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苏格拉底死亡原因和过程【文案71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17 13:23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苏格拉底死亡原因和过程

1、姚博严,男,哲学院一般学生。兴趣是游戏,理性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读书不多,思考不深,但读书确实是在尽力地读,思考确实是在切实地思,因此终究有所得,多少有些浅薄的想法,愿与人交流。

2、苏格拉底和雅典人民的第二个冲突是真理与修辞的冲突。他在后的告白中说,“我很难赢得你们,不是因为缺少语言,而是因为缺乏愤怒和无耻,我不愿对你们说那些你们喜欢听的话,我不哀悼,不悲恸,不做也不说别的很多我认为不合我的品行、而你们习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东西。”苏格拉底的真理观让他显得冷冰冰的,就像尼采所说,耶稣为耶路撒冷哭泣,苏格拉底从未为雅典掉过一滴眼泪。但是,苏格拉底是敢于为了真理而献身的人,他认为这种真理的坚守,对雅典人民的幸福才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注定了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表现。苏格拉底并非真的不善言辞,他可是论辩的高手。如果苏格拉底刻意使用自己擅长的法庭论辩术,争取过来30个投票并免于死刑,是很容易的事,但他处处有意触怒在场的人们,时时遭来愤怒和骚动。

3、司马:(在一瞬间面露失望,但立即恢复平静)苏先生,既然你我二人皆受困于此,不如结伴而行,去寻出路。

4、苏格拉底还从两条路径对灵魂不灭的理论进行了证明:

5、「请让我举个例子说明。我们透过感官认知到的实体是有形的,复杂的,会变化的,也会毁坏的。如果我有一柄剑,这柄剑是以某些金属加上某些木材组成的物体,可以吗?」

6、在雅典街头不断同人对话讨论哲学的苏格拉底,被控以不敬神明与腐化青年的罪下在监里,等待死刑日的到来。虽然众人都祈求这一天不要到来,然而时间的脚步从不停息,行刑日无情地到来,苏格拉底即将赴死,众人的心将被敲碎。

7、「这就对了。但如果你不接受,我还有灵魂不灭的第二个理由。灵魂不灭的第二个理由是灵魂是简单的实体,简单的实体不会变化,也不会朽坏。事物的变化来自于组成部分的改变,事物的毁坏是因为组成部分没办法继续配合运作。但无形的灵魂是简单的因此无法产生变化或分解。」(苏格拉底死亡原因和过程)。

8、苏格拉底的哲学教育对阿尔西比亚德的作为起到了催化剂的促成作用,但阿尔西比亚德的行为有其自己的逻辑与动机,应探求其行为的根源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苏格拉底。要归责的不是哲学教育指明的终点,而是他选择的异于常人的途径。

9、司马:苏先生,死非我所畏,我所畏者不过是在《史记》一书未完成罢了。



10、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神圣的信仰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

11、假如一个人还不识人性,就和人结交,他干的事就是不漂亮的,这不是很明显的吗?假如他知道了人的性情,再和人打交道,他就会觉得好人和坏人都很少,在好坏之间的人很多。

12、本文为武汉大学第二届基础通识课程优秀论文,将收录于第二辑作品集《博雅:中西之间》,小布将陆续推出更多优秀作品,敬请期待!

13、「因逃避现实的痛苦而自杀更是有害的。因为现世的每一次快乐与痛苦都像根钉子般把身体与灵魂牢牢地钉在一起,让灵魂无法纯净地解脱。不管是过度留恋身体,或过度害怕痛苦的灵魂都会被现世玷污,无法完全从身体中解脱出来,成为流连世间的恶灵鬼魂。自杀与怕死都是被世俗的苦乐囚禁,不是真正灵魂的解脱。」

14、苏格拉底也确实进行了这样的实践,他声称自己“成了一个对你(阿尔西比亚德)不离不弃的” ,并且对阿尔西比亚德进行了多方面的劝导,而不愿让他“贪恋并且想要享受生活直到终老”。可是,阿尔西比亚德自身并非求而不得,而是有所退避,“他逼我承认自己还有许多缺点,由于关心雅典的事务,却放松了自己的修养。因此我强迫自己躲开他。”

15、虽然知道,仍难掩悲伤,众人不情愿地将头低了下来。

16、苏格拉底道:「我接受你的反驳,但我认为灵魂不依附于肉体还有第二个理由。第二个理由就是灵魂能够走到肉体的对立面,能主动地控制它,影响它,干涉它。我们能够认识自己,控制自己,展现自己,这些都是灵魂对肉体的主动操纵,不是吗?」

17、在论证了灵魂存在于我们出生之前后,辛弥亚和格贝依然抓住人们普遍有的一种恐惧,害怕人死魂散,存在告终,让苏格拉底论证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

18、第一轮投票结果,苏格拉底是280票对220票被判有罪;在做完有关刑罚方式的答辩后,第二轮投票,审判团以360票对140票的结果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数字变化,也就是说,原先本来有80名认为苏格拉底无罪的人,终被苏格拉底激怒而倒戈同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19、苏格拉底说,天鹅在临死的时候,知道自己就要见到主管自己的天神了,便快乐得引吭高歌,唱出了生平响亮动听的歌。求仁得仁的苏格拉底,死与生都同样高贵、可敬,《斐多篇》便是苏格拉底的天鹅之歌。

20、“我一生曾经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力求置身哲人之列。至于我努力得是否正确,有没有成效,我想我一到那里就会明白的;现在我马上就要到了,如果神愿意的话。”(69D)

21、司马:(同样气息微弱)我不信,然而我也不悔。

22、 在审判的过程中,苏格拉底申辩他一生都在从事哲学,追求知识、美德和灵魂的完善,苏格拉底称其申辩并不是为了避免使自己受到惩罚,而是为了避免议会的错误判决将一个无辜的人处死,从而给判处他死刑的法官带来伤害,也给雅典城邦和雅典城邦的法律本身带来伤害。苏格拉底说道:“法官并不是坐在那里把公正当作一种恩惠来分发,而是要决定公正在哪里,他们发誓不按个人好恶来定案,而是依法作出公正的判决。”

23、读完《裴洞篇》,要说谁对苏格拉底的怀念之情深切,恐怕无人能出柏拉图其右了吧。

24、辛弥亚和格贝的看法,是通常所说的“断见”,既相信人死如灯灭,肉体消亡后不会有什么东西会继续存在。这样的“断见”在当时的雅典显然是普遍流行的看法,所以格贝才会说“一般人难以置信”苏格拉底对灵魂的看法(70A)。另外,格贝提出要从两方面来论述灵魂的存在:1)一个人死后灵魂还继续存在;2)灵魂保有某种能动的力量和智能。(70B)

25、「灵魂与观念相似,我们透过理智认识到观念,我们也透过理智反省到自身的灵魂。如果人死了,身体的朽坏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因为身体是物质的,但睡着失去意识却是一瞬间的事,因为意识是灵魂的,灵魂是全有全无的。灵魂与无形的、单一的、理智的、神圣的、不可分解的特性相近;身体与有形的、复合的、变化的、可朽的这些特性相近。无形的简单的灵魂是不会朽坏的。」

26、他的理由是:我已经被国家定罪,如果我逃跑,法律就会失去它的效力和。法律失去了,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试图解释法律真正含义的生活——法律只有在被遵守时才具有性。只有法律确立了,才有国家秩序和社会正义。

27、苏:生是因为有死才能是生,死是因为有生才能是死,生与死相互生成,对吗?

28、在论述的时候,苏格拉底首先讲了自己从自然科学转向哲学研究的思想历程,解释了型(相)理论是如何产生的(96A-102A)。

29、色诺芬的《回忆录》中记载了不少苏格拉底有关神的思想:

30、苏:究天人之际……(思考这句话的意义)这么说,你是要追求知识、追求智慧,那些永恒的东西,而不是追求流变的意见,那些暂时的东西,你认为永恒的真理与暂时的意见相比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对吗?

31、《国家智库》和《中国智库》:中国智库史上的“双子星”

32、至此,公民大会真正成为全体公民的大会,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为雅典确立了民主政治,而公民大会被赋予了高权力的地位。从此,公民大会逐渐成为公民们参政议政和平民领袖们献计献策、斗智斗勇的重要舞台。

33、苏格拉底道:「人类在世的生命是由灵魂与身体的联合而成的,哲学家在追求的知识与美德的过程中,发现受到身体部分很大的阻碍。身体的目标是为了存活,因此,身体不断透过生存与欲望诱惑我们,让我们离弃诚实与美德。我们必须浪费时间在进食与休眠上,疾病攻击我们的身体,爱欲恐惧像潮水般淹没我们,这一切都让我们无暇追求知识与美德,使灵魂偏离正道。」

34、苏格拉底接着把这个道理,借用伊索寓言的方式重新讲了一遍:

35、这时候,佩西安那克斯之子攸里托里姆斯和其他一些人,提请大家对卡里森努斯提出控告,坚称他的建议是违反宪法的,他的动议在会场上引起一阵鼓掌喝彩。但是,大多数人不断地大声叫喊,说如果人民的任何意愿因受到阻扰未能实现,那可是荒谬绝伦的。

36、苏格拉底这位述而不作的哲学家在西方人眼中的地位,有如被奉为圣人的孔子在东方文化中的地位一样崇高。然而,这位西方人眼中的圣人却被西方文明为推崇的民主制度判处了死刑。(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是优秀的人与优良的政治制度之间相互碰撞直至毁灭的悲剧。)然而,在这让人不寒而栗的双重悲剧中却升起了后来在西方世界不断闪耀并终引领人们走出黑暗的理性之光。苏格拉底用自己的生命点燃的“理性之光”不仅终照亮了黑暗的中世纪,引发了科学革命,推动了启蒙运动;即使到今天,人们也仍然在其光芒指引之下,勇敢地应用自己的理性,考察人类社会和宇宙之间的各种问题。或许,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文明发生和发展的历史,都不过是在诠释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

37、克贝道:「一个人借债之后必须要偿债,但这并不代表偿债之后就必须得继续借债。一个人有可能在偿债之后,终身不再借债。你的推论只是模拟,并不能确定死必定能产生生。」

38、克贝回道:「全部的东西,都会毁灭与消失。」

39、苏格拉底的哲学教育提供的是一个向上攀登的工具,但也是一个无法束缚住阿尔西比亚德的锁链。他被称为“助产术式”的“困惑式问答”通过启发与探索,并不能强行将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塑造为他理想的形态,而是提供一种让受教育者塑造自我与认识世界的途径。

40、所有在场的人都被苏格拉底的平静感动了。对死后之事,苏格拉底对生者的交待也值得注意,不可太悲痛,否则对死者的灵魂有损(115E)。在服毒之前,苏格拉底向神灵做了祷告,祈求去得顺当(117C)。

41、他自有其追求,所作所为并不能完全契合阶梯中的某一阶。反之,他可能拥有自己定义的一条阶梯,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攀登。向苏格拉底索求哲学智慧也只是他达到追求的其中一步而已。而他走出的这一步有显然的目的性。在苏格拉底描述了泰米斯托克勒斯凭借政治权谋击败波斯王,在波斯也获得了优厚待遇的故事后,阿尔西比亚德“大声呼喊,垂头丧气,把他的头放在苏格拉底的膝盖上,因为他甚至在相应的准备上都不如泰米斯托克勒斯。”他的动机在于获取如此的智慧来免于遭到不测乃至左右逢源,而他日后与这个故事相似的经历更是印证了其目的性。

42、苏格拉底是一位伟大的希腊哲学家,他提倡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反对当权者。

43、有意思的是,在格贝表示对死亡的恐惧依然不容易消除时,苏格拉底让他寻找会念咒的人,说希腊有很多好人、也有很多外国人,苏格拉底让格贝遍访寻找一位念咒者。(78A)

44、 看太阳是危险的。如果我用眼睛去看世间万物,用官感去捉摸事物的真相,恐怕我的灵魂也会瞎的。所以我想,我得依靠概念,从概念里追究事物的真相。

45、苏格拉底回道:「这说法相当有趣,谢谢您的响应。但我认为只要仔细思考灵魂的特质,就会发现灵魂与身体是两相独立的。第音乐是单一的,灵魂的样态却是多样的。乐音必定是和谐的,但灵魂却有善有恶,有好有坏,有聪明有愚拙,有贪婪有平静。」

46、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1787年达维特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

47、哲学家在临终时不感悲戚,必须建立在灵魂不朽的基础上。如果灵魂在人死后就消失了,那在死后追寻真理的想法就不攻自破。所以,苏格拉底在接下来用了几段论证,来证明“灵魂不朽”这一命题。

48、(如需转载本文内容,请尊重知识产权,注明出处)

49、苏:东方的朋友,我是雅典的苏格拉底,你呢?

50、苏格拉底已经公开证明了对他指控的两项罪名乃是无中生有的构陷,为什么还是被判处有罪呢?在申辩里,苏格拉底清醒地阐明了个中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表面的罪名背后,蕴藏着长期积聚的对他本人的更大怨恨。换种说法,这是由历史的大气候和当下的小气候共同决定的。

51、苏:既然你这样认为,我有些怀疑你是否是真正追求真理,还是说你只是一个玩弄语词的智术师。

52、智慧使他看到并一直紧紧关注着的众人未曾察觉的美德,忠诚的是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

53、苏:所有凡人在他们生命终结的时候都要面对死亡,可是一般的人畏惧死亡,因为他们贪恋生命。你对生命同样看重,却不害怕死亡把你的生命剥夺,我很想听听你的理由。

54、公元前399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苏格拉底被当时的雅典民主政府判处了死刑。审判期间,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义正词严地为自己做了辩护,在判决宣布之后,他的许多学生和朋友都劝他逃走,并且为其准备好了一切。然而,苏格拉底在这一生死抉择的关头,毅然决然地接受了法庭的判决,选择了死亡。千百年来,对于苏格拉底的这一选择,可谓是评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关于其做出如此选择的动机和原因,也是备受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些基本文献的分析,从事实、价值及信仰三个层面证明:苏格拉底的这一选择是在“理性必将超越死亡”的观点下做出的一种选择。即是说,苏格拉底的这一选择的深刻原因正是在于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于苏格拉底来说:在事实层面上,理性是不灭的,死亡不能毁灭理性;在价值层面上,理性是高于生命的,只要合乎理性,甚至可以选择死亡;在信仰层面上,宇宙间充满了理智,理性之神高于一切,对理性神的信仰是高于生命的。

55、黎陆昕:是的,其他人是对过程的出乎预料,而苏格拉底是对结果的出乎预料。他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会严重到这个份上,但是当这个结果出现的时候,苏格拉底毕竟是有阅历的人,在战场的战壕里,在僭主时代的危难中,他都经历过死亡的考验,他还是能够从容应对的,死亡对他来说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儿。

56、黎陆昕:关于免刑我把它分为这样几个层面,首先是避免有罪,然后是避免重判,后是避免死刑。我们先来说说避免有罪。苏格拉底是因为蛊惑青年和对神的不虔敬这两宗罪被指控而走向法庭的。但是,要想把这两件事说清楚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苏格拉底的口才辩解起来却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一个不易,一个不难,这两方面的结合就很难判定苏格拉底的罪行成立。假如对苏格拉底连罪行都不能确认,那还有什么判刑的结果?但是法庭的审判走向完全出乎意料,而这一切都源自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策略和风格,那就是:绝不示弱!

57、西米亚斯道:「平静度日的话我自然没有意见,但若遇上让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呢?」

58、于今:刚才我们谈到一个问题,雅典法庭判处苏格拉底死刑,那很可能是一次意外。其实雅典法庭并不一定是要苏格拉底的命,而是要灭苏格拉底的威风!雅典法庭判处人死刑,除了肉体消灭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看你在生死之间暴露出的恐惧与怯懦,以此衬出城邦威严的至高无上。苏格拉底恰恰看透了这一点,所以选择不跑。但这个看起来颇有些较劲的做法,对于苏格拉底这样一个伟大的智者来说,还不足以在根本上回答他不跑的原因。

59、人口学中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是队列分析,形象比喻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是一浪更比一浪高,还是一浪更比一浪低呢?每年的出生人口队列就相当于一个浪。如果一浪更比一浪高,那就是一个增长型的人口,如果一浪更比一浪低,那就是一个低生育水平的人口。学过人口学的人都知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生育水平长期处于更替水平以下,那么这个社会终将进入人口缩减状态。澳大利亚人口学家卡德威尔称之为“人口塌陷”。一个人口塌陷型的社会遇到的挑战并不比一个人口增长型的社会少。

60、据《克里托篇》说,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61、苏:为了获得真理,我们必须借助我们的理智来追溯到现象之下的隐藏着的东西,对吗?

62、苏格拉底同时讲到,虽然哲学家一心求死,但是并没有自杀的权利。人是受天神管辖的,就如同牲口受人的管辖。人不应该自杀,就像牲口不应擅自毁灭自己。所以,人是不该自杀的,而应当等候天神的命令。

63、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第三届学术委员会

64、〈斐多篇〉的主题是灵魂的不灭,我保留了大部份(不是全部)苏格拉底认为灵魂不灭的理由。论证灵魂是简单的这部分,我认为是有趣的,这似乎是古代版本的守恒概念,但它的真正的科学版本要等到两千年后了。这部分我用了自己设计的剑的例子,我认为这样解说能让原来的说法更合理。

65、这篇对话录记述了苏格拉底临死前,和几个学生就生死和灵魂问题展开的对话,包括从不同角度审视灵魂是否不朽的四个主要辩论,也包括对“学习就是回忆”的再讨论(《枚农篇》的主题之一),以及苏格拉底自己从自然科学向哲学研究转变的思想历程,可以说是苏格拉底临死前给学生上的重要一课。

66、从一切可以说有生命的东西看,它们只从它们的对立面生出来(70E)。在这些对立面之间,有一种可以名之为两类动态的情况,比如在“较大”和“较小”之间,总有“增”和“减”的过程(71B)。活和死是彼此相互产生的,它们之间的过程是两个(71C)。如果承认由活到死的一个过程,就要承认由死到活的另一个过程(71E)。如果有再活过来这样的事儿,说明死者的灵魂存在于某处(72A)。如果对立的两个过程没有返回或转折,而是永远以一直线向前,后一切事物都会停止产生(72B)

67、苏格拉底被指控引入的新神是他所声称的指引他行动“灵异”。知识分子并不会对于苏格拉底的新神引入活动有过多的抵触情绪,但是出于这样一个容易被煽动的民众就是另外一个概念了。

68、“如果我不是相信自己行将前往其他智慧善良的神灵那里,前往那些优于现世人的亡者那里,我临死不忧伤(英译resentment中文译作‘怨恨’意思更恰当)就是错误的。…要请你们相信:我有力地坚持自己走向那些为善良的主人——神灵。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不但不忧伤(怨恨),而且坚定地希望那里给亡者准备着赠品,像多年来的古话说的那样,给好人准备的比给坏人准备的要好得多。”(63C)

69、苏格拉底道:「谢谢你的关心,这个问题我自然考虑过。我相信我们只要认真思考,就能发现灵魂不灭的证据,我愿举出两个重要的理由,与你们分享。」

70、克里提亚和亚西比德和苏格拉底交往后使得城帮遭受了重大损失。

上一篇:描写场景的句子【文案45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