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孔子是世界上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几十年。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在《论语》中孔子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比如,“信则人任焉”即为“人之所助者信也”的同义表达;而“君子贞而不谅”“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可看作是“履信思乎顺”的具体阐释。将“信”作“伸”解,可以理解为内在于心的“诚”发见于人、事的状态,即忠于内而信于外,内恒有而外恒陈。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教弟子立“信”实际上就是教之有“恒”,因有“恒”而致人“信”“任”是事态发展的应然趋势。
3、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4、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5、关于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6、教育在于明德。首先要学会做人,再学习做事。
7、孔子办学是面向全社会的,属于开放办学。在面对如何选择学生这一问题上,孔子采用“有教无类”的仁爱教育理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行束脩以上,无未尝无悔焉”。(《论语*学而》)。即“自己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没有不教他的”。也就是说,孔子选择弟子不分贫富,不论门第高低,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便教授与你。同时无论你品德优劣与否,只要拜在我的门下,我便以“仁”、“爱’启发引导你。因此,在孔子的弟子中,有的小于他几十岁,有的如子路仅小于他九岁。
8、孔子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逐渐衰亡,新兴封建制度逐渐兴起的历史过渡时期,他是这个过渡时期的过渡人物。孔子的思想基本上代表了当时比较开明的奴隶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前进的倾向和要求。
9、关于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指文化知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内容。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10、这个知识点是四大部分中的哪一部分,哪一章,哪一节?(即定位);
11、孔子出生的鲁国是当时文化的中心,周朝的典章制度在鲁国保存得完整,孔子自幼受到西周文化熏陶,因而对周礼熟悉和钦佩,“吾从周”便是他发自内心的活语。
12、(2)教育作用:①社会功能:庶、富、教。②个体功能:“性相近,习相远。”
13、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因材施教就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在《论语·先进篇》记载:有一次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翻译成今天的话意思是: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子路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说:“你有父亲和兄长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问:“先生,我要是听到一个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父兄的意见,三思而行。”可见,孔子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也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这些因材施教的典例,今天对每一位老师和家长都有教益和启迪。
14、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15、在《论语》中,孔子强调通过不断学习、实践、修养和交往,使人形成与其社会本质相适应的人格素养,进而为自身发展奠定基础。特别是《述而》篇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更是对这一思想的精炼概括,并突出强调了成“人”的四个基本方面。
1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其中,他将“仁”作为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B项正确。
17、即孔子注重启发学生先自我思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与“思”结合起来。
18、双十一感谢月优惠活动已经开启,超级划算!需要超级真题、背诵手册的同学,抓紧时间入手了,考研,我们来得及!
19、“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20、孔子一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分享自己思想主张。
21、(3)教育与人的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2、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孔子为此曾多次表扬颜回。他主张“温故而知新。”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时应当独立思考,但思考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3、《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里论说的是教育对于治国的作用。
24、学习规律:要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的关系。
25、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6、赞成敬鬼神,对鬼神既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
27、孔子把“中庸”看作是高尚的美德。这是孔子在“礼崩乐坏”、社会纷争、新旧交替的历史条件下所总结出来的调和、折中社会关系的方法,也是培养新型人才的新理论。
28、孔子出生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少也贱”,长期生活在下层人物中,了解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同时,他又有与当权者交往的机会,进可为官,这就是孔子既忠君又爱民思想产生的原因。
29、孔子的教学内容虽袭用西周“六艺”名称,但对所传授的学科都已作了调整,充实了内容。孔子进行研究并编成教材的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孔子的教学内容存在三方面特点:其偏重社会人事;其偏重文事;其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30、学思并重:学习和思考一样的重要,千万不能一味的学而不去想,凡是要做到为什么?并且得到答案。
31、(释义):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32、(注音):xué ér shí xí zhī
33、即现在的“素质教育”。孔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全方位的来塑造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让其单方面发展。也不能只学习一技之长。
34、③学思行结合:“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他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以致用”。由学而思而行,是孔子所探索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
35、教育目的: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
36、(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A项正确。
37、他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38、——节选自333“超级套餐”系列《超级真题》
39、孔子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教育上,他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教育学说是孔子思想中积极的成果。
40、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1、孔子晚年时期的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42、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3、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考试的重点,也是易混点。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44、学而时习,温故知新:经常的去复习下以前学过的东西,或许你能够重新获取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45、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46、国学网站:www.minglunshuyuan.cn
47、其次,孔子提出“庶富教”观点,他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首先要发展它的人口,有了众多人口,就要发展经济,使民众富足起来,然后再加强教育。初步意识到教育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
48、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49、即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他们的智力水平和个性差异,来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50、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51、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52、关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53、“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孔子认为人的先关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54、关于教育对象: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55、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6、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57、(9)论教师:孔子主张作为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58、教育方法:注重启发、诱导,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注意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
59、(5)教育方针:有教无类。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行结合。
60、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61、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出了一个圣人孔子,他是老师的鼻祖。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如今的老师们看看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62、孔子从教育目标出发,在继承“六艺”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在他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两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精心整理历史文化材料,编著成“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宗教成分较少;偏重文事,轻视武事;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自然知识缺乏。
63、四是“信”教。“信”至少包含两种意思,一种是人言(承诺),一种是伸展。孔子说:“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意思是只有顺应天道正义才能获得上天的庇佑,相应地,在人与人之间,只有履信践诺才能获得支持和帮助。而履信践诺需要基于顺道义这个前提。
64、“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有教无类”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65、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立国治国要解决三个重要条件,即三个施政大纲:首先是“庶”,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再次是“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66、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可简括称之为“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条件。
67、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仁”是礼的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68、孔子的孝体现着仁,贯穿着礼,他要求人们对待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孝道有局限性。
69、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想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70、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中庸不是指中间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
71、第一是孔子。夫子把少数人享有的精英教育推向民间。私学开始兴起。
72、在实际运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高标准——“中”。
73、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74、孔子的教学内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即不是关于世界的全面的系统的知识,其核心是人如何生存于社会的人学知识。“儒,柔也,术士之称。”(《说文》)儒术原本是服务于王权社会的,是礼乐文明的文化载体。在孔子看来,知识并不意味着劳动技能,不是改造世界的工具。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稼、圃之事而受到冷遇,如果问学稼、圃之事,“老农”、“老圃”则比他更精通,学习知识的目的并不在于了解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孔子所谓的“知”,并不是什么确定性的知识,只能体现为师承过去的人学知识,只是一些人学经验而已,因而并不能称之为智慧。儒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尤其不能称之为科学知识,而是一种宗教政治文化的代表者。孔子开创的私学,其实质就是宗教政治知识的普及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教育人如何为人处世。孔子的教育方式以实用知识为主,而实用知识又是以社会知识为主,远离了生产知识。知识不具有再生能力,知识失去了产生增加值的可能。据专家考证:“从甲骨文、钟鼎文等出土的情况来看,《尚书》、《礼记》、《仪礼》的文字应该是后人根据早在东周以后所传的一些简帛片言只语的精神中,加以发挥而成的。孔子只知《易》、《书》、《乐》的片段,不知我们今天的《易经》、《尚书》、《仪礼》。他需去问礼于老子(未必是道家创始人的老子);除了引证《诗经》的9首诗外,也从来未听见过孔子授门徒或与之讨论什么文本。五经、春秋三传的成书晚至汉初是没有什么疑惑的,但正因为是孔子的追随者纂成,其精神和儒家原本的传授应没有太大出入。”(《还原孔子》,刘烈(加拿大籍),书海出版社2008年版,51页)遥想当年周平王东迁时,礼书尽失。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着很大影响。
75、 孔子学说的教育思想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教育的德化、政治化、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结果使教育成了政治与宗教的附庸,逐渐偏离了教育的轨道。孔子所开创的中国历史上早的民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这当然是与中央王权的衰落有着很大的关系,其历史背景是一大批精通儒术的人从官府走向民间,过去由官府解决的生计问题,而现在却只能靠自己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人,教育本身只是工具而已。而《论语》中所展现出来的孔子,却像是一个利欲熏心的教育家,其功利目的十分明显。通俗地说,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但教育出来的人却是要能服务于王权社会的。由于带着强烈的目的性来教育人,由于赋予了教育太多的目的性与功利性,教育成了政治、宗教、哲学三位一体结构的载体。到了皇权专制主义社会,教育的“经学化”倾向越发明显。也就是说,人们在皇权专制主义社会所看到的教育,只是政治、宗教与哲学三位一体结构的附属物,而不再是作为其自身存在的“教育”了。
76、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