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作品长篇小说
1、上编着重强调西方小说输入对叙事模式转变的作用:侦探小说的倒装叙事令晚清“新小说”重新安排“情节时间”,改变连贯叙事模式;西方心理学令“五四小说”突破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结构,由此现代小说转向以情绪、性格为中心,从而完成叙事模式的整体转变。(叶圣陶的作品长篇小说)。
2、虚构性的文体在中国古代不受尊重,这种自古以来的文学观念决定小说是末流,其原因在于中国古代推崇有“我”的文学,更多体现在诗文中,古代小说中则少有。中国古典文学强调作者的主体位置,强调写“我”看见、理解、感受的世界,其认为文学不是写虚构的事情,而是重抒发自己的情怀,因此中国古典文学叙事传统弱而抒情传统强,诗文占主体地位,小说则不受重视。
3、作者指出,古代小说基本使用全知叙事的上帝视角,无所不知,偶尔有限制叙事出现,也是“情节单纯的记录见闻的散文”,而不是复杂的长篇小说,“故作家容易保持视角的统一”,因而古代小说在限制叙事方面无甚成功范例。
4、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
5、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
6、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
7、晚清“新小说”:限制叙事(叙述者作为观察者、记录者)
8、1919年到1924年,是叶圣陶以“五四”为中心的早期创作阶段。他是继鲁迅之后,新文学运动初期重要的小说家之他的出版于1922年3月的《隔膜》,是新文学史上第二个短篇小说集(第一个是郁达夫的《沉沦》)。
9、《古代英雄的石像》,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6月版。
10、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出版、教育部门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一直到1982年,还以近九十岁的高龄,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从三十年代开始,叶圣陶主要从事语文教科书的编纂出版工作,文学创作退居次要地位,作品数量显著减少。
11、《隔膜》,是叶圣陶先生早年的一本重要著作,初版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三月,是“文学研究会丛书”的一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笔者收藏的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四月的“国难后第一版”。
12、《西川集》,重庆文光书局1945年1月版。
13、“人生苦短,云卷云舒,看似相同的每一天,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不一样的故事。若在风烛残年,尚能记起有一抹亮色闪耀,寒冷的冬天,还能感受到明媚的阳光在远处等待,那人生还有什么悲苦让你畏惧不前?”
14、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协小说创作委员会委员,张炜工作室学员,山东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首届齐鲁文化之星。出版小说集《赛火车》,著有长篇散文《大地笔记》《湖边书》等。
15、《未厌居习作》收集了1923一1935年间的散文36篇,1935年出版,其中有一部分曾收入过《剑鞘》和《脚步集》这些散文内容比较丰富,形式也不拘一格。
16、“五四小说”的突破:以性格为中心的叙事结构。
17、《稻草人》是新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作者叶圣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茅盾这样评价叶圣陶:你要从他作品中寻找惊人的事,不一定有;然而即在初无惊人处,有他那种净化升华人的品性的力量。
18、叶圣陶的早期作品以描写小市民、小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著称,他站在冷静批判的立场上,以严肃的创作态度,忠实于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先后创作了《乐园》《低能儿》《小铜匠》《潘先生在难中》等以教育为主题的小说,一方面展现了军阀战争给城镇居民造成的颠沛流离,痛苦不安,另一方面塑造了如《潘先生在难中》的潘先生那样的知识分子和小市民形象,讽刺和揭露了他们的小市民习气,他们自私,善于见风使舵,消极求安,极易得到内心满足,又常常处于自我矛盾,精神空虚的状态,茅盾称他们为“一些心脏麻木的然而却又张皇敏感的怯懦者”。
19、用“我”的游历作为框架,以便引出他人故事(或生活片断)的叙事方法,后期“新小说”家仍大量运用,如包天笑的《牛棚絮语》、周瘦鹃的《云影》、王钝根的《予之鬼友》、息游的《孤凰操》、恨人的《埋儿惨史》。
20、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山东省第三届齐鲁文化之星。曾获中国第四届红高粱诗歌奖、中国第二届网络文学大奖赛诗歌奖、第四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齐鲁文学作品年展佳作品奖、山东省作家协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诗歌一等奖等。
21、“史传”的补史功能更多应用到“新小说”家的社会史小说中,其中以小人物写大时代的叙事技巧突破了全知叙事;“诗骚”则更多化为“五四小说”中的主观抒情色彩,不再是单纯的引录诗词,而以重视情调和意境突破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结构。
22、(游记)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全知叙事者,完全有权利自由调遣人物、安排情节;可这种游记式小说则只能紧紧扣住旅人的脚步和耳目。例:《上海游骖录》《剑腥录》《老残游记》。
23、“就在这时,他突然发现,在他的脖子下方,衣领遮住的地方,不知什么时候也有一只蝴蝶。只不过那蝴蝶颜色素淡些,离远了看不出来。但那只蝴蝶画得真好,好像他一不小心掀开衣领,它就会振翅飞出来似的。”
24、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25、封面图|Pexels(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6、附录二说“诗史”——兼论中国诗歌的叙事功能
27、1923年,叶圣陶先生进入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此后于1928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连载于《教育杂志》上。
28、一些五四作品中,作家和视角人物(第三人称人物)距离较大(有的甚至抱有嘲讽态度),因而客观化倾向更明显,如鲁迅《幸福的家庭》、《高老夫子》,叶圣陶《一包东西》、《演讲》,冰心《寂寞》,王统照《司令》等。
29、作者指出接触西方小说前,中国古代小说基本采用连贯叙述;晚清“新小说”则在西方侦探小说的热潮中吸收倒装叙事和交错叙述这种靠悬念抓住读者、更具神秘感的叙事技巧,注重故事;到“五四小说”,此类创作手法已不再新鲜,结构上技巧熟练化,因此不再着眼于通过情节的重新编排增加故事的吸引力,而是借此表现人物情绪,因为“人们并非总是理性地、顺序地、连贯地、完整地回忆思考”,所以自然时序的连贯叙述并不适应人物意识的情绪变化。由此,“五四小说”根据人物感受,以情绪变化为线索重新剪辑情节、安排叙事时间。
30、回复“真题”,可下载各大高校文学考研历年真题;
31、下编主要讨论传统文学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两种移位的合力”除西方小说输入影响外,还有对传统的转化。和西方输入的新知相比,传统的转化是在作家不自觉状态下完成的,化成一种趣味和眼光在小说创作中,因而比西方小说的影响更不容易为作家读者所觉察。
32、“母亲曾告诉我,那是一条真实的鲤鱼,大得吓死人。黄河决口后,它搁浅在城北一片沼泽里。发现它时,已是遍体鳞伤,只在鳃边含一团泥浆,它不仅顽强地活着,而且身上剩下的鱼鳞依然金光闪闪....
33、在讨论传统文学有哪些因素对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起作用时,作者认为从古典小说出发无法完全说清现代小说叙事模式的传统因子,由此提出古典文学中“史传”和“诗骚”传统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关系。
34、引诗词入小说构不成五四小说的特点,倒是“诗骚”入小说的另一层面——浓郁的抒情色彩,笼罩了五四时代的优秀小说。五四作家不会像“新小说”家那样把史书当小说读;但五四作家也有一种“误读”,那就是把散文当小说读……对“诗趣”的追求……把“情调”和“意境”作为判定小说优劣的重要标准,这本身已足见“诗骚”的潜在影响。……打破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结构模式。
35、《存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60年8月版。童话:
36、他在本时期共写了五十多个短篇,分别收入《隔膜》、《火灾》、《线下》三个集子。写了二十八篇童话,1923年印行的《稻草人》,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童话集,被鲁迅誉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
37、那片沼泽就在母亲的村子附近。母亲说,很多年后,还有人在那里捡到过一片碗口大的鱼鳞......
38、《叶圣陶散文》(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