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故事简短
1、《韩诗外传》载: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
2、一提到“传神写照”,就不得不提到顾恺之。他是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因为他对文学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于是人们称他为画绝、文绝和痴绝。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擅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
3、这个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传说孟子少年时极其好学,见到什么都跑过去学习一番。一开始的时候,孟母和孟子居住的地方有一块墓地,此地经常有人举办丧失,于是孟子经常跑过去跟着办丧的人学习。孟母一看,感叹这里不是该居住的地方,连忙搬走。
4、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5、《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孟子的故事简短)。
6、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7、梁涛带你读孟子丨崔永元该明哲保身还是杀身成仁
8、愉快地睡过今晚,准确地答完明天的英语试卷,准高一学生们,你们就迎来假期了!
9、在齐国,孟子多次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宣王虽然以年禄酬谢孟子,但是却不肯积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想去愿意采纳他政治主张的宋国,可是又担心母亲年事已高无人照料。
10、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1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
12、孟子在《离娄下》篇中,描写了齐人外出乞食于祭者吃剩的残羹冷炙,回家隐瞒实情却向妻妾夸耀“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并“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孟子创造的这个著名的“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讥讽了所谓的“富贵利达者”的虚伪狡诈及其形成的恶劣社会风气。故事结尾,孟子卒章显志:“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也就是说,那些追求富贵利达之徒,背地里蝇营狗苟,丑态百出,而在人前又百般炫耀,自以为体面,妻妾们知道真相后也会为有这样的夫君而无地自容。孟子用这个寓言故事既说明了弄虚作假之徒相当普遍,又说明了这些人导致了尔虞我诈的社会不正之风。这个故事又以自身完整的情节,成为一篇离开本体可以独自成篇的寓言。
13、但是她及时反省了自己的行为。外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外因,影响孩子一生的是言传身教,言行一致。
14、孟子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孟母知道后生气,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
15、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16、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就是你没礼貌,不是妇人没礼貌。《礼记》上不是说了吗?‘将要进屋的时候,先问屋中有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
17、 孟子在这里讲到了伯夷,并不是单单讲一个故事,在后面的孟子还会再提到几个君子,伯夷不食周粟,高风亮节;伊尹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柳下惠与污君和乡人处,出污而不染。孟子认为他们都是圣人君子。但孟子又认为在所有圣人中,高境界的圣人是孔子。关注我们,继续跟梁涛老师一起读孟子。
18、救济受灾的百姓来吸引他们来本国居住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是孟子是怎么回复梁惠王的呢?他说梁惠王是“五十步笑百步”,虽然邻国的国君对百姓不怎么样,但梁惠王对百姓也只是小恩小惠,和邻国国君并没有什么不同。
19、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20、当孟家还在庙户营村集市旁居住时,孟子看到邻居杀猪,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便随口应到:“煮肉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等待食肉。
21、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
22、第二次地方有很多集市,于是孟子就经常跑去模仿那些商人,学习他们经商的手段和说话的方式。孟母一见,觉得不是好地方,便再次搬走。
23、惠王见到孟子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反对国君言利,所以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4、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25、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26、作者简介人物生平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孔子之孙)的门人。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的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子思门人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27、在过去判断一个女人重要品德是看守节的。所以在个人名声和孩子成长之间争斗,她选择了孩子。有了这个选择,才会做出搬迁行动。
28、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29、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30、孟子少年时,学习也不用功。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31、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32、“养不教,父之过”,孟子父亲英年早逝,孟子母亲一人扛起了养子加教子的双鼎,可见其强烈的责任感。孟母不仅要把孩子养大成人、更要让他成才的使命感也是突出的。为了让小孟子有好的成长环境,不惜三次搬家;为了让小孟子意识到学习必须细水长流,宁愿自断机杼——损失了眼前的便利和织就的劳动成果,但换来了学习信念在孟子心上的扎根。与此同时,孟母也把对孟子的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如,在孟子问妈妈“邻家杀猪做什么”时,孟母的反思与应对:
33、孟子娶妻以后,对自己的妻子不喜欢,认为她太过倨傲。有一天,天气十分炎热,妻子从田间劳作回家,进了房间就脱衣纳凉,正巧孟子突然推门进来。看到妻子光着身子在房间里凉快,孟子异常生气,认为妻子行为放荡,不守礼节,当即就有了休妻的念头。
34、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问则广知,所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你今天不读书,就不可以离于祸患,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萦苟苟的小事,中道废而不为,怎么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粮食呢?”
35、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
36、孟子还是宝宝的时候,看到邻家在杀猪,他就问妈妈:“邻家杀猪做什么呢?”实际上,通过这样简短的两句话,也可判断孟子是一个好奇宝宝——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总要询问一番。当然,也可能孟子知道杀猪是为了吃肉,这句话或许是暗示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吃肉肉?果真这样,孟子就可称为机智了。
37、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38、据正史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孔伋(字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少年的孟子由邹城来到曲阜,从此正式接受到儒学的精髓。老师对孟子青睐有加,说:“孟孺子性乐仁义,言称尧舜,世所稀有也。”孟子在这里埋头苦读,突飞猛进,成为根正苗红的儒家传承人,世称“亚圣”。
39、传神是指优美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写照是画像,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写人物,能生动逼真的描绘出来。
40、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边的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
41、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42、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43、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了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44、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
45、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46、 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
47、首先,在时代背景上而言,孟子在那个时代能提出这种政治思想,实在是了不起的。
48、他们来到城里安了新家,母亲觉得有了新家孟子就可以安心读书了。一次,孟子看到对面有卖鲜肉的,于是和同伴在家里拿着萝卜也学叫卖,母亲看后又决定搬家了。这次他们走了很久都没安定下来,母亲告诉孟子,虽然他爱模仿,可是应该懂得更重要的本领做更重要的事。他们走过一个村庄,母亲听到了读书声,就决定留下来安家。母子天天跑到家里附近的学堂去,先生也知道,母亲就去请先生收孟子为徒,先生答应了。
49、有的故事比其他故事流传更广泛,不是没有缘由的。譬如,“断机”这类故事既可以发生在母亲与孩子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妻子与丈夫之间。据《后汉书·列女传》记载,这个故事就曾移植到乐羊子妻身上,她借此鼓励丈夫勤奋读书。在“孟母教子”的五个故事里,有生命力、影响力的就是“三迁”“断机”。
50、孟母三迁、断杼教子、为子择师,为孟子宝宝做好早期教育与引导,确实不易。这一切对孟子的成长及其学业的精进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从小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持不懈的求学精神,为他终生致力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1、当儿子回家时,孟母不声不响地拿起一把剪刀,将织成的一段锦绢咔嗒咔嗒,拦腰剪成两段。
52、第一是秦始皇建筑阿房宫;第二是隋炀帝造迷楼;第三是宋徽宗造艮岳;第四是清慈禧太后造颐和园。这四次著名的伟大宫廷建筑的结果,都印证了孟子在这段书里所说:“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理论的正确性。
53、孟母知道了儿子的心事,对儿子说:“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
54、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55、孟子宣扬“仁政”,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56、 “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甚至觉得与乡下人相处,就好比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坐在泥沼、炭灰上一样。“涂”是泥巴。“炭”是灰,都是不洁之物。
57、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58、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59、孟子认为,像桀、纣那样的暴君之所以失掉天下,关键是失掉了人民,而失掉人民就意味着失掉民心。因此,若想得到天下,就得设法得到人民,得到了人民,就标志着得到了民心。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孟子打了一个比方:"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雀者,鹳也。"他的上述道理旨在使各国君主相信:世界上如果有一个君主愿行仁政,那么别的君主都会替他往来驱赶人民;有了人民,即使这个君主不愿统治天下也办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