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苏格拉底怎么被处死【文案74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30 19:04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苏格拉底怎么被处死

1、我们应该按照上面的方式来理解苏格拉底的死亡,才算对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审判建立了一个可能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认识。

2、老年苏格拉底意识到青年对城邦前途至关重要。他的弟子中涌现一批学术英才,除柏拉图、色诺芬(Xenophon)外,还有后来成为小苏格拉底学派三家的主要代表。他为希腊的学术文化培养了一批俊才。

3、在当时已经变了味道的雅典民主政府看来,苏格拉底是非死不可的。原因正是他的言论主张与雅典民主体制存在着根本冲突。苏格拉底上法庭时,雅典早已不再是“黄金时代”,战争的失败和寡头政治的崛起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动荡不安、血腥、暴虐和社会的腐败,让喜欢哲学沉思的苏格拉底痛心疾首。他想做一个牛虻,去螫醒雅典这匹昏睡的纯种马,即通过哲学的思考、通过对话的艺术去探明真理。雅典的民主制核心是全体公民人人参与政治,即参与对城邦的管理。但苏格拉底发觉,随着时间流逝,雅典民主已经失去了精髓,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显赫一时的雅典民主制也就成了徒具躯壳的累赘。苏格拉底认为的政治不是大多数人所能理解和参与的,应该由那个“知道的人”统治,其他人只需听命便是。

4、     如果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这纯属对个人自由与权利的践踏。但在雅典,像底米斯托克利等一批著名的政治家都在流放之列。这就是说,在古代希腊,个人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自由的(即柏林所说的“消极自由”)。既没有脱离群体的自由,也没有言论的自由。苏格拉底的言论明确表示出他对“人民”这个群体的轻蔑,想要同它保持距离。同时在“人民”看来,他的言行实际上已经造成了某种伤害,因为他的弟子参与了推翻民主政治的活动。他的被处死,其实在情理之中。而且,苏格拉底并不是一位因其言论而致罪的思想者。伯里克利的妻子阿斯帕西娅本以开妓院为业,但却是一个少有的富有智慧的女性,即连苏格拉底也常常带着弟子拜访她。她也曾被一名喜剧诗人指控对神不敬,只是在伯里克利的百般哀求下才免于治罪。不过也因为此事,雅典人通过了一条法律,规定凡不信神或教授有关宇宙的理论者,都将遭到起诉。另一位同伯里克利相关的人物是哲学家阿拉克萨戈拉,他是伯里克利的老师兼密友,同样受到起诉及被判死刑的威胁,这一次连伯里克利也保不了他,便安排让他匆忙逃离了雅典。 

5、发现他在女人的房间里……在一个淫妇的房子里……或者在妓院里……并训斥他。他们两人也在拉斐尔的《雅典学派》中被描绘出来,与埃斯钦和安提尼(或色诺芬)在一起。

6、唯独在讨论政府基本问题时,“站起来向他们提供意见的,却可能是个铁匠、鞋匠、商人、船长、富人、穷人、出身好的、不好的,没有人想到责备他”对正在讨论中的问题没有受过训练。(苏格拉底怎么被处死)。

7、子承父业大约是当时希腊的习俗,传说苏格拉底的父亲让他年少时从学雕刻,他掌握了精湛的技艺;他的母亲的专长则可能启发了他后来将他的对话辩证法比喻为“助产术”。

8、在雅典是“说理”女神倍多和议会之神宙斯阿戈拉奥斯。这是雅典民主的象征,苏格拉底不信奉这两个神祇是出于他对雅典民众和议会制度的蔑视。

9、  苏格拉底初次申辩结束后,500人议会进行投票表决,以281票对220票判决苏格拉底有罪。接下来,苏格拉底再次发言,当时苏格拉底可以提请用交纳罚款来代替死刑。但苏格拉底说道:“我从来没有过过普通人的平静生活。我不关心大多数人关心的事,挣钱、有一个舒适的家、担任文武高官以及参与其他各种活动。……一个穷人成为公众的恩人,把时间花在对你们进行道德训诫上,怎样对待他才是恰当的?只能由国家出钱养他,此外没有更恰当的办法……”



10、可是,苏格拉底是怎么想的?当他听到有220个陪审员认为他无罪之后,竟然有些意外,甚至还有点失望。苏格拉底有个学生叫色诺芬,他说苏格拉底的本意是想在法庭上激怒陪审团给他定罪。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仍然有这么多人觉得他是被冤枉的。你说苏格拉底的死能归咎于雅典的陪审制度吗?当然不能。

11、陈虎:《法律相对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12、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13、他经常赞扬寡头统治的斯巴达的法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强化了这些反民主的思想,提倡由一群所谓开明的“哲学家国王”精英统治。这可能也被苏格拉底的自己的想法,在他的道歉就声称他是“上帝的礼物”,雅典人……

14、在药家鑫案中,曾经有某法学家说:“不要像群众狂欢那般处死苏格拉底。”

15、但是苏格拉底居然建议陪审团宣布他为公民英雄,在他刑满释放之后,每天都要在雅典的市政厅中为他供食。此乃“不作死就不会死”的经典操作,古希腊雅典市政厅相当于我国古代供奉灶王爷的炉灶,只有特别显赫的公民才能被供奉在市政厅里,且只有一顿供食,但苏格拉底居然还要求一日三餐都要求供食。陪审团终于被彻底激怒了,原本认为苏格拉底无罪的陪审员也临阵倒戈,终同意判处死刑的陪审员有360人,不同意判处死刑的陪审员有140人。

16、他身后那么有名,是托了他几个学生都成为大哲学家的福,他们有意忽略了此次审判的背景,拼命吹捧他洗白他!

17、雅典审判苏格拉底的法庭是由500名来自社会各阶层民众的陪审员组成的。这类刑事审判一般投两次票,第一次是要表决是否有罪,如果判定有罪,陪审团还要在量刑上再投一次票。如果正反票数相等,表决按有利于被告的方式解决,应该说这种判决办法是相当宽容的。

18、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孜孜追求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不畏强权,致力于揭露当政者见不得人的政治隐秘,成为美国新闻界的荒野呼声。有不仅不容于当道,而且在主流同行中也被侧目而视。但他们也不得不佩服他人格的高尚,认为他不愧是那种苏格拉底所自况却又没有做到的牛虻。(他的长期订户名单读起来仿佛是一本思想学术界名人录,其中有爱因斯坦、罗素、罗斯福夫人、吴丹……甚至玛丽莲•梦露有感于该刊对政府所起的舆论监督作用,私人出资为全体国会议员订阅一份,供他们免费阅读。)

19、正因如此,苏格拉底当年就立志要拯救这个被无知统治的城邦。讨厌民主,就是因为某些没有知识,没有学问。因此苏格拉底学习他母亲助产士的职业,帮助别人催促知识的降临,终身宣讲知识的重要性。

20、在当时雅典,今人所熟知的公民权利并不存在,良性的政d政治远未开出,保障个人权利的宪法、法治、代议制度、分权制衡、私有财产权、独立法官、辩护律师、信仰自由等制度,远未形成。这意味着,对苏格拉底的处置虽未必公正,却合乎法律。但是,与其说他之被判死,是因其“败坏青年”、“不敬神”,毋宁说是因为伯罗奔尼撒战争后风谲云诡的政治斗争。民主派的政治报复是苏格拉底被判死的真正原因。假如雅典政制已进化得较好,公民权利已能较好得到保护,对僭主暴政只有间接责任的苏格拉底即便有罪,也罪不至死,判个放逐更为合适。然而此时的雅典民主毕竟仍是一种野性未泯的民主,不可能这么仁慈。以基督教兴起后的道德水准来衡量,此时希腊人虽然智商很高,却仍是一些不知慈悲为何的野蛮人。要让他们以德报怨,实在勉为其难。

21、苏格拉底的亲近的弟子赫尔摩奇尼斯求他准备一份雄辩有力的辩护词,因为陪审员很容易为口才所折服。但是苏格拉底却拒绝这么做,反而口出狂言,自称不同常人,有自己个人的神灵指导,还说神谕说他是世界上贤明的人,而所有别人,不论多么出名,不论是政治家还是诗人,都是一些笨蛋。他的狂妄自大态度两次引起全场人群哗然,这可不是采取无罪开释的办法,以致第一次投票以280票对220票表决他有罪。

22、审判苏格拉底的500人议会是一个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于一身的机构,雅典虽然在当时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但是对民主本身却没有设立任何的制约机制。凡是公民大会或者500人议会通过的决定,都拥有高的,因为这是雅典公意的体现,而公意永远是正确的。

23、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对雅典民主作一番考察。事实上,西元前5至4世纪的激进民主是苏格拉底审判的一个至为关键的因素。何谓“激进民主”?此即democratia。从字面上看,它很像democracy,但内涵大为不同。这是一种由民众通过公民大会、议事会等机制直接行使军事、政治、法律、外交等大权的氏族形态的民主。这种民主与现代民主的大区别是:公民不仅参与军政首脑的选举,而且直接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而在现代民主中,公民只选举出议员和行政首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参与也不可能参与决策(公投是例外,但极少举行,不像在雅典是家常便饭,即主要决策方式)。换言之,希腊民主是直接民主,而现代民主是间接民主或议会民主。直接民主只有在国家规模很小的条件下方可能存在。

24、苏格拉底不仅蔑视雅典的民主制度,而且也蔑视雅典的司法制度。

25、雅典民主还做过其他傻事,仅举两例说明:前四一六年投票决定对弥罗斯岛居民进行灭族性屠杀。这个蕞尔小城不识相,耍滑头,竟胆敢保持中立,既不跟雅典也不跟斯巴达结盟,而雅典如此强大,灭掉他们实在是小菜一碟。据修昔底德的记载,雅典军队执行了公民大会决议,杀死了弥罗斯岛所有男子。前四一五年,雅典民众在亚西比德等人忽悠下通过决议,远征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邦,企图吞并该城邦及周边土地。这意味着,在伯罗奔尼撒战争还远未结束的情况下,雅典又发动了另一场规模相当的战争,结果却是全军覆没,战死或被俘后被虐待致死者多达几万人,统帅尼西阿斯和德摩斯提尼都被俘虏并处死。此役使雅典元气大伤,从此走向败落。

26、许多著名的雅典人,他们反对恐怖政权,离开了这座城市。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留下来,他的态度被解释为对暴君的接受——间接但明确地。这位哲学家信奉反民主的思想,比如认为并非多数人的意见才能产生正确的政策,而是真正的知识和专业能力,而这些只有少数专家拥有。

27、他郑重剖明:他并非不尊重自然知识,但确实无意深入研讨它。以不信神或渎神被判罪在雅典是屡见不鲜的。他申述:他也不是高尔吉亚、普罗狄科、希庇亚那样的收费教学的智者,他的声誉只不过出于他有一种“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就是“自知我无知”。

28、但不管怎么样,耶稣和苏格拉底都因杀身成仁而名垂青史了。对基督教神学来说,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完成了神的使命,可谓死而无憾。

29、因为,他内心坚信,如果按照学生的意愿选择逃亡,将会违背自己一生信奉的哲学观念,并将进一步损害雅典法律的。

30、当然,苏格拉底有权瞧不起起诉方面的法庭,有权宁死也不援引雅典所信奉的言论自由原则,因为引用这个原则就是背叛他自己反民主的立场。

31、苏格拉底在后来的古代和近代对哲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苏格拉底对艺术,文学和大众文化的描述使他成为西方哲学传统中广为人知的人物之一。

32、他被审判的重要是原因是他支持30僭主的集团!

33、雅典人每天抱着幻想,会听到征服开俄斯岛和平定爱奥尼亚的消息,没有迅速获得所望的结果,他们全都感到焦虑难耐。他们从来没有考虑到亚西比德处于缺乏经费的状态,……,迫得他要离开营地,到外面寻找钱财和给养来维持士兵的生计。这时发生的状况使他的政敌获得机会,成为用来指控他的后一项罪名。这种没有任何约束机制的政权运作机制,必然会滋生民众被情绪左右,草率行事,推卸责任。

34、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传统认识,后世对苏格拉底之死得出来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苏格拉底死于古希腊雅典城邦的陪审团制度;第二个结论是,苏格拉底宁愿含冤而死也要维护雅典城邦法制的。这一结论也是实证主义法学派用来论证“恶法亦法”的常用观点。但是苏格拉底真是死于古希腊雅典城邦的陪审团制度吗?苏格拉底真的宁愿含冤而死也要维护雅典城邦法制的吗?

35、根据柏拉图的《自辩词》中所记的苏格拉底自辩词,苏格拉底自称控告他的起诉书“大致如下:它说苏格拉底是个做坏事的人,因为他腐蚀青年,不相信国家(城市)所信奉的神祇,而相信其他新的精神存在。”色诺芬的《言行回忆录》里说得更简略,只说苏格拉底被控“教导他的年轻朋友蔑视现行制度,使得他们强暴起来。”这大概可以作为柏拉图版本中所说的“腐蚀青年”的内容:不相信国家(城市)所信奉的神祇和蔑视现行制度。

36、而且,如果定罪和量刑程序合二为也会导致没有办法进行真正的量刑辩论。因为被告方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定罪问题的论证上,而无法在定罪问题尚无结论的时候,花费更多精力在量刑辩论上。在有限的庭审时限内,律师必须在无罪辩护和量刑辩护中进行选择,否则就会自相矛盾。

37、根据当时的雅典法律,只要别人告你死罪,不管你事实上是否有罪,都可以主动请求把自己流放,就可以不用进入审判阶段,更不会被执行死刑,期满之后回来还可以继续竞选公职。但是苏格拉底也没有利用这一制度,而是直接进入了量刑阶段。

38、但是雅典在那个时代就实现了定罪和量刑程序的分离,被告完全可以在定罪阶段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进行无罪辩解,等到定罪结论作出后,再集中精力为自己进行量刑的辩护,在两个阶段都可以无所顾忌、充分展开辩护,从而有效避免了两个程序合二为一带来的自相矛盾的尴尬。分析到这里,你还能说它的司法制度就真的那么落后吗?

39、近年来在这“苏学”门下又添了一位半途出家的老将:著名的左派老报人I.F.斯东。他在1989年以80岁高龄去世之前刚刚出版了生前后绝作。《苏格拉底的审判》,不仅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获得了学术界的尊敬和钦佩,就是从其内容引人入胜,趣味盎然来说,也教这部本来是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跃居畅销书目,这在出版界实在是件难得的事。尤其甚者,作者从言论自由的角度,剖析苏格拉底的反民主立场和雅典民主政体之不足,更是令人折服。I.F.斯东不愧是独立新闻从业者的楷模。可惜的是国人对他可说是一无所知,我们只知美国有个写名人传记的欧文•斯东,却不知还有个无畏的新闻斗士I.F.斯东,而在他身后,他还将以“苏学家”之名传世。

40、在此,我们不讨论《苏格拉底之死》油画的艺术鉴赏,而是探讨苏格拉底为何而死?

41、但不管怎么样,耶稣和苏格拉底都因杀身成仁而名垂青史了。对基督教神学来说,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完成了神的使命,可谓死而无憾。不过苏格拉底即使饮鸩自尽,但杀身是否成仁,仍然留下疑问。他是为了什么而牺牲的?为了他的学说,还是信仰?

42、至此,公民大会真正成为全体公民的大会,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为雅典确立了民主政治,而公民大会被赋予了高权力的地位。从此,公民大会逐渐成为公民们参政议政和平民领袖们献计献策、斗智斗勇的重要舞台。

43、✲ 本文摘编于「苏格拉底的审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版

44、但是,我们的问题仍旧是,他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从容赴死的?

45、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虽写下大量有关苏格拉底的文字,但仅在《第七封书信》里顺带提及“三十僭主”。虽提到克里提亚,但对其罪行却轻描淡写,对亚西比德更是一字未着。不仅如此,此两人还被安排为大量哲学对话的主人公。同样的,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也仅一次间接提到雅典人对克里提亚、卡尔米德和亚西比德等人的怨恨。不难想见,柏拉图、色诺芬是想要让苏格拉底与贵族弟子脱钩,以证明其清白。这些人的确犯了罪,但那是其秉性使然,与苏格拉底的熏染无关。问题是,为何柏拉图和色诺芬在克里提亚和亚西比德等人问题上讳莫如深?二人到底有何难言之隐?

46、苏格拉底出生于公元前469年,是古希腊雅典的黄金时期,当时的雅典实行民主制,用抽签的方式选择,这种方式导致了许多没有知识的人登上的宝座后迫害那些有知识的人。而苏格拉底痛恨让那些没有知识的人登上领导席位的雅典民主体制,他曾对其堂弟格劳孔说:“如果你想在城邦获得盛名,并受到人们的赞扬,应当努力学习,求得广泛的知识。”

47、在托克维尔看来,这种不受法律制约的无限,永远是一个“坏而危险的东西”,因为只有上帝的智慧和公正才能享有无限而不致造成危险。人世间没有一个有资格去行使无限。无论是以国王的名义还是以人民的名义,以民主政府的名义还是以贵族政府的名义,只要它行使的是无限,那么这就是给暴政播下了种子。

48、这些分歧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的分歧,而是牵涉到雅典人当时所享有的民主和自治的权利的基础本身。苏格拉底所宣教的“智者统治,别人服从”的极端蔑视民主和自治的学说,都是与这种权利背道而驰的。

49、然而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苏格拉底又以他的实际行动表示了对法庭的蔑视,而更进一步地激怒了陪审团。

50、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格拉底可说是杀身成仁,他不愧扮演了西方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第一个殉道者,而且使信奉倍多女神和阿戈拉奥斯神的雅典违反了自己的传统精神和原则: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罪行的哲学家起诉、判罪、处死,这给雅典的民主烙上了永远洗不清的污点。

51、他的学生中有克里底亚和阿尔基比亚德这两个野心勃勃的人,只是蓄意株连的口实,指控人将他同这两个雅典的公敌牵扯在一起,容易煽动公众情绪,给人们一种苏格拉底和雅典民主制为敌的假象。

52、但这仍无补于我们揭开苏格拉底为了什么殉道之谜。

53、     法庭上的审判同样不同于现代,先是由原告和被告分别为自己辩护,并进行举证。之后陪审团举行第一次投票,决定被告是否有罪。 

54、而苏格拉底确实有过对于当时民主政体的不满,他与柏拉图如出一辙地倡导贤能政治,评论过伯利克里津贴制度的弊端,拒绝过寡头政权的任命,这多少会有些令人不快。

55、这时候,佩西安那克斯之子攸里托里姆斯和其他一些人,提请大家对卡里森努斯提出控告,坚称他的建议是违反宪法的,他的动议在会场上引起一阵鼓掌喝彩。但是,大多数人不断地大声叫喊,说如果人民的任何意愿因受到阻扰未能实现,那可是荒谬绝伦的。

56、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苏格拉底当时内心一直有一个声音:现在死了反而好,免得将来为老年疾病所困。所以你看,在一个有利于被告人的表决规则的影响下,苏格拉底放弃了这样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他的死,当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雅典陪审制度。

57、也许时间的间隔,使亚里士多德具有了历史的眼光,不像他的老师柏拉图那样五体投地拜倒于太老师的脚下。但更多的原因恐怕还是他在哲学根本问题上同他的老师有分歧,所谓“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说真的,把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放在一起参照来读,仿佛是旁听一场针锋相对的哲学和政治辩论。亚里士多德提到苏格拉底的话不多,而且散见各处,但对于我们了解苏格拉底不无帮助,因为亚里士多德同当时的苏格拉底崇拜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以一种极为严格的态度来看待苏格拉底对哲学的贡献。

58、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苏格拉底表现出的是一种超然的赴死态度,这种超然的死亡态度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讲的不怕死,而是一种以死为乐的态度。柏拉图在《斐多篇》中,曾经详细记录了赴死的苏格拉底在监狱中服毒而死的情景。

59、即便在临终之际,苏格拉底也不想欠这个世界任何东西。他欠这个世界的东西已经委托别人偿还,但是,这个世界欠他的误读和曲解呢?

60、那么,苏格拉底又为什么要一心求死呢?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雅典实行民主制,用抽签的方式选择。而苏格拉底痛恨让那些没有知识的人登上领导的席位的雅典的民主体制,他坚决主张必须要让具备相关知识的人做相关的事情。这个道理,就像必须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才能做法官,必须考取驾照才能开车一样天经地义。

61、他的“牛虻”使命集中地表述在柏拉图的《申辩篇》中他对雅典人的自白:“我是神特意赐给本邦的一只牛虻,雅典像一匹硕大又喂养得很好的马,日趋懒惫,需要刺激。神让我到这里来履行牛虻的职责,整天到处叮着你们,激励、劝说、批评每一个人。”

62、按照雅典的陪审制度,即便被告人激怒了陪审团被定罪,也并不一定会得到死刑判决,因为量刑阶段仍然有保护被告人的第三道防火墙。具体的操作步骤是:控方和辩方有权各自提供一种量刑方案,然后由陪审团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但是陪审团不能在此之外作出第三种判决,只能作非此即彼的选择。

63、五四以来国人一直崇拜希腊民主,甚至崇拜一切希腊事物,这使很多人对希腊民主的缺陷视而不见。事实上,激进民主于前6世纪末兴起以后,雅典精英刻意迎合群众,使后者权力越来越大,不仅几千人聚集在公民大会上以公投的方式选举,以公投方式就军政和外交大事进行表决,而且在民众法庭充当“法官”兼“陪审员”,几百至几千人以公投方式对被告做出生杀予夺的判决。于是阿里斯提德、地米斯托克利、客蒙、米尔提亚德等杰出的军政人物被判流放或被“扔进地坑”;伯里克利虽侥幸逃脱了死刑,却仍被控为窃贼并被罚款;指挥阿吉纽西海战大获全胜的八个将军凯旋后立即被判死。当然还有苏格拉底被判刑处死。尤其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苏格拉底被处死后不久,主要起诉者之民主派干将美勒托本人也被判极刑,被乱石砸死;八将军被判死刑后(其中六人被执行)仅仅几天,起诉他们的人也被处死。这难免让人想到雅各宾暴政。

64、(2)从哲学高度着重讨论伦理问题,谋求改良灵魂即人的全部思维方式,重建道德价值。

65、后人要解决这个谜,直接的记录既告阙如,间接的证据又极其有限,所能做到的只有从这些有限的二三手资料,根据我们对历史的一些极不完整和极不确切的了解,来作一番常识性的推测,难免以今拟古,穿凿附会。但话又说回来,历史上有多少事情完全是原来的面目而没有后人的穿凿附会的成分呢?甚至近在我们在世之年发生的事尚且如此,何况二三千年前的古人!尤其是像苏格拉底那样的人物的生平、学说、审判、殉道的有关著作多如牛毛,浩如烟海,当然其中不乏严谨之作,但穿凿附会者亦大有人在,久而久之,就很难辨别真伪了。

66、美德意味着什么?美德意味着智慧,只要人们通过教育,均可以找到自身真正的兴趣点,能够看清自身行为产生的后果,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道德约束。

67、在这大概半世纪之后,一封控告词说出当年审判苏格拉底的逻辑,及注重学说主张宣教性的功用,而苏格拉底所招的学生及再传弟子中,就有那些有潜在寡头倾向分子。如亚西比德、克里提亚等也都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和朋友。

68、但这仍无补于我们揭开苏格拉底为了什么殉道之谜。

69、他的实践哲学使命的活动有现实的政治目的,表现为以下四点:

70、但是,由于英国的司法制度实行的也是定罪与量刑程序的分离:先由陪审团决定被告人是否有罪,再由法官决定他应该被判处何种刑罚。这样一来,一旦轻微盗窃的行为被认定为盗窃,后面的量刑结果就肯定是死刑,这样的罪刑关系显然太过严厉。

71、  苏格拉底发言完,500人议会再次就量刑问题进行表决,表决结果是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

72、雅典人,你们将智者苏格拉底判处死刑,不是由于他是推翻民主制的三十僭主之一的克里特亚的老师吗?

73、你怎么理解苏格拉底的死亡?你对苏格拉底了解多少?在留言区和大家交流下,小北将挑选2位幸运读者,赠出今天的主题图书《法律相对论》。

上一篇:李嘉诚人生格言座右铭【文案30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