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教学的启示
1、当然,班主任工作德育绝不是简单的“爱”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否则许多勤于跟班、乐于与学生打成一片的年轻班主任就不会有失败的苦涩了。班主任工作更需要我们通过爱的传递,把科学的思想、良好的的品德传承给学生。否则,“爱”一旦泛滥,学生便无所适从,教育也就失去原本的目的。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除了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还要多学本领,追求真理,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2、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3、不难看出:“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知是第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敝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强理解,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将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教师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式”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近日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颇多,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4、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5、回想自己的教学历程,我也有几个成功的案例来和大家分享一个。
6、再观现在的许多班主任大多习惯于师道尊严,没有真正“爱”学生,即便是“爱”,也成了工作的一种手段,爱得不真诚。爱得不真诚,班主任工作就不能真正深入人心。因而,我们首先要做一名“真爱”的班主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教学的启示)。
7、“自治”的前提是人人平等,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师生打成一片,有利于彼此之间的交流进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教学的启示)。
8、(6)张先华.从陶行知“求真教育”深度解读真语文内涵(J).语文建设,2013(19):22-
9、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6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收获甚多,感慨万千。总感觉一位老人正在讲述着他一生对教育的感悟的种种表情。先生说:“以教人者救已”是根本方法之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陶行知以毕生的精力谱写教育新方法,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是我们这些教书匠的指路灯,我认为这盏灯,对我们来说,是明亮着,永远是闪烁着,永远指引着文字前进再前进。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给予了我们启迪。“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与教学论。
10、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与陶先生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以教育理念也会有一定的差别。但这并不意味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过时,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学习和发扬其精神。这其中不单纯的指他的教育精神,还有其高尚的师德。
11、让我们做一个每天都快乐生活、认真工作、爱学生的人,做一个儿童乐园里的顽童。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篇8在学校里,老师们就对我们说:是陶行知爷爷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12、语文教学中所蕴含的内容也是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到的内容,教学做合一主要是指将教、学联合在一起。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教就是教,学就是学。教与学无法融合,忽略了在教育教学中,学生所具有的主体地位,仅仅认为教师是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时与教师的沟通质量难以提升,甚至有很多学生在实际学习语文时经常会出现厌学的状态,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做到教与学的融合,学生无法通过教师的教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更无法感受到将语文应用在生活中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自己在院校的学习过程中,只需要学习该专业的相关知识即可,却忽略了语文是每一个学科的基础,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的存在拥有其独特价值。教师应明确以学为主的教学目的,这才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要求,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并且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提高语文学习的整体质量与趣味性,促使更多的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提高语文学习的整体学习效果与质量。
13、陶先生用简单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了什莫叫“生活教育”,这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很是有启发。就从小学的课本上来看,教材中的课文越来越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开始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再看课程的设立,多了综合活动、校本课程等综合课;后看学校的制度,逐渐从管理学生转变为学生自律,通过与社区合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校与社区结合,让学习与生活结合。
14、教学要合一。在他的《教学合一》这篇文章中提到教学要合一。并提出三个理由,第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第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必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他的这种教学理念到现在依然是先进的。也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方向。这就是我们经常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我们的课堂中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远比交给一个知识点要好。而我们在进行的闯关教学中的所出示的尝试题、自学提示等就是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有时候我们在课堂中会出现很尴尬的境地,本来预设的很好,可是有些问题同学们难以理解,会出现冷场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现有的理解水平加以调整,也就是灵活运用。先生在本章所提到的第三点就是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唯有这样,我们不断有新的进步,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
15、陶行知说,要将富贵化变成平民化,降低费用,使穷人家的儿童也可以上幼稚园,打破幼稚园只能是富家子弟才能享有的局面,并做到真正适应中国乡村儿童的生活教育。
16、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必须积极践行陶行知思想。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帮助个体更好地生活,培养个体的生活技能。
17、我们不断缅怀教育大师,不仅是学习他们的教育思想,也是将自己浸染于其伟大人格影响之中,后朴®幼教人专业学习笔记分享专业文章,更想分享给园长、老师们一种关于教育使命感和自我实现的价值。
18、“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的话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19、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20、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21、《陶行知教育文集》说,作为教师要放下架子,心胸要豁达,态度真诚,要有炽热的情感。公开、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有所不同来要求学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去研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创造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读后感篇2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当得了一种,方才可以为第的人物。
22、这是陶行知先生以中国的现状出发所总结的出的一种教育方式。并且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学生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是学习的主人,需要积极的投身到学习当中。
2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天资特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24、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
25、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便是“教学合一”,这些观点是他过去提出的似乎也是现在新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
26、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这样的教育理念:教育要从实际出发,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发挥出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这一理念与新课改要求不谋而合,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给予学生相应的尊重,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明白读书是为将来的自我发展做准备,而不只是为了得到家长、教师的肯定。除此之外,教师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做事、做人的方法,培养健全的人格。
27、当代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一些传统教育中不合理的观念和思想仍然存在,阻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28、基础教育对于我国青少年尤为重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起着引导性作用,他“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真人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29、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乐学,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厌学,对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助。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整天为了学生而苦恼,脸上总是紧绷的,没有了亲切的笑容,或许回到家,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师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枯燥的文字来教学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发展学生学得快乐,教学教得也轻松,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和师生互动的活动其乐无穷。
30、民国时期的教育资源匮乏,教学环境较差。陶行知先生提出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实际环境来进行教学。
31、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针对就中国的帝国主义“洋化教育”和封建主义“传统教育”而提出的。我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稳步进行,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对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具有多方面的。
32、在因材施教中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尤其是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是幼儿教育中的基本要素,陶行知先生曾经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由此可见德育对个体成长的作用。
33、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把学校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教师就应该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为此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让课堂所学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如:学了“10的认识”后,回家练习数数游戏,可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让他们说说家里的电话号码;让他们记录一星期的气温等。一切可以用数量来衡量的都可以让孩子去数一数。让孩子在数数的过程中理解基数含义。家长与孩子一起数数、算算中不就对他进行了数学启蒙了吗?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34、幼儿是一群需要引导的孩子,如果教师能够实施正确的德育,就能够引导幼儿、帮助幼儿改掉坏习惯。
35、在我们老师的眼里,每天几乎都只看到后进生:今天早上迟到了2分钟,昨天晚自习总是要讲话,值日工作做的不到位,作业没完成,忘记订正了……所以,越看越不顺眼,越看越有气。每天脸都拉的老长,时不时发一顿火,训斥学生,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结果学生也产生了逆反心里,做什么都觉的没劲,一副上课死气沉沉,下课生龙活虎的反常现象。
36、要进行生活教育,首先要将其与传统教育区分开来。陶先生称传统教育为“吃人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下学生只读死书、死读书,逐渐失去了生活里、创造力。相较而言,生活教育则刚刚相反,它教人做人,教人生活,在生活教育下的人读活书、活读书,这样的人即使做官,也是服侍百姓的好官。这种是非分明的论断虽有些偏激,但一语道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并且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37、解放儿童的嘴,是要让儿童言论自由,要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对事情有疑问。疑问是人类发明创造的起点。儿童只有有了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1924年,陶行知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工胜天工,只有每事问。”
38、陶行知的名字“行知”在行走中知道教育的真谛,“知行合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读他的著作,为他的教育理念所折服,为他的爱国情怀所敬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育的道路中,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8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认真地学习了他的教育思想,让我的思想进行了一次彻头彻尾的大洗礼。
39、其中陶爷爷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40、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范文2读完了《陶行知教育学》,感觉获益良多。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一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学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生,也爱学校,他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发人深思,给我很大的启示。
41、陶行知还强调,“书呆子不来博物馆”。可见,陶行知先生要求学生应依靠自己、自力更生,也要和农民打成一片。
42、在“教育是什么”的本质性问题上,陶行知鲜明的提出,“教育即解放”,这种解放是天性的、人权的、官能的解放。
43、比如,对于没有听清楚教师行为指导的孩子要多去耐心的重复几遍。在进行观察的过程中要主动渗透到孩子们的活动实践中。
44、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时间、空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教育;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觉得很有深意。
45、衡量教育体制质量优劣的标准,就在于其能够激发国民独立思考和自由创新意识的程度。
46、围绕这三方面,陶行知为中国新教育做出了贡献,他极具前瞻性地洞察能了,在意识到中国教育的问题之后,迅速做出改造。他注重人民大众的教育,力求做到教育普及所有人,让中国不再出现文盲。
47、在上课过程中,我时刻告诉自己,要爱他们,做他们的朋友,每次上课前都会想着法的让他们快乐,激起兴趣,一起把课上成功,一起学习。画的好不好且不说,小学美术应该教的是理念,是拓展思维的能力,是发现美,是快乐的表达。美术是能激发小孩子创造力的一门艺术,是培养一个人气质的重要学科。
48、(品牌升级,全新出发)蘑菇云将携旗下新产品亮相第78届教育装备展示会!
49、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课堂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教师的自身习惯、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息息相关。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开阔眼界,丰富知识面。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主动学习、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教育技术,主动了解学生的特点与思想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50、读后感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手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