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资料和故事
1、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
2、严复行文,常常自称「不佞怎样」鲁迅先生也就叫他「严不佞」。后来章太炎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严复,是这样说的:「就实论之,严氏固略知小学,而于周秦两汉唐宋先儒之文史,能得其句读矣。然相其文质,于声音节奏之间,,犹未离于帖括。申夭之态,回复之词,载飞载鸣,情状可见.……」(鲁迅先生的资料和故事)。
3、“ 妙呀!”姨父夸赞说。是的,这下联对仗工整、平直、自然,真是无疵可指呀!阮士升高兴地拍着鲁迅的肩膀,鼓励说:“ 你祖父、父亲都是读了很多书的人。看来,你在城里书读得不错,只要继续努力,进步会更大的。”
4、▷ 两个绝症患者的婚姻交易:等肾,就是盼丈夫早死
5、新中国成立后,胡愈之身居高位,收入不低。但平时家中仍过着较简朴的生活,经常在经济上资助有困难的战友和烈士家属。他较大的开销是常与朋友们自费聚餐交往,这几乎成为他在长期统战工作中所形成的一种习惯爱好。他对亲属管教甚严,要求公私分明,不允许以他的名义搞任何特殊。
6、他能把牛的形状、比例、动态掌握得恰到好处,更能把牛的朴实无华的性格和充满泥土味的特色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他画的牛多一笔嫌碎,少一笔不够,这就是他多年修炼艺术的结果。
7、作曲叶小纲用超高的艺术敏锐度,来判断“为什么样的人物配什么样的音乐”。
8、鲁迅先生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是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良。《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就像寓言中的叶公。
9、鲁迅自己1926年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回忆过自己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经历——
10、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29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与艾青等人发起“春地美术研究所”。
11、于是,士升手指天空,出了上联:“ 望日月圆,十五月半,月月月圆称月半。”
12、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之极,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13、对于相貌方面,当托尔斯泰借耶稣的话对沙皇说:“你悔改吧!”这句话与托尔斯泰的模样很般配。当鲁迅随口给西洋文人看相,说是“陀思妥夫斯基一副苦相、尼采一副凶相”,这些话,与鲁迅的模样也很般配——大家要知道,托尔斯泰和鲁迅这样的说法,骄傲得很呢!他们都晓得自己伟大,晓得自己长得有样子。
14、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15、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
16、一图丨暴露年龄的时间到了 你看过几次神舟飞船发射?
17、日薄(同“迫”)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鲁迅趣事鲁迅念念不忘的”第一笔稿酬“1898 年 ,鲁迅转到南京矿路学堂学习时 ,常看李伯元主编的《游戏报》,当他看到一则征诗的启事时,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游戏报》投去了一首文言诗。 鲁迅没想到,在《游戏报》不久公布的征诗获奖名单中,竟发现了自己的名字,并且列在前 10 名,鲁迅获得了李伯元发送的人生第一笔稿酬。
18、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
19、当然如果从鲁迅家的大门处开始算起,上学之路大概有120米远;相比而言,从鲁迅卧室到百草园也有70米远了。
20、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21、1919年五四运动中,示威游行的学生队伍。
22、“自百草园至三味书屋真正才一箭之路,出门向东走去不过三百步吧,走过南北跨河的石桥,再往东一拐,一个朝北的黑油竹门,里边便是三味书屋了。”
23、“你和我都是中国人,中国人见中国人能不救啊?”信中字字恳切。
24、学艺术一定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想廉价获得是办不到的。投机取巧的人看来很机灵,实际是在欺骗自己。有些青年人摹仿两张画,表面看来差不多,就觉得自己有才气,了不起,就骄傲了。学习的大障碍是态度不老实,是骄傲自满。骄傲自满是浅薄无知的表现。
25、虽然《抗战中的文艺》线下演出暂告一段落,但是!线上演出这不就来了~
26、那是1942年的香港,31岁的萧红在此度过了生命中后的时光。
27、《国际协报》的裴馨园在收到萧红的求救信后,让萧军先到旅馆走一趟。
28、《二十四孝图》是现代著名作家鲁迅所写,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
29、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
30、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大领土的作家”。
31、鲁迅趣事鲁迅少年趣事——元宵对联,有才华有一年元宵节,鲁迅约十二三岁。按照过年惯例,鲁迅去乡下看望姨母。
32、寄出去的那封信,对于处于人生低谷的萧红而言,无疑就是后一根救命稻草了。
33、有关胡愈之的许多业绩,过去只有与他一起工作过或与他较亲近的同志和朋友才有所了解,有些在公开的历史文献上是查不到的。
34、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由蔡元培、宋庆龄和救国会沈钧儒等出面主持丧仪活动,胡愈之成为具体操办此事的实际负责人。事隔不久,即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救国会七君子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李公朴、沙千里、王造时和史良被捕事件。
35、“愈之同志性格随和,容易跟年轻人打成一片,跟他们一起吃大锅饭,一起学习。讲起话来,家乡口音浓,别人不容易完全听懂。他用的比喻通俗,分析问题全面、深刻,所以大家爱听他的娓娓而谈。”
36、1933年,胡愈之应鲁迅邀请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胡愈之(左二)与鲁迅(左一)、宋庆龄(左四)等合影。
37、萧红向萧军提出了分手:三郎,我们永远地分开吧。
38、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39、那年的端午节,她生在呼兰河一个地主家庭里,起名张迺(nǎi)莹。(“萧红”是其著作《生死场》发表时的笔名)
40、鲁迅先生作品:鲁迅先生一生写作1000万字,其中著作600万字,辑校和书信400万字。
41、在美术是创造性的工作,真正搞好是不容易的。要有正确的艺术道路、把路子走正;还要下很大的苦功夫。“生而知之”、“不学而能”是没有的,只有学而知之。对学画的人来说,天份是有高低区别,但也只是学习上有快慢之分。绘画本身应该说是很难的,因为它不仅是门学问,同时还要有很高的技能。随随便便是搞不好的。
42、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43、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唤起了他的觉醒。1923年巴金转赴上海,结识和联系了更多信仰无政府主义的青年。他开始同寓居美国的俄国著名无政府主义者爱玛·高德曼通信并在《民众》、《学汇》等报刊上发表了一些以宣传无政府主义的文章。
44、在当时绍兴一带农村里,演戏的日子,简直多到数不清。正月的初初十是“灯头戏”;三月里,有“东岳大帝”生日,至迟不过二十八日就要演戏;五月十六日“王爷(土地)菩萨生日”,六月十七日“包爷爷生日”,都要演戏。七月十六日,“刘猛将军”的生日,农民们说他是“刘备的儿子”,因为到田间捉虾蜢跌死的,更要演戏。八月里,九月里,一直到年底,还要演出不少的戏。演戏和他们的生活好像是分不开的。其实,他们演戏的目的倒不尽是为了给菩萨看的,不过是借此以表示自己的愿望:人口和牲畜的平安,五谷丰收,安居乐业的和平生活;——虽然,现实的生活并不如他们所预期的那样。农民们总在迎神赛会这个属于自己的狂欢和示威的节日里显示才能、智慧和力量。队伍接连排成好几里路长,人群像滚滚的浪潮,席卷过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在队伍的上空招展着红的,绿的,黄的,以及各种颜色的旗幡。在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里,人人都像生龙活虎一般:有耍狮子的,有玩龙船的,有踩高跷的,有的抬着抬闩阁,有的敲着锣鼓,有的扛着荷花铳,轰,轰,对着天空放它几响的。
45、这里再说一个打虎的故事:传说有一个村庄,虎患严重。村民计议备酒筵请别村高手除害。结果请来的竟是一个驼背老头和一个小孩,村民大失所望。老人观察到众人神情,便未入席而先去寻虎。老人让小孩走在前边,行近虎穴时,小孩模仿幼畜的声音,老虎闻声而出。老人手攥利斧、置于肩头。老虎猛扑过来,老人头略偏,饿虎扑空,垂地而毙,众人大为惊异。走近观看,恶虎自咽喉至胸腹剖裂一条直线,命中要害。这时老人才从容入席,酒肴犹温。
46、经淞沪战争上海沦陷后,胡愈之在租界孤岛仍坚持文化出版工作。他从斯诺家中得其新出版的《Red Star Over China》一书,阅后喜出望外,认定该书将对我国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决定立即组织翻译界的朋友王厂青、林淡秋、章育武、吴景崧、许达、傅东华、邵宗汉、倪文宙、梅益、冯宾符,二弟胡仲持和以“陈仲逸”为笔名的胡愈之自己,共12人,各分一章进行突击翻译。
47、提醒|学校门口的这场测试,让许多家长看完之后感到后怕!
48、我一生很有幸,有机会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林风眠、盖叫天等前辈艺术家在一起,我与他们很熟悉,他们都有很高的成就,我看他们在艺术苦功方面无一不是惊人的。“天道酬勤”是齐白石的一方图章,这是他的座右铭。我是在他八十七岁到九十七岁这十年里向他学画的。他在八十几岁时,每天早上至少要画八张画。九十多岁高龄,每天还要画五张画。去世前两天仍在作画。他的另一方图章“痴思长绳系日”,是说不愿时光流逝,恨不得把太阳拴住。
49、据说萧红住院期间,端木蕻良忙于工作,便托了朋友骆宾基去照料萧红。
50、因为鲁迅从城里来,算是远客和贵客,所以村里有很多小朋友得到父母允许,减少了日常劳作的份量,尽情地陪着迅哥儿玩耍。玩的方式很有趣,比如掘蚯蚓伏河边钓虾呀,或是一同去放牛呀,而大的乐事却是看社戏了。有一回,他们去邻村赵庄看戏,鲁迅日后是这样回忆的:“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待到母亲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两人一枝,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背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正是对船头的一丛松林,..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就真在眼前了。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外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51、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
52、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53、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作为翻译家他大量的翻译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4、极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不利于创作的现实客观条件,他本来计划要写的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在有生之年未能完成。支持鲁迅进行学术创作的两大观念,其早期的进化论的文学史观,其中后期的马克思唯物论指导的文学史观。
55、在生命后的三年里,萧红惊人地高产,几部巅峰之作都是在香港写下的,包括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和《马伯乐》。
56、两人出门,衣服都要换着穿。吃不饱更是常有的事,然而,有情饮水饱。“只要他在我身边,饿也不难忍了,肚痛也轻了。”
57、李可染除以山水画名震中外画坛外,还喜欢画牛。他画的牧牛图形神兼备,意境清新美妙,充满生趣和诗意。
58、鲁迅曾写给许广平不少书信,仅《两地书》原信就保存下来了68封。这些书信中,体现着鲁迅惯有的幽默,信尾问候语也很风趣。1925年7月16日,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信中就J匕京女师大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封建家长式的统治和许广平讨论,信尾用的是“顺颂嚷祉”的问候语,祝福她在吵嚷中得到幸福快乐。
59、在新加坡被日寇占领时期,胡愈之夫妇流亡到苏门答腊避难,这长达三年半的时间,乃是其可供自己自由支配时间充裕的一段经历。但他不愿虚度年华,发奋学习当地民族语言,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中文版的《印度尼西亚语语法研究》(195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编纂了第一部《汉译印度尼西亚语辞典》初稿。同时,他还以给当地华侨少年讲故事的形式,用沙平笔名创作了生平的一部以憧憬新中国为主要内容的科幻长篇小说《少年航空兵》(1949年由文化供应社出版)。
60、1902年到日本留学,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
61、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2、按照民国标准计算,鲁迅所说的“半里”也就是今天的250米。
63、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光绪二十四年四月,鲁迅进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
64、他翻译作品的类型,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剧本、童话和文艺理论著作,他在杂文、书信和日记中涉及到的外国作家,据初步统计,共有25个国家和民族的作家达380人之多。可以说,鲁迅在文学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与他在文学翻译上的丰硕成果密不可分,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在他一生的文学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65、1935年7月,作家叶紫给鲁迅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己经饿了”,“借我十元或十五元钱,以便救急”。7月30日,鲁迅给叶紫写了一封回信,给了他一些钱,信尾问候语是“即颂饿安!”如此之出人意料之问候,实在是俏皮得很,凸显出了一个很可爱的鲁迅形象来。鲁迅趣事鲁迅妙趣横生的《南京民谣》 打油诗鲁迅先生一生中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融讽刺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尤其是他的打油诗辛辣有加,妙趣横生,且入木三分。
66、1933年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靠朋友资助,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
67、他和关晓彤有过多次合作,发现她身上有“很漂亮很女人的气质”,再穿上秦怡年轻时的衣服款式、盘上梳过的发型,“那个劲儿就给她做出来了。”
68、在新加坡陷落前夕,胡愈之、沈兹九夫妇和郁达夫、王任叔、王纪元、邵宗汉、张楚琨、汪金丁等一大批著名文化人被迫乘小艇赴印尼苏门答腊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