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一家
1、在史铁生其他的作品中,也透露出了关于信仰的这种认识,即,信仰就像是在人生的此岸仰望彼岸,而中间横亘着时间的河流,你永远不可能到达,却也不能够没有。正是史铁生对于信仰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使得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关怀和人性光辉。(史铁生的一家)。
2、他厌恶谎言。他执拗地想守住自己的真诚,却好比以卵击石,与眼前的生活显得格格不入。他说:“人人都有一肚子真心话想说,可你要是真说了,一百次有九十九次你要遭到耻笑。唉,这个世界就这样儿,真诚永远是一个弱者,不信打赌,永远和到处,真诚都是一个弱者,就像一个乞丐,一个因为被剥夺而后被轻蔑的人。”(史铁生的一家)。
3、 失去所爱之人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对所有的人来说,都会是一次浩劫,一个理性无法解释的难题,一次感性无法消化的灾难。但希米失去铁生,痛苦要更深,因为他们两人的关系是一种心灵上完全敞开的相互认知,更是一种思想和写作上的同步,是同高度的牵手。
4、她小心或者急切地走出这间小屋,走过这条甬道,转过这个墙角,迈过这道门槛,然后伫足,抬眼望去,她看见了什么?
5、所以,当我说“我”的时候,我所言指的,必然不是那个纯物质的“我”了。因此,这个代词“我”必定涵盖了某些关于我自己的本质性的精神实体,可称之为“人格”,或“灵魂”。
6、邓晓芒,一个主攻德国哲学,精通黑格尔辩证法的哲学家,竟然说他自己读完《务虚笔记》时精疲力尽。正是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他给予史铁生极高的评价。
7、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8、对维特卡西和荣格派心理分析理论感兴趣的陆帕,重视探索剧场的感知能力。于他而言,剧场是一种探索和反抗人类个体疆界的工具。他的作品致力于关注“人”,以个人(角色)为观点,探讨其存在的心理、社会与历史关系。
9、以物质祭的神,受贿物质;以心灵祭的神,受贿灵魂。而这样的信仰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因为归根结底,这些信徒仅仅是在寻求自己好处:或现世的安稳,或来世的富贵,或永恒的天堂。
10、谈到史铁生,相信大家都会想到《我与地坛》中那个身残志坚的他。在一次文学访谈中,史铁生,这个生于中国北京的散文家、作家,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文学态度:“面对灵魂的写作。”
11、关键是,那个节骨眼上,我刚刚结束自己的叛逆期,学习成绩在经历剧烈下滑之后,正在稳步上升。就在不久前我还因为贪玩、懒惰、不懂事而惹他生气,可当我终于要见证自己的努力和成长,希望通过成绩来满足长久以来爷爷对我的关爱和期望的时候,他却突然走了。
12、史铁生当然是优秀的。因为他是个残疾人,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别的作家所没有的一股静气。史铁生的作品过于关注生死、宗教、信仰等问题,有人对这一点持保留意见,但我觉得他的思想是有深度的。——王蒙评
13、关键是在于哪位千金小姐,爱不爱这位穷小子,这是这位千金小姐应该考虑的关键的问题。
14、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5、 当然我会一如既往地和希米经常地形而上一下,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条件下,也会去开发形而下的新天地。只是我清楚,即使挚友也无法取代她自己的努力。
16、地坛公园-雍和宫-孔庙国子监-五道营胡同。这几个景点都在一起,但是一天之内全部逛完可能会有点累。
17、五道营胡同里面有很多有文艺气息的小店、杂货铺、咖啡馆,妹子们可以在这里拍照。有家面馆忘记叫什么了很小,但很好吃~雍和宫旁边胡同里有一家楚大圣热干面,位置隐蔽,但味道还不错。
18、 所以没有味觉系统的她,无法区别美食精粹的她,拒绝任何有关吃的讨论,她会斩钉截铁地回答你:完全没有感觉!但实际上她的本领就是吃什么都香,甚至会让看她吃饭的我产生猛扑上去的念头。
19、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0、 我的挚友是一个酷爱形而上的人,爱看形而上的书,爱聊形而上的事,只要触及到她内心,形而上的任何作品和谈话都会让她兴奋,而且还会从这种兴奋中生成出某种幸福感。
21、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莫言评
22、我可以有底气说我看透了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我便彻底放下,不再去读,只是纪念。但我绝无胆量说我看透了史铁生和他的《务虚笔记》,我不过也是暂时放下,压在心头,等我足够强壮,等到可以单挑狮子老虎的时候,就会去读。
23、“看来,当众裸体,并木一定就意味着羞耻。比如还有裸体模特。”
24、真正的信仰不该是这样的,真正的信仰应该是纯净的,简单的,质朴的,就像老瞎子琴里封着的那张白纸。
25、而且,这个精神实体必须拥有某种不随时间更改的统一性,否则,“我曾经做了某事”这个句式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26、《名作欣赏》40年精华读本——“跟着名家读经典丛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2本精装(微店有售)
27、 铁生去世快整整九年了,初那几年我亲历了希米的痛苦和绝望,那是一段她自己都无法控制,甚至都少有记忆的日子。
28、看到《中国青年报》这一篇报道,又看了本文在喷嚏网下面的一些评论,我确信:这报道挺不错,那些评论的人中,不少人很差劲。
29、“你在哪儿?你的脸,你的名字——你就在这儿。
30、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31、释怀之后,转而去思考和探索一些关于活着的问题。
32、我想,作者大概也知道,同情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作为记者,只有更冷静地反映事实,才有解决问题的希望。
33、这回我们一起走进那院子。院子里堆着柴草,堆着木料、灰砂,大约这老房是想换换模样了。主人不在家,只一群鸡“咯咯”地叫。
34、 我会担心她晚上为了给铁生翻身,一宿一宿无法睡个整觉。我会担心她蹲下来给铁生洗脚站不起来。当然,我更希望我现在仍然有这些焦虑,是啊,只要铁生活着,只要铁生还在我们的身边,多点焦虑又何妨呢?!
35、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36、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37、直到后来,在高中的课本上,我读到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才知道原来有一个双腿残疾的年轻人,竟然也很深入地思考过个问题。
38、有人可能会认为,史铁生面对截瘫的惨剧都活下来了,很坚强,杨媛面对区区一个高考落榜,至于轻生么?
39、爱情是不分穷富的,这是他/她们俩个人相遇相处,情投意合所决定的姻缘。
40、如今我常猜想母亲的感情经历。父亲憨厚老实到完全缺乏浪漫,母亲可是天生的多情多梦,她有没有过另外的想法?从那绿柳如烟的河岸上走来的第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
41、 她是一个普通的妻子,也就是说她承担普通妻子的义务,当然也享受普通妻子的喜怒哀乐。
42、这是一个老瞎子和一个小瞎子的故事。老瞎子的师父告诉他,只要弹断一千根琴弦作药引,取出封在琴里的药方,就能够重见光明。可是当老瞎子弹了一辈子,终于弹断一千根琴弦,拿到药方的时候,却发现里面是一张白纸。
43、叔叔说:“就是这间屋。你爸就是从这儿把你妈娶走的。”“真的?” “问他呀。” 父亲避开我的目光,不说话,满脸通红,转身走开。我不敢再说什么。
44、 茫茫雪野,皑皑群山,天地之间躜动着一个黑点。走近时,老瞎子的身影弯得如一座桥。他去找他的徒弟。他知道那孩子目前的心情、处境。
45、如果奇迹并不能改变这“人间戏剧”,苦难守恒,幸运之神无非做些调换角色的工作,众生还能求助于什么呢?只有相互携手,只有求助于爱吧。
46、我知道那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不能忘记的痛苦。母亲去世十年后的那个清明节,我和妹妹曾跟随父亲一起去给母亲扫墓,但是母亲的墓已经不见,那时父亲就是这样的表情,满脸通红,一言不发,东一头西一头地疾走,满山遍野地找寻着一棵红枫树,母亲就葬在那棵树旁。
47、肉身的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并不避讳这点。甚至,死亡对他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解脱。我见过他做透析时的辛苦,写作的艰难就更是可以想象了。他的生命,似乎是不完整的,时间仿佛也是切碎的——他所能享受的,不过是其中很小的一块。所以,他说自己职业在生病,业余是写作。他活着,照常人看来,就是磨难。疾病、残缺,坐着轮椅频繁往返于医院,身体在快速恶化,死亡的邀约已经发出多次,奇怪的是,我每次见到他,他总是温和地笑着。他的眼神里,传递的从来不是虚无、抱怨,而是相信——相信生命,也相信生命展开的过程。
48、浴女1惊叫一声,抓起浴巾慌忙遮挡自己的身体。
49、“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
50、史铁生是一个不可以被拿来励志的人。他并非残疾,只是双腿不在而已。实际上,他比所有拥有双腿的人,都要更加健全,也更加崇高。
51、让我注意到的是,她有一位一块儿长大的伙伴,没有考上高中,而是中专毕业,到县城一家医院当了护士。
52、《酗酒者莫非》导演陆帕曾说:“如果一场改编需要依赖于观众读过原始文本,这意味着戏剧导演的无能,或者是他仅仅只是没有道理地占有他人的工作成果。”这意味着即使没有看过原作,也能在《酗酒者莫非》中找到自己解读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