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诗四句
1、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韩愈
2、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3、字迹有如鸾凤翔飞众仙飘逸,笔画恰似珊瑚碧树枝相交错。
4、这一段写得苍凉沉郁,使人觉得诗人不仅在哀叹石鼓的不幸,而且简直是在嗟叹寒儒的卑微。为了反衬现实的荒诞,诗人还运用了两个典故,显得格外深刻而有力。第一个是蔡邕。后汉熹平四年,灵帝不满于当时文字使用的混乱,特命蔡邕与堂溪典等正定六经文字,由蔡书丹上石,刻成后置于鸿都门前,每日前来观看的车辆,使街道为之阻塞。第二个是王羲之。东晋王羲之喜鹅颈之宛转,见山阴道士所养群鹅而爱之,道士因索写《道德经》一部,举群相赠。蔡王二人都是书圣,但前者擅隶书而后者工楷则,这两种比石鼓文晚起得多的书体尚且如此风光,那么当局的冷落石鼓,到底于心何忍呢?用典之妙,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韩愈的诗四句)。
5、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6、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誉的韩愈,其作品继承了先秦两汉散文的传统,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因而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7、《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8、陶宗仪:通六经百家学,作文章与孟轲扬雄相表里。
9、《春雪》是唐代诗人韩愈七言绝句之作,出自《全唐诗》,诗词构思新颖,联想奇特,令读者深感妙趣横生。
10、能够诗词唱和,其实已经表明两个人关系很好,不过比起唱和读书人之间还有一种更为默契、更能体现两人关系的方式,那就是写联句。联句也是古代作诗的一种方式,一首诗由两人或多人共同创作,每人来上几句,后联结成一首诗。这种写诗方式无疑是很考验写诗人之间的默契度,不是彼此了解很深的人,很难写出出彩的联句。而韩愈和孟郊两位在唐代众多诗人中,算是写联句多的“搭档”。
11、首先,诗的前两句“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意思是说,到了新年我都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初的时候,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它和“二月”同是表示日期的词,主要为了强调在这个时间段里,韩愈对春色的期盼和焦急等待之情。
12、柳宗元当初虽然被贬到了南方,但是四方学子纷纷前来向他求教。对于这些求教的学子,他都是谆谆教诲。他有一篇著名的文章——《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在这篇文章中对于韦中立如何写文章,怎么才能写好文章,写文章到底应该借鉴怎样的先贤的著作,他做了详尽的指导。柳宗元虽然被贬谪到了永州和柳州,但是当时的四方学子都会前来向他求教。就像韩愈所说的那样,在南方,只要是考中了进士的士子们,都向柳宗元求教,而柳宗元对于前来求教之人,那都是悉心教导。这一点在他的文章《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有淋漓尽致的表现,虽然他一再谦虚地认为自己不足以担当一个老师的职责,但是他谆谆教诲韦中立究竟应该写好一篇怎样的文章。从写文章的态度,从写文章的取材,从如何才能将一篇文章和自己弘扬的理想结合起来,他都说得详尽,的尽职责,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
13、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4、“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这首诗的首联是说,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的路程。
15、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16、判司原本是小官不堪一提,未免跪地挨打有苦向谁说。
17、王祎:考之唐宋,论文章则韩文公、欧阳文忠公(欧阳修),论政事则陆宣公(陆贽)、范文正公(范仲淹)而已。
18、啊我虽好古却苦于生得太晚,对着石鼓文我哭得涕泪滂沱。
19、(27)纸本:指从石鼓上拓印下来的文字纸本。
20、就像“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杜甫忆起李白提笔便是“白也诗,飘然思不群”,恨不得把李白吹上天;而李白想念杜甫张口也是“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思念。
21、你的歌声暂且停止听我唱,我的歌声和你绝不是同科。
22、诗的开头在描写月夜环境之后,用“一杯相属君当歌”一转,引出了张署的悲歌,是全诗的主要部分。诗人先写自己对张署“歌”的.感受:说它声音酸楚,言辞悲苦,因而“不能听终泪如雨”,和盘托出二人心境相同,感动极深。
23、警示:年轻时不知道勤奋学习,年老时读书就晚了。请珍惜年少时光,努力进取。
24、高手之间的对诗靠的就是默契,孟郊的前四句从女子内心情绪出发,韩愈的后四句从外部环境作结,合到一起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全然没有违和感。而且这首诗看似写的是闺情,其实何尝不是写他们的友情和对彼此的想念。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两位都是真正的诗中高手,才华斐然。
25、这首诗,相信大家都熟悉。我还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老师就教给我了这首诗。教完之后,老师问大家,小朋友们,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啊?说实话,我当时一点也没感觉到这首诗有什么意思,只是觉得下了很大的一场雪,人们都离开了这里,一个人都没有;第二个感觉是这个世界是白色的,没有别的任何颜色,这就是当时幼小的我对这首诗的全部感觉。
26、《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周武帝乃驻马,鸣角收兵。”在这里,吹的就是“收兵号”。与本诗有直接关系的是吹角以“警众”。清·王韬《瓮牖余谈·张秉中事》:“张又以为贼匪复集,亦鸣角应之,彼此交轰,天明乃止。”“鸣角应之”,不就是“警众”吗?“彼此交轰”,不就是“角声满天”吗?《雪中野营闻警》诗:“遥闻故垒吹寒角,持枪倚枕到天明。”听到敌人的“寒角”,而不见敌人的攻击,就因为那“角”并不是进攻的号令,而只在于“警众”,陈帅也就只是“持枪倚枕”保持警觉而已。
27、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
28、初唐时石鼓出土于凤翔府天兴县(今陕西宝鸡)三畤原。这一事件如发生在今天,必会惊传为“考古新发现”而震动中外,但是此时却不可思议地有些萧然。因为在朝廷眼中,它们不过是几块长满苔藓的破烂玩意,因此其遭遇自难与郡国之所出鼎彝相提并论了。就诗歌而言,韩愈之前,杜甫只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带过一笔,此后韦应物虽写过一首《石鼓歌》,但因缺少热情和略乏文采,恐怕在《韦苏州集》中也属下乘之作。只是他诗中“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一句,倒开启了鼓属何代的千年聚讼之门。及至韩愈的这首力作问世,才使石鼓之“光价”在后人心目中大大地增强和提高了。今天上距韩愈作歌又过去一千多年,十面石鼓尽管已无完字,但仍作为一级文物陈列在故宫博物院里,这不得不归功于韩愈的呼号之力吧!
29、(“角”:古代军中的号角。“秋色里”作补语,前面省了一“于”字。在深秋的时节,双方对峙相持,示警的号角声此起彼伏。)
30、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韩愈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味无清风。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庙内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手持杯蛟导我掷,云此吉余难同。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瞳?。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31、(89)期无佗(tuó):希望石鼓没有任何的损坏。无佗,同“无他”。
32、诗里写了张署的“君歌”和作者的“我歌”。题为“赠张功曹”,却没有以“我歌”作为描写的重点,而是反客为主,把“君歌”作为主要内容,借张署之口,浇诗人胸中之块垒。
33、随从之臣才艺都是世上第挑选优秀撰写刻石放在山坡。
34、薄云四处飘散还不见银河,清风吹开云雾月光放清波。
35、(6)将奈石鼓何:是说像我这样才力薄弱的人,将怎能作好这石鼓歌呢?
36、 志同而气合。 ——韩愈 《徐泗毫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
37、(33)缺画:是说石鼓上的文字因年深日久,不可避免会有向导笔漏画的。
38、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长庆四年,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39、“韩柳文章李杜诗”,韩愈排在第作为百代文宗,他的作品流传千古,“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他的思想千载相传。他著文,力挽狂澜,激活儒学;从政,心系百姓,不惧生死;为师,有教无类,道济天下。
40、赵翼:韩昌黎生平所心摹力追者,惟李杜二公。……至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惟少陵奇险处,尚有可推扩,故一眼觑定,欲从此辟山开道,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然奇险处亦自有得失。盖少陵才思所到,偶然得之;而昌黎则专以此求胜,故时见斧凿痕迹。有心与无心,异也。其实昌黎自有本色,仍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厚博大,不可捉摸,不专以奇险见长。恐昌黎亦不自知,后人平心读之自见。若徒以奇险求昌黎,转失之矣。
41、胡仔:韩退之诗,山立霆碎,自成一法,然臂之樊候冠佩,微露粗疏。
42、安营扎寨的征人,抬头望那一轮皓月升起于天山之上,在苍茫云海间徘徊。
43、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后,过了四年才被宣武节度使任命为观察推官,贞元十八年(802)授四门博士,历迁监察御史,因上书言关中灾情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监博士,后随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乱,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兵部、吏部侍郎等。有《昌黎先生集》。
44、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用“人生由命”的宿命观慰藉友人,并自我解嘲。
45、惠洪:予尝熟味退之诗,真出自然,其用事深密,高出老杜之上。
46、韩愈与柳宗元共同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朝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的诗力求新奇,极重气势,富有独创能力,以文为诗也成为了韩诗又一亮点,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能力,扩大了诗的情感领域,纠正了大历年以来的平庸诗风。
47、昨者州前槌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赦书一日行,罪从大辟皆除死。
48、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第一句写初春的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它的特点,遣词用句十分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49、(16)镌(juān)功:指将功业刻在石鼓上。镌、勒,都是刻的意思。成,成就,与“功”同义。
50、张碧波、邹尊兴《新编唐诗三百首译释》:“‘黑云压城’,这是借自然景象,形象地描绘出敌兵压境,军情危急的态势……‘甲光向日’……则写我方将士甲光赫耀,士气高昂的情景。浓云开处,我方将士整队出征……二联接以“‘声满天’,‘燕脂夜紫’从出征转入描写景色……为下面的战斗场面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三联写战斗……”
51、综观韩愈的这首诗,虽然只有4句,却将春天重要的早春景色小雨和小草特征,描写的淋漓尽致。可以说是惊艳了整个春天,美得令人心醉。同时,韩愈这首诗还启发着我们要多出去和大自然接触,拥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52、于是韩愈便突发奇想,写出了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笔,即“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漫天飞舞的白雪,想必也是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事实上,我们都知道白雪才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韩愈却反过来说白雪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而“故穿庭树作飞花”,无疑意趣横生。
53、陶宗仪:通六经百家学,作文章与孟轲扬雄相表里。
54、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涛,确是不一样:
55、再派刘敬。刘敬自匈奴营刺探而归,说:“我们所看到的匈奴人马的确都是些老弱残兵,可陛下万不能信,冒顿定是把精兵埋伏起来了。”
56、张戒:韩退之诗,爱憎相半。爱者以为虽杜子美亦不及,不爱者以为退之于诗本无所得。……退之诗大抵才气有余,故能擒能纵,颠倒崛奇,无施不可。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之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变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诗文字画,大抵从胸臆中出。……退之文章侍从,故其诗文有廊庙气。退之诗正可与太白为故,然二豪不并立,当屈退之第三。
57、可知他当时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如何。
58、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不久归:将结束。杨花:指柳絮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才思:才华和能力。
59、那么江雪背后的历史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简单来说,唐顺宗永贞元年,也就是公元806年,朝廷推动了政治革新运动,史称“永贞革新”。当时柳宗元,刘禹锡等一批年轻的政治家都参与了这场运动,但很不幸,顺宗不久之后就去世了。他的太子李纯继位之后,是为唐宪宗。复杂的政治斗争,导致柳宗元和刘禹锡成为了与唐宪宗对立的政治势力,于是凡是在“永贞革新”当中的参与者们,包括刘禹锡和柳宗元,都通通地被贬谪到了外地,这就是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史上也称之为“永贞之变”。当初引领“永贞革新”的王叔文和王丕都死于非命,而八位参与者也纷纷的被贬往远郡担任司马,这就是所谓的“八司马事件”。其中柳宗元被贬谪为永州司马,但没有实际的行政权力。这八司马被贬谪之后,据史书记载,“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意思说,即便朝廷大赦天下,而他们这些人是永远不可赦免的,那就是说,他们的罪过是很重的。为什么?因为他们直接的对立面是当朝的皇帝唐宪宗。
60、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61、(2)石鼓文:这是指从石鼓上拓印下来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