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文案23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24 12:01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

1、在这一时期,时代的大背景主要以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为主。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社会环境的大变革,促进了一大批思想家的诞生,诸子百家争鸣,思想之花竞相绽放,而老子与庄子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为道家思想的传扬吐芳露蕊。在《老子》第一章里,开头便说:“道可道,道;名可名,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老子看来,“道”是万物之本源,是无从命名的,故唤之“无名”。在道家的思想里,为常见的就是对“有”、“无”的思辨,也可理解为对“多”、“少”的平衡。而这种使事物变化时保持平衡所要遵循的法则,老子称其为“常”,即为常理。按照“无为”的“常”来进行活动就必须要顺乎自然,这就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方面不要矫揉造作,做人做事不能违背常情。而在治国方面,则提倡不要忙于为大众多做事,而是应当废除那些本不该做的事;另一方面,当以道为法,自己无为,而让大众各尽其能,以达到“无为”之境界。

2、有一次,汉文帝临朝问道:“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右丞相周勃愧不能对,汗流沾背,而左丞相陈平则回答:“有主者。”文帝又问:“主者谓谁?”陈平答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文帝反问陈平:“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何事也?”陈平回答:“主臣……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文帝非但不责怪他,反而“称善”。(《史记·陈丞相世家》)

3、道家的基本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国家,一切顺乎自然,对百姓采取不干涉或少干涉的政策,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的。(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

4、对于道家思想的“无为”和“为而不争”,每次读到都有不同的感触。其实我们顺着“为而不争”的思想,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老庄”要主张“不争”呢?这其实很值得深思,这里我结合一本书谈谈其中的道理。这本书是《沃顿商学院受欢迎的成功课》,这本书听起来有点“鸡汤”,但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的,这本书中讲了一个反常识,也深刻的道理。

5、根据“无为而治”思想,管理者应坚持“治大者不治小”的原则,即要求管理者在“小事”上有所不为,而在“大事”上则有所作为。只有在“小事”上有所不为,才能管理者在“大事”上有所作为。

6、被揭怀玉这一章里老子用圣人外面穿着粗布的衣服里面揣着宝玉这个比喻。表达了人的行为和外表某些时候与内在本质不一样。好比一个在人群中喜欢哗众取宠的人,这样的人比较不可靠。一个太容易打动女人的男人,在感情方面往往是随便和不付责任的。一个太注重外表着装体面的人,内在有可能是空虚的。某些时候这样的人因为要掩饰内在的空虚和迂腐。所以说人不能看外表。现在人们往往会注重一个商品的包装,可是包装越好,性价比越低。

7、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8、根据“道法自然”原则,要求管理者“顺其自然”有所作为,“逆其自然”有所不为。所谓“无为而治”,并非是禁绝人的一切管理行为,只是禁止“逆其自然”的错误行为。(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

9、一是“不争而善胜”。老子认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圣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六十六章)竞争之妙即在“不竞争”之中。宋太祖赵匡胤选派不识字的侍卫兵任“押伴使”、战胜高谈阔论的南唐高官徐铉的故事,是一种以不辩胜雄辩、以“无声胜有声”的斗争艺术。这是老子“不争之德”的精义所在。



10、二是“进道若退。”(《老子》四十一章)这一命题,意谓“退”是为了更好的“进”,“退”是“进”的一种手段。企业实施“退出”战略,从表面上是“若退”,而在本质上却是“进道”。只有退出某些领域,才能有所作为,这就是“退”与“进”的辩证法。在市场竞争中,把老子的“不争之德”运用于市场竞争,有三种情况可以采取“不竞争”的退出战略:第不加入市场卖得正火的产品竞争。第不介入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第不参与恶性的市场竞争。

11、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始源於黄帝,集大成於老子,发扬於张道陵天师,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书法、美术、体育、史学、商业、军事等等影响极为深远。

12、  清静之道,自然之道。“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烦,不可挠;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严子陵:“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13、庄子的“无为”也是建立在“有为”的基础之上,正如同这一篇中所说:明晓此理者,进而有为而以安抚天下,会功劳巨大,名声显赫,而天下自然统总之,静时可以成为圣人,行动时也能成为帝王。

14、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佛教是教育,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

15、中国在崛起之路上一直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其实是深谙此道的。但不光要对外学会以柔克刚,更要对内展现出善下而为百谷王的政治智慧。不光要在尚未崛起之时善于以弱为强,藏掩锋芒,更要在崛起之后坚持“抱雄守雌”之道,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百川归海和中华民族长期的繁荣昌盛。

1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是说重是根本,静是主宰。一个人的言行举指。太过于轻浮,很容易丧失人格。没有人格的人对他人而言是没有威信的。如果一件事的大原则轻易改变,对这件事而言是不稳定的。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会失去信誉。失去信誉,就容易失去了做事的根本。

17、汉朝之后,封建统治逐步加强,统治者更加致力于加强对民众的统治,“无为”的思想不再适应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从而,在其自己的发展空间中缓慢地发展前进着。在这一阶段,道家学派的.思想出现了异化,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并与其他学派的思想相融合来奠定本派思想的位置,因此世人称其为“新道家”。新道家们注意借鉴历史经验,兼容各家之长,其中以《淮南子》为代表的新道家将阴阳说引入宇宙万物生成论中。在公元三四世纪里,随着道家的再起,对名家的相关理论也再次进行了钻研,在“玄学”中提出了“辨名析理”观念。在这一时期的新道家们对早期的道家思想进行了修订。即将“道”解释为“无”,另外就是提出了万物自生的“独化”理论。对“无为”也有了新的理解,首先,随着社会的变革,新的典制和道德自然应运而生。这一时期,顺应天、顺应自然就要顺应新的典制道德,这就是“天”,就是“无为”。反之,反对新的典制道德,极力维护旧的典制道德,这便是“人”,便是有为。一个人,让他的天赋发挥出来,就是“无为”。反之,就是“有为”。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道家所遵循的“无为”不仅仅是要主张世人遵循自然、人本身所包含的规律,还将维护社会稳定、典制道德作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自然规律。

18、在此基础上,《老子》第七十六章进一步指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以人与草木之柔弱生,坚强死,无可辩驳的得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的论断。我们今天读到这些,不得不对人类津津乐道的“更高、更快、更强”的价值追求进行深刻的反思。

19、《老子·四十四章》指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兵?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名声和身体哪个更值得珍惜?身体和财富哪个更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身体哪个更有害?过分地爱惜名声必定造成很大的精力耗费,过分地贮藏财货必定导致惨重的损失。因此,知道满意知足就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导致危险。这样,就可以长长久久。

20、天道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刻意为之,这其实也是这一篇《庄子·刻意》的主题,庄子列出五种人,他们所追求的分别是“亢、修、治、无、寿”。庄子说,那些刻意追求高尚品行,试图超越现实的人,是山林之士;那些满口仁义道德,行为恭俭辞让的人,只是追求修身而已;那些贪图功名,制定君臣礼仪的人,只是追求治国而已;那些整天依傍在山泽,栖身于旷野,整天悠闲自得无所事事的人,只是江海之士,是逃避世俗的人;那些像熊一样站立,像鸟一样展翅的人,只是追求长寿而已。这些都是刻意为之的表现。如果不刻意就显得高尚、不讲究仁义就能修身、不追求功名就能治国、不置身江海而能闲游、不练习引导就能长寿。这看似什么都没有,却是什么都有。淡泊一切到了极点,而一切美好却会随之而来,这是天地的大道,是圣人的表现。

21、那成功的付出者和失败的付出者有什么根本的差异呢?他们的差异在于,成功的付出者常常着眼于将蛋糕做大。付出者、获取者、互惠互利者都可能获得成功,但获取者和互惠互利者获得的成功,是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的。而付出者获得成功时,他们的成功可以扩散到别人身上,也就是说,付出者的成功并不是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代价。

22、道家思想“无为”的两层境界,成功的人,都在践行这个道理!

上一篇:六一儿童节话语祝福语【文案128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