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顾炎武是谁【文案41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27 03:47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顾炎武是谁

1、也就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而已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作为一个江南文人竟然留寓北方达20多年,游历北方大地,无非是为了乘机而起推翻清朝统治,其民族气节一直以来激励很多志士仁人。他的政治思想,特别是他的民族性,对于后来的晚清的资产阶级革命有引导性作用,资产阶级革命家章炳麟在反对清朝政府的时候,自署名章绛,同顾炎武初名,可见顾炎武思想的影响力之深远。

3、顾炎武的书法有一种学者厚重而洒脱的风格,此件书作上款人为“清仪老友”,当是顾炎武的同道中人,故书此示之,作为遗民生涯的一种心灵慰藉。(顾炎武是谁)。

4、“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5、顾炎武在家中没法待下去了,只好背井离乡,开始了旅居生活。

6、比如,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是晚清梁启超、麦孟华诸君之于亭林的重新“发明”。1897年,梁启超《万木草堂小学学记》:“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此义不明,即好学之士亦每以独善其身为主义,而世变益莫之振救,不知栋折榱崩,其谁能免?即不念大局,独不思自保耶?”麦孟华《民义自序》:“顾炎武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是固保种族、存国教之先务欤!其亦海内魁桀之所宜有事者欤!”另一康门弟子刘桢麟1897年6月在《知新报》发表《论中国守旧d不如日本》:“中国今日之不振,士人实当坐其咎。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种族之华能,无非类之,惧君父之患,宁非臣子之辱,如其以存中国为心,则虽倡言守旧,吾不以责之也,如不以存中国为心,则虽日言变法,日事西学,适足为外人先路之导耳,奚论守旧!”亭林“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之说,原有保国、保天下的分别,亦因分别,对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责任判分;而晚清维新d人直接将这两层涵义合二为将“保国、保种、保教”糅为一体。

7、我们这里是大学,第一任务是教学,把青年学生培养成高水平、高素养的面向未来的优秀人才。既然第一任务是教学,那么教学就要有备课本,这个备课本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老一辈著名学者、陕西师大黄永年教授曾说,老师在课堂上要讲自己的心得,尤其要讲自己明白的,不讲自己不明白的。这个要求看上去不高,其实很难达到。我们上课之前要备课,备课本一年又一年要修订,到底其中哪些内容是自己的心得呢?有个知名教授讲校勘学,后来讲义出版了,结果有人在《读书》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他的这本教材与民国间某位先生的著作内容相似,今天的话说涉嫌抄袭。这件事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快四十年了,我记忆犹新。我的老师霍旭东先生曾说:“教好一门课,就是一碗饭。”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说,教不好课就端不住饭碗。

8、水军十一万,虎啸临皇州。巨舰作大营,飞舻为前茅。黄旗亘长江,战鼓出中洲……沉吟十年余,不见旌旆浮,忽闻王旅来,先声动燕幽。阖闾用子胥,鄢郢不足收。

9、2015年10月,芬兰伊纳里,清晨一只驯鹿穿过黎瑾眼前的道路 图/纪韩



10、学新闻传媒出身的晨星毕业后进入到金融行业,这不是他喜欢的行业,而是一个“为了生活被迫的选择”,工作压力大,社会规则与学校完全不一样,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逐年累积,“那几年我处于有点愤世嫉俗的状态,觉得身边的人好像都很俗,特别是在金融行业,在上海这样的一个环境,大家每天都在谈钱,从来没有人跟你讲诗和远方,社会也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

11、顾炎武自小至老手不释卷,出门则总是骑着一头跛驴,用二匹瘦马驮着几箱书。遇到边塞亭障,就叫身边的老仆到路边的酒店买酒,二人对坐痛饮,咨询当地的风土人情,考究其地理山川。

12、前老板提出的问题让她忽然顿悟,“我没有办法将注意力放在工作上,或者说我没办法把眼前每天的苦逼与旅行在外的各种豁达、自由、无拘无束串联在一起,我没有承担起旅行的自由与现实的束缚的落差,并且一意孤行地认为现实也应该是自由的。” 

13、在明朝曾经当过国子监祭酒,明亡之后,养母遗嘱让他不事二姓,于是他终生都没有在清朝做官。他生性刚烈,康熙年间,有人推荐他修明史,他断然拒绝,而且还说:果真让我修明史,我要不然就学习介子推逃走,要不就是学习屈原去死。

14、就随便投资120亿建了全国县级市里程长的中环快速路而已

15、 《台湾,好自为之》 《谁说中国只会抗议?》  

16、10余年后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大明帝国。炎武“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盛”(《神道表》),山川依然而人事全非,颇有不胜今昔之感。

17、自由职业带来新的焦虑,在继续做LonelyPlanet兼职作者时,黎瑾也给其他的媒体供稿,但收入大约只有原来工作的一半,还是不稳定的。同时她要忍受旅途不再单纯的分裂感,写旅行指南不能仅仅是个人的见闻,需要四处调研,从清洁工、服务员、售票员、包车司机、旅行者等各种人那里挖掘信息。

18、选择以旅行为生活,好与不好的事情相伴而来。黎瑾遇到过善良的人,在俄罗斯半夜找不到预订的民房时,一个路人邀请他们去自己家住,也曾在德国街头被人拦住索要过路费。“旅行的每一天都在发生不一样的状况,可能是你曾经想不到的。有全职工作的时候,你解决的是具体的问题,不会遇到完全陌生的问题。”

19、顾炎武晚年潜心致力于学术,每天除了读书,都是写书,并且将自己平生所学集结成日知录,留给后人参考。

20、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帝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三度致书叶方蔼,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以死坚拒推荐,又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

21、昆山=新加坡×4(国土面积641平方公里)

22、我是1999年开始讲“文献学”这门课的,那年36岁。在那之前,我开设过“目录版本校勘学”,大概是1989年。我的导师王绍曾先生出生于宣统二年(1910年),我跟他学习的时候,他已经年纪很大了,所以我刚刚研究生毕业留校,王先生就让我替他讲这门课,是古籍所硕士生的课,开始几次课王先生来听,后来就不来了。备课本是我自己写的,王先生当然也有备课本,没有给我看。1999年开文献学,是为山大文学院的研究生开的必修课,当时是4个学分,每周4学时。记得8月20日文学院院长谭好哲老师(大学时候谭老师给我们讲马恩文论)通知我,说文学院教授们商议为研究生开公共必修课文献学,9月1日上课。就是说只有10天时间。我说:“谭老师,我没有讲过文献学。”他说:“你不是文献学专业吗?”我一时无言以对,回去开始准备上课。首先拟定了章节目录,请王绍曾、蒋维崧先生看,又借去北京出差的机会,请冀淑英、黄永年、安平秋、裘锡圭、杨忠几位先生看过,得到充分肯定,也得到宝贵的指导。接下来,每周一次课,四学时,从下午两点上到六点,我这一个星期什么也不干,只写讲义,每周用山大古籍所400字绿格稿纸写一本(100页),18个周写了18本。课就讲完了。当时奋笔疾书,字迹潦草,速度很快。那么,材料从哪里来呢?

23、川藏高原给Panda大的触动是藏民们的生活状态、精神信仰,和他这样长期在城市里生活和工作的人完全不一样。“他们比较纯粹”,他说。但同时他明白,这样的生活无法效仿,你难以在旅行中寻找解决城市生活困境的方法。

24、“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扩展资料:顾炎武出身乡宦,自小读书,十四岁参加复社活动。复社是一个图谋革新的社团,成员大多是爱国的知识分子。

25、思想缘时势逶迤,因此,在晚清中国“世变之亟”的当口,相较于黄梨洲、王船山,与经世相关更密的顾亭林是被引申较多的一位。晚清的顾炎武评述中,举曾国藩、梁启超二人为例。曾国藩说:“我朝学者,以顾亭林为宗。国史《儒林传》褎然冠首,吾读其书,言及礼俗教化,则毅然有守先待后,舍我其谁之志,何其壮也”;亦讲其“博大精微,体用兼赅”。而梁启超在1902年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说:“言清学之祖,必推亭林。诸先生之学统,不数十稔而俱绝,惟亭林岿然独存也。”他在后来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亭林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清代许多学术,都由亭林发其端,而后人衍其绪,“我以为现代青年,很应该用点功夫,多参阅些资料,以看出他的全人格”。

26、我们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经历过的老师总不下几十人,甚至于上百人,扪心自问,有多少老师让你真心满意、久久不能忘怀呢?当个好老师,是一件难事。关键在于老师的水平,其次才是表达能力。有学问讲不好,这样的老先生我见过,殷孟伦先生、蒋维崧先生,学问大得很,讲课都不很好!高兰先生、赵俪生先生,讲课精彩之极。霍旭东先生说听高兰先生讲课,屁股会不知不觉离开座位,袁世硕先生还模仿过赵俪生先生讲课的语调。又有学问,又会讲,那该多好!有的人备课不用功,学问浅,却巧舌如簧,滔滔不绝,听着很精彩,事后全忘了。我们要做踏踏实实的老师,多读书,多读专业书,对上课内容反复研究,各家说法有什么不同,如果相同,那么谁先谁后,把源流摸清楚,把开创者和因袭者区分开,把后来居上、更上一层楼的人提拔出来,为那些做出学术贡献的人树碑立传,你的课就不落俗套了。

27、(为保护采访对象隐私,Panda、晨星、阿兹猫均为化名)

28、Panda原本打算过年后重新找一份工作,没想碰上了疫情,之前有意愿的岗位取消了招聘,没有看到太合适的工作,他开始自己接项目做。“其实自己接项目工作和旅行时候的状态有点像,我可以做决定,要不要合作、以什么价格,赚的每一分钱都完全靠我自己,哪怕我赚得没有原来那么多,但是有成就感。没有人会对你指指点点,没有人会强迫你去做一些你不想做的东西,我觉得比较自由。”

29、当张名振(字候服,南京人)于顺治十年(1653)九月在长江口大破清兵,进屯崇明(今属上海),明年正月,又率“海舰数百”溯长江而上,直抵镇江。

30、“可能每一代的年轻人,都会有这么一段时间,会特别想去外面看。你在外面没有什么压力,没有什么业绩考核,没有什么领导催你做PPT,你会觉得特别好。再加上你在外边看的风景,遇到的人,凶也好、友善也好,对你来讲是个很新鲜的事情,这样你就会觉得我在外边的世界很精彩。但你的职场是很难连续的,你回来之后,可能还只能做跟以前一样的工作。你的薪水达不到一个提高,你没有办法去享受更高品质的旅行。年轻的时候你可以接受穷游,但是你三十多岁,有孩子,有老人,还能接受穷游吗?”

31、顺治十四年,顾炎武变卖家产,只身北上,开始了终其后半生的漫游生活。在25年间,他遍历大河上下,所到之处,即考察山川形势、风土人情,同时广交师友,砥砺学问。后人记载顾炎武在旅途当中往往用骡马载书随行,每到一处,都会访问当地故老,将所见所闻与书中的记载相参照,一旦发现不同之处就记录下来,详加考辨。他一生学问的结晶《日知录》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的。

32、2016年3月,黎瑾和纪韩在英国巴斯,亚欧自驾之旅完成一半 图/纪韩

33、  顾阿瑛在秀美的玉山佳处举办了赫赫有名的玉山雅集,当时有名的文人如柯九思、黄公望、倪瓒、杨维桢等都是座上宾,这些诗人不单擅长诗文曲赋,还兼书画琴棋诸艺。

34、在现代城市工作的很多年轻人经历过类似的内心冲动。这种冲动有时甚至不需要鲜活的图片,仅仅是一句话就能唤醒,例如高晓松的“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以及2015年郑州女教师顾少强辞职信里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两句话在社交网络上铺天盖地,反映了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对工作和生活的不满,对远方旅行的向往。

35、清兵南下时,顾炎武参加了抗清斗争,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城破,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自杀。此后,他以商人身份暗中活动,联络抗清力量。后被官府追捕,逃离江南,前往山东。在北方的二十多年里坚持反清。

36、顺治十二年(1655)春季,炎武回到家乡昆山。原来,顾氏有世仆名陆恩,因见顾家日益没落,炎武又久出不归,于是背叛主人,投靠叶方恒。

37、这种因“君国之变”演化而来的维新思想,在日益激进化的时风中便直接发展成了“种族革命”。其后的士林言说,顾、黄、王的经世学问,更多地被加入了“激动种姓”之义。邓实《国学无用辨》文:“明之季,国既亡矣,而北有夏峰、习斋,西有二曲,东南有亭林、梨洲、船山,皆思本所学以救故国,著书立说,哭告天下,而天下之人不应,漠然若毋动其中,其言不用,而神州遂至陆沉。夫使数君子之学,得以见施于时,则亭林乡治之说行,而神州早成地方自治之制;梨州(洲)原君原臣之说昌,则专制之局早破;船山爱类辨族之说著,则民族独立之国久已建于东方矣。是故数君子之学说而用,则其中国非如今日之中国可知也……惜其学不用,乃以成此晚近衰亡之局,而反以无用诬古人,古之人不更悲乎?”所以后来黄濬总结:“明末梨洲、船山诸儒,痛心胡祸,稍申君与国之辨。清网一密,诸说阒然。清末能知世界大势怵心亡国者,郭筠仙之外,唯曾劼刚。劼刚议论中,已大胆以国家为一单位,不复斤斤于‘圣清’‘我皇上’之习说。”汪国垣则直接说:“清季种族革命论,其远源实自黄太冲、顾亭林、王而农发之。”梁启超后来也曾概括过:“近三十年间,把第一个一百年的思想全部复活。头一件,他们消极的和满洲人不合作的态度,到这时候变为积极的,卒至推翻清朝,建设民国。第二件,他们的学问种类和做学问方法,因为欧洲文化输入,重新发生光彩,越发向上进。”和满洲的不合作,“种族自卫,无滋蛮貉”,至清末,易化为推翻清王朝的种族革命之说,这同样也是时势之于思想的塑造,或者称之为“再阐释”。

38、昆山地图威武霸气,乍一看是不是以为是一一只雄鹰呢!

39、甲申(1644年)之变(即大顺军攻占北京,明崇祯帝自杀,后清兵入关)后,顾炎武积极投身到当时的江南抗清斗争当中。公元1645年,清兵南渡长江,攻陷南京,大肆屠杀。江南各地爆发了激烈的抗清斗争,顾炎武与归庄、吴其沆等在苏州、昆山起义。后起义失败,昆山城陷,死难者4万余人,顾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两个弟弟遭杀害,好友吴其沆也被捕蒙难。顾炎武的嗣母王氏闻讯后绝食15天死节,临终时给顾炎武留下遗言:“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国恨家仇,嗣母遗言,使顾炎武终生保持了不与清廷合作的态度。此后5年中,顾炎武辗转于太湖沿岸,联络各地抗清志士,屡经磨难,甚至蒙受牢狱之灾。在这种情况下,他已经不可能继续待在江南了。

40、课艺书之外,戊戌以降的科举改革又使得各类西政时务、经济史论类的图书成为石印书坊的营业重心。其中,顾炎武著作在晚清上海新式印刷业中成为利薮,亦与废八股、改策论的制度变革有莫大关系。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