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简介50字
1、这句话是对上文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总结、升华。托尔斯泰相貌平平,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他出生在贵族家庭,却心系平民,已经和俄国人民融为一体了,是俄国人民的杰出代表。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喜爱与敬佩之情。
2、2006年由意大利马乌利奥•夏拉根据托尔斯泰小说改编执导的《克莱采奏鸣曲》影片上映,影片的名字来自贝多芬的《克莱采奏鸣曲》,把场景由火车改在机场候机厅,使之更加浪漫和赋予想象。直接指出作品的灵魂:爱究竟是灵药还是毒药?在2006年8月9日,这部影片在第1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获佳影片奖。(托尔斯泰简介50字)。
3、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
4、⑦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我想,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你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的不同。
5、小说主人公波兹德内舍夫谈到《克莱采奏鸣曲》第一部分——急板时说:“这种音乐只有可以在某种重要的严肃的环境里,而且只有在需要完成某种适应这种音乐的行为的时候,才能演奏。演奏之后就要去做音乐驱使你去做的事。”乐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表达的是愤怒,第二乐章是沉思,第三乐章表现出欢快的气氛。
6、正巧,女士身边有个旅客认出了这个风尘仆仆的"搬运工",就大声对女士叫道:"太太,您知道您赏钱给谁了吗?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呀!"
7、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成功的秘诀》《伟大的悲剧》等。
8、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9、请记住,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也就愈大。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简介50字)。
10、“我在翻译时心情激动,一边擦眼泪,一边停下笔来。书中主人公安德烈·索科洛夫的形象鲜明地浮现在我眼前,他的故事一字一句都打动我的心。”草婴后来在《岂止一个人的遭遇!纪念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发表五十周年》一文中,写下了他当时的感受。
11、(一切使人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分裂的是恶与丑。)
12、托尔斯泰在莫斯科和亚斯纳雅•波纳的家,不仅仅是生活写作休息的场所,而且还是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中心。许多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和歌唱家经常来家为托尔斯泰演奏或演唱俄罗斯和国外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在家里,人们经常可以听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格鲁克的作品。
13、如果一个姑娘想嫁富翁,那就不是爱情,财产是无足轻重的东西,只有经得起别离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爱情。
14、他不停地写啊,记啊,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了字里行间。词语不够用了,就到书籍中去寻觅。他常常一头钻进家中藏书丰富的图书室,不知不觉就忘了吃饭、睡觉,那图书便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天堂。
15、托尔斯泰,可以称为艺术家托尔斯泰,也可以称作思想家托尔斯泰。
16、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
17、《考验的时期》,(苏)尼林,中国青年出版社,19
18、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外貌进行描写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有时刻意使用带有夸张色彩的比喻。例如作者描写托尔斯泰的目光,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胃,它像金刚刀切开的玻璃”。这种夸张的比喻,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19、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
20、1855年11月托尔斯泰离开军队回到圣彼得堡,重新投入娱乐圈,酗酒好赌。偏激的个性导致他与屠格涅夫长达17年的决裂。
21、原来,这位女士见托尔斯泰衣着简朴,还沾了不少尘土,把他当作车站的搬运工了。
22、学习运用比喻、夸张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23、《复活》,(俄)列夫·托尔斯泰,上海译文出版社,19
24、其实,草婴内心想的是,把托尔斯泰全部小说翻译出来。
25、音乐真是太可怕了!“于是,他和他的音乐就成了一切的祸根。”对此,揭露、讽刺、对比、批判是托尔斯泰常用的笔法,而把音乐和杀妻连在一起,“伴着血腥的旋律吟唱”,真是天才的彬蔚,奇特的弥合!
26、草婴说,他是一棵小草,想为世界增添一丝绿意。
27、托尔斯泰感到音乐力量的可怕!在美妙经典的“奏鸣曲”衬托下,波兹德内舍夫公开告知妻子和琴师,他将外出,然后悄然回家,捉奸,当着乐师特鲁哈切夫的面持刀将妻子杀死,而特鲁哈切夫却钻到了钢琴下躲藏。“危险的刀尖就插在美妙的音符里。”
28、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义?
29、王峥,瑶族,1996年生于广西桂林,长于武汉,现居美国旧金山。2014年毕业于武汉市第二中学,2016年肄业于湖南大学英语系欧美文学专业,后转学至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莱斯大学艺术史及工作室美术双专业毕业,现为美国加州艺术学院CalArts艺术批评硕士研究生。作品散见于《RiceMagazine》台湾《中华日报》副刊《青岛文学》《青年文学家》《海子诗刊》等国内外报刊。
30、而和托尔斯泰同时代的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怎么办》里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即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故事。主人公少女薇拉反对买卖婚姻,离家出走,嫁与罗普霍夫。婚后她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创办了缝纫工厂。后与丈夫的朋友吉尔沙诺夫发生爱情。罗普霍夫假装自杀,赴美国参加废奴运动。几年后,他回国并重新结了婚。后两家人住在一起,相处融洽。
31、托尔斯泰本人也认为:“史诗的体裁对我是合适的。”您对托尔斯泰长篇的心理描写艺术有过研究,也请谈谈您的见解。
32、你没有有效地使用而把它放过去的那个钟点是永远不能回来了。
33、请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4、黯然失色: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35、《战争与和平(全四册)》,(俄)列夫·托尔斯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
36、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37、由此看来,托尔斯泰用同名乐曲作小说名称,是借其名抒发他的情感,释放内心的愤懑情绪,有人称这是“被情欲煎熬的痛苦的吟唱。”《克莱采奏鸣曲》作于《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复活》之前。这正是托尔斯泰才华得到充分发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期,也是他思想上发生激烈矛盾、紧张探索、酝酿转变的时期。是托尔斯泰思想转变节点的作品,一度不被人重视,一些介绍托翁的作品往往被省略。然而,恰恰这部作品是他精心打造,借波兹德内舍夫之口倾述他自身家庭、婚姻、爱情中的煎熬和痛苦。波兹德内舍夫的经历就是托翁本人的过去和未来生活及命运的真实写照。这部小说不完全是虚构了故事情节,其中许多情节都是他和他的妻子现实生活中的影射。
38、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39、(如果一个姑娘想嫁富翁,那就不是爱情,财产是无足轻重的东西,只有经得起别离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爱情。列夫托尔斯泰)
40、(5)身材短小敦实,令拜访者失望,期望和眼见,形成巨大反差。
41、(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列夫托尔斯泰)
42、小结写法三:精当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传主的精神世界。
43、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44、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成功的秘诀》《伟大的悲剧》等。
45、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2015年9月24日10版)
46、一个人给予别人的东西越多,而自己要求的越少,他就越好;一个人给予别人的东西越少,而自己要求的越多,他就越坏。
47、草婴通常要看十来遍原著,有时更多,吃透后再开始翻译。他认为只有这样,原著中的一个一个人物才会在脑海里活灵活现,这就是形象思维。要翻译好作品,不仅要把人物关系理清,还得把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诸如习惯等搞明白。这是翻译前必做的案头工作。
48、(幸福不表现为造成别人的哪怕是极小的一点痛苦,而表现为直接促成别人的快乐和幸福。照我看来,它在这一方面可以为简明地表达为:幸福在于勿恶、宽恕和热爱他人。)
49、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50、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51、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容表情。
52、托尔斯泰的作品、见解、教条,与其派系之中的矛盾,实在是相当地明显。托尔斯泰用其不凡的笔触来描写俄罗斯人的生活,并提供了世界文学第一级的作品,实是属于天才型的艺术家。但是另一方面,托尔斯泰却是个狂信基督教的地主。
53、本文对托尔斯泰的“形”“神”做了独到细致的刻画,通过展现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揭示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表达作者对他的崇敬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