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
1、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3、中秋的月亮,在窗外静静地悬着。我愣愣地看着它。仿佛它是一面明镜,你我在互相注视。
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
5、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理会,今晚清美的风彩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6、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7、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8、这首诗描写了在一个沉沉的暗夜,为温馨友谊的灯光照亮生活的一角。又一次,杜甫全家逃难山中,遇到大雨,饥寒交迫,狼狈不堪,当深夜路过彭衙、来到朋友孙宰家时,我们看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场面: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
9、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10、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夜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11、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2、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13、念奴娇·中秋(宋代: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1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15、首颔联多层面的表现诗人的痛苦感,其实这还是生活横截面的对比。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的孤苦体验。
16、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17、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共二十三首·其五》
18、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19、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20、 诗歌的首颔联多层面的表现诗人的痛苦感,其实这还是生活横截面的对比,那诗歌又是如何完成内容的转折呢?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见月”就是观赏中秋明月月,那是一轮圆月,但行为发问的竟为“几回圆人极度孤寂产生的心理结果。“西北望四方眺望故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一个人观望的心神不定和急切之情,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却出现相反结果,徒添了诗人不尽的凄苦感。
21、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
2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23、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
24、尚看王生抱此怀,在于甫也何由羡。且遇王生慰畴昔,素知贱子甘贫贱。
2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26、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
27、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8、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29、 昔今这种对比古诗里还是常见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过去听闻就该登楼观望洞庭水,可是不知为何直至今朝才有机缘登临,道出诗人生活无尽的无奈和生活的凄楚遭遇。其实白居易在对比中也在暗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30、《彩云追月/中秋》(当代)刘周花在此时落,月在此时圆人间天上,歌起舞飞旋凤鸟还巢,更无狼烟寂寞了美婵娟。波涌万种缠绵,海底倒映天不教浮云将月蔽,心想太平万万年我有霓裳风吹动,水起涟漪歌抚平云藏潜龙,月隐寒宫云须染彩,月洒光晕彩云追月,云掩秋空月沾凉意,云载清风才现欢欣,又惹愁生此忧谁解?谁是知音?且饮此杯,共语升平良辰易逝何如梦。
3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3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33、译文: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34、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3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36、谓洋海底问无由。——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37、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38、《煎熬》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39、诗歌却从对面飞来着笔昔年往事,描绘出一幅中秋月明、曲江池畔、朝廷盛会欢饮图。
40、 昨风一吹无人会, 今夜清光似往年。 诗译: 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 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 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理会,今晚清美的风彩就好象以往的那些年。赏析: 唐诗人白居易,败于中央的政争,而被流放为江州司马时,睹月思乡、思人,写下了这首诗。
41、其实,诗人就是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的人生感慨,诗歌首颔联正是诗人关照月亮的思考。从逻辑上应该“明、曲江池畔、朝廷盛会欢饮图。诗歌起笔不同反响,召唤其昔日的觥筹交颔联的今年贬谪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的失落。繁华的过去越明朗,对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觉,以此造成的昔今悬殊反差,犹如从天堂掉入地狱的悲苦感。可是两联二十八言中,诗人不烦厌地重复“八月十五夜”,显然它带给诗人的心灵是震撼的,也是惨痛的。让诗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欢乐,独自苦品着眼前的寂寞和凄苦。诗句一望而知地运用了昔今对比手法,其实每一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场景,对比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景意境的对比,今晚观赏的心情,是一种过去到现在的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
42、月亮在古典诗歌里,更多承载了怀乡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这些月亮内涵是因空间距离产生而寄寓感情的。不过月亮也会出现时间概念,它却成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春江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这些诗句里的月亮意象无不指向时间概念,突出物是人非之感留给个体生命的怅惘痛苦。
43、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理会,今晚清美的风彩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44、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5、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6、能忽略这凄冷秋风的肌肤感,一定是人们沉浸在无情的喜悦里,已然忘记了秋风的凄冷。
47、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48、千里试问平安否?且把思念遥相寄。绵绵爱意与关怀,浓浓情意与祝福,中秋快乐!
49、昨天的秋风吹过无人理会这凄凉的秋意,今晚清朗的月光还似以往。
50、诗歌是如此极尽曲折的突出诗人贬谪的孤寂之情,尾联诗人细节化的再现秋风月光。
51、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
52、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南斋玩月王昌龄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53、月亮在古代诗歌里,更多承载了怀乡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这些月亮内涵是因空间距离产生而寄寓感情的。
54、《望月有感》(唐)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55、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