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主要性格特点
1、事必躬亲是针对他能掌控的事情而言,但是这种特点放在他不能掌控的事情上,则变成了弱点。(诸葛亮的主要性格特点)。
2、荆州的人员配备上严重不足,这直接造成了后来关羽攻樊城时,顾前不顾后的困局,才让吕蒙趁机“白衣渡江”。不但失了荆州,而且让关羽丢了性命。
3、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后肯定的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败,回师北还。
4、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原有的派系没有弥合,又增加了刘备带来蜀中的一派,而这一派又可分成两个阵营:一是早年追随刘备的旧部,如关羽、张飞、赵云、麋竺等人;二是追随刘备时间较晚、出身于荆襄或长期在荆襄任职的人士,如诸葛亮、庞统、马良、马谡、杨仪、蒋琬、刘巴、习桢、魏延、黄忠等。
5、要知道,诸葛亮不仅是丞相,更是军师将军,劝阻刘备并出谋划策他责无旁贷!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6、但战争岂是儿戏,稍有不慎便是败局。诸葛亮在守荆州的安排上不妥当,可以说关羽之死、荆州之失,主要责任在诸葛亮是不容置疑的。(诸葛亮的主要性格特点)。
7、对一名已经体会到自身缺陷的人才,诸葛亮非但不去保护、教导,反而将整个战役的失败归罪到他的头上,并把他杀了,试问今后还有谁肯献策、卖命?
8、前面提到,关羽失荆州,原因是诸葛亮不待见关羽,因为关羽做事的风格可能不让诸葛亮满意。
9、《三国志》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10、如果诸葛亮能诚恳地向刘备承认自己的失误,并谋划更合适的报仇方案,刘备怎么可能听不进去呢?毕竟从关羽身亡到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中间隔了两年时间,毕竟刘备清楚兴复汉室比给关羽报仇更重要。而夷陵之战的惨败,不但将蜀国的军事家底几乎败光,还搭上了刘备的性命。战将折损、国力大损是后来蜀国历年伐魏均无功而返的重要原因。
11、先帝(刘备)也曾说过:我曾与陈元方(陈纪)、郑康成(郑玄)交往,从他们的言谈中,可洞悉天下兴衰治乱的道理,但他们从没谈及赦罪也是治国之道;又如刘景升父子(刘表、刘琮)年年都大赦人犯,但对治理国家又有什么好处呢?
12、然而诸葛亮只因害怕自己去世之后,魏延一意孤行,大肆伐魏,导致蜀汉灭亡,所以在安排退兵之时,避开了魏延,并选择了将其放弃,终使魏延死在了杨仪手上,并背上了叛乱的骂名。如果魏延不死,或许三国的历史即将发生重大改变!
13、不同的解读有不同的结果,刘备是“真君子”抑或“真小人”?或者又是“先小人后君子”?究竟该如何理解呢?
14、试想,一个对上级唯唯诺诺的执行者,他有能力、有习惯去质疑甚至改进他所接到的指令、任务吗?
15、他主张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他五次北伐,稳固了蜀汉政权。
16、这个计划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魏延子午谷偷袭计划。诸葛亮始终未能统一三国。
17、后来刘禅出生,刘封的培养方向也随之被改变,成为了一员大将——年仅二十余岁,随诸葛亮等人分兵入蜀的时候,他“所在战克”,之后又与孟达一起攻下了上庸。《三国志》评价他曰:“有武艺,气力过人”。而他的忠心,也不容置疑,例如孟达降魏之后,对他剖析利害,他却不肯投降;上庸失守之后,他自知一定会被责罚,还是回到了成都。
18、谁知,他刚走到草庐门前,诸葛亮的弟弟就告知他,哥哥出门远游了。
19、你退一步,我让三分,彼此在默契中达成共同的目标。
20、能接纳比自己能力强的人,能放手锻炼新人,能勇于承认自身不足,能积极反思总结,善于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等等,在这些方面,都是准备干一番大事业的人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21、所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神话了诸葛亮,诸葛亮缺少随机应变的缺点,恰恰在《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写成了神机妙算的神仙级人物。
22、后来他担任了丞相长史一职,随诸葛亮北伐,“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由此可见,他不是一个纸上谈兵之人,而是有真才实学。不过诸葛亮先利用他与魏延的矛盾,以及他性格狷狭的特点,使他除掉了魏延,却又因嫌弃他的性格缺陷,仅给他安排了一个闲职,使杨仪陷入了怨恨之中,生生将自己作死了。
23、这说明,连诸葛亮忌惮的敌人——司马懿都认可了魏延的方案,也认可了魏延的军事才能。可诸葛亮却扼杀了魏延的才能,也失去了多么难得的机会。
24、在事关国家大事的关口,诸葛亮必须尽全力劝阻刘备,哪怕放下自己所谓的面子。
25、孙权听了诸葛亮的话,觉得颇有道理,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26、有人告诉了诸葛亮,建议诸葛亮报告给刘备进行约束,但诸葛亮却以法正辅佐刘备立了大功而不做处理,可见诸葛亮施行的是人治而非法治。
27、诸葛亮作为蜀国管理的一把手,蜀国后的败亡,究竟和他的管理之道有没有原因?
28、历经七年的北伐失败后,诸葛亮积劳成疾,他带着没有平定中原的遗憾郁郁而终。
29、诸葛亮一生对曹魏北伐共五次,虽取得局部胜利,但始终未能实现还于旧都的夙愿,甚至从未染指过关中地区,所以,诸葛亮的北伐总体来说是失败的。
30、司马懿早就料到诸葛亮欲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而举荐郝昭在陈仓道口筑城把守,城中只有三千守军。
31、有人告诉了诸葛亮,建议诸葛亮报告给刘备进行约束,但诸葛亮却以法正辅佐刘备立了大功而不做处理,可见诸葛亮施行的是人治而非法治。
32、●港城创业||李宗瑞:为莘莘学子耕耘,做孩子们追梦的指明灯
33、只不过,他不是为了争权夺势,而是性格太过谨慎,想为蜀汉除去所有的不安定因素。只是,他没有料到的是,这种行为虽然看似能保蜀汉安稳,却也减除了蜀汉的爪牙,加速了蜀汉的人才凋敝。他在选用人才方面的功过,实在难以评说。
34、但战争岂是儿戏,稍有不慎便是败局。诸葛亮在守荆州的安排上不妥当,可以说关羽之死、荆州之失,主要责任在诸葛亮是不容置疑的。
35、据《三国志》记载:“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36、三是足智多谋。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运用自己渊博知识和智慧,准确分析预测天气变化。在一个大雾的清晨,用扎满草人的小船,骗到曹操十万多支箭,不费吹灰之力,解决了蜀吴大军缺少武器的重大难题。他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无所不通啊!
37、《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38、蜀汉第一次北伐曹魏是用奇兵好的机会,根据史书记载,自从刘备死后,曹魏根本就没有把蜀汉放在眼中,更想不到蜀汉敢于主动出击进攻关中。而面对诸葛亮的突然进攻,当时魏国尤其是西部防线已经要崩溃了。
39、当曹操率领20万大军南下荆楚时,刘备的军队奋起抵抗,遭到曹军追击后,败走夏口。
40、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41、事必躬亲是针对他能掌控的事情而言,但是这种特点放在他不能掌控的事情上,则变成了弱点。
42、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43、此时能将蜀中各派力量整合在一起的人只有诸葛亮。诸葛亮很注重“统战”,对本土派和东州派都十分尊重,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更得到荆襄派毫无保留的支持,张飞、关羽、马超、法正均已故去,诸葛亮事实上成为蜀中各派政治势力共同的核心。
44、今天我们就深入的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魏延奇袭计划到底可行吗?这个计划成功了会怎样?失败了又会怎样?诸葛亮为什么否定了这个计划?
45、不以貌取人、更不大意轻敌。拓展资料: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46、谨慎和自负是根本不同的,谨慎建立在尽可能全面了解事物的基础上,而自负是建立在自认为无所不能的基础上。基础不同,结果也不同,重要的是,出现失误后的处理方式也不同。
47、这个问题可以从刘备的性格上去分析,因为英雄人物的性格有时会制造出一些历史的偶然性来,但比性格更关键的是形势,分析一下当时蜀汉的内外部形势,也许就能找出正确的答案了。
48、后果之就是在诸葛亮伐魏不再朝中的时候,朝中基本上处于空转的状态,造成宦官传播流言、搬弄是非,数次生事而朝中几乎无人阻止,而诸葛亮能做的仅仅是将生事的宦官处理掉而未能加以制度上的约束。治国没有长远规划,没有国力储备,没有人才储备,连年征战,蜀国的人民幸福吗?
49、诸葛亮之所以不用魏延的计划,与诸葛亮本身谨慎的性格有很大关系,这或许也是刘备一直不用诸葛亮做军事主管的原因。
50、那么这场战斗就变成了一个明眼人打一个瞎子了。而且这个瞎子的箭还不如对面来的锐利有杀伤性。这样看来,如果有人夜里江上偷袭的话,是个正常的指挥官就不会射火箭。
51、刘备回到住所后,并不甘心。为了表达自己的诚心,他特意斋戒沐浴。
52、其实,道理很简单:诸葛亮不待见关羽,想看到关羽遭受适当的挫败!毕竟诸葛亮和刘关张三人不同,刘关张三人是股东,诸葛亮是职业经理人,情感上的隔膜是不容否认的。
53、说到诸葛亮治国“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其实并不尽然。
54、诸葛亮死了都玩了一回司马懿,来了一个“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55、而且要知道当时是大雾天气,说明什么?空气湿度大,更难引燃战船。这样一来火箭的作用就被极大地削弱。实际上火箭更多是被应用在烧敌军的粮仓,这样不管你射没射中火都能烧得起来。而火箭在水战中的作用基本是不大的。
56、《三国志》中记载“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孬、抗衡上国者。”意思就是说,他的志向是统一天下,又认为自己一旦去世,蜀国就没有和进攻中原、与魏国相抗衡的人了。
57、今天与大家见面的,是我们全新升级的人物栏目——《群星》。
58、要知道,荆州直接面临曹操和孙权的夹击,且无险可守,纵使关羽盖世英雄,也双拳难敌四手,没有得力的帮手,丢命、丢荆州都是可以预见的。
59、其实在生活中,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厚道就是互惠互利。
60、但是,当庞统在西川意外身亡后,刘备招诸葛亮入川,诸葛亮却将张飞、赵云一并带走,留给关羽的只有文官马良,武将麋芳等人,看似人多,但无一人能担负辅佐关羽的重任。
61、要知道,诸葛亮不仅是丞相,更是军师将军,劝阻刘备并出谋划策他责无旁贷!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62、临行前,诸葛亮踌躇满志,他即对北伐充满信心,又对少主刘禅放心不下。
63、●港城创业||杨雪松:用满腔热忱做冷门职业,虫控人在行动
64、这时双方就好像是瞎子打架,谁也看不清谁,一顿王八拳随便打打到就是赚到的。但如果此时曹军放火箭,那么战场就会呈现出江中一片黑暗,岸边火光闪烁这一情景。这就相当于曹军在自家阵地放了照明弹,岸上的曹军那感觉就是在大功率探照灯下,被敌军可全看光了。
65、对于诸葛亮和魏延的争论,历来为人津津乐道,大家总模拟各种情况,要么支持诸葛亮,要么支持魏延。
66、但是这样一位人们心中的智慧化身,纵有他的过人之处,也有他的不足之处,甚至还因为他的缺点而造成了一系列的历史悲剧。
67、这就为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互指谋反、内斗埋下了导火索。
68、其实,道理很简单:诸葛亮不待见关羽,想看到关羽遭受适当的挫败!毕竟诸葛亮和刘关张三人不同,刘关张三人是股东,诸葛亮是职业经理人,情感上的隔膜是不容否认的。
69、这段记载的大致意思就是,魏延想效仿韩信,亲率一万精锐偷袭潼关,但诸葛亮不许,魏延常因此叹息,认为诸葛亮胆小,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70、“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诸葛亮不把心思用在研究敌人、研究战况、,而是“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与处理内政时的“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一样,这样的主帅,怎么可能制定出料敌制胜的作战方案?
71、抛开司马懿的推测不谈,对于诸葛亮事必躬亲的行为,有人认为他尽职尽责,有人则认为他权力心太重,舍不得放权。
72、《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73、刘备欲起兵伐吴,赵云就面谏:“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学士秦宓面谏:“陛下舍万乘之躯,而徇小义,古人所不取也。”诸葛亮为了救秦宓而上了一表劝刘备放弃伐吴,“苦谏数次”后再次率百官在校场谏阻。
74、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人治之下,只有办事人员,没有才能之士,因为凡有才能者必有个性,但是在诸葛亮的治下,是不可能允许个性存在的。
75、魏延出身不高,但能力卓越,他在随刘备入川的时候,因为作战骁勇,与黄忠不相上下,“数有战功”,得到了刘备的提拔。
76、其实,话说回来,草船借箭只是小说中罗贯中替诸葛亮借的箭,真实情况和诸葛亮可真没啥关系。要说草船借箭历史上有嘛?有当然是有的,而且也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但主人公和诸葛亮没关系,是曹操说生子当如他的孙权,想来真实历史上的孙权远比演义里有存在感的多。
77、第一次伐魏,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拒绝的理由:“此非万全之计也!”
78、杨仪虽然人品、性格都有欠缺,但是能力卓越,他原是荆州人氏,得到关羽的举荐后,到往了益州,与刘备讨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其才能令刘备满意。
79、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切又都发生了改变:先是法正早逝,让刘备痛失“谋主”;接着关羽遇害、孟达投降、养子刘封被杀;夷陵之战前张飞又突然遇难,刘备始料未及;刘备执意进兵结果惨败而归,个人名望大损,主将吴班虽然没有战死但嫡系损失殆尽;被刘备寄予厚望的“明日之星”黄权竟然投降了曹魏。
80、厚道是诸葛亮做人的底色,更是他做事朴素的情怀。
81、当时,刘表因妻家所影响,对长子刘琦渐渐不悦。刘琦十分敬重诸葛亮,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迫使诸葛亮授以对策,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
82、蜀国遭受夷陵之败,国力受到了巨大冲击,并且折损了关羽、张飞、黄忠三元大将,如何尽快恢复国力和挖掘培养人才应是重中之重。
83、对此,史书有明确记载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84、单独把这个方面拿出来,是很有必要的。前面讲过了,诸葛亮自命不凡、清高、孤傲,做事有“洁癖”。
85、前面提到,关羽失荆州,原因是诸葛亮不待见关羽,因为关羽做事的风格可能不让诸葛亮满意。
86、后陈寿总结诸葛亮,和汉高祖刘邦手下萧何的才能差不多,言下之意,诸葛亮并不是韩信那样一战定乾坤的帅才。
87、诸葛亮作为蜀国管理的一把手,蜀国后的败亡,究竟和他的管理之道有没有原因?
88、荆州的人员配备上严重不足,这直接造成了后来关羽攻樊城时,顾前不顾后的困局,才让吕蒙趁机“白衣渡江”。不但失了荆州,而且让关羽丢了性命。
89、可是诸葛亮却看不惯彭羕的狂态,再加上打压益州派的思想,于是天天向刘备打小报告,说彭羕怀有异志,是一个不安定因素,使刘备逐渐疏远了此人,并打算将其贬出益州。结果彭羕心生怨恨,去找马超喝闷酒的时候,说了几句有谋反嫌疑的话,终被处死。其实,以彭羕的身份,根本无力谋反,他也曾给诸葛亮写信辩解,但终还是难逃一生。
90、关羽之死,荆州之失,是刘备发兵攻打东吴的主要原因。而攻打东吴这一战失败,导致了蜀国国力大损。因为关羽的死,作为兄弟的张飞,脾气更加暴躁,出征前被末将范疆、张达所害,还携张飞的头颅投了东吴。这让刘备征伐东吴的决心更加坚定。
91、司隶校尉不仅只是行政官,它还是一项重要职责:纠举百官。刘备让张飞兼任此职其实是为以后布局,是想在自己百年后儿子刘禅接班,张飞这个岳父可以更好地保驾护航。
92、如果诸葛亮能诚恳地向刘备承认自己的失误,并谋划更合适的报仇方案,刘备怎么可能听不进去呢?毕竟从关羽身亡到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中间隔了两年时间,毕竟刘备清楚兴复汉室比给关羽报仇更重要。而夷陵之战的惨败,不但将蜀国的军事家底几乎败光,还搭上了刘备的性命。战将折损、国力大损是后来蜀国历年伐魏均无功而返的重要原因。
93、他需要的,仅仅是执行,而且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试想,这样的管理方式,能培养人才吗,不但有才能的人不愿意受过多的制约和唯唯诺诺,而且人才的主观能动性被消磨殆尽。
94、或者说,只要与诸葛亮的想法不同的人,诸葛亮都不会喜欢,诸葛亮只需要执行者,不需要有头脑的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