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卡夫卡的都是些什么人
1、32岁开始“真正的小说创作”,出版处女作短篇集《灰故事》。2010年年末第二本短篇小说集《鸟,看见我了》出版,收获巨大好评,2011年获提名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具潜力新人。
2、老师的开场白将我思绪打断!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隐藏在虚构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往往是时间和永恒,存在的荒谬,个性的磨灭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探究和对真理的无望追求。
3、卡夫卡的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4、◆富人的奢侈生活以穷人的贫困为代价。我们生活在一个恶的时代,现在没有一样东西是名副其实的。
5、也许,比原来还要美好,在格力高尔妹妹的跳跃中,格里高尔被忘记了。不,他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过是幻觉,在一场闹剧过后,生活又滑回了原来的轨道,格力高尔,不过是萨姆莎一家生活中慢慢划过的一道流星……
6、刘慈欣说自己文学作品看得不多,但卡夫卡所有的作品他都看了;
7、努力想得到什么东西,其实只要沉着镇静、实事求是,就可以轻易地、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目的。而如果过于使劲,闹得太凶,太幼稚,太没有经验,就哭啊,抓啊,拉啊,像一个小孩扯桌布,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只不过把桌上的好东西都扯到地上,永远也得不到了。我们能够逃避的就是逃避本身。书必须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你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儿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同时,用另一只手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读卡夫卡的都是些什么人)。
8、可以说,阿乙的创作之路,是典型的非科班出生的“文学爱好者”用的“笨办法”。他又总是太坦诚,扒开自己的胸膛朝里面看,看到黑洞洞的深渊。他的语言和比方也经常很“笨拙”。是一种出戏的、不合时宜的笨拙。但这也是一种有力的笨拙,它不断地以各种不合时宜的方式,在各种古怪的地方,在各种叙述平顺的地方警醒读者:上帝之眼存在,那和正义、慈悲、命运有关。这些都大于场景,大于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9、人的一生是很奇妙的,比如这个问题:如果卡夫卡没有勉强的读完法学博士,他是否还是卡夫卡?别忘记了,在他的小说里,法律的意境总那么耐人寻味。也许,他父亲的强迫,对于世界文学而已,并非毫无意义。
10、首先,卡夫卡不力求真实,不让读者感觉他笔下的东西都是真的。
11、不是说不可能走到彼岸,只会很难,因为一旦动了打退堂鼓的念头,或是绕过去走,都会浪费很多时间,成功起来会很慢,希望不大。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读到了卡夫卡这样的语录,我们不妨借着这段语录,更深入来分析一下,探讨一下,反省一下。
12、但对工程师来说,知道自己的故事是喜剧的,只是一个杯水车薪的安慰。他被困在自己生活的玩笑之中,就像一条鱼被困在玻璃缸之中;他不认为这好笑。确实,一个玩笑只对那些在玻璃缸前面的人来说是可笑的;而卡夫卡式则相反,它把我们带到鱼缸内,带到一个玩笑的内脏深处,带到喜剧的恐怖之处。
13、卡夫卡对人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英国诗人奥登评)
14、所以,我真心不想读懂卡夫卡。因为我不想让人生成为忍耐。
15、在这样的心情中,翻开卡夫卡的《审判》,开头第一句话:“准是有人诬陷了约瑟夫·K,因为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他无缘无故地被捕了。”——卡夫卡,你可真是烦人啊!我原来总是相信“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原来根本看不懂你说的“无缘无故”是什么感觉,现在看懂了你的话,我的本来很烦人的生活,更烦了。不由得想起来一个问题:一个人,有没有感觉烦恼的权利?一个人,他感觉到烦恼,这是不是一种属于人的自然现象?这好像是一个历史问题,没有想到,今天,还得再问一问。
16、《白鹿原》获奖后,作协书记翟泰丰气得拍桌子
17、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
18、海纳三千年智慧,没它就出不了诸葛亮和王阳明
19、《变形记》的故事情节让我感到很震惊,仿佛在梦中一样:格里高尔是位平平常常的小公务员,在某天早上醒来时,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他痛苦、绝望,家人从震惊、恐惧到冷漠、厌烦。惶恐之后,萨姆沙一家只有接受这个现实。在这时,格力高尔在绝望的大山似乎看到了一根希望的绳子,淡淡的爱意出现了:妹妹细心的照顾,母亲温暖的语言,都让他感到一丝温暖,他充满信念、希望,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变回来的。但是,他还是忍受不了别人把他当做一只恶心的爬虫,他再也不相信自己,是绝望把他逼到悬崖的顶端。他想克服,又无法克服,理智已经无法战胜本能,虽然他拥有甲虫的外壳,但他拥有一颗人类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存活一刻,他就仍然是个顶天立地的人。他渴望自己像原来一样,但是,他对曾经生活充满的恐惧,又使他爱上了现在的模样。矛盾,是矛盾让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让他消失在这个世界上,死在自己房间的地板上。
20、卡夫卡在自己的札记里写道:“在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而在我的手杖上刻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
21、◆是的,人太可怜了。因为他在不断增加的人群中一分钟一分钟地越来越孤独。
22、说到这里,如果大家对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满意,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下卡夫卡的语录,他就道出了特别软弱的人很多好处,文字如下:
23、我还比较喜欢书中的卡夫卡的阅读的习惯,同时也呈现出日本与中国的国民的阅读习惯差距。有人做过统计:中国人平均每年只读0.5本,而日本人平均每年读40本。现在中国人普遍不读书,已经很让人忧虑了。那么业余时间中国人在做什么呢?大多数人业余时间在做什么?在打麻将!一个热衷打麻将的民族,怎么可能和热爱读书的民族相抗衡?
24、记得卡耐基就曾说过,“挑战,是任何成功者都喜爱的一种竞技,一种表现自己的机会;挑战是证明自身价值以及争强斗胜的机会。”一个把挑战当成喜欢的一种竞技,一种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那么这样的人,往往就会在挑战中壮大自己。
25、卡夫卡是奥匈帝国作家,犹太人,出生自1883年7月3日,卡夫卡与普鲁斯特、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的作品中大多以荒诞的象征和表达手法为主,折射出一个个颇具艺术的世界,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卡夫卡精神世界的困惑,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折射。
26、游泳前,卡夫卡看到父亲精壮的身体不由自主产生自卑之心:他很瘦弱,远不如父亲高大和强健。他的自卑情结挥之不去,一个儿子在父亲面前的自卑,也是在全世界面前的自卑。他深感自惭形秽,再无能力去抵抗父亲高大的形象做出的决定。似乎身体上带来的自卑,也打挎了他其他方面的自信,可以说,卡夫卡在他父亲面前一直是一个孱弱的形象。这种形象让他处于不安之中,只有在文字里,他才敢跟父亲说“不”。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特别希望改进目前所处的地位。阿德勒给自卑正能量,在他看来正是因为有身体、精神或者是社会上的障碍,才是一个人的奋斗源泉。因为自卑会成为一股力量刺激个体,在某方面做出弥补才证明自己的价值。卡夫卡证明了阿德勒的观点。
27、“这我怎么读?”我失望地问道,“你知道我不懂英语。”
28、魔幻主义的写法,让小说在现实与虚幻中碰撞,卡夫卡能够离开虚幻,重返现实世界,乍看之下就很不可思议。其实细细想来,因为他对这个现实世界有了期盼,有了希望,或许是佐伯的对他的希望,或许是《海边的卡夫卡》那幅画。其实生活没有那么难,只需简单点,即可找到或者的意义。《海边的卡夫卡》读书心得个人领会3《海边的卡夫卡》是通过分章节两条主线交叉来写,在后两线合一而结束。开始这两条线给人的感觉毫不相关,随着故事的发展,又若即若离,到后紧密相连。这也是它的成功之处。
29、人类的肉体是脆弱的,但肉身里的灵魂却能变成坚不可摧的城墙。这样的城墙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历经磨难、碍转焦虑之后才能拥有强大的意志。卡夫卡的城墙建立得比任何人都困难。他清醒地感到外界的力量在毁灭他,但是他无能为力,也无法逃脱。在他年幼之时,敏感的神经在童年时期便被父亲的专制所躁职,他整个生命都在脱离父亲带给他的创伤。他父亲只是毁灭他的一种,也是具毁灭性的。
30、天生内向的性格虽然让父子俩没正面的冲突,but,他却找到了自己的另外一条出路:作家!
31、“您来看他,他很高兴。他甚至要了点吃的。不过,请您不要久留。他很累,又睡不着。”
32、《变形记》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小市民。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他们会去关心别人,爱别人,但别人一旦破坏了自己的生活时,爱就不复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赤裸的冷酷。
33、可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办公室属于神奇的世界?
34、比起建塔来,人们更热衷于营造筑塔人的城市。每个同乡会都想占据漂亮的营地,因此便产生了无休无止的争执,直到升级为流血冲突。这些冲突再无平息之日。对于首领们来说,它们成了一个新论据,因为他们认为,由于缺少必不可少的集中,此塔须造得十分缓慢,或者干脆等到缔结全面和约之后再造。不过人们并未将时间全都用于这些冲突,在间歇中他们也美化城市,但这又引出新的忌妒和新的冲突。
35、所以,我想说的是:卡夫卡他父亲为什么不直接逼他结婚呢?反正他也会听话!
36、「在他身旁会感到舒服。在与亲朋好友交谈时,他的舌头有时灵活得令人惊讶。他能够激越亢奋,直至忘我,风趣的话语和开怀的笑声简直无休无止。他喜欢笑,笑得欢畅,也懂得如何逗朋友们笑。」
37、可既然人的生活只是影子,既然真正的现实在别处,在不可企及处,在非人处,在超人处,那么我们一下子就进入了神学。确实,早诠释卡夫卡的人都把他的小说解释为一种宗教寓言。
38、不过由于有将来,人们不必在这方面担忧,而是相反。人类的知识日益高深,建筑技术已大大进步,而且将继续进步,过上一百年,一件现在得费时一年的事大概只要半年就能完成,而且质量更高,更经久耐用。既然如此,为何今天要累死累活地使尽力气呢?只有可望在一代人手上建成此塔时,才值得这样尽力。然而这没有希望。更易推想出来的是,知识完善的下一代将认为上一代干得不好,将把已建好的拆毁,以便重新开始。这种想法泄了大家的劲。
39、可此时,卡夫卡博士几乎用恼怒的眼神直视我的眼睛,以一种克制着情绪的粗犷声音轻轻说:“您弄错了。不是特雷默尔,在笼子里的人是我。”
40、本书中对十五岁少年卡夫卡的描写较多,其中对卡夫卡的日常生活描写比较细腻。生活起居很有规律,即算在山中一个人独居也一样。早上按时起床,晚上准时睡觉,每天坚持锻炼身体,这很难得。在国内像卡夫卡这样年龄的小孩,在学校生活起居有规律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旦放假回家,就像脱缰的野马,晚上很晚才睡,早上很迟才起床。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是“5+2=0”或“6+1=0”。在学校的五天或六天的教育,一旦回家所有的作用归结于零。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败,但更多的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41、他同事命令的语气试图让来访者在办公室门前就已意识到自己的渺小。那总是紧皱着的黄眉毛,梳得一丝不苟的、尿黄色的稀疏发丝中间那条一直延伸到脖子上的“虱子大道”,那高高的立领上系着的宽大黑领带,那扣子扣得很高的马甲和那双水蓝色的、略显突出的鹅蛋形眼睛与这种语气更是相得益彰。多年以来,这位同事就一直坐在卡夫卡的对面。
42、他微笑着向我伸出手,随意地指了指床脚边的椅子。“坐吧。我可能不太能说话。我很抱歉。”
43、第二天,因为卡夫卡不在办公室,我就到他家去了。说起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后一次去他家。为我开门的是个身穿黑衣的瘦削女子。她闪闪发光的灰蓝眼睛、微微突起的鼻子与嘴的形状无不宣告着她就是卡夫卡的母亲。
44、卡夫卡博士打断了我:“不止这间办公室。到处都是。”他把紧握的右手放到胸前:“我的心里一直背负着栅栏。”
45、没有一处安静的地方可供我们谈情说爱,因此我希望有一座坟墓,又深又窄,在那里我们紧紧地搂抱着,难解难分,我的脸藏在你的怀里,你的脸藏在我的怀里,没有人再会看到我们。此生的快乐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我们向更高生活境界上升前的恐惧:此生的痛苦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那种恐惧引起我们的自我折磨。任何一个保持爱美之心的人都不会变老。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背负的铁栅栏后面。
46、我记得,这位同事每次说出这声粗鲁的“进来”时,弗朗茨·卡夫卡都会微微一颤。他似乎要蜷起身子,带着毫不掩饰的不信任抬起眼睛看着他的同事,仿佛下一秒就会挨打似的。连这位同事用友善的语气与卡夫卡对话的时候,他的反应也是如此。看得出来,卡夫卡在特雷默尔面前很不自在。
47、即使是这样,卡夫卡并没有搬离父母的房子出去单过,去寻找自己宁静的空间。雅诺施在《卡夫卡口述》中写道:
48、“突然登门拜访,”我答道,“抱歉的应该是我。不过我这次来真的是有很重要的事情。我想给您看点东西。”
49、在谈到产生卡夫卡式现象的微观社会实践时,我不光想到了家庭,还想到了卡夫卡度过整个成年生活的机构:办公室。
50、在卡夫卡之前,小说家经常把那些机构作为不同的个人或社会利益在其中相斗的竞技场来揭露。在卡夫卡那里,机构成了一个遵循自身法则的机制,而这些法则谁也不知道是由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定下的,而且跟人的利益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根本就是不可理解的。
51、卡夫卡经过商,但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比父亲更好的成就。卡夫卡上小学时学过绘画,主要学习临摹。读大学时,听过有关荷兰绘画、基督教雕塑艺术和有关建筑艺术史的讲座。他对绘画一直抱有热情,也没有放弃过,虽然在美术界没有太大的影响,却为后世研究他的小说提供了素材。
52、但我们看卡夫卡的小说,写的都是类型人物,他笔下的人物没有面貌,没有特征,没有性格成长史,他可以是阅读小说的每个人,照样有带入感。
53、至少那些都是可以去一点一点慢慢去实现的,而房子却不可以,因为房子是天价,很多人存了十年钱,辛苦了十年,十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就会活得与社会格格不入,很拘谨,甚至会得病,营养不良。
54、人大的成功,让人佩服的成功,是非你莫属,没有你,换任何人,可能就很难成功,可能会晚好几年才能做到你这样,这样难得的成功,才算是真正的成功,是一般人模仿不了,也吃不来苦的。
55、去啃他的 说都头皮发麻 ,卡夫卡的小说应用了大量的意识流和象征性的手法
56、但是事情总是会起变化的。这个变化是怎么来的?好像是被新冠疫情带来的。新冠来了之后,有两年的春节没有回过家,老爸老妈三年来的生日,都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不能回家;其他的节假日,本来也都有回家的安排,多半都被取消;这样,除了住在一个小区里的熟人,生活在其他空间里的人,失去了大多数的能够开心见面的机会,以至于在网络上看到生产于2020年以前的电影,都会嫉妒历史:银幕上的那些人,都不戴口罩,到处的走来走去,吵来吵去,打来打去,恋爱来恋爱去,太气人了。这时候,我们没办法不套用卡夫卡的句子:
57、我上面讲述的故事是人们毫不犹豫地称为卡夫卡式故事中的一个。这个叫法,源于几部艺术作品,仅仅是由一位小说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决定,成了一些处境(不管是文学的还是现实的)的惟一共同点,其他任何词都无法把握,而面对这些处境,不管是政治学、社会学还是心理学,都不能为我们提供钥匙。
58、艺术向来都是要投入整个身心的事情,因此,艺术归根结底都是悲剧性的。一只手挡开笼罩着命运的绝望,同时,另一只手记下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一个人有自由的意志,这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他是自由的,因为他想要这个生命;现在他当然无法走回头路了,因为他已经不是当初想要这个生命时的那个人了,他所能做的只是继续执行他现在生活在其中的当初的意志。第他是自由的,这体现在他能够选择这一生命的行走方式和道路。第他是自由的,这体现在,他还将成为从前的那一个人,怀有这么个意志: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走完这一生,通过这个方式终回归自己,而这是通过一条虽然可以选择,但又是那么迷宫般的道路实现的,走在这条道路上,这个生命的任何角落都将被他踏遍。
59、人们经常把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诠释为对知识分子的寓意化投射,可格里高尔·萨姆沙没有一丝知识分子的味道。当他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甲虫时,他只有一个挂念:如何在这个新形态下,准时赶到办公室去上班?在他的脑子里只有他的工作已经使他习惯了的服从和规矩:他是一个职员,一个公务员,而且卡夫卡的所有人物都是如此;并非作为一种社会学类型的公务员(比如在左拉的小说中),而是作为一种人的可能性,一种存在的基本方式。
60、◆以睿智的目光重新审核一遍整个生活道路,从而看到,坏的事情并不是识破那些显而易见的恶行,而是看穿那些曾经认为是善的行为。
61、弗兰兹·卡夫卡FranzKafka(1992)
62、熟悉卡夫卡作品的读者会发现,阿乙的创作多少有卡夫卡的痕迹。在之前的访谈中,阿乙也谈论过这个问题。“没有读卡夫卡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怎么样去推开文学那扇门。反复阅读卡夫卡,你就知道写作是没有门槛的,他把所有写作者解放出来,告诉你写作就是写日记,不要有什么居心,不要有结构,不要有想法,不要伏笔,就纯真面对世界,思考世界,把你的灵感全部化成短篇,有的几千字,有的几十个字,每天磨炼这些东西。”
63、初我认为卡夫卡是文坛前所未有、的;多看了他的作品之后我觉得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的文学作品中辨出了他的声音,或者说他的习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评)
64、卡夫卡就出生在捷克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犹太人真的很厉害,我喜欢的几个作家,像卡夫卡、茨威格都是犹太人。
65、令我共振的是卡夫卡的勇敢,就像今年寒假下雪时按照原计划登山一样。
66、而真正软弱的人,都是自认为自己很强大的人。因为他现在不会再去积累自己的力量,而是感到很满足,这种人,就会停滞不前,沾沾自喜,很骄傲,看不起软弱的人,却哪里知道会被软弱的击得粉碎。
67、书中存在不足之处还是有的,比如佐伯对卡夫卡的母子之爱。即算在卡夫卡四岁时有一万个理由离开自己的儿子,但重逢也不能通过性来补偿。在日本的伦理观念我不了解,但在国内是万万不能接受的。还有书中神化的东西太多,与现实生活中的事情相距太遥远。
68、写实主义是追求社会影响的,力度产生作用,而卡夫卡的小说则持情感零度,不露声色,不作褒贬。
69、顺便说一句,别以为法学博士卡夫卡,是一个身材瘦小,落落寡合,胆怯幼稚的傻小子。事实上,身高一米八相貌英俊,两眼清澈,不靠鼓鼓的钱包,也能轻易虏获女性的芳心。
70、他们两个人的作品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比如狂人日记,比如变形记,世界上的影响力很大
71、阿乙,原名艾国柱,生于1976年,江西瑞昌人。曾做过小镇警察、组织部公务员,辞职后进入媒体,辗转于多个城市,从郑州到广州,从南方体育到新京报,写球评,任体育编辑,后转入纯文学写作,现居北京。
72、它可以看做是对无穷尽的存在的隐喻,可以看做是无限时间空间的模型,可以看做是对人类浩瀚知识的象征,还可以看做是对文学的某种认知:制造一本无始无终的小说。博尔赫斯所钟爱的卡夫卡的小说其实就近似于无始无终的小说。
73、坐在卡夫卡对面的这位同事毫不掩饰他对卡夫卡及他那些私下来访者的反感。不过,在来访者面前,他起码还保持着一定的克制,至少在我走进办公室的时候,他基本都会离开。每逢此时,卡夫卡博士都会分外明显地长舒一口气。他露出了微笑,这可无法瞒过我的眼睛。特雷默尔让他很难堪。因此,有一次我对他说:“和这么一位同事相处可真不容易。”
74、比如《城堡》,几乎没有情节,虽然写实主义对过度追求情节的做法也很反感,但整体来说,写实主义是离不开情节的,认为这是小说的要素之所以往往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