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赏析
1、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赏析)。
3、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4、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6、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9、(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0、《论语》一书,对后世的思想和学术影响至深,在汉代已被视为辅翼《五经》的传或记,汉文帝时列于学官,东汉时被尊为经,从此,《论语》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言行是非的标准,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论语》在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心理状态和民族性格的铸造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司马迁有言:“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11、 注释: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3、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14、据史载,苏轼在年少的时候,他的母亲程氏教他读《后汉书》。当读到《范滂传》的时候,苏轼为范滂母子大义凛然的精神感动,就问自己的母亲说:“如果有一天,我做官成了范滂,那母亲将如何呢?”程氏回答说:“你要是能像范滂一样为国尽忠,我难道不能像范滂的母亲那样吗?”范滂是东汉名士,因清廉正直而得罪权贵。第二次d锢之祸时,十常侍诬陷范滂,下令将他逮捕。许多人劝范滂逃走,不少地方官甚至有意纵放。但是,范滂的母亲却劝他学习李膺,慷慨赴义。苏轼母子这番对话,就是典型的见贤思齐。也正因为有这样向善自省的修为,苏轼后来才成为一代贤士。
1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7、试译: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定能听到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老师主动打听的,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才得以了解的。老师了解国情的办法,也许跟别人的办法不同吧?”
1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9、思而不学则殆——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20、《论语·八佾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21、 (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22、(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3、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2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6、洞房,指深屋,在宅院中很多间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贵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显幽静。帘子称之为真珠帘,无非表明其华贵,与上洞房相称。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引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早的是悟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前两句将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紧扣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27、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8、《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29、孔子说:“在早上得知了真理,到晚上死去也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