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作品
1、《乡下人:沈从文与近代中国(1902-1947)》
2、建国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1984年大病一场。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便。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沈从文的作品)。
3、当他到康村时候看到自己的钱完好无缺才放心,然而只是有人报告说有人死了,他匆忙赶回来,才知道八牛已被水淹死,这一次在赔本意义上告了结束。
4、面对如此重大的民族问题,个人的力量实在微不足道:
5、1931年至1933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文学院讲师。
6、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
7、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气味。
8、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9、1948年11月7日,北京大学“方向社”召开“今日文学的方向”座谈会。沈从文很快认识到,即将来临的新时代所要求的文学,必须把政治和政治的要求作为一个前提接受下来,再来进行写作。看清楚了这一点,他也就对自己的文学命运有了明确的预感。
10、学问过人,任教北京大学。著作品种繁多,涉及广泛文学,考古,美学,平面设计。
11、1948年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1949年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建国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
12、学问过人,任教北京大学。著作品种繁多,涉及广泛文学,考古,美学,平面设计。
13、先生一生中,有着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13)
14、有人说沈从文的小说不讲结构。沈先生的某些早期小说诚然有失之散漫冗长的。《惠明》就相当散,散的大概要算《泥涂》。但是后来的大部分小说是很讲结构的。他说他有些小说是为了教学需要而写的,为了给学生示范,“用不同方法处理不同问题”。这“不同方法”包括或极少用对话,或全篇都用对话(如《若墨医生》)等等,也指不同的结构方法。
15、毕竟“真的历史是一条河”,是他放不下的“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
16、横在我们面前的许多事都使人痛苦,可是却不用悲观。社会还正在变化中,骤然而来的风风雨雨,说不定把许多人的高尚理想,卷扫摧残,弄得无踪无迹。然而一个人对于人类前途的热忱,和工作的虔敬度,是应当永远存在,且必然能给后来者以极大鼓励的!
17、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18、1923年去北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在北京大学旁听。
19、沈从文是20世纪集大成的“文体作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作家。汪曾祺、莫言、贾平凹、陈忠实、余华、阿来、王安忆等当代作家都对沈从文推崇备至。
20、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好年龄的人。
21、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22、内容分析:悲伤的东西总是美的,总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然而,人生偶然的痛苦及由此引起的精神或肉身的毁灭绝非科学意义上的悲剧借此也体现生命力量的伟大和人性里积极坚韧的一面,由此,真正的悲剧是悲伤与力量的化身,追求自我的超越。
23、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代表作品: 《边城》,《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
24、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25、沈从文笔下“无呆相”。《景德传灯录》有一则禅宗公案:庞蕴居士初见马祖,开口便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向前踏一步,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思想的机锋不宜说破,人要自悟,要访师拜师,要“行脚”,在刀山剑树中或迷,或悟,如此才亲切明白。所谓公案,是不愿对“大问题”表态的意思,敲在头上的棒喝故事大多与“公”无关,而是描摹不同问答状态的个案,即“私案”。以此推之,沈从文的小说是每个与山水为伴之人的生生死死,这些“私案”扩散开来,便是湘西的大小“公案”了。在70余本“语带机锋”的著作中,沈从文时而转身,时而分身,几乎跨越了所有年龄,所有身份,所有性别。他是伍娘,桂枝,三宋妈,王嫂;他是樵夫贵生,侦察兵熊喜;他是老实人自宽,他也是山大王刘云亭;他是他的母亲,妻子,孩子;他是转过身谦卑面对云麓大哥、四处寻找九妹的那个人;他是他生活的时代,也是他出生的那个国度。
26、与生命贴近的目光让他的世界变得广阔而无边际,这是独属于他的观看方式与感官之旅。也正是这份“追寻生命来路”的自觉,将他和其他人区分开来,一点点铸成独特而结实的自我。
27、这本书中的“乡下人”是一个感通人物与人性的媒介性概念,没有任何蔑视意味。它标识出一种地域性(湘西)的身份(苗民),可以理解为与不断变化的“城里人”相对应的概念。沈从文常说,自己为乡下人身份而感动,他们老实淳朴,待人热忱而少机心,比大都市中人更可信赖。南朝诗人谢庄《怀园引》诗曰:“登楚都,入楚关,楚地萧瑟楚山寒。岁去冰未已,春来雁不还。”这寒意是南渡之人的怀乡之情(nostalgia),也是一种心灵温度。楚地苦寒,火麻草、虎耳草、断肠草有毒,“条条蛇都咬人”。湘西山高水急,林密雾多,浸润游侠精神与传奇志怪气氛。湘西亦多味,“有桃花处必有人家,有人家处必可沽酒”。人人洁身守法,像苗人水手的“原人性情”,“老实、忠厚、纯朴、戆直”。木竹环伺的乡里村寨,山歌喂养的灵魂,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轮回的水车,便是沈从文的乡下人世界。
28、家乡人民崇敬他,县委、县政府与其家属商议,决定将沈从文骨灰安葬在“听涛”山下,沈家主动自理安葬费。
29、全套20种,250多万字,收录沈从文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反映了沈从文一生的创作成就。
30、——金介甫(JeffreyC.Kinkley),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古根海姆奖得主,美国圣约翰大学荣休教授。
31、在选编上,不是简单采用浓缩法,而是打破原有的界限,根据内容重新编排组合成集。在结构形式上,采用作品加配文的全新体例,即在作品前配以与之相关的作者书信、日记、回忆录、演讲录等史料。这些史料不仅对了解和研究沈从文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而且使作品有所归属,表里透明。这种编法,已得到著名作家施蛰存先生的充分肯定,他认为仅凭这一点,别集的价值就高于别的沈从文文集。
32、凡事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
33、这是夏季的白天。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嘘!”转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这是夏天的夜。小饭店门前长案上常有煎得焦黄的鲤鱼豆腐,身上装饰了红辣椒丝,卧在浅口杯子里,钵旁大竹筒中插着大把朱红筷子……这是多么热烈的颜色!
34、城市和乡村的连接点是“石子船”,通过“石子船”上的船主、拦头、散弟兄等几个人的生活为线索,透视社会和政局的变化,船主听到传闻说|某某d在康村,他心里不时想到自己存在老姑母处的钱,担心自己的钱被弄走,心里忐忑不安,做什么事也不踏实。
35、1987年、1988年沈从文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36、1949年3月28日上午,精神近乎崩溃的沈从文“用剃刀把自己颈子划破,两腕脉管也割伤,又喝了一些煤油”,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
37、复制淘口令:¥qlpvXe6Vkr7¥,打开天猫即可购买签名钤印本
38、沈从文不是一个雕塑家,他是一个画家,一个风景画的大师。他画的不是油画,是中国的彩墨画,笔致疏朗,着色明丽。
39、老水手有所感触,叹了一口气:“却又来!夭夭,依我想,好看的总不会长久。好碗容易打破,好花容易冻死,——好人不会长寿。好人不长寿,恶汉活千年,天下事难说!哪一天当真由你来作主,那就好了。”
40、20世纪20年代初,沈从文开始从事文学创作,重要的短篇小说集有《龙朱》、《旅店及其他》、《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等;中长篇小说有《边城》、《长河》等;此外,还有散文《从文自传》、《湘西》、《湘行散记》、《烛虚》等。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多产的作家之一。
41、水是中国文化的基准和原型,先秦诸子思想无不因循“水之道”,道、德、治、法等观念都来自对水这种物质的观审、想象与沉思。沈从文在沅水、酉水边凝视,遐想,用“水上人的言语”连通了一条理解近代中国的“湘西”端口。他说“这个地方的过去,正是中国三十年来的缩影”。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我们看到文学与律法,历史与故事在水边“聚义”,纳的投名状却是乡评与记忆——溪边的三桂枝的草药,伍娘的灶台,凝视火焰的樵夫,疯癫的山鬼,躲进丛林的猎人,半夜里为儿子哭泣的母亲,当然,还有生命后一晚仍舍不得点桐油灯的“颠东”孤老。
42、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69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43、——王人博,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44、到了买杂货的铺子里,有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一种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边,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粉条、白糖、炮仗、蜡烛,这都是极其常见的东西,然而它们配搭在一起,是一幅对比鲜明的画。
45、“懒懒的”“很自负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用在这里,就成了未经人道语了。尤其是“很自负的”。你要知道,这“客人”不是别个,是傩送二老呀,于是“很自负的”,就有了很多很深的意思。
46、《如蕤》,初题名《女人》,首刊于1933年8月25日至9月12日《申报·自由谈》。描写一个女学生的经历,超凡脱俗的美貌少女如蕤为了追求美好的人生和理想的伴侣而奋斗的故事。
47、1938年春,到昆明继续与杨振声编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1月,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48、《从文赏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49、我近来正在一种逃遁中生活,希望从一切记忆围困中逃遁。与其尽回忆把自己弄得十分软弱,还不如保留一个未来的希望较好。
50、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伟大的印象主义者。他能不着痕迹,轻轻的几笔就把一个景色的神髓,或者是人类微妙的感情脉络勾画出来。他在这一方面的功夫,直追中国的大诗人与大画家。现代文学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及得上他。
51、复制淘口令:¥qlpvXe6Vkr7¥,打开天猫即可购买签名钤印本
52、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
53、乘着桃源划子那样的小舟,由常德转走沅水,舟中仅竹简、绢笔、玉剑及手编的楚国宪法。两千年前,逐臣屈原和他的新法就这样消逝了。沈从文说,沿江可见娱神歌呼与火光,岸上是《长河》中的红色橘林,于是有《橘颂》传世。湘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道橘红伤疤。
54、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55、沈从文除了是文学家之外,还是著名的文物,考古,美学家。《从文赏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56、内容介绍:自然神性和人的神性的契合,构成了《阿黑小史》善的内涵,而美是善的形式。全文美如山野牧笛,清悠而单纯,令人醉迷。《凤子》一组文字,探索镇筸这片神秘土地上人与自然,人与神的交融关系,导出了沈从文关于民族精神重造这一沉思的序曲。
57、湘西人常说,“治不好的病,就是命运了”。人与人在苦难中得和解,得安慰,这或许是接近信仰的一种人类关系。作家用故事持守“人境”,他总是会想到别人——“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沈从文,就是这样的蔼然仁者。
58、《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由商务印书馆于2011年12月1日 出版的一本介绍中国古代服饰的图书,作者是沈从文先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中国文学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系统考证中国服饰文化的学术专著。
59、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60、孙德鹏对沈从文其人、其文、其家乡有着极富诗意的理解。感谢他,让我们在那些触动人心的作品和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山水里看到了诗意和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