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道家对人生的感悟【文案77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11 16:04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道家对人生的感悟

1、平凡的人生,默默的度过。该有的迟早会有,过分强求也无谓。该失去的,也迟早会失去,正如人生百年,终有一死。倒不如珍惜眼前的平凡生活,享受生活带来的苦乐。(道家对人生的感悟)。

2、大意: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3、大意:天下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道家对人生的感悟)。

4、译文: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5、什么叫作“宠辱若惊”?宠爱是卑下的,得到它会感到心惊不安,失去它也会惊恐万分。这就叫宠辱若惊。

6、《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它通过做人处事以及治国方针向我们阐述了我们应该保持己身,且长且久等道理。我们生于一个从面对面交际向全面数字化科技化互动的过渡时期,所以我们更需要坚持《道德经》里做人处事的道理并且沿袭发扬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之始终保持我们中国的特色甚至引领世界。

7、白云先生司马承祯说“简则益生”,也就是说从简而行才能健康心身。

8、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9、“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句话是说把自己当做天下,那么天下就可以寄予他了:把天下当做自己的生命来爱惜,那么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了。我们中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复兴之路还有很长要走,而我们正处在国家的顶端,我们需要为国家的利益不懈奋斗,贡献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少年强则国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0、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11、立身处世的三件法宝,珍爱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12、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13、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14、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则能“修道”成功。

15、儒家教给我们的是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在土地上扎根

16、老子谈论生死的不多。他认为一个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能较好的保存自己。“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发现,如果一个人太显露自己,就会遭到外界的损害。“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所以保存生命的好办法就是“处众人之所恶”。太注重自己的身体,反而有害。一个人与道同体,才可不朽。

17、译文: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

18、过一种快乐而不享乐的生活,保持自我,不入流俗。

19、道祖认为,沉溺于声色滋味等感官享受,受制于名缰利锁,不仅会大大地损害身体,更会妨碍体悟大道。因此道祖倡导“少私寡欲”,恬淡俭啬,节制物质欲望和个人私欲。

20、2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21、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社会的风俗习惯,而对所做的事并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这种“自然”并非道家那个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那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就是这种人。

22、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23、人生,很难称心,生活,很难如意,朋友不比高低,要相互真诚;穿着不比贵贱,要合身得体;房屋不比大小,要舒适温暖。

24、生活中惟一不变的就是变,以柔克刚才是取胜上道。

25、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26、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27、深一点的,我把“道”理解为“信仰”。“道”有道路的含义,就像老子坚信自己的道与道路一样,我们也有自己的信仰。上文说的,天道,地道,人道等等的道,不是我们所相信的吗?道,只有在我们理解相信的基础上才能作用于我们自身。这就是那些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所一直在做的事:先骗自己,再骗别人。先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说道是信仰:一是信仰的的虚空性与道的无声无色,无形无状是同出一则的。二是道与信仰都是我们自己无形中所坚持相信的,三是道的种.种解释都会作用于我们,形成信仰。

28、大意:大的祸患是不知足,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29、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0、第二章云: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原来美也可以用来形容心情愉悦高兴舒服的状态的意思,恶也不单指丑、坏的意思,还有厌恶的意思。前面两句我有了深刻的理解,一个美好的社会应是一个遵循自然的社会,人为地去标榜美好的东西,那么全社会都认为是美好地,都一边倒地去疯狂追逐那个东西,发出的都是一个声音,没有反对,没有质疑,那么这个社会就是病态的、邪恶的。我们都认为用塑料方便,都想大房子、豪车、高富帅,结果这个社会就危险了,环境破坏了,人心浮燥了,都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继而出现了高失业率和用工荒的怪现象,就没人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事。现在流行的美容术明星脸有时我就有认不清人的感觉,要是全社会都是一张脸该是多可怕,可能也就不觉得美了……所以老子说高明的管理者是不会过多的干预他所管理的群体,圣人也不会乱说话乱做事,而是用大道自然的行动是感染影响周围的人,有了名气、地位、成就也不是自居、倚仗、被它所限制,正因为没被这些外在的东西限制、牵绊,所以总是能洒脱从容。

3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32、大意:过分的爱惜会招致巨大的付出,过多的拥有会招致沉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如此就可以长久安全了。

33、太史公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时曾总结说:“道家使人精神专动合无形,赡足万物。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34、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35、大意: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36、南华真人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是以修道之人,莫若断简事物,知其闲要,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

37、大意: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38、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39、点评:有时候人能受点委屈,反而能保全自己;有时候绕点弯子,倒能取得直达的效果;越是低洼的地方,往往就越盈满;越是陈旧的事物,越容易有新的发现;有时候贪求的越少,反而得到的越多;有时候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产生迷惑。

40、老子从水中参悟了以柔克刚的理论,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41、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42、仅是浅略的阅读两遍《道德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窥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语堂曾讲过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道德经》,修德明道。

43、大意: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44、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45、大意: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

46、事实上,当时老子的思想确实称得上是“龙”的高度。老子的大道思想深奥,他所构建的“道”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是规定一切主宰一切的,世间万物都符合“道”的规律。

47、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48、金钱再多也无法阻止死亡,长相再美也不能讨好阎王,名声再大也要经过生死。因此人生不要太贪,不要活得太累。

49、《道德经》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样的思想其实是在“无为”之中蕴含了“有为”的思想,顺应大势,顺应道,才能找到有为之道。

50、    我们平时吃的食物都是通过植物动物转换而来,再通过肠胃的消化吸收,后才能被我们利用,所以食物是否营养、均衡、安全,肠胃的消化程度如何,利用率的高低都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健康。 

51、    喝了一些葡萄糖加盐水后精神立马好了起来,腹泻和胃反酸的现象也消失了。每天重复着,练功修行,辟谷一周身轻如燕我辟谷的第七天,我的身体变得比以前轻快了许多,走路轻盈,身轻如燕,睡眠质量也有明显提高。七天后我意犹未尽,自己又加了几天,只吃大白菜的日子!辟谷这一周我不吃也不饿,头脑灵活,思维也比以往更敏捷。练功的效果和经络的敏感度都有明显提升。听说其他道友在辟谷状态下可以登山,身轻如燕,如果师父允许还真希望将辟谷再进行下去,辟谷真是越辟越舒服!

52、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

53、道讲完,讲德。德是什么?与道的关系,老子的德是具体事物生的原理。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成为事物的原理,等等的全是废话,没一句能懂的,只有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我们能理解到,一句话德是因为道的需要而产生的,道在起作用的时候我们所表现的一系列行为所依据的原理根据便是德,那便是道德。

54、译文:至人泯灭了物我的对立与区别,不再有“我”,神人听应自然,完全抛弃了“功业”的概念;圣人深明事理,完全抛弃了“声名”的桎梏。伟大的人不为自我、功业、声名所累。

55、所谓“俭”,即节约,包括对物质追求的节制和个人贪欲的抑制。

56、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57、译文:天鹅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却是洁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而羽毛却是乌黑的。万物出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

58、道家的政治智慧,主要通过“无为”与“自然”两个观念而展开。“庄子一方面寻找处世的方法或技艺,另一方面,如庖丁解牛故事所表现的,又将此种技艺提升到‘道’的层次,从而赋予苦难的生活以艺术精神,在与世俗相处的同时保持心灵的独立、自由与静定。”水静下来才会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只有人心静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细细品味生活。而慢是静的前提。道家思想中,尤其是庄子的道家思想中,有很多故事都讲述了这样的道理。比如楚王让庄子去辅佐他,而庄子说,他宁愿像乌龟一样在烂泥里面打滚,也不愿被放到庙堂上被人宰割,求生欲望很强。这当然是因为,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每个人都对生命充满了敬畏,也希望保全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生存本能,是可以理解的。

59、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60、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

61、以简处事,一是要知生之有分,不务分之所无;二是要明白什么是无益于生的;三是要安闲无累。

62、得意忘形,便会乐极生悲,功成身退也是一种智慧。 

63、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64、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65、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道德经.第二章》

66、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67、大意: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68、点评:很多人一提到“无为”,就认为是消极思想。其实大错特错了,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是顺应自然而为。

69、懂得了这一道理,便不会为声色财富这些个人私欲所牵累,自然能够在实践中做到去奢去贪。

70、大意: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71、崇俭节欲,从内心深处认同俭朴廉洁等道德要求,将其化为自身的品德。

72、大意: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73、老子不仅主张外物之平静,还注重内心的平静,也就是人性的无欲无求。欲望所引发的争夺、血色事件太多。

74、译文:没有精心诚意,就不能感动人。古人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凡事就怕一个“诚”字,无论工作还是学习、生活,只要做到真诚恭敬,没有做不好的。

75、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经.第十六章》

76、    晚上练习完辟谷功法后,再次的太极,八段锦练习!体悟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上一篇:一句话描写秋天的句子【文案101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