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不求甚解的造句【文案39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27 05:16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不求甚解的造句

1、他这种对问题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是成绩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

2、小明不求甚解,胡乱把这道题解决了,结果受到老师的批评。

3、每次妈妈教我做这做那的时候,我总是不求甚解,到了自己动手时,立刻就傻眼了。(不求甚解的造句)。

4、(释义)原意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是一个典型的古今异义。

5、而自读课文,其重要的目的是带着在教读课上学到的方法,学生自己去阅读,因而,这就不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搀着扶着,而要放手让学生到书本中去“游泳”,与文本的心灵密语碰撞交流,切己体味,虚心涵咏。自读课文的教学,就是要教师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因而,自读课文就不需要在字词句上“求甚解”,过多地纠缠,而是要引领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6、我们做事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要不求甚解。(不求甚解的造句)。

7、也有这么一句有意思的话“一般人能理解的你,那你也就是一般人了”,很多人不求甚解,并不是不可以干,而是“差不多可以了”,所以一直“一般”。

8、19)曹伟学习努力,刻苦钻研,从没有不求甚解的现象。

9、我们要好好学习。不懂不能不求甚解,要刨根问底。



10、“儿童从小就能对语言渐渐的了解,不过对于文字的了解必须加以强制学习的训练。成年人平时读书阅报大多是采取一种‘不求甚解’的态度。这是一般综合的实用的态度。但在国文教学、教师准备时,必须字字查清楚、弄明白。学生呢,在学习时也必须字字求了解。这与一般不求甚解的态度刚好相反。然而不求甚解的那份能力正是经过分章析句的学习过程而得到的,必须有了咬文嚼字的教学培养后,才能真正达到那种不求甚解的境界;没有经过一番文字的分析的训练,欲不求甚解,也不易得呢。”(《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7页)

11、11)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采取依照课文注释或者教学参考书的注释为学生讲授,照本宣科,不求甚解,这是大忌。

12、李文海,男,1953年生人,河北曲周人。曾任河北省记协副主席,邯郸日报社d组书记、社长。出版新闻论著6部9本,计250万字,先后被评为首届河北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河北省资深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13、 (解释):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14、看来经理对这问题不求甚解,所以他的分析似是而非,未能切中要点。不求甚解的造句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提倡进取思考,反对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15、小民学习从来都不会不求甚解,果然他这次考试得了100分。

16、例如,学生可以按照“思维支脚”、“思维漩涡”、“思维钩子”逐一看书。比如某学生看《词源》,可以看三遍,第一遍看每个字的意思,这是按照“思维支脚”看书。看完一遍后,再按“思维漩涡”看。

17、22)我们要认真读书和学习,有不懂的地方千万要问,不要不求甚解。

18、  走马观花 囫囵吞枣 和囫囵吞枣 一知半解 望文生义 含英咀华

19、今天下午的物理课讲的重力加速问题小明不求甚解的听完,现在我问他这方面的问题他都答不上来了。

20、老师告诉我们,如果基础部分不求甚解,日后会很麻烦。

21、时下,可供学生阅读的书可谓汗牛充栋,这些书永远不可能读完,需要有方法地读,有选择地读,有策略地读。对于一些消遣、娱乐性的书,可以怡情地读,不求甚解则可。用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的话说就是:“要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学会‘连滚带爬’地读。不要每一本书都那么抠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读,要容许有相当部分的书是‘连滚带爬’地读的,否则就很难有阅读面,也很难培养起阅读兴趣来。”对于经典篇目,温先生还提醒:“培养什么口味还是要留意。年轻人还是要读一些有经典性的基本的书。”

22、遇到难题的时候,要认真思考,不要不求甚解。

23、不求甚解,发展到现在,已经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理解肤浅。这与陶氏原意大相径庭,也是后人对这个词儿产生多种解读的原因。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上,该“求甚解”还是“不求甚解”,常常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读书就该字字落实,咬文嚼字;也有人认为,陶渊明读书尚且“不求甚解”,况我辈乎?

24、对待学习应采取认真的态度,那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

25、整本书阅读时,经典篇目宜“求甚解”,一般篇目“不求甚解”。

26、平时学习不认真,马马虎虎,不求甚解,到用时就会感到知识贫乏,一筹莫展。

27、小明读书不死记硬背,是不求甚解,他只要知道文章大概意思就认为读完了。

28、教读课文,往往都是精华所在,都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佳凭借,这些课文要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会变成一个空洞的、说教的东西。

29、对待英语课,他总是厌烦至极,每次作业总是不求甚解的去完成。

30、这次考试成绩出来了,不求甚解的同学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31、1) 为了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老师不求甚解,聚精会神的研究一遍又一遍。   

32、这是需要精读的文章,怎可不求甚解,随意浏览

33、成语不求甚解的原意是读书只求领会文章要旨,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现在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对工作马虎,对情况了解不深入。

34、今天下午的物理课讲的重力加速问题小明不求甚解的听完,现在我问他这方面的问题他都答不上来了。

35、在学习上,我们要理解透彻,深入领会,不能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36、中医有很多杂志刊发论文,关于黄帝内经的解读也是一个常有的题材。按照现在的文献格式,往往是把黄帝内经里面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拿出来,通过其他章节的内容,以及后世研究者的解读,来总结出一个新的解读。但是我至今也没有看到一篇分析整个黄帝内经框架的。

37、曹伟学习努力,刻苦钻研,从没有不求甚解的现象。

38、我觉得课文应该分析的咀嚼;“讲解”若是这个意义,似乎正应该详尽些。固然,我们日常读书看报,只求了解主要的意思就够了,偶然一两个不识的字、不明白的词语,大概总放它们过去,懒得去查字典或辞书。这或可以叫做“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不求甚解”而能了解主要的意思,还得靠早年的训练,那一字一句不放松的、咬文嚼字的工夫。若没有经过这种训练或用过这种工夫,而也取那“不求甚解”的态度,便往往不能了解读物的主要的意思;这种人自以为了解,其实往往只是望文生义罢了。(《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页)

上一篇:适合写给老师的文案句子【文案62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