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对奥黛丽赫本的赞美
1、 1953年『生活』杂志评选她为年度风云女性,该期杂志标题是:“谁造就了奥黛丽的惊人魅力?”答案是:“奥黛丽向定义挑战。她是这世上的女性,也是个流浪儿。”在整个1950年代,奥黛丽5次登上『生活』杂志的封面,成为那个10年登上该杂志封面多的人物。
2、于赫本而言:美貌是一种天赋。真正让这种美大放异彩的,是天然的气质加上自然的表演。(世人对奥黛丽赫本的赞美)。
3、我一直都很幸运。机会很少凭空出现,因此当它们出现时,你一定要抓住。
4、有“时装圣经”之称的时装杂志《VOGUE》2004年的时尚名人投票中,赫本以29%的票数,荣登女性榜首。《VOGUE》杂志发言人表示:“大家觉得奥黛丽·赫本高贵又有气质,她的美丽永恒不变!”
5、许多人出现在她的葬礼上,为她抬棺木的是她生命中重要的6个男人。
6、随着1968年赫本的再次流产,她的第一次婚姻宣告彻底终结。
7、这是被誉为好莱坞黄金时代之光的著名演员格里高利·派克在奥黛丽·赫本的葬礼上对她的评价。
8、在拍摄电影的那段时间,派克带着赫本骑着Vespa小摩托,在罗马的大街小巷飞驰着,像极了童话故事中的王子和公主。
9、这位叫吴晓辰的知乎女神,从14岁开始整容,花400万大大小小整了20次,直到近的一次采访,她仍然不满足。
10、这次,赫本没有碰壁,因为她1米7的身高简直是为这个职业量身定做的。
11、直到1939年二战爆发,为了赫本的安全考虑。父亲将时年10岁的赫本送往了宣称中立的荷兰,从此赫本开始了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
12、如果我只谈到托尔斯泰的粗鄙和亲切而不谈到其严肃、庄重的一面,那是不完全的。托尔斯泰的粗鄙——我们姑且称为粗鄙的言论,其实蕴涵着对生命的崇拜。高尔基在回忆中说到,与托尔斯泰初次交谈的人往往会被他的“粗俗”甚至“猥亵”的话所震惊。据高尔基说,托尔斯泰能够若无其事地讲到男女之间的某些事情,这与他给世人的印象完全不相符合。高尔基后来才明白:托尔斯泰的这种“粗鄙”和“猥亵”,体现了对大地上一切肉体生命的热爱。正因为洞察到托尔斯泰的思想秘密,托马斯·曼才把托尔斯泰称为“自然人”,并把托尔斯泰与荷马类比。对托尔斯泰的粗鄙与庄严关系的分离,我是在读了托马斯·曼借助梅列日科夫斯基的分析而形成的以下精彩洞见后才融合起来的。梅列日科夫斯基把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分别视为洞察肉体秘密与洞察灵魂秘密的杰出作家代表,而托马斯·曼则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之中听出了更为宏伟的旋律:“确实,托尔斯泰艺术发出的健康之光,盖出于肉的生活的欢乐。”
13、不久后,二战爆发,德国纳粹的战火很快就烧到比利时这块土地上,母亲带着10岁的赫本连忙逃到家乡荷兰。
14、赫本的儿子SeanFerrer对母亲有这样的评价:“母亲的一生很成功,每一次的选择都是正确而高尚的。她先选择了她的事业,然后选择了她的家庭。当我们长大后,她又选择了世界上那些不幸的孩子。她终选择了回报。”
15、但是此时的派克再婚不久,两人又再一次失之交臂。
16、但是,在女神美丽的外表下,其实有着一个悲惨的童年。
17、在回到瑞士家里几天后,4月6日,奥黛丽在日内瓦举行国际记者会。接着,她与沃德斯赶赴土耳其3天,因为基金会在当地举行大规模的疫苗接种活动,协助接种活动,然后才有时间举行记者会,谈及每年数百万儿童生命被疾病夺走。接下来,她又旋风式地走访洛杉矶,参加奥斯卡颁奖典礼,和格利高里·派克一起颁发佳编剧奖,接下来她又接受超过15个专访,希望更多加州的人知道基金会所做的项目。1988年下面的行程,她都忙于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的奔波,并在奥地利、芬兰、德国、荷兰、瑞士、意大利、爱尔兰和美国等地主持募款活动,到了耶诞节时候,她已经前往14个国家,募得2200万美元,当年她为电影做宣传是,每天只答应3到4个专访,如今每天在纽约和华盛顿为基金会做至少15个专访,包括像ABC的『你早美国』(GoodMorningAmerica)、FoxTV的『时事』(AnCurrentAffair)、NBC的『今日秀』(TheTodayShow)、以及CNN的『国际时讯』(CNNInternationalHour)等等,在其他地方也至少有10个专访,有人对她的工作所作出牺牲表示钦佩,她的反应是:“这不是牺牲,牺牲意味着你因为自己不想要的事物,而放弃想要的事物,但这件事并非如此,这是我获得的礼物。”有一段时间,“捐助疲劳症”成为很多慈善家的口头禅,他们往往就是拿出钱来,而并不关心儿童生存发展,奥黛丽曾在联合国会议上疾呼:“捐助疲劳实际上就是同情疲劳,对于那些在发展中国家受苦的人来说毫无帮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是一个人道主义组织,而不是一个慈善组织,它解决的是发展问题,而不是福利救济那样只是向救助手中分发东西。
18、怀念的是她身上优秀的品质以及灵魂的味道。怀念她的胸怀和善良,怀念她的独立和自由精神,怀念她对美的坚守,怀念她对目标的笃定,怀念她对灵魂的安放,怀念她对善良的践行。
19、故事发生转折在1953年,她去电影《罗马假日》的试镜。
20、年轻的赫本这次试镜表现的并不好,不过威廉·惠勒在见到赫本的第一眼就发出了“她就是公主”的赞美。
21、没有经过任何思索,派克直接找到了制作方,要求制作方将赫本的名字放在中间。
22、当他推开门,一个瘦削活泼的女孩站在他面前,他呆住了,当赫本换上衣服,他又呆住了:
23、赫本一生共拍26部影片,这在欧美著名演员中应该算是少的了。但她的几乎每一次表演都让人永久难忘。
24、清晨起床给儿子做早餐,然后修剪院子里的花草。出门遛狗,送儿子上学,陪儿子买书,买足球,陪儿子爬山,做功课。
25、是因为分寸感,因为磊落和坦荡,让她拥有这样纯粹的友情。分寸感是让人的东西,分寸感的背后是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
26、赫本没疯,她只是更加决绝。她这样回复所有人:
27、如果我结婚,我想深处婚姻之中。 ——奥黛丽赫本
28、对于女性来说,真正的女权,真正长存于世的美,也不是皮囊,而是一个女人身上散发出来的温暖和善良,灵魂和担当。
29、后来,受到伯林那篇著名文章的诱惑——伯林在《刺猬与狐狸》中将托尔斯泰说成是一只“很想当刺猬的狐狸”,我重新注意托尔斯泰及有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另一个托尔斯泰——一个与我原先印象中不同的形象。我很想把这个托尔斯泰称为“粗鄙而亲切的托尔斯泰”,但我怕触犯众怒,于是我改称为“托尔斯泰的另一个面孔”。
30、在我心中,赫本是“美丽、优雅、高贵”的代名词,在20世纪乃至今天,是奥黛丽·赫本以激进的姿态和的勇气,改变了世人所公认的美女定义。
31、她们本有惊人的天赋,却安于现状,后慢慢沉沦。
32、不可能的意思就是“不,可能”。 ——奥黛丽赫本
33、一般关于奥黛丽的传记文字上总喜欢说,她有个银行家的父亲和一个有着男爵爵位的母亲,当然在二战开始前,奥黛丽家的生活属于中产,不过是来自她的母亲艾拉家的祖产,而她的父亲会说13种语言,但是不务正业,所谓英国银行家只是一个挂名,在有了奥黛丽没几年,他和艾拉离婚,远离了奥黛丽。二战爆发后,奥黛丽母亲家所有家产被德国纳粹查抄封存,此前较为殷实的生活荡然无存,一贫如洗,只留下房子允许他们居住。当时和母亲住在荷兰阿纳姆(Arnhem)的奥黛丽回忆说:“我看到德国卡车驶进市内...占领军——这几个字道尽德军进驻我们国家之后度日如年的日子,他们洗劫抢夺,奴役我们。”纳粹总部要求当地市民合作,以便让德国更好统治。
34、想到两位“女先生”。一位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建筑工程师林徽因,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创中国高校第一个建筑系。另一位是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杨绛,著作等身,翻译了《唐吉坷德》等世界名著。她们在各自的领域造诣高远,令人钦佩,世人称她们“先生”,表示由衷的敬意。
35、1948年,出演了银幕处女作《荷兰七课》。
36、因为婚姻是联合两个独立个体,不是一个附和,不是一个退路,不是一种逃避,也不是一项弥补。
37、很多媒体都评价奥黛丽赫本是众多女明星当中强大的存在,但是有些人觉得大家对于奥黛丽赫本的这个评价可能属于过誉了,其实我根本不这么认为。因为对于奥黛丽赫本来讲,我认为任何美好的形容词用来形容她都不会显得过分,因为她真的是的优秀的。
38、1992年,索马里,赫本正在给一个儿童喂饭
39、恰巧此时派克的电话响起,这个远在美国男人再一次让赫本感受到了温暖。
40、据传,在拍《罗马假日》时还有一个关于赫本的有趣故事,在拍一场哭戏时,年轻的赫本迟迟进入不了状态,演了很多遍都不符合导演的标准。
41、这个因为丧子之痛而选择自我封闭的男人终于在赫本面前敞开了心扉,一如曾经他安慰赫本一样。
42、人之所以为人,是必须充满精力、自我悔改、自我反省、自我成长;并非向人抱怨。
43、赫本还是时尚的代言人,她的着装强调了她的苗条纤柔,她有把服装穿出佳效果的非凡才能。她将温顺柔弱的女性特质予以具体化,不仅受到男人们的爱慕,也受到女人们的崇敬。
44、你疯了吗?你知不知道自己现在多值钱?你知不知道有多少个角色等着你演?
45、这样的赫本,本该像公主一样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
46、不过,虽然坎坷,但是奥黛丽.赫本依然地坚强。长大后她其实是想要继续学习芭蕾舞当做自己的职业的,但是因为错过了好的时机她没能完成自己的梦想。但是好在她还是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会,成为了电影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