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善还是恶
1、话说今天午餐时,同事聊起她前任男友,说之前她病得很厉害,男友居然出去打牌,不管她没力气做饭!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有点怨恨他。
2、 事实上,佛教虽可说是性善论,也可说是性恶论,佛教的本质,却是既不属于性善论,也不属于性恶论。
3、像佛陀祂有无痴的善心,所以祂对于法界中到底有没有第八识如来藏,祂不会轻易放过的,因为如果把它模糊掉,就跟无痴的善心不相应;
4、如果一个人一出生就被流放到荒无人烟的火星,那么我们还能不能判断他“仁”或“不仁”?答案是:不能。孔子将“仁”释为“爱人”,正是将“仁”置于人与他人关系中来阐释,因此,仁,只存于人与他人相互关系间。
5、 但这也不同于公孙子的无善无恶,因为在现实世间的凡夫位上,人性并非没有善恶,出世之后,才没法加上善恶的名目。
6、还要有别境来跟我们的意识心,跟这第六识来作运作,来让我们了知种种的境界;
7、搞好物质生活的同时,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文明之花还是应该要一点点的,无论物质多么雄厚,人还是有点精神的。
8、也就是说,我们一切生命的这八个识,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一般人比较容易了解;可是讲到这个第七识末那,一般人就少有人知了;至于说第八识能够储存记忆,成为记忆所储存的处所的第八识,他到底是什么?就没有人知晓。
9、虽然不能说人性的恶都源自教育不当,但起码可以感知到,正确的教育、加上用心的关爱是可以把人引导到善的道路上。
10、人性是深渊,当你凝望它的时候,它也在凝望你。
11、今天咱们以人性是善还是恶为题目,来积累一些关于人性的素材。
12、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有些人无恶不作,吃人不吐骨头,只能用罪大恶极来形容。比如水浒传中孙二娘,开黑店,卖人肉包子;黑旋风李鬼,杀人不眨眼,再比如日本鬼子的南京大屠杀。也还有伪善人,比恶人更恶。
13、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篇》)
14、现在我们弄清楚了,荀子在其《性恶篇》里开宗明义反对性善,但我们仔细看看会发现,荀子的论据是,人天生就喜欢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喜欢金钱、美女、地位、权力,而且欲望是无限的,因此就会相互争夺后大乱,因此人性本恶。在后文中,荀子也根据这个说法提供了许多论据,但他并没有反对孟子提出的核心论据,没有否定人天生就有的那些向善的可能。虽然荀子说礼义都是圣人的教化,可是,至少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完全说服我,因为我们毕竟能够在设想出孟子所说的情境时,感到一些心灵深处的触动。至少,你绝不能告诉我,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别人教育和强迫的结果。
15、 在佛法里面,如果仔细观察,这样的观察其实超越世间的心理学,因为世间的心理学没有办法来分析看清楚这些东西,没办法把它正确归类;在佛法里,完全依于觉悟之法,而能够如实来观察我们的心的这些状态;所以除了八个识的基础之上,还有其他的心所有法它要运作,这样才能构成我们一个人──一个生命完整的运作。
16、没有他人作为“触媒”,我们“仁”的种子也就无从现行。同理而言,人性之恶也是如此。
17、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 性恶篇》)
18、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小人,他们自私、嫉妒、贪婪、虚伪。因此我们说这种人是“本性难移”,说他们是“打从娘胎里出来就坏掉了”。由此可见,很多人认可“人性本恶”的观点。如果我们经历了各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会更加坚信“知人知面不知心”,认为人性是恶的。
19、 那我们的心性,到底是如何呢?其实人的心性,可以说非善非恶,也是可善可恶,只是在非善非恶、可善可恶里面因为有无明而导致有种种的善恶。
20、人心的好与坏,背后就隐藏着人性的善与恶,那么到底人性是善是恶呢?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3位圣贤争论不休,而且好像是每个人的话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这3位圣贤对于人性的评价!
21、家长痛斥孩子的“恶”,孩子一直受到恶的心理暗示。终有一天,孩子把“恶”都表现出来了:“没错,我就是不务正业,我就是不好好学习”“我就是除了游戏啥都不会。”孩子们终于变成了家长口中的那个模样。
22、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完整的八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佛,所以我们的心性就是如此。
23、试问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本心?既然本善,又何来污染?
24、 因为,性善论者可以防恶而还归于善,性恶论者则可以去恶而成其善;两者观点不同,目的却是一样。
25、这个五遍行跟五别境,就是我们的心运作的一个基础;所有的后面的善心所,或是烦恼心所,都在这十个法的运作的基础之下才能够运作。这个别境主要是意识所相应的。
26、我们的修行就是要能够认识到这些事情,然后能够对于我们的觉知心,这种善心、恶心的虚妄性能够了知,而能够了解:恶心它的体性不坚固,因为它是可灭的;善心虽然也可灭,可是我们偏偏不让它灭,要能够坚持;有这样的智慧和抉择,那我们将来就可以成佛。
27、他们认为道德目的在于完善每个人的品德。所以他们是君子,但他们的立论把人性与人性好的一部分等同起来,却是有失偏颇的。
28、丛林法则之下,人性一定会变恶,而且是越来越恶,越来越丑,十足的丑恶。
29、这看似一念之间的选择,却是长时间学习、教育、积累和选择的结果。
30、不过这些鸡汤法师、成功者大师们无论怎么花样百出,后都会导归到一个结论——人性本善,只是后天被污染了,我们回归内心就会好起来的。
31、善恶美丑是一种修行,且有着明确的标准,这个标准来自永久的沉淀。
32、陈老师:个人观点,不管别人怎么认知,我们应该学会自己先从〝善念〞出发,去唤醒人们心中的〝善念(佛性)〞,让社会充满更多的〝爱〞,而不是去跟恶的人斗争对抗,让自己也变成了一只好斗的猛兽!一切感恩!
33、人依据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将本性中的一部分称之为善,另一部分称之为恶。
34、连抠脚大叔们推荐电影都要加上“深挖人性”的吆喝,好像只要加上人性这两个字就立马把逼格拉到了大气层,不过要是照他们这么挖,人性就算深藏在海底两,现在估计也已经被挖的秃噜瓢了。
35、比如说,如果一个母亲生了双胞胎,当其中一个孩子要吃奶的时候,另一个孩子又哭、又闹,把奶抢过来自己吃,可见人性是恶的。还比如,一个小孩从小就顽皮捣蛋,很不听话,如果不严加管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长大了就会成为大祸害。
36、《菜根谭》有云:“把握未定,宜当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又云:“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见心体之真机。”
37、譬如某人有贪财的种子,平日看他不出,当遇到的时候,他就要起身去拿的.于是乎乃知此人的贪种子已发动起现行了。
38、由此,荀子也确认了人性中生而有之的欲望,生而有之的走向争、乱、穷的祸根,也就确认了人性的恶。用现代经济学的话来说,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那就必然无法满足每一个人的所有欲望,于是才有了分配的问题,才有了经济学;否则,如果资源是无限的,还要个屁的经济学。而且,荀子认为这些欲望本身一定是不可能自我节制的,他不认为好色、好味这样的欲望会自我控制,而只有通过外界的礼义的约束和教化才有可能变好。
39、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40、在没有“对境”的情况下,即便是根深蒂固的七宗罪也无从展现。
41、 孟子与旬子曾经辩论过:「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
42、可是还有一些新闻,比如疫情来临时,像护师张静静一样献出宝贵生命的人,也展现出了人性的善。
43、就像类似这些道理,这个统统叫作善心所,而成佛的时候这些善心所是要完全具足,而没有任何的缺损。)
44、缺乏对其他事物的没有贪着、没有瞋恨;或是没有愚痴的这样子的心境。
45、 究竟那一个的主张较对?大致上,后人喜欢靠在孟子的一边,因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统思想。
46、那我们就有“思”,所以我们决定说:“我应该移动一下,我应该变换一下姿势。”
47、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你看到它的意义。
48、若思虑更为深入,能明白善恶一体,则世事人生的诸多迷惑,都将烟消云散。有昼无夜,有晴无雨,物必不生;有雄无雌,有长无衰,物必绝后——唯有阴阳调和,方能长久。若人性从始至终,均无善恶之分,人类早已消亡——只一个庸德庸行,才是人生好的归宿。
49、我们每个人都有八识心王、遍行心所跟五别境统统都有,可是我们大家容易观察到的,还是这些善心,跟这些烦恼心,即所谓的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