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死前说的后一句话
1、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死前说的后一句话)。
2、弥留之际,好友维琳方丈在其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端明学士应该不要忘记西方啊)苏轼喃喃回应说:“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西方世界不是没有,但却是不能使力的)。
3、尽管他不屑考试,不去拉关系,却赶上了历史变革的关头。当陈宝箴在湖南推行新政时,梁启超和谭嗣同就是新派人物的代表。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开始,谭嗣同刚进北京就被委以重任,成为“四京卿”的核心。尽管和变法的战友们一样,谭嗣同也没有行政管理经验,但是他至少经受过社会历练,而不仅仅是书本。(谭嗣同死前说的后一句话)。
4、陈天华的死,并不为抗议日本,甚至不为清廷,只为“死谏”同胞。那里面有他内心的失望,以及对一个民族凋零的叹息。
5、百余年前风雨夜中那个十岁的小儿,对谭嗣同的警醒应如“你既无心我便休”式的棒喝,或者,儿缆船的故事,也许本就是谭嗣同为自己写下的一个寓言,抑或预言。
6、——这是世界上优美感人的情书之一。不是因它出自那个时代品格高的男人之手,而是其中浓浓的情意,那情意便是站在地狱边缘对生命另一半的留恋。
7、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汉·贾谊《过秦论》
8、在重大打击及交煎下,袁世凯于1916年6月6日病故。袁世凯谢世之日,他的书案上有他亲笔书写的一句话:“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为日本去一大敌:他认为,自己死了,日本就会少了一个大敌,他对日本的切齿痛恨,令将签约《二十一条》的日子定为“国耻日”,以志不忘此仇。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外侮,可谓死不瞑目。看中国再造共和:在临死时,想到帝制终究不得人心,看来还得寄希望于共和。
9、孔融被曹操所杀时,女儿年七岁,儿子年九岁,因都幼弱得以保全。
10、他们愤恨于政府的腐败、懦弱和退缩,纷纷高举改革的旗帜,试图挽救当时的中国。
11、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明史·方孝孺传》)
12、“英国病人”将重伤的汉娜安置在山洞里,许诺自己一定会回来救她。但他历经波折终于返回时,只剩下她早被风干的绝笔信。
13、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14、1908年11月9日,慈禧太后盖着金黄色柩布的灵柩被缓缓地抬过了北京灰色的土丘,一名名叫亨利·博雷尔的荷兰人目击了慈禧太后葬礼的整个过程。据亨利·博雷尔说,当时清朝外务部的官员们在北京东直门外的一个小土丘上,搭建了一个带顶棚的看台,专门提供给各国公使馆所介绍的在京外国人。
15、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绝命词《垓下歌》)
16、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虽然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是虚假的,但是他用博爱、平等、自由来冲决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常,在旧中国那个史况下,在激烈的反封建专制主义这点上,有它突出的进步性。
17、慈禧对这个自己执掌大权好久好久的大清王朝扔出后一句话:“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自我以后,任何女子不得干预国事,必须好好维护本朝家法,尤其是严防太监专权!明末之事,一定要引以为鉴)!”
18、〖possession;dependency〗某些国家侵占的殖民地或所控制的附属国
19、绝命时刻之一:慈禧太后下决心清洗维新派,堵死中华帝国自我救赎的后一条路,主体民族的汉人精英和满族统治者决裂。此后十几年,各种暴力不断。
20、更滑稽的是监斩官刚毅,特权阶层里的一员,国家腐败的蛀虫。正是他们的贪婪腐败导致帝国堕落,导致新法无法推广。如今他代表朝廷来监斩。他本是一个应该沉入时光之河的蛆虫,却因为监斩谭嗣同而写在了史书上——用“屎”写上去的。他虽然看起来神气活现,内心却是恐惧的。他的座右铭:汉人强,满人亡。他虽然杀了谭嗣同,依然没有落得好下场。日后八国联军进京,他跟着那个小脚女人向西窜逃,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狗一样死在半路上,活该。
21、同一时期,身在北京的康有为联合千人上书清政府,希望清政府可以拒绝那种欺辱,捡起自己的尊严,史称“公车上书”。
22、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23、两句诗的意思是:面对屠刀我仰天大笑,不论是逃亡的还是留下的,都像昆仑山一样雄伟高大。
24、某个月夜,来自西方的“你”与丝绸之路上的“我”神秘相遇了。于是,那些消失了的西部灵魂,还有他们承载的西部文化,在深夜的蚕豆声中,一一复活了……
25、——谭嗣同,历史抉择时刻的绝命之人,也是博弈的牺牲品。
26、所以谭嗣同是一个异类。那么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要放在宏观的历史上看。中国历史上,谭嗣同那种体魄强悍、头脑精细的人物是一个种群。在中华帝国诞生之前,西北风沙中有春秋诸子的痕迹。他们靠头脑和身体纵横天下,独立行走于天地之间,高昂着头颅,有健全的人格。比方说谭嗣同尊崇的墨子,就是一个体魄和魂魄俱佳的奇人。中华帝国之后,那种人越来越少,但是也有,比方说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也是那样一个人。再比方说诗剑双绝的李白,也是那样一个人。越往后,体制越专制,那种人越少。
27、大家在一起称兄道弟十年,驰骋江湖十年,刀口舔血。闲暇之际喝酒吃肉,粗声大笑,有时讲点黄段子,日子倒也快活。
28、“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冀。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29、我曾有很长一段时间用这样一句诗做签名:“隔世金环弹指过,结空为色又俄空。”万殊流转,死生相值,看去固是十分凛肃,而这首诗的题目《似曾》,却也为这目无下尘的变幻增设了几分凄艳。诗的作者是谭嗣同,我以为是我国19世纪末被盛名掩误颇甚的一位诗人。谭诗镌凿顽艳,时称浏阳体,似脱乎定庵,却较定庵别有一派狂宕恣意在,绝非大多数人仅知却实系康梁修改的所谓“我自横刀向天笑”可约略涵括——而我,也是在李敖的《北京法源寺》中见到那一组“似曾”诗后,方才对这人物生了兴致。
30、与此同时,光绪帝不满被操控,悄悄的找到谭嗣同等人,暗中支持变法。
31、属儿善藏之,勿遣俗子见。——陆游《北窗试笔》
32、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明史·方孝孺传》)
33、谭嗣同从容站在刑场上,从容地观察着滑稽戏。他看见滑稽的刽子手拿着鬼头刀。维新初衷,就是唤醒麻木的国人。刽子手也在国人之列,但是他不仅未醒,反而手握鬼头刀,要拿刀砍下自己的脑袋。
34、1128年7月29日,刮风下雨,天色阴暗,宗泽在弥留之际,没一句话谈及家事,念念不忘北伐,后连呼三声“过河!过河!过河!”怀着悲愤的心情溘然与世长辞,时年70岁。
35、死生流转不相值,天地翻时忽一逢。且喜无情成解脱,欲追前事已冥蒙。桐花院落乌头白,芳草汀洲雁泪红。隔世金环弹指过,结空为色又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