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名言中国原文
1、 黄遵宪在担任驻日公使参赞之时,利用暇余,多与日本学者相往还,撰有日本史专著《日本国志》,是19世纪后期了解日本发展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文中认为欧洲发展日新月异,“强弱相并”,欧洲诸国中“西则有若拿破仑,雄才伟略,诸侯稽首;又西则有若华盛顿,艰苦卓绝,独立一洲”。拿破仑与华盛顿居于欧洲诸多政治家之魁。郑观应通过阅读《泰西新史揽要》,加深了对中国问题的思考。他认为,普鲁士虽然遭受法国侵略,但是依然能够实现自强,这是中国效法的榜样。他记述道:“法皇拿破仑胁迫普国,割其地大半,责尝军饷一百四十兆弗郎克,驻兵普京,俟偿款清而后退,普地不许增炮台,其原有之炮台,每台限炮若干口,不得增设,通国兵额只准四万二千名,不许增兵。其挟制普国至矣。今吾中国受人挟制,未必过于法之待普也。普受此胁迫,尚可富强,中国何必丧志哉!”针对西方国家提倡的国际公法,郑观应认为,国际公法对于强弱相等的国家具有约束力,对太强、太弱的国家缺乏约束力。拿破仑当政时期,“囊括宇宙,震慑群雄,横肆鲸吞,显为公允”,但是没有国家对其进行干预和追究责任。郑观应热心“洋务”,对外国情势洞烛机先,从受害国的角度对拿破仑的对外征战进行评论。
2、 1918年1月19日,蔡元培撰写《北京大学进德会旨趣书》一文,以拿破仑为反面例子,阐述设立进德会以整顿校风之必要性。他说:“司马迁曰:‘夏之亡也以喜,殷之亡而以妲己’。……拿破仑惑于色,而普鲁士之军国主义以荫。私德不修,祸及社会,诸如此类,不可胜数。”可见,蔡元培对拿破仑并无好感,更无崇拜之情。1929年3月22日,蔡元培曾作七言绝句《拿破仑》三首,对国内崇拜拿破仑的现象不以为然。蔡元培认为拿破仑是由各种机遇造就的一位“时势英雄”,威廉二世和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是拿破仑“前车之覆”的死灰复燃。
3、 晚清至民国,有两个外国历史人物在政界和学界享有特殊盛誉,他们是美国的华盛顿和法国的拿破仑。此二人在国人著作和报刊上反复出现,成为时代的“潮人”。这显然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的严重民族危机相连。国人把华盛顿和拿破仑当做解国危于倒悬的希望,成为“启蒙标本、革命偶像和政治象征”。1903年,益新译社和上海文明书局分别发行两种题为《拿破仑》的传记,从译者、著者的序中,可以体会到拿破仑作为现代民族精神的符号所具有的影响力。前者在《译序》中写道:“古今之英雄,孰不推拿破仑为第一?稍知学问者,无不震之于拿破仑之名”。后者《传序》将其喻为“医治”中国之扁鹊。文中写道:“中国人心之不振久矣,医国者无术以唤之起,不得不借助于人。拿破仑其扁鹊乎。”1929年,蔡元培以“四海惊传拿破仑,国民渐不思我存”,描绘了拿破仑在当时社会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国人对拿破仑怀有持续的兴趣和特殊的情感。拿破仑的名言至今依然被当作鼓舞精神的话语。一句是否为拿破仑曾经说过的话:“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引起了20世纪以来众多学者的论争。本文论述之重点不在平息学术争端,而是着力探讨拿破仑形象在近代中国史著中的塑造和传衍,以及在此过程中蕴含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4、《唤醒中国》作者:费约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5、 众所周知,19世纪来华传教士为推行西方的价值观念,进行了层次多样的文化传播活动。他们办报刊、兴学堂,设立出版机构译介西方著作,目的是为了改了中国人“藐视西方”的观念。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拿破仑作为在欧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也被纳入到中国的“思想资源库”之中。(拿破仑名言中国原文)。
6、他们会思考;他们会建造船只,用火炮把自己装备起来。他们会把炮手从法国、美国甚至伦敦请来,建造一支舰队,把你们打败。
7、“睡狮论”谈论的是什么?是现在睡着的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甚至令人害怕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力量太强大了,西方国家不只不应唤醒他,而且还应让他保持沉睡,否则西方就很危险了。
8、一个统治者对人民应该举止端庄,但是不要奉承群众因为那样一来群众的要求稍不满足就以为受了欺骗。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做恫吓演说?(拿破仑名言中国原文)。
9、为什么我能够推断它是虚构的?接下来又到我“开书单”的时候了,今天要谈及的内容与以下这五部书籍和文章相关:
10、释义:泉水干涸了,两条鱼为了生存,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苟延残喘。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大家安安定定地回到大海,互不相识的来得好。
11、许多人看完内容后,不禁赞扬默克尔伟大,甚至认为她称得上西方世界史之中了不起的一位政治人物。为什么这么多中国人喜爱这篇文章,甚至毫不吝啬地夸赞她?
12、虽然很多注家都认为,《临江仙》词中的“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实际上就是化用了拿破仑“一支笔可以当得过三千支毛瑟枪”这句名言,但他们为什么没有挑明这一点呢?回答是,拿破仑的这句名言,实际上是很难找到出处。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有关同志曾怀疑,“有没有可能是记错了,这句话是别人说的,不是拿破仑的话”。后来,他们从《孙中山全集》中见到两处与拿破仑这句话有联系的论述。一处,就是前引孙中山1922年8月24日《与报界的谈话》,孙中山在谈话中说:“欲得真正统尚须大家奋斗,今后奋斗之器,不以枪而以笔。常言谓:一支笔胜于三千毛瑟枪。”文献研究室的同志认为,“一支笔胜于三千毛瑟枪”与“一支笔可以当得过三千支毛瑟枪”是很接近的,但孙中山用的是“常言谓”,并没有说是谁说的(虽然“常言谓”也不能排除这句话是拿破仑说的可能性)。另一处,是孙中山1922年10月17日的《致〈觉民日报〉函》,孙中山在这封信中说:“夙仰贵报为吾d之喉舌,作侨界导师,大声疾呼,发聋振久矣,尽宣传之巨责,收文字之奇功,一纸风行,万流景仰。……拿氏谓:‘报纸功力胜于三千毛瑟’,斯言殆可为贵报道矣,感甚佩甚!”文献研究室的同志认为,孙中山“这里明确指出是拿破仑说的,但话中的‘报纸功力’与‘一支笔’还是有差别的。”
13、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今天如果和大家说是俾斯麦或者威廉二世,知道的人就相对少了,当然还是要选择一个中国人相对熟悉的西方政治人物、政治领袖,比如拿破仑,他所说的关于中国的好话,对我们而言才格外受用,你说是不是?
14、1817年,不受欢迎的阿美士德踏上归路。他准备回国后向议会和英王上书,用武力敲开中国对外通商的大门。
15、这则新闻的标题叫做“终于反击了!加拿大70亿飞机订单被取消”,内容也写得十分煽动劲爆,一开始就提到加拿大只不过是一个4000万人口的小国,一直抱着美国的大腿,结果现在终于要得到中国的“报复”了。而所谓的“报复”,就是中国对加拿大“直接取消70亿元飞机订单”,“同时从下周起所有进入我国的加拿大产品都不得进入港口,另外禁止飞机制造公司高层进入中国”。
16、释义: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就算关起们来制造车辆,使用时也能和路上的车辙完全相同(古代的车两轮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符合规格,就能合辙)。
17、很有可能是他看到一些文章中提到,英国一部很重要的小说《科学怪人》中弗兰肯斯坦的形象,梁启超就觉得弗兰肯斯坦应该是如同一只狮子一般的巨大机械怪兽,而且还真以为这个机械怪兽被保留在了大英博物馆。
18、雅克-路易·大卫:《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
19、 严复是中国首批派往英国学习驾驶的留学生,对英、法之事较为熟知。严复归国后,正值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之时。严复在日记、文章中经常谈论拿破仑,拿破仑的形象大多是负面的。严复写道:“今且无论往古,即以近事明之。八百三十年,日耳曼不尝败于法国乎?不三十年,洒耻复亡,蔚为强国。八百六十余年,法兰西不尝破于德国乎?不二十年,救敝扶伤,褎然称富,论世之士,谓其较拿破仑之日为逾强也。然则战败又乌足悲哉!所可悲者,民智之已下,民德之已衰,与民气之已困耳,虽有圣人用事,非数十百年薄海知亡,上下同德,痛刮除而鼓舞之,终不足以有立。”对拿破仑等人的专制行为,严复是持批评态度的。严复认为:“历史中如路易,如伏烈大帝,如拿破仑,其得位行权,皆由此理。不过,当知此等专制一立之后,虽事势变迁,其权无由解散。虽其始有救亡之用,而其终常为殃民之资,此其制所以为千古之诟厉耳。”严复认识到专制制度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端,会演变为政治民主化的障碍。
20、他接着说:“开始你们可能会成功,你们会夺取他们的船只,破坏他们的军事和商业设施,但你们也会让他们明白他们自己的力量。
21、应该蔑视一切政d,心目中只有广大民众。只有依靠广大民众的支持,才能建立伟业。
22、《拿破仑睡狮论:一则层累造成的民族寓言》作者:施爱东,《民族艺术》2010(3):6-16
2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24、其余几本书与文章依次是: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杨瑞松教授的《病夫、黄祸与睡狮:“西方”视野的中国形象与近代中国国族论述想像》,听书名就知道相当学术;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石川祯浩教授,曾著有一篇文章《晚清“睡狮”形象探源》;海南师范大学的单正平教授,他的著作《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其中有两章专门谈论相关问题;此外,中国社科院施爱东博士的一篇文章《拿破仑睡狮论:一则层累造成的民族寓言》。
25、关于这篇“演讲”内容,如果你对西方政治稍有认知,尤其稍微清楚德国或默克尔本人的情况,你就知道这篇内容肯定是有问题的。果不其然,这篇内容很快便被国内媒体辟谣,完全就是一篇虚构的稿子。
26、总结:清朝中后期,欧洲人想用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但拿破仑却不以为然,他说,刚开始可能会成功,但后来你们会让他知道他自己的力量……把你们打败。拿破仑确实有远见,因为今天,中国这头巨狮,已经苏醒了。
27、《病夫、黄祸与睡狮》作者:杨瑞松,政大出版社
28、人一生一世,不给人间留点痕迹,不如不出生。
29、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0、我们知道“反清”革命运动一开始其实是具有十分强烈的“排满”种族主义色彩,而这些人又很不喜欢“睡龙”这样的意向,因为“龙”所指代的概念,已经太封建、太腐朽、太落后了,所以他们更喜欢将自己形容为“狮子”,而且是一群已经醒来的狮子。
31、 自19世纪中后期,随着中国被纳入到世界体系的过程加速,越来越多的学者、官员、留学生得以有机会走出国门,来到西方世界。他们对曾经称霸一时的拿破仑抱有热情,并借机参观了拿破仑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在日记和论著中有所记述。1867-1870年,王韬前往欧洲游历,两过法国,前往马赛、里昂、巴黎等地游览,著有《漫游随录》《普法战纪》《法国志略》等论著。书中对法国的发展历程和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进行了详细描述。王韬写道:“法京中多前王拿破仑遗迹,至今游人观览者,犹想见其功烈之崇隆,势位之烜赫焉”,“法王昔年与欧洲列强构兵,所向克捷,几于一统”,他对拿破仑的战绩是赞许的。然而,由于拿破仑的长年战争,也使得法国走向了衰落,“然拿破仑之战称为古今所仅见者,诸国之兵亦只有十五六万而已,以视今日,殆不及十之一也。故以今日大势揆之,人但见其事事讲求,物物精审,似若雄视一切,不可限量,而不知智巧愈极,机诈愈深,情伪相感,利害相攻,祸患之来,气机已召,人皆谓其强之至者,吾正谓其衰之始。”通过对法国社会的考察,王韬对中法之间的交往形成了独到认识。他认为:“法通中国已三百余年,于泰西诸国为独先,名流硕彦接踵东来,无非借天算格致以阴行其主教,其势几至于上动帝王,下交卿相,有明之季靡然从风,实足为人心学术之隐忧。流弊至今,亦缓通商而急传教,中外龃龉之端率由此起。”在《法国志略》一书中,王韬认为拿破仑是“海外异人之一”。但是,拿破仑“居然以帝号自娱”,认为权力是“天授”,过度的征伐没能够使其功名一直延续下来。
32、另外!八分已在(看理想App)上同步更新,看理想小程序将停止更新。
33、《晚清“睡狮”形象探源》作者:石川祯浩,《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州)2009(5):87-96
34、但是,当时真正在欧美流行的说法却是,他们自认为有白人的担当,要负责唤醒全世界。曾纪泽其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了这篇《中国先睡后醒论》。
35、蔡元培撰写《北京大学进德会旨趣书》一文,以拿破仑为反面例子,阐述设立进德会以整顿校风之必要性。
36、 拿破仑虽未至中国,却与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在上军校的时候,拿破仑就好学,除主修军事课程外,他对哲学、政治、历史、地理、法学、文学等都有广泛的研究兴趣。军校毕业后,拿破仑对东方世界以及埃及、阿拉伯、印度、中国等古老国度兴趣颇浓。拿破仑对中国的了解缘于当时法国在广州的商人。1794年,荷兰派出由萨克·蒂津带领的7人使团,朝贺乾隆皇帝登基六十周年。蒂津使团的翻译是常驻广州的法国人克雷蒂安·德·吉涅。吉涅回到法国后,在1808年发表了他的回忆论著。这时,如日中天的法国皇帝拿破仑得到了信息,命令吉涅编撰一部中-法-拉丁文字典。嘉庆年间来华的英国阿美士德使团在返回途中,“拜访”了被流放到圣赫勒那岛的拿破仑。从诸多回忆录中可以看到,拿破仑对阿美士德的到来感兴趣,他用了三个月时间来准备这次访问,还多次阅读了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纪实。阿美士德与拿破仑谈了中国问题,“他问到我在北京的情况,打听了鞑靼的礼节。但他并没有像我准备的那样就我屈从的可能性发表任何意见……后来他问我在中国旅行的情况。”由于拿破仑只与阿美士德和埃利斯单独会谈,而使团其他成员与拿破仑共同会面的时间不足十五分钟,所以关于此次会谈的内容对外披露很少。因此,使团的医生写道:“我们与拿破仑的会见,我没有多少可说的”。在阿美士德使团到达圣赫勒拿岛前后,拿破仑与爱尔兰私人医生奥米拉进行过三次关于中国问题以及英国使团的讨论,比如觐见礼节问题,拿破仑认为,“外交官拒绝叩头是对皇帝的不敬”,无论是马戛尔尼还是阿美士德,使团的礼仪要求都是荒谬的。拿破仑没有到过中国,对中国情势的理解多属于臆测,夸大了中国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拿破仑的名字早何时由何人传入中国,尚需进一步考证。依据现有史料,我们可以得知,拿破仑形象在中国的塑造与传衍,既与外国在华传教士的文化出版活动有关,也与早期走出国门的中国学者、官员、留学生群体有关。
37、 首先,拿破仑被塑造成与华盛顿一样的民族英雄,成为激励国人争取民族独立和建设强大国家的“代言人”。自19世纪后期以来,中国史学经历了由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国际形势剧变带来的挑战,中国读书人和社会新兴阶层,尤其是史学家的任务极富挑战性:他们积极寻求一种对中国历史的新理解,以使中国成为世界的一部分,并使中国至少是世界民族之林中平等一员。通观近代中国诸多历史文献可以发现,拿破仑、华盛顿同时出现的频率很高。在此场合下,他们二人均以正面形象呈现,反映了近代中国抵抗外来侵略,建设民族国家的时代特征。其次,拿破仑的形象塑造具有选择性。伴随着拿破仑在中国的传播,拿破仑的情书、艳史、轶事等信息也输入进来,成为报纸上的“花边新闻”,但是这些内容并没有被纳入到中国人塑造的拿破仑整体形象之中。第拿破仑形象塑造具有政治性特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任务是反对西方列强和封建主义,凡与此任务完成有关的信息都会被纳入政治家的视野。拿破仑形象之翻转与其名字被编入家庭故事和新式学堂的童子军军歌都体现了这一特点。20世纪初年,新式学堂童子军军歌是这样的:“二十世纪地行星,皇皇童子军。小锣小鼓号,黄龙飞舞小旗旌。哥哥华盛顿,弟弟拿破仑。心肝虽小血自然,头颅虽小胆不惊。”拿破仑的名字和形象直接进入儿童的启蒙认知,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公众思想行为准则将产生深远影响,新生代知识分子多数有拿破仑情结也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