,但第五字一定要"平",这叫本句救,七言诗称"三拗五救"。

18、分题。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大抵以各物为题,共赋一事。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制。

19、第五句"竹"字拗,每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字,又救出句的"竹"字。这是(a)(c)两类的结合。

20、⊙犯韵 又称冒韵,即不是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

21、如:"况是清平好天气"为C式句,"仄仄平平平仄仄"这里"好"应平,"天"应仄,但互换了,允许,第三字必须平,"清"字。

22、韵律术语在声律、对律、章律等几大律中算是多的。上面介绍了一些,接着再集中介绍韵律术语,学习术语还可以了解很多韵律规则。

2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4、第三个特点是联与联之间平仄相同,这叫相粘。

25、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26、以上三例,是通韵的极端例子,不属通例,不宜效仿,初学者知道即可。

27、一四句押韵,二三句押韵。前者用的是"一七"韵,后这用的是"人辰"韵,前者抱着后者的韵。这种韵式更为少见。

28、用险韵作诗虽难,但也有的诗人故意用它来显示才华。

29、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32)

30、转韵。从同一韵部的平声韵(或仄声韵)转到仄声韵(或平声韵),就叫转韵。所以"转平"或"转仄"就很好理解了。值得注意的,要和换韵分清楚,换韵是在两个不同的韵部之间换;转韵只在本韵部内转。归纳一下就是:"外换内转"。须知,格律诗中不可以转韵或换韵,这只有在词中才有的押韵方式,至于怎样押,不用记忆,词都指定好了的。

31、鉴于平水韵目前还要用,而且将来也不能完全废除,正像繁体字不能废除一样,因此,学诗的人还必须了解它。现在主要用于读古诗和依其用韵。

32、注释   (1)"铿锵",乐器声。指宫商协调.  (2)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3)字外有圆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

33、 (8)一字有两读,读音为开尾韵,语音读i或u韵尾的,也是古入声字。

34、说明汉语存在一种平仄交替的声律。因为如果不存在这种声律,纯粹按概率的话,这种“二四分明”的现象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比例。

35、何谓"韵律"?答:格律诗词中对韵的运用规定称之为"韵律",这和我们平时理解的韵律一词的意思不一样。韵律有两种解释,常见的某人跳舞很有韵律啊,韵律操啊方面等,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含义。但实际的解释就是:"平仄和押韵规范",所以在格律诗词中它就是专业的术语。

36、⊙近拍简做“近”,以旧曲翻成新调,亦可以称为近拍。

37、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38、⊙叶韵一作“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在填词时,叶韵也指压其同声的仄韵。

39、在唐代,产生了有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的今体诗,宋代以后称为近体诗,包括全部的律诗和一部分绝句。由此,就把近体诗产生以前的没有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的诗称之为古体诗。而在隋唐时候,由于西域音乐的传入中原,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燕乐,配合燕乐演唱的词则称为曲子词,或者直接叫曲子。

40、其基本特性是句子由律句组成。什么是律句呢?就是通过汉字低音韵结构——双音节产生平仄变化的句子,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二四六分明”。

41、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42、⊙“一三五不论” 格律诗平仄格式的通俗口诀。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略称。谓七言诗句第五字平仄可以上拘,第六字必须按照格式,平仄相间,不能变动。由此类推,五言诗句则为三不论,四分明。这个口诀简洁明快,但不全面、不准确,对有些句型便不适用。

43、衣裳襟裙裾巾冠帽环钗带杖履靴袍衫裟扇冕盔甲 

44、二是便于记忆作用。诗之有韵,使人读之琅琅上口,即使篇幅较长,也易于背诵。

45、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46、诗押"一东"韵,而末句借用"二冬"韵之字。

47、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首。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48、以上为特殊之押韵格式,略述之以备一格,供大家了解。

49、另;关于"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虽不严谨,但对初学者还是应记住的。

50、唐以后尽管人们的口语不断有所变化,但诗韵一直被沿用不废,原因何在?大概主要是因为它的这样几个特点:

51、⊙近体乐府“近体乐府”是北宋人给词的定名。

52、格律诗多见七言与五言,分七绝、七律、五绝、五律,长诗通篇用律诗句式者称为排律,六言诗较少见。

53、讲了前面的五绝,七绝应该就是顺延的事。我们知道五绝是“二四分明”,那么七绝就是“二四六分明”了。事实正是如此。

54、⊙双曳头三叠以上的词,第二叠与第一叠句式、平仄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叠的双头,故名之曰双曳头。

55、③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虽有些孤雁格作品,但一般作为特殊格体应予注明。

56、(3)凡k、zh、ch、sh、R五母与韵母uo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57、附:清吴骞(拜经楼诗话)引何无忌与人论诗云:欲作佳诗,必先寻佳韵,未有佳诗而无佳韵者也。韵有宜于甲而不宜于乙者,有宜于乙而不宜于甲者。题韵适宜,若合涵盖。唯在搆思之初,善巧拣择而已。若七言歌行,抑扬转换,用顿挫处,尤宜吃紧。理会此处,见人平日学力浅深,工夫疏密。乃至排律长篇,亦宜斟酌。韵脚稳妥,庶无牵强搭凑之失。可见工诗者,未有不留意于韵。今人冲口吟哦,但求协韵,甚而次韵、叠韵,连偏累牍,徒使脣焦腕脱,令人生厌。

58、“词调”,又叫“词牌”,本指按乐调填词所以句的乐谱。后成为为一种格律。填词必须遵守“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59、首先,是要充分利用韵仄音色上的特点,来表现丰富多彩的诗词情感。如"发花"`"江阳"`"中东"`"言前"等韵的收音是放口(开口)韵,音色比较洪亮,选择这样的韵仄适合表现慷慨激昂`热烈奔放的豪情壮志。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就是选择的"中东"韵,充分地表达了作者激越壮阔的情怀,也使读者朗诵该诗时体会到了爱国主义的激情。

上一篇:窝囊的近义词【文案34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