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文案41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05 18:37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1、这是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先天综合判断”这几个字就已经把绝大部分人拒之于门外了。我来给一个简单的结论,康德问:“先天综合判断如何成为可能”,这句话其实康德试图在问,是否有普遍的,必然的知识存在呢?更进一步,我们简单理解,康德想要搞清楚的是:

2、首先,康德哲学突出的特点就是号称“批判哲学”,康德明确宣称“我们的时代是批判的时代,一切东西都必须经受批判”。批判精神的提出是西方理性精神的一次飞跃。西方理性精神从古希腊以来经历了四次大的飞跃。首先是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逻各斯”的发现,它导致西方人对“一”即普遍规范的追寻,从而为理性精神(逻各斯中心主义)奠定了第一块基石。然后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反思精神,促使逻各斯精神进入了一个从低向高层层递进、不断超越的无限有序系统。第三是近代笛卡儿的怀疑精神,使理性达到了能动的主体即自我意识。第四就是康德的批判精神,它使理性的主体能动性开始发挥其自我批判和自我建立的作用,从而使理性成为人类一切认识、道德和历史活动中的高原则。正是凭借同一个批判精神,康德哲学在黑格尔和马克思那里遭受到了深刻的批判,但也正因为如此,康德的批判者也恰好都是康德的继承者,康德的理性批判成为了康德哲学永恒的功勋和荣耀。自从康德以后,人类社会、特别是人类思想就进入了“批判的时代”,直到今天还是如此,以后也不会丧失批判精神。批判不再只是个别人或某个时代的特征,而成了人类精神生活中必要的基本素质。(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3、康德在他的重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列举并论证了四对同样正确的、“纯理性”的相互矛盾的思辨综合判断,他称为四个“二律背反”:正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有限的;反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无限的。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不可分的部分构成的;反题:世界上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杂的、可分的。正题:世界上存在有自由;反题:世界上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正题:存在着世界的初原因;反题:没有世界的初原因但是由于康德没有弄清楚二律背反的本质,把二律背反当成了逻辑矛盾,因此他得出了人的理性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的结论。(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4、康德在接触休谟之前,欧洲大陆是理性主义的主战场,理性主义思想在欧洲大陆是主流思想,而康德说的“独断论”其实大概就是说当时的理性之上,纯粹理性的决定论。

5、哲学方面:康德“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

6、“天空、太阳、月亮、星星以及天上所有的东西都站着不动,除了地球以外,宇宙间没有什么东西在动。地球以巨大的速度绕轴旋转,这就引起一种感觉,仿佛地球静止不动,而天空却在转动。”

7、A、直观中把握性的综合:感性杂多在进入意识的同时,就已经被先验直观的形式即时间和空间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知觉。否则这些杂多就是孤立、零碎、乱七八糟的,不成体系的。这种联结的统一性,不是感性自身所能完成的,而是心灵的主动综合。

8、哲学家康德把人的知识分为现象界和物自身,把认识的能力分为理性,知性和感性。感性即感官能力,例如视,听,嗅,味,触等。知性是运用概念的一种能力,类似于智力。理性是一种把握无限的能力,例如自由,宇宙,灵魂,上帝,也是一种把握本体的智性。在康德看来,我们对现象世界的知识,包括整个自然的科学,主要都是依靠上述三种认识能力中的“知性”。

9、我们所有的经验知识都是运行电脑里面的各种软件然后获得的,但是要获得这些经验知识的前提,就得有先验的电脑和软件,这就好比我们说的“先验”,它是经验知识的前提,没有硬件软件,我们也没办法在上面运行软件。而这台电脑要存在,就得先在一个地方吧,这个存放电脑的地方,也就是先天的,它就是时间和空间,而我们所以这些都需要概念,否则我们连表达都无法表达。这个比喻不那么恰当,但是可以让我比较直观理解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10、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

11、康德认为,对象只能给予我们以杂多的感性表象,要把这些杂多的表象联结起来,不是感性本身可以做到,这要靠想象力;想象力又要把所联结的归属于概念,概念才使综合成为统一。“联结是不能由对象给予的”,“综合是主体的自我能动性的活动”。

12、他的这个理论结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与浪漫主义影响深远。康德的道德哲学理论也十分著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

13、客观演绎:对一个对象的意识(认识),就是自我将知觉、想象的综合置于一定的概念之下,与对象一致。一个判断是真的,照康德看来,等于说它能够按照某些条件构造起这个对象,因此,客观真理不在消极的感知反映中(休谟、巴克莱的“知觉判断”),而在思维的能动构造中。感性本身不能认识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必须由理性(知性范畴)作用于感性材料才能获得,即:真理的客观性来自以知性综合为特征的人类的认识能动性。

14、总结一下就是,康德认为现象世界,也就是我们所在的自然世界,是靠感官与概念来进行认识的,也可以说成是由感性和知性来认识的。

15、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早就说过理性统治着世界,可是直到启蒙运动,人们才弄明白了这个哲学原则,知道要根据自己的理性、思想来改变这个世界。康德的哲学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

16、纯粹理性滥用导致幻相=思辨形而上学。这也是传统形而上学主要研究的主题:

17、比如怀疑论者可能说:一个知识为真的标准是不可能的。

18、PS:明晚8:00-9:00,继续我们的哲学微课堂,主要内容为尼采和克尔凯郭尔思想进路。

19、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在就任逻辑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后,康德哲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此后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这两部著作。三大批判的相继问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形成的真正标志。(百度百科)

20、第康德的“不可知论”对于人类知识的进步也许是一个必须克服的障碍,在这方面它已经被马克思的实践论所超越;但对于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却是一个可以而且应当保留的前提。因为知识所探讨的是必然王国,而道德是基于人的自由。把自由还原为必然是人类道德堕落的根源。既然谈到自由,就永远会有“不可知”的成分。所谓自由,根本说来就在于人的行为的无限可能性,我们既不知道究竟有哪些可能性,也不知道我们在这些可能性中将会选择哪一项。自由诚然也有自己的必然原则,在康德看来这就是“自律”。一个人违背了自律就会感到惭愧,感到不自由;实践了自律则会感到自由的尊严。但正因为人是自由的,所以在他选择的一念之间究竟会选择什么,是服从道德律还是服从感性需要,这是不能通过外在的必然手段预先的,因而是不可知的。康德把道德从人的知识中割裂开来,这固然使道德成为一种抽象的形式,脱离了现实生活和历史;但这一方面使人在道德上摆脱对自然规律的依赖,不至于以为只要按照所认识了的必然规律(自然规律和历史的“铁的必然性”)去做就是道德的,为达目的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另方面也破除了对自己的过分自信和骄傲,自以为可以完全把握自己、认识自己,自以为出于“诚心”就什么事都可以干,就可以犯下了滔天罪行还不知忏悔。在康德那里,“不可知”并不是放弃道德责任的借口,恰好相反,它正是承担道德责任的前提,因为“不可知”是排除了一切客观和主观知识对人的行为的规定,而只以“应当”作为行为的衡量标准,只以人自己的自由或任意作为责任的承担主体。因此“不可知”为人对自己的道德反省留下了无限的余地,为道德上的“可持续发展”、扬弃旧道德而建立新道德开辟了道路。在今天我国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必然也会并且已经向我们提出了“道德转型”的历史任务,康德的“不可知论”在这方面对我们具有特别重要的探讨价值和启发意义。

21、过去,我们假定地球是不动的,太阳和群星就在绕着地球的轨道上运行。类似的,自然是至上的,人的各种认识也绕着它打转,试图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现在,我们反过来,假定太阳是不动,地球和群星在绕着太阳的轨道上运转。类似的,理性是至上的,自然只有符合理性、符合公式、符合定理才能够得到确认。

22、在“地心说”统治的年代,人们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天上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上的观测者在旋转,因此“地心说”也叫“天动说”;后来,哥白尼把角度颠倒过来,假定天空是不动的,而地球及地球上的观测者在不停地旋转——从这种思维方式出发,他推论出了地球在不停自转、同时环绕本身不动的太阳进行公转的结论,这便是“地动说”,它还有另一个名字:“日心说”。

23、“这一转变要归功于某一个人在一次试探中灵机一动,造成了一场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就不再偏离必须遵循的正道,这门科学的那条万古不移的、无往弗届的可靠道路就打通了、划定了。”

24、理性在力图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并力图揭示其本质时,就必然会遇到矛盾。这些二律背反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误的假设,即我们可以思考“全体”这一形式的世界。要实现这一点,就要超越“可能经验”的视角,并且努力从自然以外的视角将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

25、再论中产阶级:理论、历史与类型学兼及一种全球化的视野

26、黑格尔尤其反对康德的这种观点。康德想要消除矛盾,认为矛盾是背理,黑格尔却承认了矛盾,并指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所以黑格尔常常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在《小逻辑》第10条纲要中,他说:

27、康德出生于1724年的,德国柯尼斯堡。他一生可以说是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的学者生活,至1804年去世,他都从来没有踏出过,他的出生地柯尼斯堡,甚至诗人海涅说:康德一生都没有什么生平可说的。

28、“先天”对应的是后天,表示在逻辑上先于经验的,表示逻辑的必然性,比如时间和空间就是先天的直观,也就是我们感性认识的一切表象,都必然是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去思考的,它们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

29、庄子一旁听后,笑道:“境界不低呀,得出类乎弥勒佛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但物自体与先验自我不可知却必须设有之论,尚末到他的高境界。

30、第二个,在传统的认识论中,如何才能确认一个知识是真理呢?通常的评估标准是“真理符合论”,也就是开始说的“真的知识是要和对象一致”,这句话也哲学化,并不好理解,意思是说,一个所谓的真理,就是要符合一切客观事实的。比如万有引力定律,是一个真理的话,它对所有的客观事物都是生效的,也符合所有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即真理存在于外界事物之中,事物都有客观规律和本质的属性,人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不断地求知、探索,去发现这些本质或者真理。

31、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的要素。

32、其次,康德哲学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倾向。近代以来,人类越来越走入了科学技术所造成的精神迷宫,真善美的价值越来越让位于经济实用的现实需求,上帝已死,宗教信仰只剩下休谟所说的“习惯”的意义。康德在两个世纪之前就提出人类出于自己的道德本性必须对上帝加以“悬设”,认为这不是什么自我欺骗或自我安慰,而是从人的自由这一“事实”所作出的推论。这是对人性的深刻洞见。人的本性就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悬设一个“理念”让自己去追求,不管这个理念叫做“上帝”还是别的什么,否则人就跟其他动物没有什么区别。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都证明,人的创造性就在于把原先认为不可能甚至不可思议的事通过自己的不懈追求实现出来,因而人的本质并不能仅仅归结为他所创造出来的现实事物,而在于他的不断创造的精神力量。人类目的的悬设正是激发他的无穷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这一条件之下,人的本质潜能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人才能日益完善自身、摆脱自己受(自然界和他人)奴役的状态。两百年后回头反观康德的理想,我们更是深感这种理想主义的缺乏乃是现代社会一切病症的症结。

33、定言推理:后追溯到“本身不再是谓词的主词”,即灵魂;

34、康德仍然继续着启蒙的理性主义,就此而论,康德哲学属于古典哲学。然而另一方面,康德亦意识到了人类理性的有限性。

35、对人类认识能力本身的这种分析就进入了认识论的领域,因为这种分析本身已经是一种认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提出的认识论的总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

36、产生知识需要两种能力,感性能力和知性能力,感性能力的要素是直观,而直观包括经验性直观和纯直观,而知性能力的要素是概念,在经由理性将概念和概念进行关联,后形成了知识。

37、主体将诸如大小、样式、质感、色彩等的感性杂多联结统一在“房屋”这个概念之下,“房屋”这个抽象的概念才有具体内容,这个过程就是综合。康德认为,先有综合的统才有分析的统一(抽象出概念),综合是分析的基础和条件,认识起源于综合。

38、但康德的当时的星云说发表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数学家拉普拉斯在1796年发表了关于星云说以后,人们才想起了康德的星云说。这两种星云说的基本论点相似,都认为太阳系内一切天体都有形成的历史,都是由同一个原始星云,按照万有引力定律逐渐演变而成的。所以,我们现在也将他们的学说合在一起称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39、第康德的世界主义和全球化观点对我们的时代也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毕生不愿意迈出哥尼斯堡的康德却具有“世界公民”的眼光,这种眼光与当前流行的“文化相对主义”不同,是以历史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进化为线索的。只有从这一立场出发,康德才能预测人类由恶向善的前进和“永久和平”的实现,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指望现实世界的弱肉强食有一天会停止。但康德的世界主义又不是一种温情而无奈的期待,他清醒地意识到人类全球化历程的艰难,战争的血腥和民族矛盾的不可调和,他把的希望寄托于在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中人的道德意识的觉醒。在“文明冲突”的今天,康德的这些观点特别值得我们深思。当代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冲突虽然包含有野蛮与文明对抗的因素,但整个却是原始野蛮的“丛林法则”在文明时代的重演。霍布斯当年所描述的“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今天正在各国之间、各种文化之间以世界规模进行,却不再有一个世界君主来充当裁判。我们甚至可以预料,将来即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消除了贫困,但在文化上的鸿沟却仍然难以填平,经济的发达并不能减少战争的危险。地球资源的耗尽和移居外太空的滞后就足以使人类倾向于互相摧毁。我们至今还看不到人类避免自身这种悲惨结局的方法,除了康德所指出的人类道德上的提高。我们以往的道德并没有告诉我们,当人们遇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其他人类时应当如何与他们打交道。我们只是出于利害和临时的考虑才和其他社会的人群结成暂时的联合,一旦触犯自身利益,马上原形毕露。许多民主制度十分完善、几乎很少再有改进余地的国家,他们的民主只在自己国内推行,而无法运用于国际关系中。但也有些迹象表明,一种全球化的道德正在悄然形成。“11”事件后,即使在那些实际受害或可能受害的国家,反对“以牙还牙”的呼声也在日益高涨。由于环保意识的普及,跨国公司的企业也不得不考虑所在国的环保问题,以免给自己的声誉和销售带来损失。欧洲联盟的建立显然促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种族和民族的偏见及历史恩怨的阻力,而走向一个更为合作与和谐生活的时代。全球化肯定不只是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全球化,而同时应当是文化心态和道德意识提高到可以互相宽容、互相协作的结果;也不应当只是“多元并存”,而是谁先意识到并且能够做到文化宽容,谁把自己的道德意识提高到能够宽容其他文化,谁就能在多元中占据主导地位。

40、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