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堇年的小说好看吗
1、东野圭吾有多经典已经不必多说~收集了他的全套的小伙伴们请举手~
2、但我记得的泸沽湖,是一条织满了阳光的夏日蓝裙。裙袂的花纹上有着月光、虫鸣、桨声、草海,和用十九岁的脚步走过的路。
3、比赛办了三届,也推出了包括萧凯茵、叶阐、陈晨等在内的作者,当然这些新兴作者中,没有一个能在畅销上扛大旗。如今指控郭敬明性侵的写手李枫,就是“TheNext”大赛第一届的全国12强之一。
4、无论如今的你以“过来人”的身份,唾弃当年的自己矫情做作、年少无知,为赋新词强说愁,青春期的迷茫和忧郁自怜,都是很多青少年深藏内心却无法表达的东西。郭敬明的作品就是这种自我表达的“精神鸦片”。
5、七堇年:很幸运,我一直都是职业作家。但我希望通过各种各样不同的事情和尝试去获得滋养。从找工作、各种旅行、户外运动,到量子物理、医学,永远保持好奇心恐怕是好的滋养。
6、或许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难以启齿的黑历史,但我还是要说,《小说》曾经了不起过,至少在我心里了不起过。我从那里知道了很多至今依然喜欢的乐队和作家,也懵懂地勾勒出了青春期的自我认知与爱。
7、当年看这本书哭的稀里哗啦的感觉,可是记忆犹新呢~
8、更不好意思的是,看完以后我就买了郭敬明所有的书,还煞有介事地把《幻城》里面的句子摘抄到本子上。
9、我想要感谢一些无与伦比的前人智慧,从苏轼到乔治·奥威尔,从欧文·戈夫曼到米歇尔·福柯,从玛格丽特·米德(哪怕她对萨摩亚部落的描述已经颇受质疑)到《黑镜》这部剧……仅仅是抚摸过这些智慧的一缕皮毛,就足以让我高山仰止,质疑我再做任何努力的意义。(七堇年的小说好看吗)。
10、再之后,七堇年出了一些被人心心念念的书,作品逐渐发表在各个平台上。从第一篇文字到现在,七堇年已经在写作这条路上走了十二年,而她才将满三十。
11、七堇年:会的,看到有的时候会回复。这个不是我的职业,但是作为交流我都会去看,就跟我也会看微博一样,大家跟我聊得更多的是把我当一个受众吧,去倾诉,人真的是一个很孤独的生物,他不是说跟我聊什么,只是想倾诉一下。
12、我不知道我是否很好地完成了它。每创造一个故事都是绘制一座迷宫,动态的,不断生长的迷宫,因此有时候我自己也会迷路。抵达出口的时候,故事也许已经发育至完全变样。好在就像我们出生不是为了死亡那样,我并不在乎出口在哪儿,何时找到,我留恋在迷宫中找寻出口的感觉,尽管那个过程丝毫谈不上愉悦。
13、是否认同历史感、现实感的匮乏与经验的同质化是当代青年作家普遍面临的问题?你认为自己拥有独特的个人经验吗?
14、另外,我打算从这个月开始,每月送出一份神秘礼物,给留言在看互动积极的读者。
15、文案:那并不是她第一次遇见他。只是那次,KTV走廊,他搂着怀里的女孩笑的风情万种。她印象太深刻。后来呢?后来——男友陆司北豪请狐朋狗友,他来晚了。有人喊:“来晚了罚酒啊。”“怎么没带女朋友?”那人淡淡的一笑,“分了。”“嗬,这次几个月?”那人抬眼,声音清淡:“够了啊。”包间里,灯光半明半暗。孟盛楠低着头喝可乐,渗进舌头上却又凉又苦。那时候,她还没意识到,再后来竟会真的非他不可了。
16、郭敬明动辄高端名牌数来宝,毫不掩饰自己对自己“高端奢华生活方式”的得意。川普则动不动公开强调自己“超级有钱”“超级会做生意”“超级聪明”。二人从出现在大众视线中开始,就争议不断,丑闻满天飞。郭敬明的丑闻包括抄袭和性侵指控;川普的丑闻包括财务舞弊、私通敌国以及,巧了,性侵指控。
17、林培源:福克纳、马尔克斯和余华。早读的是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那时上初中,读完之后,被一种恍惚迷离的奇异感受所捕获。马尔克斯教会我释放想象力,当然,卡夫卡也一样。福克纳是高中开始迷上的,《喧哗与骚动》的结构好,傻子班吉的那种颠来倒去的叙述虽然读得缠绕,但顺藤摸瓜,后来又读了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余华《我没有自己的名字》致敬了这部小说)。当然,结构漂亮的是《野棕榈》(双线叙事),我还喜欢他的《八月之光》,福克纳对“恶”与人的自我身份的探究如此之深,那部小说就像一道灼热的阳光,会在皮肤上留下晒伤的痕迹;而余华如此凝练有力,他教给我的是语言的力度。读《活着》时我还不到十八岁,读完恍然大悟,像是开窍了,知道小说应该怎么写。可以说,余华是“手把手”领我入行的师傅。这些作家虽然生活在不同地域和时代,但他们彼此间有血缘关系,是文学家族里的宗亲。
18、那段路本身不长,只是太泥泞,我一边观察一边小心翼翼迈步,分辨哪里可以落脚、哪里不行……不料判断失误一脚踩进了深及膝盖的稀泥当中,顿时失去平衡,连累另一只脚也踩了进去。等朋友把我拉起来的时候,我的整个小腿和旅行鞋都变成了泥俑状,全敷上了一层厚厚的稀泥,而且好沉,实在是哭笑不得。算来我还是作了一回开路先锋,后来的人看到我那副样子纷纷绕开了那片泥潭。
19、但你不要忘了,郭敬明的读者,大多根本就不会去主动接触名著和严肃文学,认为他的文笔华美奇绝,惊艳无比,是很正常的反应。
20、张怡微:我换过很多专业,本科学哲学,后来做过一点外国文学研究,博士阶段研究的是明清小说,现在从事的职业是大学教师。教师职业的本质是重复和传递,对创作滋养不多,但在单位时间内的阅读量、写作量被动地变大很多。当作家并不需要兼顾到写作教育和文学教育的思索。我希望每天都做好手头的事。
21、那时她和一个女生一起租房备战高考,每天“出双入对”,闺蜜一直把她当做好的朋友,和她交换日记,分享每一个秘密。她很爱这个朋友,但心里却忍不住偷偷嫉妒闺蜜成绩比自己好,长得比自己漂亮。
22、林培源:我硕士阶段研究的是英美文学,硕士论文题目是《苏珊·桑塔格历史元小说叙事研究》,擅长的是文本细读和叙事分析,那时对现当代文学是个门外汉,后来到清华跟着格非老师读博,专业兴趣和研究取向也慢慢转移到了现代文学,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蜕变”的过程,读博的第一和第二年基本上都是在疯狂的“补课”中度过的。其间读一些经典作品和相关的文学史、研究材料,然后动手写论文,这个训练过程回过头看,有价值,一点也不白费。到目前为止我也没有将现当代的经典摸个透,但喜欢的作家如鲁迅、施蛰存、汪曾祺等,都会潜移默化形成一个谱系和参照坐标。因为学业的关系,我专门去做了施蛰存的小说和文论研究,《黄心大师》写得好,同样是讲故事,但施蛰存那种“知识化”的写法,是和赵树理所代表的民间化、通俗化的“说书”的脉络不一样的,各有千秋,都值得揣摩与深思。
23、《小说》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郭敬明紧跟资本市场,果断转向影视圈。《小时代》系列电影在骂声中挣得盆满钵溢,全明星阵容的《爵迹》却意外扑街,刚刚播完的电视剧《夏至未至》也是雷声大雨点小,郭敬明的影视事业早已开始走下坡路。
24、郭敬明的青少年粉丝里,大段摘抄其华丽词句且哭到胃疼者比比皆是。评论界人士大多对这种“矫情”嗤之以鼻,觉得这是“小孩子的无病呻吟”——有多少人的青春期没有几分“无病呻吟”?
25、其中一位研究者,俄亥俄州立大学的TedDickinson更表示:“大多数自恋的人,自恋程度往往和年龄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年纪越小,越具有自恋倾向。年轻群体更热爱真人秀,且偏‘生活方式类’的真人秀。”
26、(1)《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27、集结了市场上红的流量明星,电影《爵迹》依然扑街了/视觉中国
28、但骂声愈烈,郭敬明的事业就越红火。骂他的人不解,为什么这些粉丝就是执迷不悟,还在买他的书、看他的电影?
29、有哪些作家对你的写作产生过深刻影响?请列举三位,具体说明原因。
30、“我学小说里的样子指着烟囱对男友说,嘿,你看它们,是不是像在造云?”
31、文学期刊、专业奖项、写作同行、专家学者、图书市场、大众媒体及互联网等所呈现的文学评价尺度,有哪些会影响到你的写作?你的“理想读者”是谁?
32、“曾经我梦想集齐彩虹书系,后来我把收集的书当二手货卖了”
33、即使在当年,七堇年的文字也是同期作家里富有思考精神的那个,在前辈作家脱离青春,青春文学又不够分量的时代,那些对成长里那些痛苦和迷惘的深切反思曾深深震撼过我。而此刻这些却在铁青的现实面前土崩瓦解。我能感受到她正在寻找新的语言——一种更平实,更倾向于叙述的语言,来书写这难以书写的人间。因此便在勉励的转型期内写下了这样的文字。甚至有《灯下尘》里这些以前并未提过的作者自己。
34、不同的是,作品之中的真实。这种真实,不是表达,而是自我的坦诚。
35、张怡微:影响不大。但抽象语言对我有吸引力。我不希望自己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可以用我们过度使用的日常语言所表达。
36、想起刚出道那段日子,她怀念的是出第一本书《午时风》时,设计师说手写字好看,老板亲自坐在办公桌前边写边说:“我都写了一百张了!要大卖啊!”
37、数学书开本大,挡住那些小说。同桌分我一只耳机,我惺惺作态地塞进袖子里听(其实并不怕被发现,当时老师根本就不管我,只是觉得这样比较酷。)。我还有一个花里胡哨的小本子专门记喜欢的句子,还要用橘黄色的笔,写圆圆的字。遇见特别喜欢的小说,还会写同人和读后感。每逢朋友过生日,我都会送他安东尼的书,因为觉得B格超级高。(啊……突然觉得我当时是真有钱啊)
38、安东尼| 30多岁。20岁出头出版第一本《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
39、但你不得不承认,二人都清楚自己的消费群体定位和媒体想要的东西,精通把握市场需求,精通炒作;各类利益集团与主流舆论看不上二人,却都因为二人的商业号召力和资源不得不与之合作,甚至给以更多的曝光和土壤。
40、在里格岛的那个黄昏,我们疲累至极,只在客栈的咖啡厅阅读,我找到一本罕见而陈旧的摩梭族泸沽湖诗人的作品集。那个复杂的异族名字我已忘记,却被他的美丽诗句吸引,又因为不能买走,便坐下来一句句誊抄。
41、 《Remember,darling中》(2009年2月映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