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简介及他的成就
1、在《红楼梦》研究史上,胡适是一位有着突出地位的重要人物。与胡适同时和其后有建树的红学家,大多受到胡适的影响,有的更受到胡适的提携。时下,红学界讨论的问题,许多在胡适时代就已经提出了。研究红学,绕不开胡适。本书初版就几成为胡适红学研究领域的必引、必用之作。此次修订版,正是纪念“新红学”诞生一百周年的献礼。
2、先看民间舆论。实际上大部分人对于胡适的了解是很粗浅的,很多人都没有看过他的书,也不了解他的思想。只是从网上一些只言片语的内容当中认定他是一个带有自由风骨的近代学者。这种形象认定使得他们把他视为对当代学者的一种讽刺和否定。换句话说,推崇胡适,本质上是因为他们对当代的学者失望。
3、随后,赵元任、杨步伟(赵元任妻子)写给胡适的信中——你们有这种好风水的地方,所以出了你这个人。(胡适简介及他的成就)。
4、他就像天空中亮的一颗星,照亮了她的未来。
5、其次,胡适开创了红楼梦研究、古典小说研究乃至整个古典文学研究的新范式。胡适多次说过,他研究《红楼梦》的目的,是“要教人一个思想学问的方法”。现在回看,这个目的是远远超过他所期冀的达到了。胡适所提倡的方法,是杜威实验主义与中国传统考证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在《红楼梦》研究领域淋漓尽致地发挥了“新典范”的作用,成就了一大批红学“大家”:俞平伯、周汝昌、李辰冬、吴恩裕……在红学史上,有哪一位红学家可有这样的贡献?(胡适简介及他的成就)。
6、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对新青年文学改革的看法,陈独秀提出了“文学革命”的旗帜,使他们成为文学革命的领袖。在崇尚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胡适是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大革命之父”。胡适发起的文学革命包括诗歌、戏剧和小说。
7、其次,胡适对中国哲学的贡献在于他为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所做出的努力。
8、改革开放以后,政治意识不再那么强化。就事论事的看,胡适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当中,有他较为独特的贡献。胡适是白话云运动的开创者,对当代汉语的影响大。在新文化运动当中的作用呢,又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前期还是有比较大的贡献的。胡适曾经担任过北大校长,公允的说,在这一阶段对于北大的发展是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胡适对于中国近代教育,也是有一定贡献的。这些历史贡献在过去的时候,要么被无视,要么被贬低。现在给予正常评价,自然会使得他的历史地位得到提高。
9、 胡适与杨联升曾频繁通信,切磋学问。胡适对象棋的源流变化有心得。他从文献中看到中国有象棋记载在六世纪、或更早,远在西方之前。1949年他化了三天时间试图作一考证,由于种种原因搁下了。想到杨联升曾寄给他《玄怪录》中有涉及象棋一诗,就把所有的材料、看法,写了三千字的长信给他,说:“此信所谈,你可以自由引用。我盼望的是你能考考这个有趣的问题,切实批评我的胡说。”
10、从官方层面上来看,对胡适的评价有所提高,但没有将其提升到和鲁迅等人同一地位。官方目前对于胡适的评价是褒贬皆有,以贬为主。既承认他在学术和教学领域的贡献,同时又对他的一些社会活动和思想理念进行批判。
11、胡适师从美国“实验主义”大师约翰·杜威,他的文章,往往富有实验主义的精神,很有建设性。
12、虽然胡适和他的朋友,在改良文学这件事上,表面看来合作无间,但在学术的信念上,他和陈独秀等人,分歧得真可说是南辕北辙。胡适早年读书,已得清人治学神髓,后来负笈美国,受业于杜威门下,使其本来“小心求证”的精神,在美国的实用主义培养下,益见相得益彰。他信奉的,是理性的儒家思想,是个“现实的乐观主义者”。正因如此,他有面对真理的勇气,不管代价多痛苦,多难堪。这种精神,在他评论中国时事的文章里看到,在他重新评价中国文学、文化的文章里也能看到。不论他所发现的事实多么毛病百出,多么令人泄气,他总能保持他那种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他在这方面的朋友就不是这样子了。他们对中国的过去极感羞耻,故不惜采取激烈的手段谋求改革。陈独秀、钱玄同、李大钊、鲁迅等人的文章,常出现于《新青年》,而他们对中国传统的态度,都是异常决绝的。他们在年纪较轻时,可能对中国感到骄傲过,但后来这种骄傲竟变成自虐式的自卑感,觉得中国的一切,事事不如人。他们对辫子、缠足、鸦片这些中国落后的象征感到厌恶,自不待言;他们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和一切的民间习俗,一样觉得羞耻。在今天看来,钱玄同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所提之建议,可能荒谬绝伦,但当时钱氏写这文章时的态度,是严肃不过的。由于他们对传统的态度表现得这么决绝,也就难怪他们开出来的救国方子,也是那么武断了。
13、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起来的!”
14、 ——“大派”,道尽了胡适的气象,也道尽了胡适的学术胸怀。
15、蒋介石十分清楚胡适的价值,多次盘算用他作为“政治花瓶”,装点独裁门面,粉饰民主自由。1947年1月,老蒋为免“社会且将疑于政府革新政治之诚意”,请胡适出任国民政府委员兼考试院院长,胡适坚决不干。1947年12月,国民d内战败局已现,老蒋笼络人心,在胡适56岁生日前夕单独宴请,指望他再次出任驻美大使疏通关系,遭到婉拒。
16、第二是要造成自由独立的人格,像易卜生的《国民公敌》戏剧里的斯铎曼医生那样‘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17、在“新红学”100周年之际,重新梳理胡适论《红楼梦》的文字,是十分必要也是极为有意义的事。但胡适的论红文献,散见于各种报章、日记和信函中,想全面了解胡适的红学,殊为不易。
18、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氛围下教育出来的江冬秀,思想守旧,平庸又平凡。并且江冬秀长相一般,没有打动胡适的容貌,甚至还有一双令“新青年”们痛恨厌恶的小脚。
19、胡适不提倡东方圣人那种无为。人生在于奋斗,即使在潦倒的窘境,也要对前途有起码的乐观和自信。一步一步都可以踌躇满志,把每种进步都看成是巨大的希望,这正是胡适对于人生的乐观。
20、“自由主义的基础在个人主义”。胡适强调自由思想的核心是个人主义,并以易卜生的个人主义作为经典话语,鼓吹个性解放。
21、胡适既在这个文学革命上扮演了这么一个吃重的角色,因此他觉得有责任去鼓吹国人重视白话文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它将来的无限前途。他的看法是这样的:如果早期的白话文学能在全无督促鼓励的状态下产生好几部不朽的作品,那么,中国的新文学,一来因国人对白话文的前途已具信心,二来受了西方文学潮流的影响,应该会有更出色的表现了。但可惜胡适虽然是个了不起的倡导人,他却不能以身作则写出一些令人满意的文学示范作品来。在他所处的时代和地点说来,胡适之扬弃古文传统,在历史意义上与华兹华斯之摒绝德莱顿与蒲柏、早期艾略特之非难浪漫诗人和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差堪比拟。所不同者是胡适这种“厚今薄古”态度内含着更多的文化和社会因素而已。再说,胡适的处境也有异于华兹华斯和艾略特的地方。胡适所提出的有关文学的理论,并不是为了替自己的创作辩护而写的。不错,为了示范的需要,他写了不少于今读来索然无味的白话诗,收入《尝试集》(1920年出版),但他的目的不外是叫人像他一样继续尝试而已。(我们在这里不妨附带一提的是,胡氏有关中国白话文传统的言论,难令人惬意的一部分,就是论诗那部分。在《白话文学史》中,他为了配合自己论调的需要,迫得把旧诗中稍有艰深晦涩的,都看作是拟古的、虚浮的或拘泥形式的,不论其地位多重要,都给予很低的评价。这当然有失公允的。)他还翻译了好几篇西方短篇小说,辑成一个小册子,目的是把外国这一类型的文学介绍到中国小说的传统来。
22、胡适却强词夺理:“我不会曲,可你唱的曲子,都是我写过的——都写在我的《中国文学史》里面呢!”
23、这个政治纲领一发表,就引发一场“改良和革命”的激烈争论,激烈的批评来自革命阵营。暴力革命的逻辑和使命,不能接受、也不相信温和改良。签名者之一李大钊给中共中央局书记陈独秀写信解释,“好人政府”是当前混乱局势中一种差强人意的办法。陈独秀回信批评,把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放在“好人”当政上,实在是“跪着造反”。以“飞飞”署名发表《评胡适的“努力”》,认为胡适“所打的图样是要在破漏将倾的房子上添补丁,添那不可能的补丁,这不但徒劳无功,且更阻止革命的发展。”
24、江冬秀的信虽言语不多,还有很多错别字,但读起来却十分可爱,形象。
25、1919年,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
26、数年后,聂华苓撰文——政治在我眼中,一场又一场的戏。我关怀实际政治,而不喜参与。我感兴趣的是政治舞台上的人物。就凭胡适那个人物,就堪人回味。
27、在“辉煌六十年”不绝于耳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一个人,想起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他不断变化的评价。这个人不是别人,他就是“我的朋友胡适之”。
28、胡适斩钉截铁地答复:“没有学术自由,哪里谈得到学问?”
29、胡适认为“真的个人主义就是个性主义(Individuality),他的特性有两种:
30、*作者简介:安于悦读,喜欢文字的宝妈一枚,体制内工作。善写情感故事文,有书智库拆书作者,愿与大家在文字中成长,写出走心、有温度的文章。
31、 胡适曾在周汝昌给他的第一封信上批道:“许他一切可能的帮助。”——胡适践诺了自己的“心誓”。
32、 这个时期,对胡适的批判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是在中共中央贺淮海战役胜利电文中说:“现在南京城内尚有头等战犯……及其他罪大恶极的帮凶们,例如胡适、郑介民、叶秀峰等人,企图继续作恶。”二是稍后由“两个小人物”引发,以周扬、郭沫若为首的文化界手持上方宝剑,借批判红楼梦研究,在学术领域大张旗鼓清算“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思想”,出版批胡文章8本,达三百万字之巨。三是1950年及其后再版的《新名词词典》等工具书,将胡适定性为“头等战犯之伪自由主义的无耻文人”,以及“美国走狗,蒋匪奴才”,彻底地进行妖魔化。1956年2月,在接见政协的知识分子代表时说过一段话,算是对胡适批判的盖棺定论:“胡适这个人也真顽固,我们托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批判嘛,总没有什么好话。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到了二十一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33、总的来说,蒋忠是想阻止雷震组建一个新的政d。胡适当时还是中央研究院院长,他没有参与到雷震的营救中,但没有成功。胡适留下了一本三千字的日记来解释整个故事。
34、胡适强调做学问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他本人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句话注重的后半句,不管是研究科学,研究国学,研究治国之道,需要的是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谨慎。
35、 不久周汝昌拜访胡适,初交之际,便冒昩地开口借四册十六回抄本《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要知道,1954年派田家英到北大图书馆借阅善本《红楼梦》,被婉拒,而胡适此书是海内孤本,价值连城。没有想到的是,胡适从书橱中抽出来递给周汝昌,风轻云淡,涟漪不起。——时间在这里停顿;又忽然像有一阵春风扑面而来,使人沉醉,令人沉默,然后叫人沉思……
36、自由被伤害,首先来自政府,这是启蒙思想的价值观。美国启蒙思想家托马斯·潘恩在《常识》这本“美国独立革命的教科书”中,直言不讳“在好的情况下,政府也不过是一种必要的恶;在糟的情况下,它就会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恶。”
37、 胡适问中研院代理院长,也是会议主席朱家骅:离开主席立场,你对郭沬若提名院士一事有何意见?当时会议主席的职责是主持会议程序,不能对实质性问题发表意见。这是美国一位军人历时几十年、经后人不断修订创立的《罗伯特议事规则》的一项原则,以防止因主席身份而专擅。胡适说的“离开主席立场”,即是对这一民主制度的尊重;要主席发表实质性意见,又是在特别情况下的特别举动。他认为,如果像郭沬若这样一个在“两周金文”、“殷商卜辞”等诸多学术领域取得举世公认成就的人,不能进入“院士候选人名单”,那么,中央研究院便脱离了纯粹学术的宗旨,它所产生的院士也羼进了杂质。
38、争论之时,中国共产d诞生不久,革命者也普遍年轻,谈不上独立自主、与时俱进。如获至宝的“真理”是从苏联、日本等国翻译的、二手的、早期的、甚至篡改的“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本人多次宣称,他只知道自己不是这种“马克思主义者”。
39、表妹见到一表人才、风度翩翩的胡适,情不自禁地爱慕上了表哥,而胡适也有意冲破婚姻的围城。两人很快陷入热恋,每日下棋、读书、散步,真乃神仙眷侣也。
40、胡适在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的“极左”时期的中国大陆是个受到官方批判的人物,尤其是“极左”的斯大林主义学者的攻击对象,其时的中国大陆的教材曾一度否定他的政治思想;50年代初,曾对胡适展开大规模的批判运动。“文革”结束后,近几十年来的研究都倾向于肯定他应有的历史地位;并且,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也被选入大陆全日制语文教育初中课本;在大陆的报刊杂志中,亦屡见有追念胡适先生精神的文章。
41、 回忆这段婚姻,毛彦文写道:“我们整天厮守在一起,要是没有看见我,便要呼唤,非要我在他身旁不可,终日缱绻不腻,彼此有说不完的话,此种浓情蜜意少年夫妻亦不过如此。”可惜这场老夫少妻的婚姻只维持了不到三年。淞沪抗战爆发,上海失守。熊希龄夫妇转移到香港,熊希龄打坐时脑溢血猝死在香港,毛彦文悲痛欲绝,战乱中失去了依靠。同心人已去,走到哪里都空空荡荡。
42、与江冬秀境况相似的朱安,也是小脚女人,没有文化,夫君是新思想学者。朱安自知配不上鲁迅,处处唯夫命是从,低眉顺眼,侍奉公婆,却落得被休,一生凄苦的下场。
43、她深知丈夫的价值,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并予以支持来体现对他的爱。
44、而对于久久未曾相见的人,胡适心中也不免充满神秘和遐想,内心甚至有时还会如小鹿般乱撞。
45、“伟大领袖”曾称赞“鲁迅的骨头是硬的”,其实胡适的骨头硬度不比鲁迅差,公开批评政府、执政d及其首要的“辣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鲁迅的杂文是匕首、标枪,那么胡适的时评就是冲锋枪、手榴弹。胡适的麻辣时评,总体而言比鲁迅的晦涩杂文更具思想、更有质量、更为锐利、更易传播、更受欢迎。与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犀利批判迥异,胡适对积重难返社会的温和改良,同样闪烁着人性的温暖和光辉。
46、其几经犹豫观察,胡适还是回台湾,间接承认老蒋“正统”之尊,给力、给面子;
47、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六十年来,从地狱重返人间之后,胡适研究渐露“显学”之相。当初毛子水为胡适墓志铭撰文,说“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裏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48、这些学生,对当时的北洋政府极为不满,因此他们极想发挥影响力,以左右国是。对他们来说,1911—1912年的国民革命是失败的,因为这次革命的结果,既未使中国统也未能阻防外侮。到了1919年巴黎和会开幕,他们看到了中国与会代表的丑剧,再也忍耐不住了,乃于同年5月4日,为了抗议政府对日本在山东领土与经济的权益作了种种让步,在北京和其他大城市举行了一连串的游行示威。以前憎恨政府的无能与腐败、憎恨政府官员的叛国行为,现在一发成为不可收拾的爱国怒潮。为此原因,五四运动亦称作新文化运动,因为这是有史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和学生联合起来参与国是强大的一次。五四运动亦帮助了文学革命的推展。随着学生游行示威以后,各式各样的语体文杂志,有文艺性的,有综合性的,纷纷出版,以应广大读者的要求。
49、1929年4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一道保障人权的命令。含标点符号才短短101字,胡适敏锐地发现其中三处“硬伤”,随即在《新月》杂志二卷二号上发表《人权与约法》,一一驳斥。嘲讽这是“一纸模糊命令”,抨击“今日我们感觉痛苦的是种种政府或假借政府与d部的侵害人民的身体、自由及财产”,呼吁用约法“来规定政府的权限”。
50、在这些公开的信札里面,偶有一些柔情似水的话语,使得吴健雄与胡适的情谊,平添了一些浪漫的色彩,人们也乐意看到两个才情出众、颜值颇高的男女之间发生点什么。依稀记得小时候,有个根据作家张杨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影,讲述一位著名女科学家和一位知名学者之间的故事,书中的女主男主,据说就是借吴健雄和胡适二人作的影子。
51、胡适的铁哥们徐志摩知道这件事后,高兴的不得了,急忙告诉了陆小曼。不久,整个北京的文化圈就都知道了此事。再后来,徐志摩在与嫂夫人的聊天中无意说漏了嘴,江冬秀才知道这事。
52、杨用个双关语:“你觉得真好吗?要知道我做什么肉,都可以一样的好吃。”
53、 学术研究,搜寻资料是基础性工作,从某种意义上带有根本意义。傅斯年甚至说,学术研究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胡适曾说:“我写书的材料像一颗颗珠子一样,已经选好,只待拿线穿起,就可以做好。”这些珍贵的“珠子”,是胡适青灯黄卷、穷搜苦索、剔罗爬抉的心血凝成的。但胡适并不“自私”,常常慷慨送人。记忆中的材料,更是毫不保留地相告。“人之有善,若自有之”,胡适当之无愧。
54、1922年5月14日,《努力》周报第2期刊发胡适起草的《我们的政治主张》,蔡元培、陶行知、李大钊等16人签名,这是胡适及其朋友们的政治纲领。文章认为,“中国所以败坏到这步田地,‘好人自命清高’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主张将“好政府”作为“改革中国政治的低限度的要求”,提出界定“好政府”的标准是“三要求、三充分”,即:基本要求是“宪政的政府”、“公开的政府”和“有计划的政治”,能够“充分运用政治的为社会全体谋充分的福利;充分容纳个人的自由,爱护个性的发展。”
55、他的自由主义朋友(丁文江、蒋廷夫、吴景超等)在20世纪30年代的独立审查时期都动摇了,认为“专制”是“立国”的有效方式,民主要在“立国”成功后才能建立。
56、可是,另外有些热心的社会改革者,觉得这些办法仍不能教化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群众,乃提倡国语和其他方言的拉丁化。汉字的简化也是他们的计划之一。这些社会改革者里面较知名的是王照和劳乃宣二人。他们看到基督教传教士把中国各地方言用罗马字拼了出来,居然能以此到民间各地区传教,觉得这个方法值得仿效。
57、胡博士人才出众、俊逸儒雅、学识广博,一生赢得过多少优秀女子的爱慕,细细数来,恐怕也是一长串的名单。又帅又有才,风度气质,如果在年轻的时候遇见他,保不准我也是暗恋者之一。
58、充和有一个笔记本称作《曲人鸿爪》,是曲人的留痕,上有留言文字和书画小品。胡适翻到这个小本,也要提笔留言,充和笑他——哎,慢着,你也不会曲,这可叫曲人鸿爪哪!
59、是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肯把别人的脑力当自己的脑力。
60、这天,杨步伟买了一大块马肉,毫不声张,作一红烧。胡适来了,左一块右一块,到第三块,还不忘表扬女主人:“做得真好,我再来第三块第四块了。”
61、之后的十几年,直到江冬秀嫁给胡适,他们都没有再见面。
62、后来,读到他的旧雨新知,写下的若干回忆文章,心中的胡适,渐渐有了立体感……
63、1939年,胡适时任驻美大使。赵元任开车,带着家人横穿美国大陆,一路游玩。一日,赵心脏病发作,停住三天才走。本打算经过华盛顿,去看胡适。这下耽搁三天,去不了了。于是,杨步伟写信给胡适,告之不能去看他的原因。
64、从早年编辑《新青年》,接办《每周评论》,创办《努力周报》、《现代评论》、《新月》、《独立评论》等,一直到晚年的《自由中国》,胡适作为多个政论报刊的策划者、发行人、主编、主笔,一直是中国公共舆论的核心人物,也是普世价值的虔诚守护者和传播者。他创造了公共舆论,设置了时代议题。
65、上世纪三十年代,赵氏夫妇爱旅游,一次经过歙县,胡适的老家,山清水秀之乡。
66、“不自由,毋宁死”,是美国开国元勋、独立英雄帕特里克·亨利的名言,陈寅恪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曾间接引用。为避免这句启蒙名言在中国“水土不服”,胡适煞费苦心地“接地气”,寻找到涵义相通的中国版“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此句出自范仲淹《灵乌赋》。范仲淹是中国争言论自由的先行者,正直能干,不拍马屁,不媚权贵,常直言批评朝政过失,屡贬屡谏,写同题《灵乌赋》答劝慰友人梅尧臣,既明心迹,亦励己志。
67、本书为作者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基础上所做的修订版,增补这十多年新发现的资料数十篇,且对原有的资料也进行了细致的纠误勘正,改正原书错误数百处,堪称全面精当的红学资料。
68、胡适的风趣幽默,着实在自己的学生面前,尽现无遗。
69、1959年兼任台湾长期科学发展委员会主席。
70、吴健雄与袁家骝夫妇都是科学家,俩人有共同语言与志向,目光朝同一个方向凝视,因此被誉为“神仙眷侣”。吴健雄之所以成为世界的女性实验物理学家,享有原子弹之母、中国居里夫人、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的称誉,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这是因为她从不像别的美女一样,把时间浪费在感情纠葛上。譬如民国著名才女林徽因,如果不是在感情上分散了太多精力,是不是会在事业上的成就更为突出?
71、胡适致答辞时毫不领情,开口第一句就是“总统,你错了!”
72、老蒋怀恨在心,此后日记多次谩骂胡适,宣泄腹诽心谤,但毕竟没有为难他。究其原因有三:
73、1960年9月5日,《联合报》头条新闻:雷震涉嫌叛乱。随后,雷震、傅正先生等四人被捕。
74、众所周知,胡适既不赞成三民主义,也不赞成共产主义;既不加入国民d,也不加入共产d。早在1927年6月27日致蔡元培的信中,胡适就明言:“我虽没有d派,却不能不分个是非。”
75、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并任中国公学校长。
76、《中国现代小说史》是夏志清教授名著AHistoryofMordernChineseFiction的中文译本。夏教授以其融贯中西的学识,论述了中国自文学革命至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前夕小说的发展;他致力于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并深入探求文学的内在道德情操。也是凭着这一股精神,夏教授以过人的识见,对许多现代小说家重新评价。
77、 在两营对垒激烈的时刻,胡适出于内心的理念,顽强地树立起一个标杆,使人感佩。
78、红学在近百年为显学,而红学史上,胡适是有着突出地位的重要人物,他创立的“新红学”是有影响的学术流派。研究红学,绕不开胡适,因此汇编出版胡适的红学研究的著述资料,是十分必要的。此书将成为胡适研究和红学研究领域的必引、必用之书。
79、充和回忆——胡适很喜欢跑到我家来写字,因为他知道我家的纸墨、笔砚总是现成备好的,并且一定是高质量的。胡适是个很潇洒的人。他爱写字,但其实没写过多少帖。他的字,学郑孝胥,喜欢把撇捺拖得长长的,写来蛮有趣的。我问他,果然不假,他直笑:“我的根底都被你看出来啦!”
80、1927年,胡适正式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然后与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在上海蒋介石与宋美龄婚礼上结识蒋介石。
81、 台湾成功大学教授苏雪林是五四时期的著名女作家,曾留学法国,是胡适的学生,她与鲁迅相识相遇在一次宴会上,开始对鲁迅是钦敬的,对鲁迅小说创作艺术给予很高的评价,她称赞鲁迅的小说“第一用笔的深刻冷峻。第二句法的简明峭拔。第三题材的新颖独特。”这些小说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永久地位,后来苏雪林与鲁迅对女师大杨荫榆女士,在女师大风潮中的所作所为看法截然相悖,她跟杨荫榆是好朋友,她俩有命运相似之处,亦怜其一生孤零坎坷,结局悲惨。她对女友的情有多深,对鲁迅的恨就有多深。拉开了她“反鲁”的序幕,由崇敬到攻击,昔日捧的有多高,今日踩的就有多低。把骂鲁迅的文章结集出版《我论鲁迅》,声言要继续骂下去,胡适公开站出来坚决阻止了,胡适始终对鲁迅有相当高的评价,从不把个人的喜好放在公正之上,充分显示了胡适的豁达大度。
82、 胡适对待骂的态度是明朗的。他说:“我挨了四十年的骂,从来不生气。”不生气”三个字,像一堵防火墙,把胡适和谩骂者隔离开来,使胡适具有了一种免疫力,他诚恳的说:“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愿挨骂。”胡适其实是厉害的,他的意思是骂人者损了自己的人格,胡适的回答有涵养有雅量,令人折服,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传纪文学是把人生过滤一下去掉沙子,留下金子。胡适鼓励人们写传记,在每个人的人生故事里,都有时代的烟云,个人与大时代的痕迹,碰撞出耀眼的思想火花,在他的推动下,很多人拿起了笔,唤醒了对往事的回忆,民国时留美才女毛彦文就是其中一个。
83、胡先骕说胡适主张的“八不主义”中,如不用陈言套语,不避俗语,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几条,早已是古代诗人的共识,并非胡适,其实在中学老师教作文时,也经常提到。至于不用典、不对仗、不模仿古人,“则大可商议”。胡先骕具体分析了用典的优劣得失,他反对用僻典和堆砌典故,指出胡适不知道外国诗也一样用典,荷马史诗中的神话故事,被文艺复兴以后的诗人用了又用,几乎用滥了;待莎士比亚、弥尔顿的诗作出现,则几乎人人都引用他们诗中的情事。关键要看用得是否恰到好处,用得好则可起到暗喻、含蓄、耐人寻味的效果。胡适在后来谈不用典时,谈来谈去,也是这个意思,只是不认错,坚持“不用典”的提法。他晚年的私淑弟子唐德刚,就指出他文章的题目用“逼上梁山”就是在用典。
84、那年8月的一天,阳光明媚,身着高领旗袍的吴健雄初见袁家骝,她生命里的另一半。热情的袁家骝带着吴美女到物理系一一参观,做过X光晶体衍射光谱实验的吴健雄,看到柏克莱物理系各种不同的实验室,先进高端,羡慕不已。于是改变原先计划,决定留在柏克莱念书,和袁家骝成了同班同学。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也给了他追美人的一个契机。
85、正是胡适于1919年2月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第一次突破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思想史的原有观念标准、规范和通则,成为一次范式性的变革。
86、“上帝我们尚且可以批评,何况国民d与孙中山?”
87、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美人的故事,是因为她们总是有故事。
88、对于别人的意见和观点不要轻易去否定或肯定,也不要以为自己的观点是的正确。胡适要告诫的容忍异己的声音,自由的前提是容忍,这样社会才会真正的自由。
89、反观江冬秀,她深谙丈夫的性格,用自己的胆识和智慧一击便中,在婚姻的保卫战中赢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