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校训是什么
1、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派”和“清华学风”,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中国近现代很多学科的萌发和兴起早都是从清华开始的,清华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谓群星璀璨、光耀西山。
2、中山大学校训是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11月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校训内容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3、下句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4、▲“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来源:官微往期推送)
5、preliminarystudy 初步研究扩展资料词义辨析:
6、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循序渐进的阶段。
7、 实际上古代是以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为指导原则,使封建时代读书人不违背封建宗旨,成为封建主义的接班人。
8、九十多年来,中大先后聚集了一批中国著名学者:胡适、冯友兰、傅斯年、郭沫若、顾颉刚、鲁迅、陈寅恪、赵元任、马寅初、吴玉章……他们始终以寻找真理和践行真理为己任,校训精神熔铸了一代代中大人的品性和价值追求。
9、复旦大学由原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合并而成。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先生。
10、名校校训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立校精神的凝练表达,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
11、第学校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学校教育的方向,孙中山强调为革命造就人才,我们今天应给予继承和发展。
12、“学无止境”出自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通论五古》:“学无止境,道无。”“学”,不仅要学习实用的知识技能,更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气有浩然”出自《孟子·公孙丑》:“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3、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山大学南门匾额也曾使用过集毛主席字体的校名和题写的校名。上世纪80年代则改用孙中山先生的手书集字至今。
14、科学地发展学、问、思、辨和行的教育认识规律,孙中山强调在立大志的前提下发挥学、问、思、辨和行五者的辨证关系,表达了对教育认识规律的合理性,今天我们要坚持的是,在坚持教育基本路线前提下必须坚持广博的学识,独立的思考,分辨正确与谬误,批判抵制社会和国际的错误思潮,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
15、1924年6月21日广东大学举行校长就职和学生毕业典礼,孙中山委托总参议胡汉民代表大元帅在会上宣读了训词:“学海,毓仁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
16、中山大学目前有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分别位于广州、深圳和珠海:
17、 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议在广东设立两所学校,一是黄埔军校,一是广东大学,以一文一武的学校模式,为造就“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的人才。
18、 由此可见,孙中山把造就振兴中华置于自己肩上的人才学校,作为“好学校”: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为社会服务崇高理想的人,育的是合格人才,这对于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启示的意义。
19、中山大学校训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20、复旦大学为“九校联盟”成员、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环太平洋大学协会成员、21世纪大学协会成员,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全国重点大学。
21、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发:“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问、思与立志的统一。顾炎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爱国主义者,故他对传统教育能按照新形势需要而做出新释。
22、瓦当是屋檐前端的一片瓦,瓦面上带有花纹垂挂圆型挡片,也叫滴水檐,用以蔽护建筑物檐头和装饰屋面轮廓。根据中大校史记载,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文理院系与岭南大学合并,新组建的中山大学由石牌迁至原岭南大学校址康乐园。因此,南校区现存的八十多栋红楼上的琉璃瓦当,纹饰多为“岭南”二字。“中大”和“中山大学”的瓦当只能在华南理工大学石牌校区(原中山大学旧址)觅得。
23、历史证明着清华的辉煌,解放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和解放后的中国科学学院士中,“清华人”占据了三分之一。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3位功勋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5%为清华大学校友。
24、 孙中山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释,他所指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更值得重视的是,孙中山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文化知识的人才。
25、校训对师生的行为规范有指导意义,它向所有师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校训往往设置在学校为醒目的地方,使每一个师生经常性的看到它,受其潜移默化的心理脉冲,久而久之,逐渐受其感染,慢慢化为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并以此来自觉地衡量自己的行为,直至终依据这一价值尺度来及时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
26、在社会主义开放与改革新时期继承和发展孙中山的教育遗训,是时代赋予我们新任务。
27、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33号国中大厦6层610A室
28、由校长张伯苓提出。允,即文言语首助词,这种用法源自《诗经》。允公允能,意思就是“既有公德,又有能力”。本意是要使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
2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0、 其次,孙中山反对死读书的方法,强调独立思考。
31、▲中山大学青马班学员在井冈山进行主题调研活动
32、中山大学校歌,创作于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作词,陈洪作曲。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激励和团结中山大学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为贯彻中山大学创办人——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主张,勤奋学习,奋发自强,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33、由此可见,孙中山把造就振兴中华置于自己肩上的人才学校,作为“好学校”: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为社会服务崇高理想的人,育的是合格人才,这对于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启示的意义。
34、中大校训礼盒包装由中山大学校训、校徽和“中山大学”字样瓦当图案组成;月饼由瓦当和校训图案月饼组成,月饼为是蛋黄白莲蓉月饼。
35、交通:地铁5号线灯市口站下,108路、111路灯市口站下车,景山学校大门向西走百米即达。
36、“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由罗家伦提出。“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见于宋真宗写的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37、 第科学地发展学、问、思、辨和行的教育认识规律,孙中山强调在立大志的前提下发挥学、问、思、辨和行五者的辨证关系,表达了对教育认识规律的合理性,今天我们要坚持的是,在坚持教育基本路线前提下必须坚持广博的学识,独立的思考,分辨正确与谬误,批判抵制社会和国际的错误思潮,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
38、weigh,consider,study,contemplate,ponder这组词都有“考虑、思考、估量”的意思,其区别是:
39、四个民间版本: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40、福建仰恩大学:学会做人,守信笃行;学会做事,创业有成。
41、中山大学南校区主校门现在的校名牌匾采用的是孙中山先生手书集字。中山先生的书法,笔画厚重雄浑,劲健俊朗;结体宽博沉稳,浑然天成;笔势舒敛有致,气脉浑整;风格高雅脱俗,气象雍容,大璞不雕,美感独特。
42、“含弘光大”,语出《周易》第二章《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含”是无所不包,“弘”是无所不有,“光”是无所不作,“大”是无所不备.“继往开来”,语出宋代朱熹的《朱子全书·周子书》:“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于斯世也。”
43、中大十字训词出自《礼记·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
44、盒子封面左上角是中山大学的校徽。校徽借用园林中的海棠式洞窗与国立广东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钟楼外观组合成“中山”二字。校徽的绿色,代表生命、发展、永恒,象征着中山大学充满活泼盎然的生机。
45、孙中山认为创办教育、是为了造就建设人才。广东不只要有一个岭南大学,而且必须要有“几十个岭南大学,中国必须要有几百个岭南大学,造成几十万几百万大学生”,但是学生学业成就之后,要“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变成富强”。这是学生的责任,到社会去发展聪明才智,这学与行,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