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人【文案68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21 12:25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人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想来大家都有听过。(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人)。

2、儒家者流……游文于六艺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人)。

3、有了这两位祖宗的榜样,他们的继承者就更不把文人当回事了,受到如此屈辱的人,还会对皇帝忠诚与热爱吗?

4、  《明遗民录》作者写的《异史氏与诸同志书》中说“又思宋明以来,宗国沦亡,孑遗余民,寄其枕戈泣血之志,隐忍苟活,终身穷恶以死,殉为国殇者,以明为尤烈”还有人说“对后世的影响而言,明清之际遗民是大大超过了宋元之际的。朱明德《广宋遗民录》罗列了四百余人,孙静庵《明遗民录》虽达八百余人,‘而其所遗漏者,尚汗漫而不可纪极也。’有些是思想家、如黄宗羲、王夫之、方以智、顾炎武、傅山、李二曲等;有些是学有专长的学者,如史学方面的张岱、查继佐、屈大均等;有些是抗清义士但有诗文留传于世的,如瞿式耜、张煌言、吴钟峦、钱肃乐等;而数量众多的则为士大夫,如颜元的好友刁包、王余佑,黄宗羲的好友谢时符、汪魏美等”

5、(2)思想主张: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 “天下之法 ”,主张君臣 平等。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

6、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昆吾氏的子孙受封于诸侯国顾国(今河南范县),与附近的巴姓昆吾国和彭姓韦国,都是夏朝在黄河下游的重要支柱和东部的屏障。夏末商初时,顾国被商汤灭掉,亡国后的顾国王族子孙,散居全国各地,以国名为姓氏,从此中国开始有顾姓。

7、他还把叔父一族改姓“叔孙”,远房亲属改姓“车”,这样加上元宏的“元”姓,这十大姓为北魏的一等贵姓。

8、     第一种譬如《南柯梦》中的淳于棼,娶了瑶台公主,做了驸马,仍不忘上真仙姑,琼英郡主。享齐人之乐。

9、在近现代史上,顾姓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例如:现代史学家顾颉刚,曾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主持标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等。在科学技术界有顾济之,任《辞海》水利科副主编,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审稿工作;顾震潮,大气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对中国气象预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艺术界有著名沪剧演员顾月珍;钢琴演奏家顾圣婴,曾多次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被誉为“天生的肖邦演奏家,真正的钢琴诗人”。



10、乐儿认为,只有这样理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才能较好地感受他“至死不食清禄”的行为,才能真正理解老顾追古思今说出这句话的深意。你这么看?

11、顾炎武终其一生,皆持守“毋仕二姓”之念,坚持“尊王攘夷”,故他对入关的清人抱持一种排斥、反感的态度,我们从其诗作、书信中可以窥探出此种隐秘的情愫。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常熟,顾炎武的母亲以绝食相抗,遗命其“读书隐居,毋仕二姓”。顾氏的诗作中多有托寓“尊王攘夷”之论,流露出对清政权的不满,并试图抗争的情绪。顺治元年(1644),顾炎武在《感事》诗中云:

12、缟素称先帝,春秋大复雠。告天传玉岫,哭庙见诸侯。诏令屯雷动,恩波解泽流。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

13、类似的困扰不要说对一个文科生,就是对历史学家如陈寅恪先生,也是同样的。陈先生在著述《柳如是别传》时曾特意说明:

14、简而言之,老顾的意思就是,你老朱家的王朝灭亡与否关我们屁事。

15、所以,在老顾眼里,“亡国”与“亡天下”是不同的概念与范畴。

16、除此以外,顾炎武在音韵学、考据学、训诂学、历史学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著述。

17、顾炎武及其同时代众多思想家的努力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社会要寻求自身的发展,都必须具有凝聚全体社会成员的力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这一力量的选择会因时因地而各异。然而树立共同的社会理想,明确应当遵循的公共道德规范,则是一个具有共性的基本方面。具体就清朝初叶而言,无论是世祖也好,还是圣祖也好,初都选择了尊崇孔子的方式,谋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去统一社会的认识,确立维系封建统治的基本准则。尔后,随着封建统治者儒学素养的提高,清廷选择了将尊孔具体化而趋向朱子学独尊的历史道路。确认朱熹学说为官方意识形态,使清初统治者为一代封建王朝找到了维系人心的有效工具。当然也应该看到,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清廷抹杀了理学的哲学思辨,把经朱熹阐发的博大思想仅仅视为约束人们言行的封建道德教条。正是这种文化上的短视,导致清初统治者否定了王阳明思想中的理性思维光辉。其恶劣后果,经雍正、乾隆两朝的封建文化专制引向极端,终造成思想界万马齐喑的历史悲剧。其间的历史教训,又是值得我们去认真记取的。

18、早期的“姓”表示的是你的血统来源,也就是说你的老祖母是;

19、说到底,这只是士大夫的权力斗争,胜者获得这个国家的统治权,跟百姓没有关系。后者,剃发易服,三六九等,百姓被迫改变了习俗,社会地位低于外族入侵者,许多权利都被剥夺,生活会产生极大的改变和动摇。这就不只是权力斗争的问题,而是民族存亡的问题了。

20、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

21、(本文刊载于《贵州文史丛刊》2020年第二期,注释省略。)

22、  但他们得以多活了十几年或几十年,没有夏完淳这般壮烈而已。黄公辅,别人有诗写他“一疏惊天弹巨珰,一疏伏地辞骄王。”“夏肆三藩鱼在釜,殷顽几个螳挥斧?……同乡陈子壮,同榜洪承畴。一死一生不自由,那容去做东陵侯?”。他自己的诗“世界无情恶浪浑,瞻天愁绪不堪论”“年华八十春,死亦何足惜?”“艰难世事几时降”“忠魂料得气吞胡”“南明三忠”中的张家玉(7)的诗“撒手已无儿女意,回头宁有室家谋”,“从拼侠骨齐生死,终哭奴颜拜犬羊”,“年来枯尽英雄血,独有吞胡志不磨”,“真同丧狗生无愧,纵比流萤死有光”“云崩日落豺狼啸,地黑天昏傀儡强”,“死去不妨蝇作客,生还何必爵封侯?年来努发冲如戟,愤处犹堪刺虏头”被清军“寸磔于市”的陈邦彦的诗“难将忧愤填沧海,剩有悲歌贯白虹”张煌言“予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予之浩气兮化为雷霆,予之精神兮变为日星”曾祖父为万历名相张居正的张同敞“亡家骨肉皆怨鬼,多难师生共哭声。想见刀头空一切,长宵盼不到天明”“白刃临头笑,青天在上任人狂”“破碎山河休葬骨”“魂兮懒指归乡路,直往诸陵拜旧碑”和张同敞同死的瞿式耜“四大久拼成泡影,英魂到底护皇明”“二祖江山人尽掷”“坐看神州已陆沉”“举世滔滔狂不醒,孤臣矫矫行偏危。无逃大义昭千古,敢望文山节并垂”“日月晦朦天不霁,河山破碎地偏寒。俘囚血热魂常在,炯炯双眸死后看”“诗篇留血泪,千载有人知”“三百年来恩泽久,头丝犹带满天香”与侯峒曾一起领导嘉定抗清的黄淳耀临死前血书于墙上“大明进士黄淳耀,以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自裁于僧舍,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寐此心而已……异日夷氛复靖,中华士庶再见天日,论其事者尚知予心!”领导江阴抗清的阎应元“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23、需要强调的,后人据此又说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其实是误解了老顾的原意。

24、黄宗羲,明清之际他曾起兵抗清,甚至还曾东渡日本,关于他去日本的真实目的,有人说是为了抗清,有的人说是为了避祸。

25、还有网友说...这么一看,怪不得昨天坐的网约车上,司机老跟我聊一堆我听不懂的化学方程式。

26、从他本人情感上来说,肯定是想颠覆这个政权,推翻这种制度而后快的,他参加红巾军正是这个目的。

27、明朝李贽是明后期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他是中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8、这大概是古今以来中国为传统和为流行的社交语言。

29、太原市图书馆藏有戴廷栻著、刘䬠辑《半可集四卷》清后期寿阳刘氏刻本。戴廷栻所写《自序》中提到“半可”的来源:“取惠子之论伐齐、荆也,自谓其草为‘半可’”。

30、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先进技术,就通过严格姓氏来区分。这样,古人对姓氏的重要,你也可以了理解了吧。

31、而另一支顾姓源自遥的子孙。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颐(今浙江永嘉),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人称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号的“顾”为姓氏,从而又形成一支顾性居民。

32、顾炎武论学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强调学以经世,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之事,都应探究原委,反对明末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名言,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3、上下两千年,中国社会千变万化,儒家学者也与时俱进,扬弃旧说,融汇新知,各抒己意,流派纷呈,但万变不离其宗:仁义。

34、生产经营单位建立的重大危险源运行管理档案,纸质文档应该至少保存()天,视频数据应当至少保存()天。

35、果然,话说完没多久,李自成便攻入了北京城,国破之际,百官一哄而散,只有一小太监陪着崇祯皇帝为大明朝殉葬。

36、他虽然“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但收复中原的决心并未改变,欲建立功名,效法光武。顾炎武一生似乎皆着明朝衣冠。王筠的《顾炎武年谱校》一书之首页,附有一张顾炎武的衣冠像,首着乌纱冠,身着袍服,皆为明朝服饰,后有题曰“亭林先生中年以前小像”,王筠亦加了一番注解“盖先生不忘故君,终身如此冠服也”。

37、我们知道,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社会底层,作为一个苦大仇深的贫农,他对专制政权以及维护这个政权正常运行的官僚集团有着刻骨的仇恨。

38、惟以智崛起崇祯中,考据精核,迥出其上,风气既开。国初顾炎武、阎若璩、朱彞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扫悬揣之空谈。虽其中千虑一失,或所不免,而穷源遡委,词必有徵,在明代考证家中可谓卓然独立者矣。

39、《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40、此时“天下”和“国家”是合而为一的,也就是说在精神上的爱国主义、民族气节与现实的保卫主权和领土安全是一致的。

41、从这个排序来看,亦是将顾炎武列为国初之首。要之,《总目》推重顾炎武训诂、考证的功夫,并且试图将之塑造成国初之,这一塑造一直影响到之后的阮元。

42、 王夫之: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43、事实上,不仅春秋战国,而且,秦汉以后的改朝换代,都是弱肉强食强者为王的历史,用鲁迅的文学比喻:吃人的历史。

44、顾炎武安葬母亲后,立即与唐王政权联系,筹划联合组织力量抗击清军。不料这件事走漏了风声,被人告发到清朝,顾炎武因此被关进了监狱。后来,他的几位好朋友经过多方努力,才设法把他搭救出来。

45、顾氏在《感事诗》称言《春秋》大复仇之义,企图“一扫定神州”,在《闻诏》诗中称言“灭虏”“尊王”,贯穿着其《春秋》经义中的“尊王攘夷”思想,显然是为了反满抗清。

46、这样,古老的性氏“别贵贱”、“别婚姻”的功能已荡然无存,姓氏只是作为一个人的符号而已,姓氏血统论已失效或说过时。

47、这两支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便称为“南顾”和“北顾”。至今顾姓人在谈论其渊源时,仍有“南顾”、“北顾”之说。

48、据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顾氏,已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又,顾氏谱云: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汉初居会稽,亦为顾氏。”

49、在古代顾姓名人中,值得称道的是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顾恺之,和清代思想家顾炎武。顾恺之,东晋义熙年间任通直散骑常待,多才多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其画主要是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后人评其作画是“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等,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顾炎武,明末清初人,他学识渊博,在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方面,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在音韵学方面,有承前启后之功。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是我国历史上受尊崇的学者之一。

50、这也给老祖宗坚持多年的“同姓不婚”观念带来了冲击,因为很多同姓人根本无任何血缘关系,结婚也不会影响后代健康。

51、姓氏的发杂,使人们通过姓氏区别婚姻就越来越困难了。

52、先秦时期,“天下”一词以地域概念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每每与“国家”并称。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从这一段话可见,在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天下国家”是一种社会的流行话语。至于其具体所指,自东汉经师赵岐为《孟子》一书作注以来,早已形成历代学者的共识,那就是:“天下谓天子之所主,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之家。”这就是说,所谓天下,讲的乃是周天子之治下。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由汉唐一直到明清的两千多年间,所谓天子已经不复存在,而“天下”之所指,也就不再是周天子之治下,而成为封建帝王专制的一家一姓的“家天下”。“朕即国家”的专制帝王话语,充分反映在此漫长的历史时期,“天下”与“国家”趋于合一的历史实际。

53、孟子所处的时代,七国争雄,互相攻伐,战争连年,不是“中国内战”,而是“世界大战”。

54、朱棣的疯狂迫害让所有正直的文人士大夫看清了残酷的现实,皇家对他们除了利用之外,没有丝毫的尊重,可以说,在明朝皇帝的眼里,他们就如猪狗一般。

55、太原市图书馆藏 戴廷栻著、刘䬠辑《半可集四卷》 清后期寿阳刘氏刻本

56、  李定国在“吴三桂缢死朱由樃噩耗传来”的时候,“‘号恸祈死’,曰:‘负国负民,使中原沉沦何以对天下?何以对祖宗’”“两眼惟流血珠,号哭自掷地百许,三日不食,自表上帝以祈死,终于愤郁致病,七日而死”。“有说李定国墓在景线者,景线为旧普洱府管景线宣抚司,其墓‘至今寸草不生,蛮人过路,必稽首顿拜,大呼李将军三声而后去”。李定国临死前留下的遗言告诫儿子“宁死荒徼,无降也!”,他一生战功赫赫,但因为各种原因牵掣,壮志难酬,被已故历史学家顾诚评价为“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当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虽有同室操戈罪过的绍武帝朱聿鐭,被清兵抓捕后,拒绝饮食,说“吾若饮汝一勺水,何以见先帝于地下”自缢而死。还有大量普通人乃至妇女都表现出可歌可泣的气节,这里仅举三例。清军南下“昆山城陷,死难者四万余人,顾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两个弟弟遭杀害,好友吴其沆也被捕蒙难。顾炎武奉嗣母王氏避兵于常熟,王氏闻城陷,绝食十五天死节,临终时给顾炎武留下遗言:‘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清人笔记中有一则这样的记载“本朝开国时,江阴城后降,……时城中积尸满岸,秽不可闻,女子啮指血题诗‘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57、顾炎武在家中没法待下去了,只好背井离乡,开始了旅居生活。

58、顾炎武晚年时,清王朝对待汉族知识分子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康熙帝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下令叫各地举荐著名学者。顾炎武那时已是名闻天下,也有人举荐他,但都被他严词拒绝了。

59、值得庆幸的是...如果你不幸一题都答不上来..至少你可以安慰自己...这是不同省市的难题,万一就有哪里题目简单你会做呢...

60、所以,顾炎武纵观古今历史,结合现实情况说:

61、点击以上单图可选择赞赏金额打赏或转发是好激励和支持您的鼓舞,我原创的动力!

62、嘉庆时,阮元纂《儒林传稿》,在《顾炎武传》中,大谈顾氏在考证方面的成绩,其中有一句评价“国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特加以注明是出自《总目》。王汎森先生在《清代儒者的全神堂——与道光年间顾祠祭的成立》一文中指出,阮元加入了自己的评价,把顾炎武由“国初”的第一大儒改为“国朝”第一大儒。这无疑是进一步拔高了顾炎武的地位,此后,《国史儒林传》对此说又加以因袭。清代官修史书《清史列传》中的《顾炎武传》亦直接采用《总目》的说法,只不过将“国初”改成了“清朝”,而《清史稿》中的《顾炎武传》又改回到“清初”,其余文字皆与《总目》评断一致。更为令人玩味的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御史赵启霖奏请将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人从祀孔庙,群臣相议,支持者则以《国史儒林传》中对三人的赞同为依据,顾炎武于次年成功入祀孔庙,这与清初的情况竟是天渊之别。

63、但是,到“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姓”和“氏”的界线开始变得模煳,“姓”和“氏”出现合一的趋势。

64、朱棣夺权后,方孝孺被以极端残忍的手段迫害,创下“诛十族”的血腥记录,还把很多忠于建文帝的大臣的妻女送入军营充当军妓,残忍的士兵在对她们一番凌辱之后,再将其扔到城外喂狗。

65、孟子始将“仁义”并称,以概括儒家的核心价值。

66、原来的姓氏与血缘相连,而这个“点”姓已无任何关系了。

67、这在“以攻伐为贤”的各国君王看来,当然是书生之见,太不切实际,如《史记》说,“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上一篇:鳞次栉比的造句和意思【文案56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