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孝顺父母的著名故事【文案47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18 15:42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孝顺父母的著名故事

1、父母生育了我们,并把我们抚养成人,并不是要我们一定能成为达官贵人。只要我们走正道、平时对父母真心的去关爱,哪怕我们不能衣锦还乡,不能成为达官显贵,不能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我们的父母在内心深处也是为我们自豪的。

2、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3、老莱子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常身穿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孝顺父母的著名故事)。

4、老莱娱亲。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高兴。

5、花木兰替父从军大家都知到,她的父亲体弱年迈,弟弟年龄尚幼,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6、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参,是著名的大孝子。有一回,曾参帮父亲锄草误伤了瓜苗,父亲一气之下用棍棒打了他。打的时候曾参不躲闪,结果被打晕了过去。

7、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  舜,传说古帝王,五帝之姓姚,名重华,号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父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顶时,从下纵火,舜持两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瞽叟与象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恭顺,对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舜在厉山耕种,象替耕地,鸟代锄草。帝尧听舜孝顺,有处理政事才干,把两女儿娥皇和女英嫁他;经多年观察和考验,定舜做他继承人。舜登位后,去看父亲,仍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9、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10、陈锡,广德杨滩镇琳塘村人,陈锡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中进士,为京官工部营缮司主事,当长兄陈惇远在南国,家中老母无人照料时,陈锡依然辞官,回到家乡年迈的母亲的身边,悉心照料,寸步不离,专门伺候,期间,为了让病榻上的老母亲开心,他版装扮幼儿地下爬滚等状,想尽办法让老母亲舒怀。陈锡直到老母亲染病不治而去,“以母老乞归,色养备至”。遗憾的是陈锡再也没有回到原任岗位上去。

11、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12、王祥将鱼带回家做给继母吃,继母遂病愈。因其乡邻感于王祥不计前嫌孝顺继母,和睦兄弟。对此纷纷称赞,继母也一改往日态度。其弟王览也仿效兄长,与兄长和睦共处。

13、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14、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作者:李毓秀出处:弟子规

15、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出处:动报亲恩篇

16、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过着富足的生活。

17、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18、不知道是几千年前,有个叫舜的人。他是远古五帝之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据说当年他爸瞽(音:鼓)叟和他继母弟弟好多次想弄死他。

19、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以前我们熟知的包拯是铁面无私的代表,从此则小故事可以看出,包拯包大人还是一位不择不扣的孝子。

20、父亲才知闵损受到虐待,归家后,父亲执意要休弃后妻。闵损跪地替继母求情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父亲深感闵损谦让不计较的性格,就同意了闵损的要求。继母知晓这件事后,悔恨交加,从此待闵损如亲儿一般。

21、讲的是古代有位叫王祥的人,生母去世早,而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搬弄是非,使他失去父爱。一年冬天,父母生病了,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河面上都结了冰,根本打不到活鱼。可是为了满足母亲,王祥就去跑到河边,脱下衣服,光着身子躺到了冰上,像用体温把冰焐化,为母亲打鱼。

22、安徽省广德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广德之地名,望文生义,就可以理解为“广聚善德”之城。在广德历史长河,流传无数孝子感人的故事,小编今天就其中几个名传千古的大孝子,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23、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24、汉文帝时有一个叫淳于意的人,原先做官后来行医。他的医术高超,但是性格耿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后来被他陷害,要押往京城承受肉刑。他的女儿叫缇萦,年幼弱小,仍然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喊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遭人陷害,愿意代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

25、包公即包拯,北宋庐州合肥人。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包拯中了进士,当时28岁。他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有病,长途迁徙劳累,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不愿去建昌。包拯便立即辞了官职,不去外地做官,回到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孝行受到了官吏们的交口称赞。几年后,包拯的父母相继辞世,他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26、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位著名的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名叫老莱子。老莱子是一位孝顺的人,不仅在吃住上满足父母的要求,尽拣美味供奉双亲;此外,还想尽一切办法来博得父母的开心。

27、1962年,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进家门时,母亲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28、在寺庙中,方观承兄弟含泪度日,备尝艰辛,但方观承想念的还是祖父和父亲。他鼓足勇气,向长老提出请求,允许他俩前往边疆探望长辈。长老念及二人年幼,尽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极力劝阻。方观承则恳求说:“祖父、父亲遥在天涯,对家中亲人望眼欲穿,我们若能前往,定会增添些许慰藉。为给二老一点安慰,我们即使受点折磨,遭受点艰难,也在所不辞。请长老思准,让我们启程。”

29、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让我感动的是“探母”的故事。

30、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1、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32、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作者:孟轲

33、很显然,气血虚衰是衰老的根源,延缓衰老,就要从气血两字入手。而阿胶味甘,性平,能补血养血止血,滋阴润燥,益气补虚,除风化痰清肺,利小便,润大肠。这些滋补功效确实十分适合老年人滋补。

34、黄香(约68年-122年),字文强(一作文疆),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人。东汉时期官员、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他年方九岁时,便知事亲之理,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后任郎中、尚书郎、尚书左丞。又升任尚书令,任内勤于国事,一心为公,晓熟习边防事务,调度军政有方,受到汉和帝的恩宠。后出任魏郡太守,于水灾发生时以自己的俸禄赏赐来赈济灾民。不久被免职,数月后在家中去世。其子黄琼、曾孙黄琬,都官至太尉,闻名于天下。

35、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36、闵损,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37、这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学不会,除非你是不想学。

38、父母去世后,他做了大官,不愁吃喝。每每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到:“即使现在想吃野菜,想为父母去借米,又哪里能如愿呢”。

39、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40、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41、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42、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刘恒统治下的汉朝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史书上将汉文帝与其儿子汉景帝统治时期称为“文景之治”,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

43、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作者:(德)歌德

44、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45、 孝的代表就是李密,体现在他给晋武帝的《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46、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上一篇:有关友谊的名言有哪些【文案64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