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诗剧
1、1831年,在歌德与福尔斯特的一次谈话中,当后者说到“把《浮士德》改编为能在咱们的(魏玛)舞台上演的程度,实在难上加难”时,歌德表示,他“从一开始便没想过要在舞台上上演”。然而,这一宣称却与文本给出的信息相互矛盾。因文本针对导演和演员、舞台设计师、舞台技术员、化妆师等,给出了成百上千条直接或间接的提示。此外,《浮士德》中显然倾注了歌德经年积累的舞台实践经验,因他在担任魏玛剧院领导期间,不仅上演话剧,而且也与轻歌剧和歌剧的导演、舞剧的舞蹈设计者打过许多交道。
2、有朝一日,若所有的文学都从世上消失,人们或可以这部戏剧重建之。
3、(歌德致弗里德里克·索莱,1832年2月17日)
4、关于歌德与贝多芬的记载很多了,其中富传奇色彩的传说,就是1812年特普利茨的会面。一群皇室成员迎面走过来,歌德立刻站立一一深深鞠躬,而贝多芬则将帽子拉拉,背着手从皇室行列中穿过。
5、《乡村骑士》:是以意大利西西里岛普通农民的现实生活为素材,叙述了农民图里杜婚后仍与从前的女友罗拉来往,令他妻子桑图扎愤怒。桑图扎将此事告诉罗拉的丈夫,两个男人决斗,图里杜被杀的故事。
6、《幸福的渴望》,就是人生的某些写真:“你就是个忧郁的过客”,恒定的是变,当时的社会现象诗人如实呐喊“在这黑暗的尘世”。
7、正是在1827—1830年之间,也就是歌德开足马力完成《浮士德·二》的阶段,他的各种谈话、信件和发表物,无一不斩钉截铁、纲领性地倡导发展“盼望已久的普遍的世界文学”。这并非指某个“别文学经典”的汇编,而是指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相互吸收和给予的“交换”。对此《浮士德》当然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歌德所希冀的各国族的“伟大际会”也并非某种文化上的整齐划比如切断乡土根基,拉平地区和国族间的差异,消除蕴于母语中的祖国的个性。相反,他十分现实而有远见地认为,“各国族不应思想一致,而是应相互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并且相互理解,倘若它们之间不能做到相互爱戴,至少也要相互容忍”。
8、一段清新动人的旋律从那寒冷的夜空中飘来,缭绕着舒伯特的心扉。也许正是舒伯特那善良的爱心,激发了他心灵深处的灵感,使他捕捉到那美丽的七彩音符,为后人创作了这首一直传唱至今的歌曲《野玫瑰》。
9、*本文节选自歌德:《浮士德第二部》,谷裕译注,商务印书馆,2022年,附录一前两部分,感谢商务印书馆授权转载!
10、因此说剧中有很多地方,只有通过阅读才能理解到其深意。再比如所有舞台技术都无法呈现终场中,炽天使神父如何把有福童子接纳到自身之中,好让这些不谙世事的童子,用他的眼睛观看山涧;或者对于浮士德的不朽、裹缚他的丝絮被解开、从苍穹的霓裳中,/走出初的青春力量等等,人们都只能通过想象去感知。
11、歌德与几位音乐家大家都来自德语区,奥地利或者德国。学好德语真的可以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新世界,比如更好诠释大师的音乐作品,读德语诗集和小说。在欧盟内,德语是使用频繁的母语。在奥地利和德国学习和工作的机会对留学生的吸引力不要太诱人!
12、在小的朋友圈子中传播和接受文学作品,直到18世纪还相当流行,作家可口头–直接传播,听众是一个熟悉的圈子,可直接对作品进行“应答”。这样的形式逐渐被在无名读者中的文字传播、面对陌生观众的公演所取代。献词中哀怨的诗句无疑是对这一深刻作用于作品的、充满危机的过渡阶段的反思。
13、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是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伟大的作家之当时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14、《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取材于希腊神话,主人公伊菲格尼亚身处异国,却能以的品行、博爱的胸怀感动国王,改变了那里野蛮的风俗,建立人道和公正的准则。
15、浮士德直到死,也没能实现建立全人类自由乐土的高抱负。可是,上天肯定了他永远奋发向上的精神。这似乎在暗示:人的一生中不一定要确立高目标。人应当为确立自己的更高目标而永远向上攀登,永远为奔向更高的精神境界而奋斗。
16、三大诗人中人们熟悉的是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哈姆莱特》(也译为《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负盛名的剧本,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高成就。其中《哈姆莱特》同《麦克拜》、《李尔王》和《奥赛罗》并称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17、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博士不追求知识,因为他已是精通哲学、法学、医学等学科的饱学之士。他也不追求世俗之人追求的物质享乐,甚至诅咒诱惑感官的一切世象。他也诅咒哄骗人们相信声名不朽的诱惑、占有欲以及让人们为财富铤而走险的财神(1590-1605行)。那他到底追求什么呢?
18、后来,战乱年代给了歌德机会去了解戏剧,他也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就开始写起剧本来。著作先后有《葛慈冯·伯里欣根》、《亲和力》、《诗和真》、《意大利游记》等。
19、《普罗米修斯》是歌德取材于古代希腊神话的一部诗剧,剧本虽然没有写完,但流传下来的片段已表达出歌德年轻时代的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剧中的普罗米修斯否认宙斯的权利,反对宙斯的专横跋扈,并且要创造和他一样蔑视宙斯的新的人类。维特身上所缺乏的那种坚韧的性格,在这个神话人物身上得到了体现。
20、说到歌德,人们熟悉的应该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小说素材包括歌德自己的爱情经历。《维特》一出版,很快译成英、法、意、西等20多种文字,有些国家还出版了几种不同的译本,在各国青年中间掀起“维特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