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
1、师:凉州词实为曲。在这些词里,谁的写的好啊?
2、师:因为这里是荒凉的边塞。王昌龄的诗词中就写到。如果王之涣的凉州词写到大漠孤烟,写到荒城万仞。所以这首诗写尽了男儿的胸怀。读一读(凉州词)。
3、《增订唐诗摘钞》:诗意在末句,而以饮酒引之,沉痛语也。若以豪饮解之,则人人所知,非古人之意。
4、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李白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5、首句一共写了两个意象:第一是酒,第二是盛酒的杯子。酒是“葡萄美酒”,葡萄酒是西域的特产,而且在“葡萄酒”后面又加了一个“美”。杯子则是“夜光杯”,夜光杯传说是献给周穆王的一种玉杯,晚上它能闪闪发光,所以叫夜光杯。首句的七个字其实就写了一件事——酒美,因为这个酒特别好,盛酒的杯子也特别名贵。当然,这个酒是否像诗人所写的那么好,即在边疆戍边的那些将士,能否喝到那么好的葡萄酒,这个不好说。诗人在诗中所写的,有时大家大可不必当真。
6、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7、师:哇,把掌声送给她。没想到江南的孩子读得这样豪气。我们能像他那样读读吗?
8、(图像化比语言重要。开课的这个环节充满了地域特色,同时也为诗歌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铺垫)
9、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10、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开篇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11、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绛(jiàng)州(今山西新绛县)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为人豪放,善于写诗,诗作多被当时的乐工制曲歌唱。
12、师提示:不要看一个字抄一个字啊。提一个小小的建议,下次不用中性笔。
13、(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14、师:是啊,还没有喝到,就转到了沙场。提到沙场你有哪些想法?
15、生:我看到了地图上有兰州和杭州。地图上个有两个特别明显的点。
16、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