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文案38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22 08:01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

1、对于他父亲来说,“音乐远远不是社会风俗,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世界的联系。因此,自然而然,当其他孩子还在结结巴巴地背字母表时,他很早就开始把这种高级语言教给他的儿子”。就这样,五岁的昆德拉跟着父亲学钢琴,后来又师从多位著名音乐家学乐理,学作曲,不仅弹得一手好钢琴,还吹小号。

2、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gLHT2IBgE2KndFN5JrX2A提取码:5g1z   书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3、清醒的认识,坚定了他的立场与选择:他不想让他的作品成为政治的注脚,也不想让他的作品成为他个人经历的附录。在根本的意义上,他不愿“七星文库”收录他的全部作品,坚持“剔除了应时之作或他认为没有完成的作品。其中看不到一点诗歌创作(早于其小说创作阶段)的痕迹,找不到有关万楚拉的随笔集,看不到他创作的三部剧作中的另两部:《愚蠢》和《钥匙的主人们》(Propriétairesdesclefs,该剧用法语出版,且在法国已经排演),也找不到20世纪80年代他在《辩论》杂志(LeDébat)发表的那些文章”,也是基于自己的这一立场。他不愿自己作品的阐释过于政治化,过于意识形态化,因为这样的阐释完全背离了他写作的初衷与身份认同:他是作家,作品的生命高于一切。(米兰昆德拉的作品)。

4、但是如果我们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卑贱,逃到哪里才能避开呢?只有逃向崇高借以逃避堕落!——米兰·昆德拉

5、他怎么说他爱她,说觉得她很美,也没用。他那情人之眼无法安慰她。因为爱情的目光是一种使她的身体成为惟一的目光。让-马克想着两个在别人眼中变得看不见的老人之间孤寂的爱情;那是一种预示着死亡的悲哀的孤独。不,她需要的不是一种爱情的目光,而是陌生人的,粗鲁的,淫荡的眼光的淹没,这些眼光毫无善意,毫无选择,毫无温柔也毫无礼貌,不可逃脱,不可回避地投注到她身上。正是这种目光将她保持在人的社会群体中,而爱情的目光则将她从中拉出来。——米兰·昆德拉《身份》

6、  也许只有经过了生活的磨砺和沉淀才能真正地读懂昆德拉吧。这一次我屏神静气地把这部小说读完,我发现我原来不以为然的那些部分原来是有价值的。正是因为这些貌似与故事无关的联想和阐释才让小说和人物都无形中厚重了起来。

7、  又是一个细雨绵绵的夜晚,雨丝缠着初夏的风,没有一丝的停歇。在屋里昏黄的灯光下,我终于把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再一次看完,合上书,我轻轻地吁了口气,来到窗前,推开窗,嗅到的是一丝潮湿的温暖。

8、自我陶醉一瞬间滑向极度痛苦:漫漫长途总有尽头!迟早她不得不结束自己的背叛!迟早她不得不结束她自己!——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9、小说依托六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历史背景,围绕着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等人物,以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爱情为主线展开故事。



10、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着不同的承受,有时很沉重,有时轻的如一声叹息。正如昆德拉在小说中所说: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11、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米兰·昆德拉

12、《玩笑》的背景是捷克六十年代政治风云到来的前夕,但《玩笑》中的故事情节本身却追溯到五十年代;

13、和美丽的原节子一样,昆德拉力求在后半生远离媒体的视线;而在他的前半生,除作品之外的资料亦是有限的。幸运的是,布里埃为我们提供了传记写作的另一种思路:他立足于昆德拉的文本,以大历史为背景,深入收集与昆德拉相关的资料(如“与昆德拉有直接交往的作家、翻译家、评论家提供的一些公开的和迄今尚未发表的资料与谈话内容”),结合专业的文学评述,试着揭开昆德拉生平的冰山一角。用这样的写法,布里埃将昆德拉一生中的几个大事件串连起来,较为全面地勾勒出昆德拉的人生历程。但你如果认为这本书到此为止,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除了昆德拉这一研究对象,布里埃还探讨了一系列问题: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现代性的……其中不乏深刻的洞见。对这些问题的追问,会促使你按下整体思维的按钮,积极地参与到思考的互动中。在我看来,这样的阅读体验再美妙不过了。当然,在这本书中,昆德拉的作品是所有问题的出发点;对昆德拉的兴趣,也是我翻开这本书的初衷。所以我还是愿意回到昆德拉本身,来捋一捋我的阅读收获。

14、被选中的想法,比如说,在一切爱情关系中都是存在的。因为爱情从定义上来说,是一件无功受禄的礼物;无名分而得到爱,这才说明是一种真正的爱。假如一个女人对我说:我爱你,因为你聪明,因为你诚实,因为你给我买礼物,因为你不勾引女人,因为你洗碗,我会很失望;这种爱好像有什么功利目的。我爱得你发疯,虽然你不聪明,不诚实,虽然你撒谎,自私,混蛋一个,要是说这样的话就动听多了。——米兰·昆德拉《慢》

15、  读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让我找回了我一直所寻求和热望的温暖的诗意的情感!

16、米兰·昆德拉拒绝被“分析”,被“阐释”,被“误读”,他也很少出现在公共场合,我们只能从零星的访谈、获奖发言窥得他的创作与人生一隅。

17、赫尔曼·布洛赫于1886年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只比他的同胞卡夫卡小三岁,但是直到1931年,卡夫卡去世七年以后,人到中年的布洛赫才发表了第一部小说,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套《梦游人》系列。

18、  在托马斯的的生命中,他可以那么轻松随意地与任何女人上床。可是,尽管如此,我依然觉得这并不是托马斯的人生态度,他的声色犬马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他的灵魂深处是严肃而执着的。这集中表现在他对特蕾莎的一往情深却又不动声色的追逐中。他不和任何女人建立稳定的关系,却收留了偶然闯进他生活的这位乡村女招待特蕾莎,并和她结婚。他觉得,特蕾莎就像是一个被弃在篮子中的孩子,顺流漂到他的床榻之岸。于是,他不仅收留了她,而且毫无理由地爱上了她。在特蕾莎不辞而别后,托马斯的魂魄仿佛也被勾走。以至于他不仅能够不顾一切地放弃一切,一次又一次义无反顾地追随特蕾莎坦然地去过每况愈下的苦难生活,以至于后在乡村的车祸中和特蕾莎双双罹难。

19、人类的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都是直线前进的,这就是人类不可能幸福的原因,因为幸福是重复的渴望。——米兰昆德拉

20、把私生活与公开生活分成两个领域是一切谎言之源:一个人在私生活与在公开生活中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1、布洛赫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初研究数学和哲学,但后来发现,要探究人的生活、人的存在,文学比哲学更能肩负这一使命,所以他后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文学。

22、表面上是明白无误的谎言,底下却透出神秘莫测的真理。——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3、宫白云10年诗歌精选|像蓓蕾周转不息(33首)

24、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么我们至少应该改变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的活着——米兰·昆德拉

25、 (内容摘要)巴赫金复调理论的精神核心“对话性”,不仅属于诗学范畴,更具有独特的精神内蕴。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对话性复调相比,米兰·昆德拉的创作为复调小说开辟了新的形式。但从作者与人物关系以及精神内蕴的角度来分析,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却背离了复调的“对话性”,而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26、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7、(1)(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顾亚铃译,三联书店,19

28、你从来不善于生活。你总是在想,你的义务,就像人们说的,是生活于其中。在现实的中心。但是,对你来说,现实又是什么呢?政治。而政治,是生活中不基本的和不珍贵的东西。政治,是漂浮在河流水面上肮脏的浮沫,而实际上,生活之河则涌动于深深的洪流中。——米兰·昆德拉《告别圆舞曲》

29、此外,第三部还穿插着十篇论述“价值崩溃”的随笔和十六篇“柏林救世军姑娘的故事”,而“柏林救世军姑娘的故事”的叙述者“我”(贝特兰德·米勒,哲学博士),也是“价值崩溃”随笔的作者。前两部中连贯的叙述在第三部中被这种“复调叙事”打破,哲理随笔、抒情散文、诗歌、戏剧、报刊文章、商业信函等文体轮番上阵,这种同一主题下的变奏丰富了小说形式的可能性,也暗合了小说所要展现的在不同理性层面走向价值崩溃的主题。

30、真理没有了,有的只是形形色色可以被人选择利用的相对真理。这是否意味着可以放弃对人生意义的寻求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与虚无主义者的根本区别可以在《一个荒唐人的梦》中得以体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篇幻想短篇小说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类文化历史命运的总理解。小说的主人公——荒唐人在梦中到了一颗远离地球的行星上。上面居住着“太阳的儿女”。他们纯朴天真,相貌美丽,与大自然共生共存,从没有体验过怨恨和痛苦的滋味。由于同异己的荒唐人的接触,这个行星上的居民失去了自己原始的天性,他们那种欢乐的童稚般的生活永远被毁掉了。不过荒唐人由于自己的荒淫无度而毁掉另一个星球上的纯洁与和谐后,从此就把这一理想永远保留在自己的心间。他永远也无法忘记这种理想的诱惑力,并将永远以一种无法遏止的力量去憧憬这一理想。从梦中醒来,又回到地球上后,荒唐人就献出毕生精力宣传真理。这种真理就是:人们不丧失在地球上生存能力的情况下,能够成为美好而幸福的人。

31、波希米亚的墓地都象花园,坟墓上覆盖着绿草和鲜艳的花朵。一块块庄严的墓碑隐没在万绿丛中。太阳落山的时候,墓地闪烁着点点烛火,如同死魂都在孩子们的晚会上舞蹈。是的,孩子们的舞会。死魂都象孩子一样纯洁。无论现实生活如何残酷,即便在战争年月,在希特勒时期,在斯大林时期,在所有被占领的时期,和平总是统治着墓地。——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32、时间再往前推,90岁那年,米兰·昆德拉重新获得了捷克国籍。这位流亡法国43年、曾说过“我把布拉格带走了:它的气息、味道、语言、风景和文化”的大作家,得以名义上重返他“从不承认”的故国。

33、所有从拉丁文派生出来的语言里,“同情”一词,都是由一个意为“共同”的前缀(Com)和一个意为“苦难”的词根(pasSio)结合组成(共——苦)。——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34、先来谈抒情与反抒情。昆德拉早年写诗,在1953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人,这座广阔的花园》,彼时他还不满24周岁。此后,他还出版并翻译过一些诗集,却在1963年放弃了诗歌写作。与诗歌的告别,是昆德拉写作生涯中的一个大事件。我看到,而立之年的昆德拉,也在这一举措中挥别了青春。正因如此,许多人会把《生活在别处》与昆德拉的生平联系起来,认为书中的男主人公——青年诗人雅罗米尔,就有昆德拉本人的影子。对此,昆德拉是否认的。他竭力否认的,还有他作品中的政治意识。这样一来,有意思的点出现了:诗歌通常被认为是抒情的文学,昆德拉放弃诗歌,意味着放弃了抒情,也放弃了政治。在他那里,诗、抒情、政治,三者之间有着秘密的等号。那么,昆德拉真的是反对诗吗?我看未必。虽然诗歌不再从他的笔端流出,但推动着他进行创作的,仍然是神秘的诗性;他小说中的语言表述,也常常具有诗的意味和美感。讲故事的冲动会催生小说,讲述冲动又从何而来呢?从情而来。海德格尔在《林中路》里指出,“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所以,昆德拉只能在狭义的层面上反对诗和抒情,在更广义的层面上,他的反对是不成立的。在这一问题上,昆德拉显示出了自身的矛盾性。一个对写作有着极高的要求,不懈地追求着“清晰而醒悟的目光”的作家,居然也会自相矛盾?其实,只要联系昆德拉的处境,我们就不难理解这种矛盾。从1929年出生于捷克布尔诺,到1975年移居法国,中间46年的时间,昆德拉都生活在一个态的环境中;极度意识形态化的环境,使作家产生了摆脱意识形态化的强烈诉求,这一诉求落实到写作中,就是对政治/泛政治的全面规避。昆德拉再三强调,“我压根不把描绘‘时代画卷’放在心上”、“我是小说家”。言下之意,他的写作只在的纯文学框架内,与政治无关。然而,反对意识形态化/政治化又何尝不是一种政治立场呢?正是在这一矛盾性中,而立之年的昆德拉放弃了诗的抒情,“如果有人迈不出这一步,一生都是抒情诗人——而且仅仅如此——那我便会感到不寒而栗”;同时,他延续了小说的抒情(这一点,恐怕他自己都没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却不愿意承认),在他克制而精确的小说语言中,依然有情流淌:他对人类处境的关照,就是“情”的好体现。

35、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不承认他人归罪,而进行自我归罪,包容相对性后进行对话与挣扎。而米兰·昆德拉则是取消一切道德归罪,把相对性化后形成相对主义,让人沉醉在模棱两可中。对于异己的“他性”,昆德拉运用幽默的反讽。用绝妙的反讽消解了任何妨碍人沉醉于多元化中的声音。那段有关上帝与大便不能共存的“独白”,让每个人印象深刻。这种反讽以毒攻毒,不愧是极权主义的解毒剂。而幽默的反讽不仅是一种艺术手段, 更是一种生存方式。“幽默:天神之光, 把世界揭示在它的道德的模棱两可中, 将人暴露在判断他人时深深的无能为力中,幽默:为人间诸事的相对性陶然而醉,肯定世间无肯定而享奇乐。” (8)(32)正因如此, 所以昆德拉的小说丧失了相对与包容的立场,   背离了复调的对话性精神。

36、人都是被蒙著眼睛生活在现在的时光。他只被允许去感觉和猜测自己实际上正在经验的事情。只有以后当蒙布被解开之后,他才能够看看过去,发现自己经验了什么事情,发觉事情所具有的意义。——米兰昆德拉《好笑的爱》

37、米兰·昆德拉选择了“柔弱”这个词放在人物身上,然后研究这个词,柔弱到底是什么?米兰·昆德拉得出一个接一个的回答。米兰·昆德拉久久地观察他的雅罗米尔, 给他一个词,捉住他,分析他。甚至,米兰·昆德拉会作为意识介入,站在小说人物群之外发出抽象的评价与思索,俨然一位大哲人,一个上帝。例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第二章,他发表了一长段关于灵魂与肉体相互关系的看法。《笑忘录》中有关音乐的一段深奥突兀的思考等等。

上一篇:隔阂的意思解释【文案9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