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生命的定义是什么【文案94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27 05:34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生命的定义是什么

1、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

2、   卡西尔对艺术和美的阐释主要围绕着“构形”而展开的。构形(formative)即赋予经验以形式,也就是说,形式是用来规范和组织经验以便使其成为人类的认识对象的存在,也即知觉的完形和建构过程,其中不仅展现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而且显示出生命和存在的真理性。卡西尔从歌德那里借用了“Liben”(生命)一词,并在1941—1942年在耶鲁大学哲学讨论班上所做的题为“语言与艺术”的讲演中,引用了歌德的话:“真理,或与之同义的神圣,都不可能直接把握到,我们只有借助反光才能看见它们;即借助符号或例示,借助某个单一并相关的现象。我们把它作为不可理喻的生命来认识,然而我们又不能放弃理喻它的希冀。”

3、当然,在理性主导下的生存也是有身体的。柏拉图在晚年的著作《蒂迈欧篇》那里开始谈论身体对于我们理解人的存在的重要性。他发现,身体内在结构的秩序对人的生存有很大作用,因而必须重视σῶμα问题,并对此进行了相当深入的分析。他认为,活人是灵魂和身体的结合。灵魂强大而身体弱小会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身体强大而灵魂弱小会使人笨拙愚蠢。一个健康的人需要让他的灵魂和身体之间在力量上保持平衡。(17)他进一步认为,一种好的生存状态是灵魂理性地恰当地主导身体的生存状态。灵魂在本性上趋是理性的并趋向秩序化,因而在理性主导下的身体是一种健康的身体。(18)

4、当你不老不死的时候,身边的人会对你另眼相看。别人都成老头子了,你还很年轻,你到底是神仙还是鬼呢?所以你必须得不断的换地方住。如果你在一个地方长久的住下去,结交了许多朋友,你会发现这些朋友都会渐渐衰老,离你而去。你喜欢人,你爱的人都会死去。你的生活会变得黯淡无光。说是不老不死,其实你的灵魂已经死了,你就像一块冰冷大石头一样,百无聊赖的活着,不生不灭。

5、(②)马太、马可和约翰三本福音书在涉及这两个词的使用时比较一致,都是在永恒生命意义上使用ζωή;《路加福音》和保罗书信在使用ζωή一词时虽然也大都指称“永恒生命”,但有时也会用来指称一般意义上的生命,如《路加福音》16:25中提到的那个财主的生命;《哥林多前书》15:19提到的此生生命等。就ζωή的词义来说,它指称一切生命。但是,我认为,新约对这个词的特殊用法值得十分重视。(生命的定义是什么)。

6、在这三种活动中,欲望灵魂和激情灵魂都是无序化驱动;理性灵魂则是一种有序化驱动。因此,柏拉图认为,人的生存应该由理性来控制欲望和激情。欲望灵魂和内在器官联系在一起。这种在欲望灵魂支配下的活动便称为σάρξ(肉体)。σάρξ的含义有这么几点:首先,肉体是活的。一旦丧失灵魂的主导,肉体就是尸体。其次,肉体运动是无序的。欲望一出现,欲望灵魂就驱动人的活动。如果缺乏理性,人在欲望灵魂驱动下的生活就是无序状态。柏拉图对这种无序生活持强烈的批评态度。在他看来,在欲望灵魂支配下的生活是与理性对立、混乱无序、并远离神的生活。因此,第肉体指称一种败坏的生活状态,一种灵魂受身体器官束缚的消极运动,是向下的、低贱的。第在肉体中,灵魂完全受身体器官束缚,因而受制于器官的好坏。柏拉图认为,一种健康的生存状态应该是在理性主导下的秩序生活。在他的生存分析中,理性和肉体之间的关系就是有序和无序的关系,向上和向下的关系。正是在这种视角中,柏拉图在他的中早期著作中并不关心σῶμα这个中性概念;他的重点在于分析σάρξ,指出这种生存状态的确定。目的很显然,那就是,人们应该过一种理性的生活,而非肉体的生活。

7、(4)遗传学定义:通过基因复制、突变和自然选择而进化的系统。(生命的定义是什么)。

8、(4)遗传学定义:通过基因复制、突变和自然选择而进化的系统。

9、关键词:卡西尔;符号形式;符号的包孕;生命;美学



10、生命体的死亡可以是因为细胞分裂的次数达到极限而衰亡,也可以是被毒素、自然灾害或其他生物杀死。

11、供我们生息的这个深蓝色星球,大约是形成于45亿一60亿年前,那时的地球在无际的宇宙中只是沧海一粟,并且更是一片死寂的世界,有的只是高热的大气和原始海洋。但随着亿万年地球的变迁,组成生命的物质,同时也是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的蛋白质和碳氢化合物孕育而生。

12、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史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13、受精之后的第14天,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在胚胎学及解剖学上,从受精第14天开始,本来相似的细胞开始分化成人体的不同系统、不同器官。在胚胎结构中,自第14天开始,可以观察到一种称为“原条”的组织结构,即神经组织的原基,这是神经系统开始发育的雏形,预示着人类复杂的脑器官的发育,被认为是人类生命起始重要的特征。“原条”的出现,把人类的“胚胎”这一经典的概念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半:胚(embro)与胎(fetus)。因此,在1992年,一个名为WarnockCommittee的学术组织推论:人类生命从受精后的第14天开始。这一关于人类生命的定义很快被很多国家的学术界与法律界接受,并写进了一些国家的法律中。

14、  从“立约”开始,拯救概念进入了亚伯拉罕及其后裔的心中。我们看到,在“立约”中的拯救概念,包含了神的主动给予和人的被动接受。亚伯拉罕的被动接受态度在他把他和正妻所生的儿子以撒献为燔祭一事上有充分表现。当他被告知他必须为神献上他儿子以撒时,他二话没说就带着以撒上路,往燔祭的地方去。当他准备开始献祭时,神制止了他,并为以撒准备了祭物。这是亚伯拉罕作为信心之父的典型故事之一(见“创世记”22章)。在这个故事里,从神的命令,亚伯拉罕的接受,到神的预备,整个过程都是拯救概念的注释。

15、柏拉图谈到,灵魂在人的身体中有三个处所:头部、胸部和腹部。头部的灵魂称为理性灵魂,它追求秩序和控制;胸部的灵魂主管人的情感,是人运动的主要动力,称为激情灵魂;腹部的灵魂是人物质欲望的推动者,称为欲望灵魂。大部分人都是在欲望灵魂主导下生存的。灵魂就原始含义而言乃是物体的动力。任何能够自己运动的东西都是有灵魂的。柏拉图的上述说法基于他对人的生存现象的简单观察。首先,人是在欲望中活动的;比如,当饥饿、性欲等产生后,人就开始追求欲望对象。欲望仅仅和身体内部的器官相关。其次,人是在激情中活动的;比如,当人的情绪激动起来之后,就会冲向那挑动情绪的对象。激情一般都是由外在事物引起的。第人还在理性安排中有序活动;比如,制定一个计划,然后按计划行事。理性来自于神,是人在生存上向上的力量。欲望、激情和理性都是人的生存动力,因而背后必然有灵魂在驱动。(16)

16、  亚伯拉罕的接受没有任何理解上的支持。我们知道,理解须以经验为基础。当亚伯拉罕面对这无限的中介时,他没有经验可支持对它的理解。换言之,他的经验不能告诉他这无限的中介之实现是如何可能的。作为一个比较,人们在中介崇拜中是有理解的。当人们崇拜某一中介时,这一中介在经验上通常是有效的欲望满足工具,如金钱崇拜中的金钱。但是,亚伯拉罕无法理解神如何能够实现这无限的中介。究竟什么在支持他接受立约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信仰”。亚伯拉罕并不是白痴。他在为人处事时也有细致的谋划。不过,对于立约这事,他却是完全没有思想的人。他把无限的中介之实现完全依靠于神在立约中的许诺。这种没有理解支持的依靠便是亚伯拉罕信仰的核心。

17、一切都是生命,也就是过程,过程基本都有三个阶段:发生、存续、消亡,其基本特点是:物质不灭(核反应除外,事实上这个也符合哥德尔定理),但物质的结构发生改变(无论在哪个阶段),所以所谓的生命(我们关心的)从逻辑上来看就是物质的结构。

18、  然而,在“立约”中,人的主动性被否定了取消了。当神在“立约”中许诺要亚伯拉罕为众子之父,万国之君时,就等于宣布了亚伯拉罕的无能。也就是说,亚伯拉罕不能依靠自己去繁养后代,也不能在众人之中争取尊严和权力。亚伯拉罕真的这么无能吗?确实,他年岁已迈,结发妻子也已过了生育年龄。但是,他和他的女佣还能生育;他的家产也不是小数;他还能够通过他和他的妾所生之子弘扬他的名。总之,他还不致于如此无能。然而,亚伯拉罕接受了立约。或者说,他承认了自己的无能。在这一接受中,亚伯拉罕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体验,他看到了他在子孙后代中的生存延续,以及他自己对自己的生存延续的无能。于是,在他看来,接受立约是的出路。

19、不少国家将“生命从受精卵开始”这一定义写进了宪法,这在客观上给生命伦理的讨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考虑到这一定义与一些新技术的关系,很容易看出,如果“受精卵是生命”的命题成立,干细胞研究与应用这一很有前景的领域研究就不能开展,更不用说“试管婴儿”技术与“人工流产”了。

20、   亚里士多德的生命能动学说可以体现在他的“形式论”中。其中所表现的功能性、流动变化性以及生物有机体的过程性和时间性恰好表明亚里士多德对生命和过程的独特理解。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推崇感官和感觉世界的价值,他开篇就指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亚里士多德试图从生命这一维度来解释理念和知识的世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在这两个领域中,我们可以发现同样不间断的连续性。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包含着目的论因素,在阐释实体(本体)的这一概念时,亚里士多德就对其做了规定。实体是原因,即“是其所是”。而“是其所是”的意思就是强调形式先于质料的先在性,或未完成时态。在《论灵魂》第二卷的开篇,亚里士多德就强调了“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的观点。他认为,现实先于潜能,因为潜能需要通过现实才能实现,或者说,只能通过现实,潜能才能将潜在的因素变化为现实的因素,所以现实是先在的因素,没有现实,潜能也无法实现。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式是一种不断的实现活动。亚里士多德将知觉活动(个体性)和理智活动(普遍性)联系在一起,认为知觉和认识、理念和知识是具有连续性的行动,它们如同生命一样是一种不间断的运动。

21、(14) 李常受在翻译新约圣经时也发现ψυχή和ζωή不好处理,于是,他创造了一个词“魂生命”来指称ψυχή:“爱惜自己魂生命的,就丧失魂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魂生命的,就要保守魂生命归入永远的生命。”(《约翰福音》12:25;引自水流职事站新约圣经注解版,2007年)在这段译文中,“魂生命”指的是ψυχή,“生命”指的是ζωή。在注释3:15节时,他指出,ζωή是“神的生命”。

22、生命来自于能量,生命个体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和死亡。生命种群则在一代代个体的更替中,依靠基因的随机变异不断地向现实作趋同演化。宇宙哲学认为生命是自发重演于合律宇宙精神。

23、现代生物学给出的一般的科学定义大致上是这样的: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的复合现象。在这里,其中任何单一的现象都不是生物所特有的。火焰也能进行新陈代谢和繁殖,但多数人不会认为它是生命。

24、生命体当然是要降低自身的熵值,但这不总是成功的:有时因为自身稳态被破坏,比如衰老;有时因为无法完全抵抗外界的高熵压力。熵变主要应该是面向代谢及调节代谢的过程: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

25、  从表达上看,《庄子》和《圣经》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无竟”和“天国”。这两个词的境界也极为相近。“无竟”是一切可能性开放的境界;它给人的生存带来的是新内容新方向,从而使人的生存走向开放和创新。天国是全能者的居所。全能者是知道并拥有一切可能性的。人进入天国并与全能者同在,因而能够观看一切可能性。很显然,天国给人带来的也是开放和创新。在这两种表达式中,甲t2都显现出对甲t1的超越。超越性是生命的一个根本特性。生命并不是一种时间中的简单延伸。生命本质上要求新内容新方向。当一种欲望产生并满足时,生命在满足之刻就终止了。如果人们在生活中仅仅由已有的欲望,以及一定的中介(引向欲望满足)所决定,那么,欲望满足带来的是生命的死亡。这一点,《庄子》和《圣经》都深刻地揭示出来了。从这一点看,它们接触道了一个同样的关注:生命的超越性从何而出?这个关注指向生命的源泉问题。

26、   在卡西尔的现象学中,本原现象也被称为表达现象(phenomenonofexpression/Ausdruck)。这体现出卡西尔在知觉研究中对“意义”的重视。在卡西尔的《知识现象学》中,意义是一种“本原现象”的观点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卡西尔拒绝所有对“表达意义”的主观解释,拒绝它具有综合性、意向性,甚至是“关怀”的存在结构,而认为它是无法解释的。因为就如同“符号性包孕”一样,意义是一个“本原现象”或“基本现象”。这一主张表明因果解释无法穷尽知识领域。人的生命,就其能够理解和反思而言,不能被简化为动物世界的那种生命,因为人的生命包含了比动物生命更多的东西,即符号性包孕的要素。而人也不只处于一个法则的、物理的“知性世界”中,“我们还有一个生命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我们不能简单地思考的法则和机械结构,而必须构想出解释时间变化的变化形式。”因此,卡西尔反对以实质性的术语来设想现实,事实上,存在是体现关系的真实过程,而非事物的固定顺序,身体的“同一性”概念需要作为关系体现出来。他将“关系的体现”表述为三个基本现象(Basisphenomena),即生命、行动和劳作(work)。

27、  人的这一崇拜情结扭曲了人的生命。原始生命是欲望产生和欲望满足。欲望满足意味着所需要的已得到了,意味着自由。但是,崇拜情结把人的生引向中介。本来,中介是服从欲望满足的。现在,欲望满足倒要服从中介了。如中介不通,则无欲望满足。人的生存丧失其朴素性而成为中介性的生命。《庄子》对这一崇拜情结带来得生命扭曲有入木三分的洞察。我们来读一段“齐物论”中的论述。这是《庄子》对扭曲了的生命概念的写真:

28、保罗在使用“肉体”一词时是和人的心思意念联系在一起来说的。这里,“体贴肉体”的意思就是按照人的心思意念。在保罗看来,有两种生存状态,“体贴肉体”和“体贴圣灵”。按照人的心思意念去生存是走向死亡,而只有在体贴圣灵的生存中,人才能得到生命。体贴圣灵的生存也就是相信并跟随耶稣基督的生存。“体贴肉体”和“体贴圣灵”乃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生存出发点。

29、   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对身体主体的考察中,多次引用了卡西尔在《知识现象学》中对意义的分析,特别是符号性包孕的关键思想。梅洛-庞蒂明确地遵循卡西尔的学说,即符号性的包孕先于任何一种给予意义的行为,它充满了原始感性和生命性。这里的原始感性不同于意识现象学,它不是有意识的综合,而是生动的原初的感性。卡西尔以神话为例阐释原始感性,在卡西尔看来,神话是一种主体间性的现象,它是“以原始感知模式为基础”的表达意义的“符号形式”。卡西尔反对用“意识行为”来理解神话或审美意识,如树林中的窃窃私语或沙沙作响,影子在地上的快速移动,水面上的灯光闪烁,所有这些现象,在神话意识中似乎是生动的,都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将这些表达的现象视为解释、意图、综合或移情行为的结果,会将某种东西引入不存在的现象中,而忽略了表达的独特之处,即即时的、生动的感官整体性。

30、 灵活适应的生命概念是由美国里德学院哲学教授马克·比多提出来的。比多认为,过去我们定义生命都是试图给日常的生命观念一个一致的解释,但这不仅困难,而且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生命的真实本质恰恰在很多方面是与我们的直觉相反的。比多认为,定义生命的重点应当放到生命的现象上,而不是我们直觉的生命概念上;应当关注生命现象的过程,而不是单个的生命有机体。基于这样的考虑,比多认为,与其我们把定义生命的注意力集中在个体有机体的性质上,不如把注意力集中在有机体的群体上。作为群体的生命总是能对新类型的环境挑战做出新的适应反应。从群体系统的角度出发,比多明确将其无限的不断适应新的环境的特性看作是生命的本质。比多认为,有两种类型的生命形式:一种是基本的生命形式,它们就是灵活适应系统本身;另一种是派生的或从属的生命形式,它们之所以是生命,主要是由于它们与第一种生命形式具有适当的关系。所以,比多又把他的生命定义写成这样:X是生命当且仅当:X是灵活适应系统,或X以恰当的方式与灵活适应系统相联系。

31、  小结:我们从《旧约》的立约观念出发,发现了这样一个生命概念:在拯救概念中,人面对无限的中介而暴露了自己的无能,因而不能不依靠神的恩典跨越无限的中介,联接欲望产生和欲望满足。当神把无限的中介一一给予人时,人在生存中经历了更新变化,从而不断打破现有视角的限制,进入无限的中介,引导自由的生命。在这个生命概念看来,人在中介崇拜中所引导的生存是一定中介奴役的“生命”,因而是一种死亡。真的生命只能在中介的不断给予中显现出来。无限中介的给予带来的乃是永恒的自由生命。

32、即生命体之死亡阶段或状态。以人类为例,一般以呼吸及心脏跳动停止和脑部完全停止活动(非暂时性的停止)为判定死亡的标准。

33、(12) 更加详细的关于《约翰福音》对ψυχή和ζωή的语境分析,请参阅谢文郁:《道路与真理——解读的思想史密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的导论第5部分。

34、也许就是从伦理学上“体细胞不是生命”的争论和认定开始,才有了细胞生物学以至于干细胞研究的今天。

35、  由于“立约”的从始到终都是神的主权,而人只有接受的资格,因此,“立约”又是神对人的拯救。我们可以这样看问题:如果人在生存中可以依靠自己就满足欲望,人就不必依赖任何他物。但是,当中介出现后,人不得不依赖于中介,以及中介的中介,以致于发展出中介崇拜。当中介在满足人的生存欲望时暴露其有限能力时,中介崇拜便带来可悲的结局-无法满足生存欲望。中介崇拜是人依靠自己追求生存的必然产物。

36、第43节出现了一个保罗自己喜欢使用的单词:ψυχικός。就词源来看,它指的是那些属于ψυχή的。《哥林多前书》2:14中特别强调,在ψυχικός中的人无法接受圣灵的事。和合本译为“血气”,我想是合适的。不过,英文大都用一个中性名词(natural)来翻译。我觉得英文的这种译法无法充分表达原意。在语法结构上,这一节没有使用介词。按照和合本译文的理解:血气的身体被播下了,后是属灵的身体复活了。但是,我们怎样能够播下“血气的身体”呢?——身体都是指已经长成的事物。我想,在语言上可以把这一节和第42节做对称处理,即这里的介词被省略了。这一节的意思是:“播种在血气的身体中,复活在灵性的身体中。”(24)

37、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

38、  拯救概念所表达的自由生命并不是一种理想状态的生命;相反,在《圣经》看来,它是具体可实践的。保罗对这样的生命有深刻的体验。保罗因信耶稣而在神的恩典里经历了自由的生命。对于这种生命的体验,他发表了这样的感慨:“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哥林多书”4:16-18)。

39、许多植物的种子能保存相当长的时间并不出现生命特征,如古莲子、缓步类动物等可能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并不进行新陈代谢,当条件适当时其就会出现生机。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复合现象,叫“生命”。

40、生命种群则在一代代个体的更替中经过自然选择发生进化以适应环境。

41、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里的更新变化,我想分析一下,人在拯救中进入一种怎么样的生存境界。我们指出,亚伯拉罕是在立约中无限中介,只好接受立约,依赖于神的承诺。无限中介给人显示的是人的绝望。人需要中介满足欲望,但人无法跨越无限中介。由于亚伯拉罕是在立约中走向绝望,在他接受立约的同时,他走出了绝望。他能够走出绝望乃是因为他把自己的生存,特别是生存延续(未来),交托给立约者。立约者以全能者的身分对亚伯拉罕作出承诺。于是,一方面他对他的未来无知,因而对未来不作任何规定。他完全以接受的态度面向未来;另一方面,他对未来又是积极的有把握的,因为在信赖中,他依附于全能者,永不失落。

42、   其次,卡西尔的“符号性包孕”也与“格式塔”(Gestalt)理论相关联,并更深地基于歌德“本原现象”(Urphnomen)所指向的原始感知。“格式塔”即知觉的完形(perceptualGestalt),意味着感官体验是一个生成或闭合的连续过程,知觉并不被理解为感觉数据的接收,而是一种完整的形式。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韦特海默(Wertheimer)使用术语“Pragnanz”来强调感知过程与给出清晰轮廓的行为的类比。格式塔另一代表学者卡夫卡(Koffka)认为,“包孕法则”或“完满法则”(lawofpregnance)是指,“只要当时的条件允许,心理组织将永远是‘完善的’”。这里的“完善的”是指形式的稳定性、封闭性或连接性,因为“包孕(Prignanz)影响形状、大小和表面属性,因此,如果场的条件改变得不太剧烈,那么对象重要的方面就会被保留下来;也就是说,‘事物’像旋律一样是不变的或可转置的”。卡西尔把形容词“符号性的”(symbolic)加在“包孕”(pregnance)上,创造了他的术语“符号性包孕”,因为实际上他用格式塔的“完满法则”描述了感知的整体性和意义在感知中体现的方式。卡西尔认为,“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每一种特殊的格式塔和格式塔形式也都对应着一种特殊的“包孕”(Praegnanz),既有有空间和时间上的“包孕”(Praegnanz),也有理论上的和美学上的“包孕”(Praegnanz),但在这里我们必须进一步从我们的角度说明这个问题,即“包孕”(Praegnanz)的具体特殊性是格式塔的具体差异的首要基础,并使其成为可能。所有表征(Vergegenwdrtigung)始终是特定“意义上”的表征。卡西尔在第三卷中引用考夫卡的观点:“诸如‘友好’或‘不友好’之类的现象是极其原始的,甚至比蓝色的斑点更原始。”并提出知觉组织、表达和意义的初步统一是每个知觉的基础的观点。这种初的统一被称本原现象(Urphnomenon)或表达现象(phenomenonofexpression/Ausdruck),它是卡西尔所说的思想的表达功能(Ausdrucksfunktion)的产物,它与我们对周围世界中充满情感和情感意义的事件的体验有关,无论是令人渴望的还是可恨的体验,还是受到安慰的或威胁的体验。事实上,对卡西尔来说,这种意义是神话意识的基础,也解释了神话显著的特征,即它完全无视外观和现实之间的区别。在克罗伊斯看来,这是卡西尔符号形式的基础和先验原则。

43、这种在跟随耶稣基督中、在光中、在真理中的生命,也是在灵里的生命。在《约翰福音》第三章,耶稣在和尼哥底母的谈话中提到了两种生存状态。一种是在肉体中的生存,一种在灵里的生命。“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3:5-6)前面指出,“肉体”(σάρξ)乃是一种根据人的心思意念进行判断选择而进入的生存状态。在灵里的生命是灵(πνεῦμα)出发的。耶稣说:“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6:63)耶稣的身份是基督,即从神而来传达神的旨意的人。他说的话就是神要说的话。灵就是耶稣说的话。人接受了耶稣的话就是接受了灵,接受了神的话。可见,这样一种生命乃是按照神的心思意念而进行判断选择的生命。在《约翰福音》看来,这种生命是真正的生命。

44、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

45、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

46、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还隐含着一种希望。

47、(④)译自TheologicalDictionaryoftheNewTestament(新约神学辞典),vol.II,ed.GerhardKittel,tr.GeoffreyW.Bromiley,GrandRapids,MI:WM.B.EerdmansPublishingCompany,1964,第833页。

48、“根本性质定义”虽然也从功能性质出发定义生命,但主要是从少数更根本的性质来定义生命。生命有多种性质,然而,是什么原因使这些性质集合在一起形成生命这个独特的实体呢?集合定义并不特别关心性质之间的联系,它解释不了为什么特殊的一组性质要集合在一起产生生命这样的实体。根本性质定义则力图克服集合定义的这些缺陷。根本性质定义目前主要有四种:一种是“新陈代谢说”,一种是“自创生说”,还有一种是“灵活适应说”,后一种是“信息说”。“新陈代谢说”是物理化学在生物学上应用的产物。19世纪,由于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把生命看作是能够通过物理化学方式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新陈代谢活动,即生命系统中看不见的组成部分的持续的同化和分解过程。新陈代谢现在可以被定义为生命系统以酶为媒质的化学的和能量的转换网络的总和。活的生命的一个基本的表现就是其体内一直在进行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这种活动一旦停止,生命也就不复存在。所以,很多人把新陈代谢看作是生命的本质。20世纪40年代,薛定谔把这种新陈代谢观点作了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负熵说”生命定义,认为生命是一种依靠新陈代谢持续面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系统。随着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系统科学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这种“负熵说”被人们发展成为“自创生说”。

49、  本文并不打算全面讨论人们关于生命和自由的讨论。但是,考虑到《庄子》的生命观对中国人的影响,《新约》的生命观对基督徒生活以及西方文化的渗透,我想深入地分析讨论这两种生命观对于生存有什么意义,进而进行比较研究,冀或能对我们自己的生命造就和文化更新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50、   凯瑟琳·吉尔伯特(CatherineGilbert)在《卡西尔的艺术定位》一文中认为,尽管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中没有一本关于艺术的卷本,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审美符号(即艺术)是卡西尔符号形式的顶峰。哈里·斯洛克豪尔(HarrySlochower)认为,“艺术问题不仅是卡西尔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他方法和体系具特色的扩展”。

51、那么明天会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52、(1)生理学定义:生命是具有进食、代谢、排泄、呼吸、运动、生长、生殖和反应性等功能的系统。但某些细菌却不呼吸。

53、《新约神学辞典》在分析ψυχή一词时,根据马太(10:16:25)、马可(8:35)和路加(9:24)三部福音书的记载,认为:“Ψυχή作为人的生命并不仅仅是健康或财富,而且还是一种由神源源不断地赐予的生命,一种不会被死所限制且受神看顾的生命。”(11)正是在这个思路中,《辞典》在解释这段话——以《马太福音》16:25为例:ὃςδ᾽ἂνἀπολέσῃτὴνψυχὴναὐτοῦἕνεκενἐμοῦεὑρήσειαὐτήν(参考和合本译文: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时,指出,这里的“必得着生命”中的生命乃是神所祝福的生命。因此,ψυχή也可以是由神而来并得到神的祝福的生命。从纯粹语言学角度叫看,εὑρήσειαὐτήν(直译:得着它)中的αὐτήν作为代词指的便是前面的ψυχή。这个解释在语言学上似乎无可非议。但是,如果这里的生命指的就是ψυχή,这段话表达的意思是:我们为了耶稣而丧失自己的ψυχή,从耶稣那里得到的还是ψυχή;那么,我们跟随耶稣和其他人在生存上有什么不同呢?《辞典》的解释思路是:丧失了人所追求的ψυχή,而得到了神所主导的ψυχή。不过,我们在新约其他文字中找不到这种解释的更多材料。

54、生命 生命的本质 生命是条件产物,从出生到成长,到衰老,死亡, 整个过程的完成都时时伴随着各种条件,有些条件具备延续生命则为福,有些条件具备结束生命则为祸。

55、对生命的第二种理解是:人类的生命是从生殖细胞开始的。不少国家、不少宗教都曾认为或坚持认为生殖细胞就是生命。他们认为精子和卵子就是生命的根据是:生殖细胞具有发育成独立生命个体的潜能。

56、宇宙万物千变万化,自然界里绚丽多彩,不外乎是生物和非生物之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生命只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态,它只是由蛋白质、核酸、脂类等生物分子组成的物质系统而己,远没有古人对生命的理解那么玄妙。

57、  因此,在耶稣福音看来,追求天国(或追求拯救)在概念上是一个矛盾,在生存上则是不可能的。由此看来,《新约》在处理人和天国的关系时是完全否定人的追求的。即使天国向人显示过,即使人通过启示曾见过天国,人还是不可能追求进入天国。从人的生存角度看,天国永远是在时间中是超前的,被给予的,向人走来的。人在立约中取得了接受者的身份,并在信赖立约者的承诺中接受天国。也就是说,人进入天国是被领进去的,是在拯救中被提起,是完全被动的生存状态。

58、哥林多教会的某些人在反对身体复活时,在保罗看来,乃是混淆了“血气身体”和“灵性身体”,以为我们复活的时候,那复活的身体就是我们现在的肉体。所以,他反复强调,这是两种不同的身体。在肉体意义上的身体(血气身体)是在人的心思意念中成长起来的,是会腐朽的身体。但是,在圣灵带领下成长起来的身体则是不朽的。对于任何一位基督徒来说,他相信耶稣基督,因而圣灵进驻并带领他。从此,他的灵性身体开始成长。在大审判的时候复活而进入不朽便是这灵性身体。至于他的肉体,随着年龄增加走向死亡,并归于泥土。因此,他说:“弟兄们,我告诉你们说,血肉之体不能承受神的国,必朽坏的不能承受不朽坏的。”(15:50)灵性身体的在圣灵进驻后成长起来的。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灵”这个概念。

59、  当然,“无竟”是真实的,但它的真实性不是现实性。人的现实性是在当下的时刻或状态。人在梦中不辨人和蝴蝶,但人在此时此刻(醒着)则毫不费力就能分清自己和他物。人的现实性是在一定观念(醒着)下的生存状态。人在现实中只能以自己之是为是;他所看见的是受他的一定立场观点所决定的。在《庄子》看来,现实的人是看不见真实的人的。人在现实中的看见称为“物化”。“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60、  “无竟”从字义上看是无的境界。值得提醒注意的是“无竟”和《道德经》的“无名”是颇不相同的概念。“无名”指的是道作为万物之起源的存在性。这一点已为“齐物论”分析指出其不可能性。“无竟”是指一种境界。“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这段话其实是“齐物论”的总结。它的中心意思是要求读者摆脱五花八门的理想主义或偶像崇拜,使自己能在一种不受干扰的状态或境界中审视是非之争。这样一种境界,因其不受任一观念或理想所左右,所以能呈现一切立场观点。或者说,一切立场观点都作为可能的“真君”向他显现。从这一角度看,“无竟”即是指一切可能性都开放的境界。在《庄子》看来,只有在这个境界里,人才能看得清楚自己的生命。当然,这也是一种自由的境界,是人们应该追求与之同在的境界。“故寓诸无竟。”

61、“受精卵是生命”反对者的主要理由是:生命的价值和地位随着发育进程而逐步提高,受精卵只是“十月怀胎”的第一步,在刚刚起步的漫漫征程中,还不知有多少艰难险阻,“自然死亡”的发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可避免。只有到了某个时期,如出生之后,他们才有权享有人类的全部权利和保护价值。同时,也有人认为,既然生命的价值或地位与其发育的进程有关,为了更有价值的目的,如调节疾病,而毁坏早期生命是正当的。这可以理解为“牺牲”。但这种论点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为其他更“开放”的观点开了方便之门。

62、(11)TheologicalDictionaryoftheNewTestament(新约神学辞典),vol.IX,ed.GerhardFriedrich,tr.GeoffreyW.Bromiley,GrandRapids,MI:WM.B.EerdmansPublishingCompany,1974,p.644

63、(24)保罗似乎喜欢这种介词用法。比如,在《罗马书》7:18:“我的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加拉太书》2:20:“在肉身活着,在相信神的儿子的信心中活着”;《腓力比书》1:22:“我在肉身活着”等等。在他看来,因为基督在他的身体里面,就会生成一种新的身体。

64、《约翰福音》在这段话中使用了ζωή,等于说,人的生存有两种不同的状态,即:ψυχή和ζωή。这种用词的差别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约翰福音》的写作较晚;作者在写作时应该都读了其他福音书和保罗书信。因此,使徒约翰在神学上有深入反思,并对耶稣说过的话有更深的体会。在他看来,基督信仰给人带来的生存不同于其他人的生存。因此,在表达上,他有意识地区别ψυχή和ζωή这个词的使用。检索新约其他书卷的用法,可以发现,虽然新约作者在使用这两个词时不像《约翰福音》那样严格,但有一个基本的倾向,那就是,ψυχή指的是在人的心思意念控制下的生存,可以丧失。在翻译上,更恰切的译文可用“性命”。ζωή一词常常加上“永恒”这个形容词。ζωή是神赐予的,是真正的生命。我认为,ζωή在新约看来乃是真正的生命,因此,可以直接译为“生命”。(②)这种区分对我们阅读新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5、(30)相关的文字多次出现,如3:21等;并把这“光”和耶稣等同起来,如8:12:36等。

66、  逻辑上看,拯救概念是排斥追求的。人的追求,无论是对显示中的天国,还是对任何其它对象,都以一定的目标为对象。在这追求中,显示中的天国被规定了。人可以从自己的理解力出发来理解天国。但是,任何这样的理解都破坏了天国概念。天国概念要求每时每刻都必须是启示的。当人们用自己的理解力框架天国时,天国的启示意义就取消了。没有启示意义的天国当然就不再是天国了。

67、   在论述“生命”概念时,卡西尔将其与“精神”这一概念相关联和比较,这源于哲学形而上学的时代要求。卡西尔指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命”和“精神”的对立是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它被证明是具有决定性的,以至于它逐渐地吸收和消除了在形而上学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其他术语。“存在”和“生成”、“一”与“多”、“物质”和“形式”、“灵魂”和“身体”之间的关系,现在似乎都融入了这一完全基本的对立中。各种各样的、极其不同的思想活动,好像都受到秘密的地下力量引导似的,一次又一次地指向这个特殊的形而上学中心。这一时期,尼采和伯格森、狄尔泰和齐美尔,都参与了这场改变基本形而上学对立的运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卡西尔对生命和精神的关联性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为了在《符号形式哲学》的第三卷中加入这一主题的内容作为后一章,他推迟了第三卷的出版时间,但是由于这部分篇幅过长终没有放入这一卷中。卡西尔在其前言中指出,他终决定以“生命与精神——对当代哲学的批判”(“‘Leben’und‘Geist’zurKritikderPhilosophiederGegenwart”)为标题先单独发表这篇文章。他的计划是接下来将其放入《符号形式哲学》第四卷中。不幸的是,1945年卡西尔意外离世,《符号形式的哲学》第四卷直至1996年才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一主题也成为该书第一章的内容。

68、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星期丙辰年七月初二。

69、但是,正像每天都有成万上亿个体细胞死去一样,绝大部分性成熟后的女性个体每月排出一个卵子,一辈子可能排出的成熟卵子数约400~500个,而性成熟后的男性一次就可能排出成万上亿条精子,而这其中,又有几个可以受精,终发育成个体呢?多余的精子和卵子命中注定是充当受精的旁观者和牺牲品,在“自然死亡”这一点上,生殖细胞与个体细胞之间没有根本性的差别;但完全将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与生命体区分开,在伦理上又显得不那么严肃。

70、老舍《二马》第三段十五:“完全积极,至少也叫国家抖抖精神,叫生命多几分乐趣。”扩展资料近义词:性命

71、我们来分析保罗书信《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保罗在传福音时十分强调耶稣死后复活事件。但是,这个事件对于当时的哥林多教会来说却成了一个激烈争论的话题。对此,保罗相当激情地反问这些哥林多教会信徒:“既传基督是从死里复活了,怎么在你们中间有人说没有死人复活的事呢?”(15:12)从保罗反驳的角度看,这场争论的焦点是身体问题。哥林多是一个希腊文化相当发达的城市。希腊人可以相信灵魂不朽,但是,很难承认身体不朽。灵魂是看不见的,但是身体是肉眼可见的。死后的身体只会腐烂并成为泥土,不可能再生为一个活体。因此,基督复活如果意味着身体复活,对于他们来说是难以理解的。然而,基督复活是福音的核心事件;否定复活等于否定福音。复活如果不涉及身体,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活:“死人怎样复活,带着甚么身体来呢?”(15:35)这便是争论的焦点。

72、   与康德一样,卡西尔将艺术放在人类认知的层面上去认识和理解。康德认为,形式是我们人类知觉得以形成的普遍和必要的条件,而且它的形成逐步成为我们智力可以理解的。形式因此“建构了”我们整个世界的经验。卡西尔认为人在面对经验对象时,总是将其提炼加工并加以解释,使外物成为自我的思想和形式化的存在,因为人在未将对象形式化和结构化之前,对象是无法被认识和把握的。“无结构不仅无法去想象,甚至也不能被客观地观察到,抑或不能成为一直觉的对象。”人类借用符号来认识事物,而符号就是形式化和结构化的结果,而艺术符号也是如此。卡西尔认为,“艺术的领域乃是纯粹形式的领域。它并非纯属色彩、声音、可触摸的性质的世界,而是型态和构制、曲式和节奏的世界”。而艺术的形式也并不是空洞的形式,它是人生经验的组织和构造,艺术可以包含并渗入人类经验的全部领域。当我们沉浸在对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的直观中时,并不感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离。因此,艺术与其他文化一样,是理解人类自身发展和自我建构的一个途径。卡西尔认为,18世纪的哲学家对这种人性的的构形特征重视,如赫尔德和洪堡把这种愿望和能力视为语言的本质,席勒将其视为游戏和艺术的本质,康德将其视为理论知识结构的本质。构形的原则也体现在语言、神话、历史中。卡西尔对历史的阐释也体现出这种构形性,他认为回忆是一种构造活动,历史上的文化成果并非是给予的,而是人类构建的。历史的发生和人类对它的重建是一种反方向的过程,这是因为我们要找到历史的结构和逻辑。而人具有使思想客观化并形成坚固的形态的能力,这其实就是一种构形活动,也是人之为人重要的特征和能力,否则人类无法生存在人类世界的宇宙之中。因此卡西尔指出,“伟大历史学家们的才能正是在于:把所有单纯的事实都归溯到它们的生成(fieri),把所有的结果都归溯到过程,把所有静态的事物或制度都归溯到它们的创造性活力”。而“历史就是力图把所有这些零乱的东西、把过去的杂乱无章的枝梢末节熔合在一起,综合起来铸成新的形态”。可见,历史、艺术等都作为符号形式成为人类思想和精神形式化和客观化的重构力量。

73、  《圣经》分“旧约”和“新约”两部〔这是基督教的说法。犹太教只以“旧约”为《圣经》〕。这里都突出了“约”的概念。关于这个“约”的原始形式,我们来看《旧约:创世记》的一段记载(17:3-7)

74、白天和黑夜的界线是灯光;明天与今天的界线还是灯光。每一个明天都是从灯光熄灭时开始的。

75、  人们为了满足欲望而受缚于中介。中介的无限性决定了,人无法依靠自己的有限能力来摆脱中介的奴役。因此,人的追求永远无法达到自由。耶稣所传递的信息是很明确的,这就是,自由,即摆脱中介束缚而满足欲望,只有在拯救中才有现实性。换言之,只有在拯救中,人才能进入自由的生存状态。这就是自由的生命;在耶稣的福音里也称为“永生”,因为真实的生命把无限的中介包含了。所以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同上,14:6)

76、   莱布尼茨的“单子”不是一个算术单元,也不是一个纯数字单元,而是一个动力学的单元。这种单元的真正对应物不是特殊性,而是无限性。每个单子都是一个活的能量中心,正是单子的这种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构成世界的统一性。单子“在”,就因为它是能动的,而它的能动性正在于它不断地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并且不断地从自身展开这些状态。……单子的每一简单因素都包含着它的过去,孕育着它的未来。……是多样性中的统一性,变异中的存在,变化中的恒久。

77、现在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实验室、上万的科学家在培养体细胞,每天有成万上亿的细胞被消化、被倒掉、被“处死”。如果这种对生命的定义真的成立,难道这些科学家都要为杀害生命而非自我忏悔吗?难道我们要谴责他们伤害了人类的尊严吗?如果体细胞被看成是生命,就没有今天细胞学的所有成就,也就没有今天的生命科学,也包括“生殖”医学技术。

78、《约翰福音》在谈论生命(ζωή)时,首先把它和“光”(φῶς)联系在一起:“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1:4)(30)生命怎么能够和光联系在一起呢?我们知道,光在经验中指称一种使事物彰显出来的力量,如太阳光,灯光,光明等等。它的对立面是黑暗。在黑暗中,我们看不见事物;有了光才能看见事物。因此,光这个词包含着某种认识论意义。柏拉图在洞穴比喻中把光和真理等同起来。也就是说,人进入光便是进入真理。柏拉图是从认识论的角度使用光这个词的。《约翰福音》等同于光和生命,意思是说,有了这光就有了生命。如果把光理解为真理,那就不难理解其中关系。在这个思路上,《约翰福音》说:“但行真理的必来就光,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3:21)因此,我们看到,《约翰福音》还在真理意义上谈论生命。在光中的生命,也就是在真理中的生命;即:真正的生命。

79、  值得注意的是,亚伯拉罕是在揰立约”中看到中介的无限性的。当他听见神许诺祝福他的后裔时,他发现了他的生存延续。为了满足这一生存延续欲望,他放弃了自我追求,因为他发现他没有能力满足这一欲望。我们看到,这里有一个推理过程:亚伯拉罕否定自己的能力,放弃自我追求,是因为他看见了欲望满足需要通过无限中介。他看见了中介的无限性乃是因为神要祝福他的子孙后代。神的祝福和“立约”同时给出。因此,他的出路是接受“立约”。由此可见,亚伯拉罕接受立约乃是出于无可奈何的绝望。

80、中国有句古话:“人之肤发,受于父母”,如果简单的理解,大概是指从父母那儿遗传下来的都算是生命的一部分,都应该珍惜。而实际中也的确有学者曾经认为所有人类细胞(包括体细胞和生殖细胞)都是生命。这也许是对生命定义的第一种理解。

81、不过,对于一个活人来说,人的灵魂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对于离开人的身体的灵魂,谁也无法谈论;——谈论这个动作需要通过“口”(身体的一部分)发出声音。因此,要深入理解人的生存,这种灵魂-身体二元论显然是不够的。柏拉图在分析人的生存时就深刻认识到灵魂-身体二元论的不足。他虽然十分强调灵魂的主导性,但也注意到,对于那脱离身体的灵魂,我们多只能通过神话的方式来谈论。要理解人的生存,就不能脱离身体来谈论灵魂。为此,柏拉图讨论更多的是另一个字:σάρξ。

82、《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生命注定的何必去寻。”

83、作为人来说,不仅要有信念,精神,意志,更重要的是怀有对生命的敬意与感怀,认同生命,使它灿烂无比。

84、关于上述5个希腊字的关系,可以这样看,ψυχή和σῶμα的结合乃是一种属血气或属肉体的生存,称为σάρξ。就语言而言,如果单独使用ψυχή和σάρξ,它们都指称一种在人的心思意念中的生存。πνεῦμα和σῶμα的结合则产生了ζωή(生命)。πνεῦμα是通过耶稣基督而进入人的肉体的灵。对于基督徒来说,他们相信耶稣基督,圣灵进驻其中作为新的生存出发点。圣灵作为生存出发点在肉体中开始慢慢地成长,并拥有与之相应的身体或称灵性身体。肉体慢慢衰败死去,但是,在圣灵带领下的身体则逐渐强壮。显然,肉体是不能进天堂的。进入天堂的身体乃是在圣灵中成长起来的身体,而不是肉体。这便是ζωή。

85、   卡西尔在《符号形式的哲学》第三卷中探讨了“符号的包孕”(Symbolicpregnance)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凸显了卡西尔符号形式对生命存在维度和对知觉整体性的关注,更体现出卡西尔哲学面向未来的指向和审美超越原则。卡西尔指出:“所谓符号的包孕,我们指的是作为感性经验的某种知觉同时包含它所直接地、具体地表象的某种非直观意义的方式。”这种“符号的包孕”本身是有序的,属于一个确定的意义秩序,是一种有意义的生命存在、一种“先验的真实”,是“本质上的第一要素”。卡西尔的重要研究者克罗伊斯(Krois)认为,由于德语“Pragnanz”在英语中没有对等词,他建议将这个概念用英语翻译为“pregnance”。这个术语包括两个含义:冲压(stamping)和分娩的行为。克罗伊斯认为,卡西尔的符号意义概念的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在阿比·沃尔堡的汉堡研究图书馆发现的人种学和人类学文献,失语症和相关病症的医学研究结果中,特别是在科特·戈德斯坦的工作和雅各布·冯·乌斯居尔的理论生物学中。”而从哲学上来说,对“符号性包孕”研究的根源在于意图弥合笛卡尔以来的感性和理性的分立状态,这种状态如梅洛-庞蒂所描述的:“经验主义所缺少的是对象和由对象引起的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智主义所缺少的是思维原因的偶然性。在第一种情况下,意识过于贫乏,在第二种情况下,意识又过于丰富,以至任何现象都不能引起意识。”因此,在卡西尔看来,沟通和铺设人类灵魂与现实之路的是人类心灵的全部,包括它的功能、冲动、想象、意志和思维的总和。而“现实的真正概念不可能被表述成一个存在的简单和抽象的形式。它实际上包含了全部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在这个意义上,任何新的‘符号形式’——不仅指认识的概念和体系,而且包括艺术、神话和语言的直觉世界——都再现了一个由内至外的内容,即‘一个世界和心灵的综合体’,它独自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真正的统一体。”因此,对“符号性包孕”的理解重点应在于突出知觉的整体性和能动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了解“符号性包孕”的内涵及其美学精神。

86、  小结:我们在“无竟”和“物化”这两个概念中探讨《庄子》的生命概念,发现这一点:《庄子》并不企图给出一种生活模式;相反,它要我们不要固执任何生活理念。在它看来,任何生活理念,因其执着生存的某一方向,不得不扭曲生命。因此,真正的生命是包容一切可能性的;它只能在“无竟”中才能显现。人只有在“无竟”中观看一切可能性时,他才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生命。换句话说,世上众人的生活都在“物化”的某一方向上。每一方向都代表了生命的一种可能性。如果人们执着这一方向,无法向其它可能性开放,他们就不可能与真正的生命同在。因此,当《庄子》劝我们“寓诸无竟”时,实际上是要我们在单向可能性的生命中转向全面可能性的生命。只有在一切可能性都开放的境界中,生命才是完全的,真实的,自由的。《庄子》给我们提供的是“无竟”中的生命的自由,或生存的全部可能性。

87、总之,新约提出了两种生存状态:随人意的生存状态和神主导的生存状态。就形态而言,这一划分和柏拉图的关于两种生存状态的划分有类似的地方。在柏拉图划分中,“肉体生存状态”和“理性生存状态”都是在人的心思意念主导中的生存状态。前者是一种混乱无序的生存状态,后者是一种井然有序的生存状态。但是,在新约看来,只要在人的心思意念中,人的生存就是一种肉体生存,是一种死在罪中的生存;而那种所谓的理性生存状态是虚构的。人只能在信心中接受耶稣基督而顺从神的带领,才能与真理同在。因此,柏拉图所设想的那种和真理同在的生存状态只有在基督徒的生存中才有现实性。

88、人在生活中可以直接体会自己的生存力量,比如,人有欲望并追求满足欲望;有情感并加以表达;有想法并实现之等等。这里,欲望、情感、想法等的产生及其满足过程是自己还活着的直接验证。在这种生存状态中,人的欲望、情感和想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或者说,有什么样的欲望、情感和想法,就有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即使在欲望满足、情感表达和想法实现受到阻拦而无法满足时,人们还是会在欲望、情感和想法的推动下追求满足。考虑到欲望、情感和思想的有限性,不难指出,这种生存是有限的,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保罗在《哥林多前书》(2:14;15:44-46)用了ψυχή的形容词性表达式ψυχικός(属魂的)来指称这种在灵魂主导下的有限的生存状态。 

89、“集合定义”往往是通过列举生命的一系列特征来定义生命。如目的性、自主的形态发生和繁殖的不变性;或者自我繁殖、遗传、进化和新陈代谢。一般的生物学教科书列举的性质更多一些,比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进化、应激性、自稳态、自组织等等。集合定义通过各种性质的相互补充来帮助我们区分生命和非生命,这可以使我们避免过分简单地断定某种性质是否是生命的本质属性。然而,这既是它的优点,又是它的缺点。因为哪些性质可以作为生命的定义特征,哪些不能,仿佛并没有一个一致的标准。这就使我们感到集合定义有时显得相当任意。这种定义的性质列表总是变动不已,有的人的列表长一些,有的人又短一些。不同的人总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列举出不同的性质。

90、“明天”乃是人生中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

91、  我们在《庄子》和《圣经》中发现了两种既相同又相异的生命概念。首先,这两种概念都深刻地批评中介崇拜。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有一定的观念,计划,和目标。当人们认定自己所持有的乃是好的时,他们就走向中介崇拜。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生活就预先决定了。换个角度看,他们的生活从头到尾是没有变化的,因为终点在开始时就决定了。我们试用符号来描述这一过程:设个体甲在一定的观念,计划,和目标中生活,从时间t1到时间t即,甲t1a甲t比较甲t1和甲t我们发现,虽然有时间上的变化,但由于甲t2无非是甲t1之实现,因而甲t1a甲t2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时间延续或完成。在甲t2中有的一切,早已为甲t1所包含了。因此,甲t1a甲t2是一个没有更新,没有创造的过程。或者说,它是一个走向终结,走向死亡的过程。甲t2的到来就是甲的终结或死亡。

92、刘大白《红色的新年》诗:“世间的生命,是谁养活的?”

93、  《圣经》中的立约-拯救概念也强调甲t1和甲t2之间的更新变化关系。人在生活中总会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想法和筹划。当人把这些想法和筹划付诸实行时,他就在规定自己的未来生活。在这一规定中,未来已经在当下被决定了。然而,由于拯救概念的参与,人的生活出现神的计划和人的计划之间的冲突。人作为人,他只能按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去规定自己的未来。但是,当人接受立约而向神的计划开放时,人的想法和计划就不能不受到神的计划的挑战。对于神的计划,人是无知的。人对它的开放在于人对它的信仰和依赖。在信赖中,神的计划被给予而冲击人的计划,并使之调整,改变,乃至放弃。

上一篇:王者荣耀搞笑昵称【文案10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