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注释【文案100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2-26 11:05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一、虽有嘉肴翻译

1、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2、“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3、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个语段后的感受。(3分)

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5、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亲身学习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6、即使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去品尝,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好的道理(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教学互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8、(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虛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9、佳“虽有佳肴”,“虽”,连词,虽然。“佳肴”,美味的鱼肉。“佳”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出自于《礼记·学记》,大意是: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纵使有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11、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办。”其此之谓乎?

12、(1)虽然有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13、基础巩固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8分虽有佳肴()

14、朱熹撰有《朱子家礼》一书,他认为“《礼记》只是解《仪礼》”。阮元在《书东莞陈氏后》说:“朱子中年讲理,固已精实,晚年讲礼,尤耐繁难,诚有见乎理必出于礼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五伦皆礼……且如殷尚白,周尚赤,礼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礼折之,则人不能争,以非理折之,则不能无争矣。故理必附乎礼以行,空言理,则可彼可此之邪说起矣。”

15、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伯牙善鼓琴

16、②一方面,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另一方面,“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17、答:以类比论证的方法,文章首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然后说到教和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困”等问题,进而提出解决的方法“自反”“自强”,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为了增强这一结论的说服力,又引用《兑命》中的名言加以强调说明。全文论证严密,结构浑然一体。

18、“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19、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每日一练中考真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合集一(共二十六)

20、(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注释

1、(8)自反:反省自己。

2、部编版初中语文各年级上册教学资料汇总

3、部编版语文七至九年级下册教学视频+图文讲解+知识点汇总2020开学第一课视频高清回看

4、(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5、(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6、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7、然后能自反也()然后能自强也()

8、《礼记》是儒家经典之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9、《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10、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11、A.语段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我国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12、●七下语文必背课文(教材要求)

1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14、《小戴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到汉朝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1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6、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两者是主从关系。

17、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18、《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之中的学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由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著。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仅存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如今所见到的《礼记》。这两书中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19、《大道之行也》中的成语:天下为公、老有所终、矜(鳏)寡孤独。

20、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三、虽有嘉肴翻译简短

1、中考语文答题知识点及模块汇总

2、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3、不一样。我们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促进,“教”“学”是两个主体。而课文中的“教学相长”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身的学习和他在教的过程中认识的提高,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

4、(6)“困”,不通,理解不清。

5、(2)学学半学:同“敩”,教导。

6、①弃:丢弃。②必:一定。③藏:私藏。

7、⑵嘉肴:美味的菜。佳,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8、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在一开学就用做官事上的道理勉励学生;入学授课之前,先击鼓召集学生,整齐威仪,然后打开书箱;同时展示戒尺,来约束他们的仪容举止;〔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占卜而大祭就不去考查学生,使学生内心从容不迫;时时观察却不说,让问题在学生的心中积聚;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讲解而不随便发问,学习不逾越难度。这七点,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古书上说:“大凡学习,若学习做官,就先学习与职务有关的事;若学习做士,就先学习学士应有的志向。”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9、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10、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1篇:《论语》十二章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13、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14、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5、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②问,古人与稽③,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16、因此。“是故”就是“故是”。故,因为。是,这。

17、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18、《虽有嘉肴》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19、故曰:教学相长也。

20、语段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教学相长;语段则在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3分)

【axxzhouaxxyyflongdd】四、虽有嘉肴翻译及原文朗读

1、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看出“桃源”中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③从“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可看出“桃源”中百姓热情好客,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3、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8篇:出师表

4、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5、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6、(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7、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8、(4)至道: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9、“是故”就是“故是”。故,因为。是,这。

10、快乐语文天地2020中考语文复习知汇总

11、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12、即使甘美好的道理所以不通,理解不了反省自我勉励教人增长(或促进)

13、答:①教学相长原则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迅速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而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得不到施展,事倍功半。

14、译文: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5、⑶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

16、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17、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18、(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19、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20、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axxzhouaxxyyflongdd】五、虽有嘉肴翻译及注释

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仪礼》的篇数与作者今《十三经注疏》本《仪礼》,共十七篇,目次如下: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礼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这个次序,为西汉刘向《别录》所列。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在曲阜孔宅墙壁中发现《古礼》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与汉初经生所传十七篇《仪礼》相同,但多出三十九篇。此三十九篇礼文久佚,学者称之为《逸礼》。

3、这是本文的点睛之笔,“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进一步阐发了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这个“大同”社会有何相似之处?

5、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例子:“我—你”师生关系的确立表现出互惠的崭新特点。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教育老师,他们在课堂上相互影响,相互提高。(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经历谈)

6、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7、“虽”是即使的意思。句意: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一刻永远523为你解答,祝你学习进步~~~~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8、汉景帝时鲁恭王初好治宫室而坏孔子宅,得古《礼》五十七篇于坏壁之中,其中十七篇与《仪礼》相同,《奔丧》、《投壶》见于另外四十篇中,礼家将其录于《礼记》之中,得以流传,而其余篇章,因为藏之秘府,世人难得一见,后来散逸不传,称为“《逸礼》”。

9、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10、虽有嘉肴的翻译和原文如下:

11、观今本《仪礼》十七篇,《昏义》所说作为“礼之大体”的上述八项内容,皆完整无缺。另外,《礼记》中有很多篇是直接解释《仪礼》的。

12、(12)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读“xiao”(第四声),教的意思。

13、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14、嘉肴比喻至道,这句话与后面的那句话相照应,道理上是为了衬托至道的好处。我们老师讲的大体意思是这。

15、“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都带有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16、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7、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1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0、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上一篇:无怨的青春席慕容赏析【文案100句】 下一篇:没有了