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它取自诸葛亮的名言
1、集句下联:“诗书启后勤奋传家”与宋代苏轼《三槐堂铭》:“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意思大径相同,意识是把读书当成好的习惯留传给后人,把勤劳奋斗的精神传给家族后辈。
2、 假设我们不能看淡眼前的功名利禄的话,那是否能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抑或志向呢?答案往往是否定的。即便有这种可能,但是如果克服不了心浮气躁、过于急功近利的话,那又能走多远呢,又如何来达到既定的远大目标呢?下面,先来看看倡导此处世哲学的诸葛孔明又是如何做的呢?
3、师:两位同学翻译的准确。带着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
4、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他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它取自诸葛亮的名言)。
5、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对今天社会的纷繁和我们内心的浮躁,亦有很大的启示。对于学问,若下定决心钻研到底,则需坐的住冷板凳,甘于淡泊,不被眼前的浮华乱了心境,谨守本心,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6、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如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它取自诸葛亮的名言)。
7、多少人在校园里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是出社会却能飞黄腾达,直达成功的彼岸,赚钱赚得手酸,让人羡慕。这就是一个人一旦在社会学府中成绩优异,就会得到人生想不到的财富,而在校园中学习成绩优异,顶多得到的是一些奖学金和一个奖状。
8、师:一个静心的人是不会浪费时间。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称作“惜时”。诸葛亮在文中告诉儿子,如果你不惜时,不宁静,很浮躁,你的人生后就是悲守穷庐。
9、 全文很短,不足百字,却包涵着很大的信息量,他的大致意思是说: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0、《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11、淡泊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平静心态,才能胸怀远大抱负。
12、诸葛亮,大家都不陌生,是三国里的第一谋士,大家肯定都记得这句话,卧龙凤雏得一人得天下,可见卧龙诸葛亮的智慧。而纵观诸葛亮一生,被后世人尊称为智慧的化身,他不仅能带兵打仗,懂谋略,而且他的内政也是天下无双的。蜀国在诸葛亮的日夜操劳下,是日益壮大。
13、出处 《礼记·聘义》:“气如白虹,天也。”
14、白话文释义:世事短暂,如春梦一般转眼即逝。人情淡薄,就如秋天朗空上的薄云。不要计较自己的辛勤劳苦,万事本来已经在命中注定的。今天幸好遇到三杯好酒,又看见一朵新开的鲜花。短暂的欢乐相聚是如此的亲切,至于明天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了。
15、师: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需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16、生3:“也”字不仅拖长了,而且还有些上扬了。
17、白话文释义: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18、生1:第一句:内心不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19、生2:我选择“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因为我收获了要想学有所成,必须要心里宁静。
20、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出自唐代王维的《终南别业》
21、师:同学们不仅读准了字音,读的也很流畅。朗读还需要语速适当,这就得把握句子的节奏了。请看大屏幕,老师已经划好了节奏,请同学们快速在书上标注。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注意句子内部的停顿。
22、拥有一颗淡泊清净的心就能拥有一份乐观豁达的心境。在平凡中见雄奇、在渺小中见伟大,面对困难时无所畏惧,心如净水、波澜不惊。
23、 也许由于处在先主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的重压之下,诸葛亮似乎不仅没能坚守住自己认定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处世哲学,反而有悖于此。“举全国(蜀国)兵力,罄国库所有,六出祁山”。终,他履行了《后出师表》中的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却似乎又违背了在《戒子书》中自己所立的处世信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难道诸葛孔明真的是一位言行不一的食言者吗?
24、师:说得真棒!这些对偶句式使整齐美妙,典雅。文字简洁但却富有深刻的哲理。
25、师:同学们说的很精彩,这样就有感情了。可见,只有把握了句子间的停连,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的语气感情。我们要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连来表达感情。下面听老师范读,思考朗读中还要注意什么?
26、师:因为他们能做到心里的宁静。所以他们……
27、师: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治性”归到“静”所达到的效果。诸葛亮在讲“险躁”时还是在讲“静”。
28、生: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空城计、舌战群儒。
29、师:诸葛亮是古代忠诚与智慧的代表,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0、学习好的方法就是去现实生活中多实践,真的不是坐在家里空想,那样只会是做白日梦,那样是对牛弹琴,更是一种纸上谈兵,也是有学会了在现实中脚踏实地的实践,每天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31、诸葛亮这一篇短信《诫子书》,是中国儒家教育目标的浓缩,很清楚啊。开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我们国家民族教育的宗旨,教育的方向,教育的目标。先说如何做一个人,再谈事业。
32、 诸葛孔明一方面倡导“宁静淡泊”,另一方面却积力于“明志致远”。《隆中对》(三国志-陈寿)中,就曾对诸葛孔明身居山野,却对天下大事了然于胸的那种雄才大略有过淋漓尽致地描述。其中对“三分天下”的透彻分析,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有了那份“淡泊”和“宁静”,才赋予了诸葛孔明那难得的远见卓识和近乎于半人半仙般的神机妙算。 如果对出山后的诸葛孔明仍然要求其“淡泊”和“宁静”的话,那他一生所学就无以致用,即便他有明确的志向也毫无意义。如果说诸葛孔明有错的话,错并不在他没有坚守自己所尊崇的处世哲学,而是错在他过于拘泥对先主刘备的承诺。这也恰好体现了了诸葛孔明对先主的“忠诚”和对朋友的“仗义”。同时这似乎也成了酿成“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这一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由于生理上的缘故,到了我们这个年龄,“淡泊”和“宁静”已是不得已而为之。即,并不是为了“明志”和“致远”而刻意去选择“淡泊”和“宁静”。虽说如此,但是如能积极主动地将其化作维持健康和延年益寿的手段的话,那也不失为是一种明智之举。
33、师:他没有说:你要多给我东西,因为我儿子只有八岁。而是说: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这意味着他的家人要去养蚕,自给自足。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34、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 轼
35、师:对,古代的家信或书信称之为书。这是诸葛亮写给谁的一封信?
36、这两句是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我们说诸葛亮到底伟大在哪呢?
37、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
38、生3:有语重心长的告诫。去掉就没有这种味道,而且读起来也不美了。
39、(译文):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诗书启后勤奋传家 集古人句并书田英章
40、师:“宁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环境的宁静,一种是心里的宁静。有些同学很安静,但思想多动的,这也不算宁静。举例:闹市读书以追求心里宁静来实现远大目标;这是哪一种?
41、师:这是他在临终前给八岁的儿子写的一封家书,与其说是家书,不如说是遗书。诸葛亮写此信的意思是告诉儿子以后的路要靠自己走。秋风五丈原,54岁的诸葛亮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所以写了这封家书告诉他儿子做人处事的准则。其实也是写给我们自己的。让我们也学会这些做人处事的准则。
42、生2:“险躁”是内心浮躁,如果险躁了就不能治性。相反,如果宁静了就可以治性。
43、解释 贯:贯穿。正义的精神直上高空,穿过彩虹。形容精神极其崇高,气概极其豪壮。
44、生2:因为注释说“内心恬淡,不追逐名利”,一个人只有内心宁静了才能内心恬淡、不追逐名利。所以,“淡泊”也是“静”的境界。
45、好了,有人提出问题来了!他说,诸葛亮的千古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总算是真正的宁静吧!答案:差不多了!不过,你需要特别注意的,孔明先生这两句话的要点,首先在于“淡泊明志”的“淡泊”上,既然肯淡泊,而又甘于淡泊,甚至享受淡泊,那当然可以“宁静致远”了!一个人淡泊到了如孔子所说的:“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那当然是人生修养达到一种高度的宁静意境。孔明一生的学问修养,就得力在这两句心腹之言,所以隆中决策,已明明知道汉末的局势,必定只有天下三分的可能,但他碰到了穷途无所定止的刘备,要使他在两强之间站起来。又很不幸的,碰到一个天下第一号的庸才少主,永远扶不起来的阿斗。无论在当时或后世,如果甘于三分天下,抱着阿斗在蜀中安安稳稳地过一生,你想,他的生平历史,又是一个怎么的描写呢?所以他只有自求死得其所,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正所以表明他的“淡泊明志”的本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