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
1、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积学修德之人。
2、——双重否定句,句号。一种坚决、严肃、不容置疑且充满期望的语气。
3、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4、嘉祐元年(1056年),他连写三封《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三状),建议仁宗皇帝立储君,而前后三状没有结果以后,又托范镇在奏事时代为转达,请仁宗有个明确答复。但这一切均未说服仁宗,司马光选择了沉默。
5、师:读书使吕蒙大有所益,在哲学家诗人眼光怎样看读书的?读ppt(孙权劝学)。
6、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7、师:孙权总共说了几句话,如果我们把它分解开怎么分?
8、师:那个字读什么?qīng不能读成jì。zhǎng事,不能读成zhǎn事。你再读一遍
9、三国时期,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后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然而刘备很快取得了益州,形成魏、蜀、吴三方鼎峙的局面。为了加强国力,孙权劝吕蒙多学习。孙权劝学的故事就发生了。
10、“非复吴下阿蒙”译作“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是个判断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作“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何见事”即“见何事”,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个倒装句。
11、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从吕蒙的“乃是就学”,可以看出吕蒙知错能改、善于听劝。“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12、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13、司马光题跋全身像司马光四十四岁时,擢为知制诰,但司马光不愿就职,他认为这是一个掌管起草诏令的差事,不是他的特长。为此,他在嘉祐七年(1062年)三月,连上九《辞知制诰状》,说明不适宜任此职务;仁宗皇帝收回诏令,改授天章阁待制兼侍讲,仍知谏院。
1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吕蒙的变化给你怎样的启示?
15、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刮目:擦擦 眼睛。
16、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17、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初司马光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死后,哲宗将他葬於高陵。灵柩送往夏县时,京城的人们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声超过了车水马龙的声音。等到安葬的时候,哭的人真诚,仿佛是在哭自己的亲人。岭南封州的父老们,也都纷纷祭奠司马光,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祭祀他,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
18、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9、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0、师:假如我是七年级的学生,我会觉得"博士"这个词儿很重要。同学们齐读注释9
21、生齐: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2、(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23、“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24、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为清海军节度副使,又追贬朱崖军司户参军。元符三年(1102年),追复太子太保。崇宁二年(1103年),蔡京为相时,再次追降左光禄大夫,旋即除名,将司马光等称为“元祐d人”,刻元祐d人碑,禁止元祐学术。大观年间,追复太子太保。靖康元年(1126年),赠太师,再次赐谥。宋高宗建炎年间,配享哲宗庙廷。
25、师:仅仅高兴吗?大兄句还通过翻译出的意思还应出怎样的味道来?
26、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7、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28、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9、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突出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行为,赞扬了吕蒙接受意见并努力学有所成的事迹,说明了人只肯学习就会大有长进,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30、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表反问。)
31、 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32、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在处理课文的翻译和词语的理解这一环节上,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结合书中注释并和同学讨论研究,基本能够理解字词和疏通文意,从而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与理解能力。
33、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作品简介与赏析三国时期,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后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然而刘备很快取得了益州,形成魏、蜀、吴三方鼎峙的局面。为了加强国力,孙权劝吕蒙多学习,“孙权劝学”的故事由此发生。
34、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35、他拍着吕蒙的背说:“我只说大弟你仅有武略而已,今天看来,你的学识也很渊博,已不是过去的那个吴下阿蒙了啊”。
36、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7、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38、三国鼎立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不肯就学。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39、古时王侯自称“孤”,孙权即是。古代君王对臣子、朋友以及夫妇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卿”,前者如孙权称吕蒙,后者如鲁肃称吕蒙。“大兄”即长兄,文中是吕蒙对朋友辈鲁肃的敬称。
40、吕蒙——虎虎有生气,胸怀坦荡,机敏精干,能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到提高,颇有幽默感。
41、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的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思考讨论:
42、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43、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甲科。宋英宗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熙宁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d,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录于《司马文正公集》中。
44、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并与蒙结友(侧面描写)。学生根据这一思路再次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45、师:这一课你们觉得哪个词儿重要?给大家找一找。学过的先不要讲,找没学过的。
46、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
47、师:为什么说不好呢?那么我来看看鲁肃的到来如何为文章生色了?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